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的万泉和在院子里刨木棍,他是后窑大队合作医疗站万人寿医生的儿子,却一心想当木匠。院子原本属于富农裘金才,充公后,院子里除了合作医疗站外,还住了三家人:万人寿家、万同坤家、裘金才家。万全林抱着口吐白沫的儿子万小三子闯进院子,以帮助万泉和拜万老木匠为师为条件诱使他代出诊在外的父亲行医,万泉和幸运地找到了病根——耳朵里的毛豆。万全林送“锦旗”表示感谢,万人寿却很反感,得知支书裘二海决定让万泉和去学医,千方百计地阻止。群众和裘二海的支持与万人寿的反对僵持不下,最后万小三子改变了局面,用几句神秘的话迫使万人寿默许万泉和学医。
教万泉和医术的正是曾和万人寿一起在医疗站工作却被其气走的公社卫生院医生涂三江,他因与万人寿不和而迁怒万泉和,对万泉和冷嘲热讽。万里梅久治不愈的“胃气病”又犯了,万人寿怀疑她肝有问题,陪她去公社卫生院检查肝功,可结果显示正常。万泉和替父亲“打掩护”反而引起涂三江的警觉,万人寿终究没有躲过涂三江的嘲笑。他在村里名声一落千丈,后查明是万小三子捣的鬼。万泉和就在父亲和涂医生的数落与嘲笑中结束了学医生涯。
万泉和回来时,大队正在批斗万人寿和裘二海。裘二海恩将仇报踢伤了万人寿。新支书万继忠找万泉和看眼病时,说出了“真假两个毛主席”的言论,因此被万小三子吓得上吊死了。万人寿也因内脏出血而死,死前对万泉和说万里梅的病在肝上。人们在把万人寿抬往坟地的路上碰到了下放合作医疗的涂医生,他说万人寿没死并将其救醒,万人寿因缺氧而全身瘫痪,也不能说话了。院子里又住进了两个知青和马同志一家。大队派来了赤脚医生吴宝,据说他当过兵,因男女问题而复员,医疗站迎来了辉煌的时期。
万里梅又来看病了,病况和以往差不多,涂医生说是“肠胃炎”,给她挂水。万里梅给万泉和介绍了个对象叫刘玉,人长得很好,吴宝多次对其进行勾引。在万泉和医治裘奋英的腿伤后,马同志的女儿马莉指出万泉和吓唬裘奋英,并端出了红烧带鱼给万泉和。吴宝在和刘玉睡觉时被当场捉住,批斗会后,吴宝走了,刘玉远嫁他乡。万泉和很伤心,但得到了两个女人的安慰。一个是裘金才的儿媳短舌头曲文金,一个是声称长大后要嫁给万泉和的马莉。
万泉和瞒着涂医生治好了万全林的腿伤。万小三子欺负曲文金的儿子裘奋斗,裘奋英借马莉话题“救”哥哥。万小三子让马莉把山茱萸种在了他家地里,马莉却不为所动。万泉和谈了个对象叫裘小芬,因万泉和给病人吸痰而呕吐后再没回来。他又找了销售员许琴英,因经常约会失期等原因终不欢而散。尽管又经历多次恋爱失败,万里梅仍坚持给他介绍对象,马莉对此很不满。万里梅到大医院检查后因无钱治疗严重的肝病而回家静养。马莉为学医无心复习考试,被父母勉强弄进片中继续学习。
吴宝带着公社文艺宣传队到后窑大队演出,万小三子杀了自家母猪弥补了看戏没肉吃的遗憾,大伙因吃了不熟的猪肉而中毒。中毒后的涂医生经常心不在焉,对万小弟的肚子痛没有给予重视,导致万小弟因胆道蛔虫病不治身亡。此后,涂医生和万泉和变得草木皆兵,医疗质量和效果明显下降。万小三子在马莉的怂恿下气走了涂医生,涂医生又回公社卫生院了,临走之前给万泉和留下了两本日记,记录着他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医疗站只剩万泉和一个人了。
马莉包办了医疗站的事情来帮助万泉和,万泉和用计迫使马莉去上学,却被她识破。万泉和通过躲避的方式减少看病的次数,并找裘二海要求辞去医生之职。裘二海本来要答应,但在万小三子的干预下放弃了同意他辞职的决定。万泉和感觉到万小三子与裘二海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在一次与万小三子的长谈中,万泉和得知,万小三子曾多次跟踪裘二海,发现裘二海犯有严重的生活错误,并阴错阳差地了解到他有可能是裘二海的私生子,他就是以此来要挟裘二海就范的。
万泉和到城里求吴宝,希望他能回医疗站,却没有成功,去看涂医生时又被他报复性地嘲笑一番。无奈的万泉和想起了父亲万人寿。他说服父亲与他一起看病:一般病情万泉和自己做主;拿不准的请示万人寿,以万人寿眨眼皮为信号。医疗站就这样惨淡经营着。马莉考上了高中,但仍坚持走读,帮忙照顾诊所。马同志一家搬回城里时,马莉也坚决不走,后来放弃了低档本科,选择去医专学习。
万里梅的病情加重了,在涂医生的指点下,万泉和陪着万里梅夫妇到城里第六人民医院看病,万里梅住院了,但她家里已是弹尽粮绝,她男人万贯财在好心人的指引下贩起了橘子。大队改选支书,裘金才的儿子裘雪梅击败了裘二海。万泉和看病不再计工分了,为了生存,万泉和接受了曲文金的提议,提高了药价,但被新支书裘雪梅查出,合作医疗站关门了,万泉和第一次结束了行医生涯。
万小三子被裘雪梅请回来担任大队塑料用品厂的采购员,但他却提出了让万泉和继续行医的条件,并为万泉和弄了假行医证,万泉和又开始行医。这时,马莉毕业归来,带来了资金和药品,将医疗站改名为“万马联合诊所”。诊所门庭若市,可是因为万泉和和马莉总不收钱,快支持不下去了。马莉找哥哥借钱,却是救急不救穷。马莉开始研究中药并与万泉和一起亲身试药。马同志夫妇来接马莉,马莉道出了心里的秘密:想嫁给万泉和。万泉和征求父亲意见时,万人寿没有表态,似乎他更喜欢曾叫过他“爹”的刘玉。
刘玉带着一对哑巴儿子回来了,要和万泉和重新开始,这引起了大家尤其是马莉的强烈反对。裘雪梅作出决定,让小哑巴住在万泉和家。马莉讨厌刘玉,但坚持给她儿子治哑病。万泉和和马莉给万里梅垫付了住院的钱,使其病情有所好转,马莉却因中药效果不理想而沮丧。诊所因非法生产药品被审查和处理,为支付罚款,万泉和和马莉倾家荡产,败走麦城的万小三子也无法给予帮助。马莉走了,刘玉也突然失踪了,小哑巴牛大虎、牛二虎的哑语道出了刘玉想利用万泉和来替他们夫妻看孩子的真相,当万泉和要让小哑巴离开时,万人寿竞站了起来!
万泉和应父亲的要求留下了小哑巴,小哑巴学话很快,一旦发现被怀疑就闭上嘴。万贯财卖橘子发了财,万里梅的病却到了治不好的地步,天天在家吃橘子,她又给万泉和介绍了一个对象,叫柳二月,万泉和终于结婚了。柳二月总跟他要包治百病的秘方,与小哑巴之间钩心斗角,后来柳二月带着一本《黄帝内经》和万人寿写过的一些纸跑了。万泉和和病情意外好转的万里梅查出此人不是柳二月,而是个骗子。
……
P3-6
“排行榜”是中国小说“经典化"的重要路径
从2001年开始,创作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已经连续进行了7年。7年里,中国小说学会评委会禀持专业性、学术性、审美性、民间性的原则,对每个年度的长、中、短篇小说进行认真的评选,并每年推出一本《中国小说排行榜》。可以说,无论是排行榜本身还是这本小说选,都以其鲜明的特色赢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和越来越高的评价。
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的目的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更不是出于市场和商业的考虑,而是出于对中国当代小说的一种真实的责任感与紧迫感。长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都处于一种被否定和贬低的状态中,而2007年顾彬的“垃圾说”更是把这种贬低、不满情绪夸张和放大到了一种极端的地步。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被有意地延宕了,而中国当代文学60年也由此陷入了一种没有经典、没有大师的窘境之中。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小说真的没有经典,还是我们不愿意承认当代经典?这是今天中国文学界无法回避的一个尖锐问题。我们不妨从“经典”的定义出发来分析一下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经典问题的偏见。什么是经典呢?就人类的文学史而言,“经典”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是对人类历史上那些杰出、伟大、震撼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指称。通常意义上,经典常常是后代“追认”的,它意味着后人对前代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应该说,经典既有客观性、绝对性的一面,也有主观性、相对性的一面,经典的标准也不是僵化、固定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等因素都可能在某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命名“经典”的原因或标准。但是“经典”的这种产生方式又极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觉,即“经典”仿佛总是过去时、历时态的,好像与当代没有什么关系,当代人不能代替后人命名当代“经典”,当代人所能做的就是对过去“经典”的缅怀和回忆。这种错觉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经典”问题上的厚古薄今和轻视当代,似乎没有人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经典”的命名,甚至还有人认为当代人连写当代史的权利都没有。这实际上就“人为”地阻隔了当代人、当代文学通向经典的道路,并以“悬置”的方式剥夺了当代人认识和言说当代经典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阻隔”面前,当代人正在逐步失去对当代生活和当代文学的信心。我们仿佛不是生活在当代,所谓当代、所谓当代文学似乎都成了一种“缺席”的、不在场的存在,更不要说当代经典了。这种对于当代文学变相的“虚无主义”可以说也正是当代文学面孔暧昧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后人的命名就比同代人更可信吗?我们当然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时间会把许多污垢和灰尘荡涤干净,相信时间会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模糊的、被掩盖的真相,但我怀疑,时间同时也会使文学的现场感和鲜活性受到磨损与侵蚀,甚至时间本身也难逃意识形态的污染。我们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考古”式的阐释会比我们亲历的“经验”更可靠,也不相信后人对我们身处时代文学的理解会比我们亲历者更准确。我们觉得,一部被后代命名为“经典”的作晶,在它所处的时代也一定会是被认可为“经典”的作品,我不相信,在当代默默无闻的作品在后代会被“考古”挖掘为“经典”,(换句话说,即使它被后人“考古”挖掘为“经典”,那它对所处时代的读者也是毫无意义的。我很难想象一部对它所处的时代和它所处时代的读者毫无精神影响的作晶会成为“经典”。)也许有人会举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的例子,但我们要说的是,他们的文学价值早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就已被认可了,只不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问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我们的文学史不允许谈及他们罢了。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没有“经典”的时代是可悲的,也是不能容忍的,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呼唤和确立当代“经典”。不仅我们每一个作家都首先应该有追求“经典”、成为“经典”的勇气,而且每一个读者也应该是一个“经典”的确立者和命名者。实际上,文学的经典化过程,既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它不应是“过去时态”,而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态”的。文学的经典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它需要当代人的积极参与和实践。文学的经典不是由某一个“权威”命名的,而是由一个时代所有的阅读者共同命名的,可以说,每一个阅读者都是一个命名者,他都有命名的“权力”。而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或一个文学出版者,参与当代文学的进程,参与当代文学经典的筛选、淘洗和确立过程,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说到底,“经典”是主观的,“经典”的确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典”的价值是逐步呈现的,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它的当代认可、当代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尽管这种认可和评价也许有偏颇,但是没有这种认可和评价它就无法从浩如烟海的文本世界中突围而出,它就会永久地被埋没。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任何一部能够被阅读、谈论的文本都是幸运的,这是它变成“经典”的必要洗礼和必然路径。而中国小说学会的小说排行榜也可以说正是提供了中国当代小说经典化的一个重要路径与机遇。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年年都有小说排行榜和小说年选,2009年初就出现了好几个排行榜,并推出了不同版本的书籍。相对于其他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有什么独特性呢?
我们的答案是:每年中国中、短篇小说的数量都很惊人,如何让其中的优秀作品浮出地表,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阅读,是摆在广大文学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年各种版本的小说排行榜和小说选本的出版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年度内中国中、短篇小说被“经典化”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一篇小说如果没有被广泛地阅读,甚至不为人知,那它被“经典化”的概率几乎是没有的。在某种程度上,小说排行榜和小说选本越多,越减少了经典作品被湮没和被遮蔽的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选本和排行榜基本上都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即使某些挂了各种学会名目的选本也都是某一个编选者所选,是“一个人的经典”、“一个人的排行榜”。这既有好处,又有局限。好处是“个人”的选本可以完全尊重编选者的审美趣味与文学原则,无需向时代、传媒或意识形态的趣味妥协,因而旗帜鲜明,极有特色;局限在于,“个人”的选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大编选者的个人审美嗜好,甚至审美偏见,文学风格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往往得不到呈现,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对一个年度文学经典的遮蔽。此外,个人的选本有时候还难免受到人情或文学之外的因素的干扰,且对这种干扰没有有效的约束机制,所以主观性就变得不可避免。正是从这个角度上,中国小说学会推出的《中国小说排行榜》就具有了特殊的价值。这个排行榜可以说既有“个人化”选本的长处,又有效地克服了“个人化”选本的局限。它是中国小说学会27位专家评委经过严格的程序评审、筛选出来的作品的结集。中国小说学会评委会坚持的是专业性、艺术性、审美性、民间性的原则,每一部作品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与斟酌,每一个评委都充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因此,这本书中的作品可以说是已经经过了某种“经典化”论证的作品,是个人意见“集体化”、“公共化”之后的产物,不仅主观偏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克服,而且其权威性、公正性也是个人性的选本所无法达到的。
也许还有人会问,每年的排行榜和各种年选都“抢时间”,都比赛谁出版得早,年初出版的屡见不鲜,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为什么总是不急不慢地推出?
我们的答案是: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出版社当然都希望年选能在年初推出,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推介上个年度的作品。应该说,年初推出其新鲜感与市场冲击效应都是不错的。但是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不追求时间效应,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首先,从市场来说,中国小说学会的排行榜对自己的质量有信心,它本就不追求短期效应,而是追求长销和持久的影响,因此对于需要者来说,无论年初和年末都是一样的。更何况这本书从选目、版式到体例都与其他选本有所不同,书中每一篇作品后都有作者的照片、创作谈和专家的评点,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作品本身,而且还包含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对话,它已超越一种静止的书的意义,而有了一个动态的“对话场”的意义。其次,从文学品位上来说,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是面向文学史的,它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学术行为而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无论何时推出都追求的是一种学术总结的意味。最后,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延后”推出也是一种彰显自己独特品格的策略,中国小说学会希望自己的排行榜能以独特的“出场方式”与其他小说选本有一个真正的比较。而且越到后来,浮躁的喧哗与各种泡沫越会渐渐散去,对品质和内涵的需求会成为读书界的首要追求,那时这本印制讲究、评选权威而内涵别致的书可谓生逢其时。
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已经走过的7个年头是成绩显著、令人鼓舞的,我们相信,通过评委会的不断改组和评选方法的不断完善,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一定会越办越好、越走越远,并一定会成为中国当代小说辉煌历史的永久见证。
2009年6月
这本书,并非想在“排行榜热”中觅得一席之地。我们编这本书的初衷,只是为了满足读者阅读小说精品的需要。在优秀作品年选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比较和遴选,最终确定12篇微型小说,5篇长篇小说,10篇中篇小说和10篇短篇小说入选本书,从而集中体现2009年度小说创作的大体成就。
本书是在“第九届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中的优秀作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比较和遴选编写而成的,汇集了2009年精品微型小说12篇,短篇小说10篇,中篇小说10篇,长篇小说5篇,堪称这一时期实力派作家的扛鼎之作,既反映现实生活,又给人以新的审美享受。主要作品有范小青的《赤脚医生万泉和》、叶广芩的《青木川》、迟子建的《起舞》、苏童的《茨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