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魅力名镇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孔晓宁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西藏自治区萨迦县——萨迦镇;甘肃省临潭县——新诚镇;陕西省——紫阳县;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山西省襄汾县——沙诚填;北京市密云县——吉北口镇……《中国魅力名镇》内容生动,文字清新,在带给读者丰富知识与精神享受的同时,亦可作为人们游历名镇古镇的向导。

内容推荐

当今,在城市中生活已久且感觉有点儿倦怠的人们,前往名镇古镇作一番穿越时空之旅,在“心灵游牧的家园”中得到净化与充实,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中国魅力名镇》介绍的48个名镇,遍及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为旅游热点。通过《中国魅力名镇》生动细致的介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体验各地民风民俗的淳厚朴实和多姿多彩,感受名镇古镇在新时代所发生的嬗变。《中国魅力名镇》内容生动,文字清新,在带给读者丰富知识与精神享受的同时,亦可作为人们游历名镇古镇的向导。

目录

代序

古镇游:别赶的醉

江苏省江阴市 狳霞客镇

旷世游圣从这里出发

江苏省昆山市 锦溪镇

寻找浪漫去锦溪

江苏省江阴市 长泾镇

寻访失落的繁华

江苏省昆山市 千灯镇

千年名镇探人文之光

江苏省吴江市 震湖古镇

“吴头越尾”看“灵区”

江苏省苏州市 镇湖古镇

暮色深深访“绣娘”

江苏省南京市 汤山古镇

名柬访古

浙江省嘉兴市 余新镇

登桥观“旺镇”

浙江省海宁市 盐官镇

湖声伴随的古镇

浙江省富阳市 龙门填

孙叔故里传尚武之风

浙江省嘉善县 姚庄填

桃花园建成“幸霜园”

浙江省桐乡市 乌镇镇

沉醉在听啊声的地方

浙江省江山市 二十八都镇

沉睡在大山里的文化飞地

浙江省桐乡市 穰院填

从“日出万匹绸”到“衣被天下”

浙江省浦江县 檀溪镇

“三府”交界访“桃溜”

浙江省浦江县 郑宅镇

“江南第一家”彰显和谐文化

上海市青浦区 朱家角镇

生活从茶楼开始

上海市南汇区 新场镇

寻访上海原住民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古镇

荟萃巾华文化精髓

安徽黟县 西递镇 宏村镇

“活”着帕古村落

安徽省舒城县 桃溪镇

流淌溪水一般的情感

江西省浮梁县 瑶里镇

制瓷“圣土”的古韵舒风

江西省 定南县

客家访围量

山东省徽山县 南阳镇

“漂浮”在运河上昀古镇

湖南省 江永县

深藏岭南的“女儿国”

湖南省龙山县 里耶镇

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福建省永泰县 嵩口镇

一啊古意盎然的水墨画

四川省理县 桃译古镇

震不跨的千年美寨

重庆市沙坪坝区 磁器口吉镇

“老一庆”的缩影

重庆市酉阳县 龚滩镇

徜徉在历史故道

重庆市酉阳县 龙潭镇

散发着岩月的缕缕醇香

贵州省锦屏县 隆里古镇

援访“汉文化孤岛”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古镇

心魂游牧的家园

云南省丽江市 东河古镇

走进“皇话世界”

云南省剑川县 沙溪镇

追荨安逸马帮

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殊镇

跟随文成公主的脚步

西藏自治区萨迦县 萨迦镇

西曩纳九中国版图的见证

甘肃省临潭县 新诚镇

老城故事会多

陕西省 紫阳县

“天下名水”煮茶西

陕西省铜川市 陈炉镇

千年窑火不绝

山西省襄汾县 沙诚填

细品一风唐韵

北京市密云县 吉北口镇

长垣怀抱中国的古镇

天津市西青区 杨柳青填

叩访中国木版年固之首

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填

走进太极的故乡

河南省社旗县 赊店镇

浓郁酒蕾曩千年

河南省汝南县 梁祝镇

梁积故里寻千古绝瞳

河南省淅川县 荆紫关镇

感受“一脚踏三省”的豪啊

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 多伦淖尔填

曾经挥煌的“北京”

后记

试读章节

这里因“千古奇人”而名扬天下,这里因“游圣故里”而著称于世,这里更因生态旅游而名闻遐迩,这就是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

霞客故居就坐落在徐霞客镇南头。伫立故居东南角的胜水桥上,放眼西望,蜿蜒曲折的河流绕过晴山堂,渐行渐远,漂进江南水乡的五湖三荡里,岸上的杨柳、河畔的芦苇迎风摇曳,仿佛正在述说着一个旷世传奇:400年前,徐霞客,名宏祖(1586-1641),就从这里四度出门远游,走向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历时30载,游遍了今华东、华北、东南沿海和云贵地区,共计19个省、自治区、市的高山大河,穷一腔心血,倾毕生之力,完成了亘古奇书《徐霞客游记》。那时这条河上没有桥,只有小码头,这是徐霞客出游的起点,又是这位“游圣”回归的终点。直到明代崇祯年问(1628—1644)河上建起了小石桥,桥墩内外两侧刻上了对联,一副是:“曾有霞仙居北佗,依然虹影卧南阳。”另一副是:“胜境重新舟驶人行通海宇,水影依旧清流激湍映天然”。

最能感受“游圣”气息的当然是徐霞客故居了,我们走进这座三进17问简朴而谦和的明式院落,眼前耸立一株高大挺拔、卷曲多姿的罗汉松,据说它原是徐霞客父亲徐有勉从京城带回的盆景,徐霞客移植于此,从此枝繁叶茂,成了这故居唯一的活着的见证。此树经南京植物园1985年测定,树龄达400余年。斯人已去,其树常青。

故居对面是徐霞客36岁时为母亲祝寿而建的晴山堂。徐母80大寿时,徐霞客邀董其昌、黄道周、高攀龙、王思仁、张大复等文人在此题诗作图,共庆母寿。其中年长徐霞客35岁的江阴长泾人夏树芳赞日:“弘祖雅好游,海内佳山水,二十年来,足迹几遍天下,盖亦当世一奇男子也。”他写到徐霞客远游之前曾征求母亲意见,徐母回答:“俞哉,恣尔超忽。”意思是:我应允你,万水千山任你行。可见徐霞客的壮举在当时就受人推崇了。这组晴山堂诗文共有94篇,原为纸书,徐霞客当年请人镌刻于石上,遂成为晴山堂石刻。诗文书法作者共有88位,书法采用隶、楷、行、草等体,可谓集明代书法之大乘。是徐霞客除了游记之外,为祖国文化宝库增添的又一批光辉夺目的遗产。

徐霞客出生在江阴,江阴人因徐霞客而骄傲。在晴山堂后院徐霞客墓前,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文革”中,当地农民为了保护徐霞客墓地,连夜平了坟头并做了记号,使这位“旷世游圣”的真身,今天还能留存于此,供游人景仰朝拜。

徐霞客镇虽有5000年的文明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还保留着古宅、古寺、古街,但这些都掩映在徐霞客的奇人奇文、壮行壮举的光辉里。徐霞客一介布衣,一生奋斗,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无论他作为以身许之的旅行家,还是作为考察辽阔国土的地理学家,或作为开创旅游文学新风的作家,无不受到后人的敬仰。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此人没有官气,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导江’。他不到处跑,怎么能写得那么好?这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后来毛泽东又说:“我很想学徐霞客”。

“徐霞客游天下,天下人游霞客”已是今天徐霞客文化旅游的主题。每年3月这里都要举行徐霞客旅游纪念活动。徐霞客镇还与“游圣”当年走过的40个城市的旅游部门联合成立了“中国旅游霞客联盟”,构建了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平台。在2009年举办的“3·29天下游——中国徐霞客出游日纪念活动”上,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张永康会长提出将3月29日徐霞客出游日定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徐霞客镇作为“旅游朝圣之地”在海外也影响深远,日本大分、静冈两县每年都要组成1000多人的大型“修学考察旅行团”来这里朝圣。  当今人们只要走进徐霞客镇的老街古巷,便会被浓浓的徐霞客旅游文化包围着。胜水桥的东侧新建起了中国徐霞客旅游博览园,园内有徐霞客手迹等众多名人碑刻,还有一座全国唯一的旅游博物馆,馆内除了展示与《徐霞客游记》有关的祖国山河、自然风光、地质资料外,还用图片和实物表现出古今中外的人类旅游史,并通过高科技手段,让人们体验太空游、海底游、环球游等徐霞客时代闻所未闻的旅游方式。

徐霞客镇近年奉献给游人的一个新的奇观,便是那条人们津津乐道的“江苏第一生态大道”了。它以徐霞客大道为轴线,自南向北分布着农家乐园、阳庄菜园、幸福桃园、鹿鼎园、南苑田园和阳光林园等十多个生态休闲景点。徐霞客镇党委书记路建忠介绍说:“一条徐霞客大道,串起了沿线农家风情和徐霞客文化景观,使得农业旅游成为镇里经济的新亮点。如今我们这里四季可游,春季看景夏游园,秋尝百果冬休闲。我们的目标是要让霞客故里成为休闲的天堂。”

走进今天的徐霞客故里,镇在绿中,村在林中,人在景中,真有一种“天堂”的感觉。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赞叹,这是一个彰显魅力光华的古镇,一个充满卓越风姿的名镇,一个勇于创新的强镇!P2-6

序言

1984年,旅美上海画家陈逸飞以江苏昆山周庄双桥为素材画了一幅油画《故乡的回忆》,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购下后送给邓小平,作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与合作的象征。此后周庄双桥名声大振,逐渐成了旅游热点。1999年,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受画家应天齐创作的《西递村系列》版画启发,筹划、创作、主演了黄梅戏《徽州女人》,3年之内演出百场,誉满全国,也引起了人们对安徽古村落的兴趣。

江苏的昆山周庄、苏州同里和角直镇,浙江的嘉善西塘、桐乡乌镇和湖州南浔,江浙一带这6个古镇已久享盛誉,但1997年,中国首个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镇是云南的丽江。丽江虽是县的建制,却只有1.5平方公里面积,基本上是镇的规模。接着,2001年,安徽黟县的宏村和西递村作为古村落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于是,古镇游在全国热了起来。

住惯了大城市的人一朝进入这些千年古镇,漫步在百年老街上,感到一切都新鲜。一向被冷落的寂寞古镇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在古镇老街上感到别样的神奇、别样的美,别样的情意、别样的醉。

今天的古镇原本都是要镇,又都是现代化城镇建设总体布局中被边缘化了的角落。如果不是古代的要镇,古镇内就不会有如此精美的建筑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如果不是被现代建设边缘化,也早就被改造掉了。江浙6镇都在长江两边长三角经济区,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钟灵毓秀之地,种稻、养鱼、育蚕、纺织多种经营并举,民殷物阜,富甲天下,尤其明清以后一直是国家的“粮仓”、“钱仓”,素称“江浙熟,天下足”。

经济带动了文化,“江南读书人”就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明清以后,江浙两地在历届科举应试和入朝出仕上也始终在全国位列前茅。这一切,都是江浙人士引以自傲的资本。那里早就是靠知识和经济发达起来的地区,那里的古镇远不止这6个,只是不少因现代化建设而变样了。如柳亚子的故乡,紧挨着318国道的苏州黎里就变样了,而与黎里风貌规模相当的同里,则因交通不便而得以保持原貌,成了现在的旅游名镇。

云南丽江曾是忽必烈驻军的地方,一度是西南重镇,当地纳西族历代木氏首领大都治理有方,被尊称为“木天王”。徐霞客见过木府后赞日:“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安徽黟县是随着徽商发迹后衣锦还乡、叶落归根而逐步建设起来的。江西婺源地处皖、赣、浙3省交界,古时商贸繁荣,盛产茶叶,原产于婺源龙尾山的“歙砚”和“徽墨”都是国内精品。从唐至清,这里出过文武进士654人,被称为“东南邹鲁”,朱熹和詹天佑都是婺源人。即使知名度较小的古镇,也都曾是要镇、重镇,如浙江二十八都古镇紧邻仙霞古道,曾是赣浙交通要冲,但近代建了铁路和320国道,从江西鹰潭、上饶可直接经江山、衢州、金华而至杭州,二十八都就被边缘化了。

贵州花溪青岩镇曾是古老的驿道和重兵驻守的西南要塞。河南淅川荆紫关曾是王莽篡汉、追杀刘秀时,刘秀出逃过关之处,是陕鄂豫3省要冲,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由于中国各省地形都是不规则的,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省际接壤,其实都有三省相邻处,都会出现“鸡鸣三省”的现象。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所以古镇大都依水而建。民居往往都在河的两旁发展,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古镇,往往有一条河纵贯村镇中间。古镇和古村落又往往很分散,远远望去就像远离世问的桃花源,有的即使不依傍河道,也总是有支流入湖泊,居民是不会缺水的,如浙江兰溪长乐诸葛村。有的如黟县宏村甚至在村内人工挖出沟渠,将山泉水或河水引到家家户户。这种供排水系统的构思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尊重了自然规律。

凡古镇必有老街。老街都很窄,商业集中的街道略略宽些,民间居住的老街都很逼仄,因为几百年前没有汽车,民间也没有大型车辆,只要能容两匹马迎面而过就可。现在这些窄小的老街恰恰成了游人饶有兴味的观赏之处。有些老街的石板铺得不平,因人脚起落而发出响声,也有因下面有空洞而人走其上即出声的,就起名“响板弄”,又成一景。由于街道逼仄,房屋自然就很密集,这在贵州黎平侗寨和云南丽江,看得尤为清楚。

由于很多古镇在古代都是要镇,经济富庶,读书风气很盛,因此往往有大户人家的厅堂。这些厅堂都很宽敞精致,一般有门楼、护院、花台、假山、池塘、花窗、回廊、正厅、后厅、卧室、小姐楼、庭院等,常有木雕、石雕、砖雕、竹雕等装饰,门前常有石狮子、石鼓等建筑,在当时来说,都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决不是一般乡民的居所。

这些深宅大院之所以能保存到今天,就因为自身的价值所在。这些厅堂里的对联很能反映户主们的思想情趣、生活哲理和治家理念。如周庄沈厅里的对联是“桥从门前进,船自家中过”,反映了自家豪宅的特色。宏村承志堂的对联是“淡泊明志,清白传家”、“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西递村敬爱堂的对联是“家庭内具大经纶,蟊蓠皇皇(美善貌),秀朴力田孝悌;心性中备真学问,浑浑噩噩,事功道德文章”,这些对联都反映了户主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有一副对联我曾多次在那些厅堂里见到过,现抄录如下:“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样的对联即使今天读来,意义仍是积极的。宏村还建了南湖书院,集中传道讲学,对人才培养工作相当重视。中国的文化不只在高等学府里,不只在名家的经典著作里,它无处不在,它在老百姓中间,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有文化的人处处可学到文化,没有文化的人感觉不到哪里有文化。

现在城市里的人去游古镇老街,有些人会以为古村镇里都是破败落后的东西,那是他们不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水平,不知道古今技术、艺术、道德、思想的传承关系。有的人觉得这些老古董破破旧旧没什么好看,那是他们不懂得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他们自己的文化底蕴不足。当其中的一些被评为世界遗产了才猛吃一惊:原来我们的老祖宗还真不赖!

随着有些地方古镇老街开发的成功,很多地方竞相效仿,纷纷挖潜。但也有地方夸张吹嘘,仿古造假,这样的结果只会破坏文化,破坏人们对古镇老街的信任和兴趣。即使现有已开发出来的古村镇要长期保存下去,也还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很明显的现实问题是人们对古民居和现代城市住房的选择,他们肯定是喜欢住现代住房的。古镇中很多年轻人都到城市里谋发展了,留居古镇中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妇幼,这个趋势是很难逆转的。很多古镇走出过不少名人,但几乎没有听说过哪位名人又回去建设家乡古镇的。古镇人民的生活如果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而提升,古镇就难以为继了。

现代化建设和保护古建筑的矛盾世界各国都有。我们肯定既要保护好古建筑、古文物,又肯定要实现现代化。已有的古镇老街要爱护、要珍惜,对古镇老街新的开发要慎重,假的古镇老街绝对要杜绝。无论如何,现代化的步伐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而没有民族古文化的国家也是贫瘠的。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会明白这个道理的,我也相信我国政府是会掌握好这个“度”的。

(本文原载2009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后记

此书收录的文章,大部分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版开设的“魅力名镇”专栏,它们在报纸上刊登时广受读者青睐,现又有机会与更多读者见面。期望它们如同一道文化大餐,能够给大家以称心的享受。

从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看,镇可以说是处在最基层的位置;而从人文的角度着眼,镇无疑是文化的滥觞之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长期过渡,发生过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嬗变,镇居于其问,且为重要的过渡。传统文化发端荟萃于此,现代文明也借此发轫。许多偏处一隅的古镇,一直较少受到现代文明特别是外来文明的冲击,文化遗存丰厚,因此成为当今人们返朴归真、寻根问祖、探寻古代文化精髓的理想之处。“古镇游”作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于是也成为了“心魄游牧的家园”,受到愈来愈多人们的热捧。

想起把古镇名镇作为我们关注与报道的对象,源自于我们旅游报道中一贯禀持的人文视角及读者本位。作为全国综合性媒体中创办最早的旅游版的编辑,我们一直以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已任,期望以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渗透力与感召力,把更多的海内外读者凝聚在我们周围,随着我们的笔触,解析自然之谜,捕捉文明之光,发现古异今奇;从而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如果说这种报道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们愿砣砣于此,乐此不疲。

传承与展现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上应新颖独特,文字也该是纯朴自然的,才有利于达到“察人文以成化”的效果。在“魅力名镇”栏目创办过程中,我们力求接近这一境界。不过,由于能力与条件所限,不免存有很多瑕疵,需要读者给予指正。此外,让这个集子成为人们寻访名镇时的指南与帮手,是我们的另一初衷,为此我们补充了“温馨提示”部分,介绍各镇食、宿、行、游、购、娱等服务性信息,并插入大量精美图片。此书若能让读者在忙碌中得以稍许闲适,收获点滴启发,我们便万分满足了。最后,我们要在此感谢为采访与写作提供过帮助的诸位同道,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过心血的人民日报出版社的诸君。既为同道,我们期望大家继续为传播灿烂的中华文明而共同努力。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部主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2: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