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芬主编的《桐乡百景》主要讲述了桐乡市的美丽风景,在景点选择上突出了人文桐乡,同时也兼顾购物旅游与休闲养生的内容。书中收入了桐乡的桥、桐乡的水,桐乡境内的古遗址、古寺、古街、估计,描写了桐乡的公园等城乡休闲小景,以及生态、养生、购物旅游景点,体现了生活在桐乡天时地利人和的幸福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桐乡百景(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集)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玲芬主编的《桐乡百景》主要讲述了桐乡市的美丽风景,在景点选择上突出了人文桐乡,同时也兼顾购物旅游与休闲养生的内容。书中收入了桐乡的桥、桐乡的水,桐乡境内的古遗址、古寺、古街、估计,描写了桐乡的公园等城乡休闲小景,以及生态、养生、购物旅游景点,体现了生活在桐乡天时地利人和的幸福感。 内容推荐 徐玲芬主编的这本《桐乡百景》以散文的形式书写了作者的家乡桐乡的风景。全书共分5辑:第一辑“流动的水,凝固的桥”,收录20篇文章,是关于水乡的水、桥等;第二辑“远去的人,眼前的楼”,收录21篇文章,是关于名人场馆、名人故里等;第三辑“从前的足音,笃笃地响”,收录26篇文章,是对桐乡境内的古遗址、古街、古寺、古迹等的寻访;第四辑“随意的休憩,慢生活”,收录22篇文章,主要描写公园、农庄等城乡休闲小景,以及生态、养生、购物旅游景点,体现了生活在桐乡天时地利人和的幸福感;第五辑“在乌镇,流连,流连”,收录关于乌镇旅游的11篇文章。 目录 序 我们的家底 第一辑 流动的水,凝固的桥 大运河,我们的母亲河 徐玲芬 康泾塘路 朱娟悦 北港河边 徐美芬 南沙渚塘,一条会说话的河流 徐玲芬 白荡漾,原汁原味的生态水域 周春英 “三探”野林滩,醉倒在桃源 徐杏芬 双庙渚,江南蚕乡的水上狂欢地 陈亚琴 石门湾里的清风明月 朱惠玉 崇福,运河流过的小城风情 郑姜熠 恒基建设桥梁馆,寻觅江南古桥遗韵 郑小燕 魂牵梦萦司马高桥 陈曼青 夕阳中的单桥 彭丽芳 星石桥印记 徐美芬 寂寞女儿桥 沈娟华 双贤桥 陈滢 濮九娘桥的故事 陈滢 御驾桥,我的美好回忆 郭红一 邂逅那记忆中的木桥村 钱镜地 盐官桥与万富桥 徐玲芬 八仙与大积桥 杨瑛 第二辑 远去的人,眼前的楼 桐乡市文化中心,共享那一份华丽的文化大餐 徐玲芬 科技会展中心,桐乡城里的文化地标 李大略 桐乡市博物馆参观随记 徐利萍 桐乡市非遗馆,那随手而拾的往昔 陈亚琴 如一棵树,站成永恒——记徐肖冰侯波纪念馆 管亦柠 钟旭洲钱币馆,“钱”眼里面看世界 王肖婷 茅盾故居 章晓艳 立志书院与文昌阁 张丽敏 在缘缘堂,沐浴氤氲的文气 徐盈哲 君匋艺术院,感受那一份雅意 沈炜 钱君匋故居,钟声送尽流光 徐盈哲 金仲华故居 徐丽萍 木心故居,读书人的精神之旅 叶莲芳 陆费逵图书馆,不可或缺的心灵福地 徐玲芬 吴滔故居 沈娟华 徐自华故居 沈娟华 红药山房的文脉 陈滢 光彩重焕丰同裕 叶丽 太虚大师故里斗富兜 徐玲芬 杨园先生故里杨园村 徐玲芬 风雨飘摇翰林第 章晓艳 第三辑 从前的足音,笃笃地响 罗家角遗址公园 张丽敏 新地里遗址 张丽敏 踩响横街的回音 陈曼青 遗迹依稀垒石弄 叶丽 默然的夏家浜与寂静的夏家厅 曹玉珍 寻访那些斑驳的老街 徐美芬 武庙街 沈志燕 老梧桐的光与影 沈志燕 哦,丁字街 叶莲芳 记忆里的一中大操场 徐盈哲 仓前街上的畅想 董君莲 万兴街上的好味道 董君莲 永乐年华 朱静怡 前珠一桥·一庙·一老屋 沈林洁 寻访梵山坟 徐杏芬 庄庵 郭红一 演教寺 徐佩玉 寂照寺的钟声 徐盈哲 香海寺夜茶 杨瑛 香海清韵 朱娟悦 千年古刹凤鸣寺 盛晓红 龙翔寺 沈志燕 天中山福严禅寺 许丹红 宋代银杏树 陈滢 翔云观记 陈滢 翔云观的戏台 吕利文 第四辑 随意的休憩,慢生活 新世纪公园,大家的后花园 徐盈哲 三代人的凤鸣公园 徐美芬 桐乡植物园,横竖看不厌(两篇) 徐玲芬 章生华 中山公园琐忆 徐晓叶 兴安路,特色合欢街 孙瑾 浪漫梧桐路 孙瑾 秋日,又见东田 陈爱秀 殷家漾,冰清玉洁难忘梨园 石伟萍 十里飘香桂花村 叶丽 忽逢桃园,花如雪 徐玲芬 吴越地,路家园 徐玲芬 新农村,去旅游 章生华 古运河畔红杉邮 章生华 美丽乡村店街塘 朱娟悦 做客稻香人家 章生华 三府农家乐逍遥 徐美芬 雅达平安,三代人的梦想家园 魏国芳 濮院羊毛衫城,扮靓你我他 陈滢 崇福皮草,一袭轻裘美人痴 徐佩玉 皮鞋工厂店,近水楼台的幸福 朱惠玉 世贸中心:桐乡人的幸福衣柜 徐盈哲 舌尖上的乡情地图——记毛家浜路美食街 严钰淑 第五辑 在乌镇,流连,流连 南栅之沧桑浮澜桥 章晓艳 垂暮的乌镇北栅 吴巧英 西栅厅上厅 章晓艳 西栅夜行 曹玉珍 梦幻“桥里桥” 沈娟华 东栅财神湾 章晓艳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乌镇东栅一日游 孙瑾 观前街上的童年 杨晨 “哦,很乌镇……” 罗佩英 穿越时空的爱恋——寻访乌镇古戏台 陈亚琴 唐代银杏 章晓艳 后记 家乡的风景写不完 试读章节 魂牵梦萦司马高桥 陈曼青 仰望司马高桥,我手扶桥石栏,努力登攀。可每跨上一级台阶,桥身便往上抬升一级。白云在桥顶俯视我,像一床雪白丝绵被,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当我从睡梦中醒来,总是一身微汗。这便是司马高桥,我儿时的桥,我故乡的桥,我难以忘怀的桥。 儿时,我就与司马高桥结缘。似乎我命里注定没书可读。刚上小学一年级,适逢“文化大革命”开始,无书可读的我,因母亲不会女红,便常去住在司马高桥堍的同桌家,向她的巧手母亲请教。她家的老房子光线昏暗,我们总是拿着花棚、毛线,坐在洒满阳光的司马高桥桥顶的石椅上。 天空好亮,阳光好美,桥下河水荡漾,小船橹声欺乃,我们一边闲聊一边专注于手里的活计。河风从桥下跑上来,不经意就拨动我们手里的针线,拂过我们柔软的黑发。石椅两边的两对小石狮子,忘了桥洞下各种船只正缓缓驶过,扭头笑看我们。有几次,我看到远处开来的货船,吃水很深,有纤夫背着纤绳在河岸上拉纤。我正担心他们怎么过桥,却见纤夫跑上桥顶,飞快地把纤绳挽成几圈,然后把纤板用力往桥洞一抛,没等我看清是怎么回事,纤夫已到桥顶的另一侧,弯下腰变戏法似的抓住了荡过来的纤板和纤绳,快步跑下桥,把纤板横在胸口,纤绳按在肩头,沿着河岸上的纤路又一步步远去了。我好奇地伏在桥栏上向下探望,高桥好高,望下去让人头晕目眩。后来我才明白,原来纤绳上的纤板是起到不使绳子勒入皮肉,又能较好着力的作用。纤绳和纤板穿越桥洞,仅一眨眼的工夫,却需要很高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扔纤板的力度要根据桥面的宽度把握好分寸,不然就会掉入河里或者船上去。从此,我更钦佩这些能把纤绳扔过桥洞,又潇洒地接回手里的纤夫了。在司马高桥上,有同桌友好的陪伴,我不仅学会了所有的女红,还增长了许多见识。 在我们这个与水相伴、以桥为邻的古镇崇福,镇内河上的小石桥不计其数,还有13座飞架运河的各具风姿的石拱桥:迎恩桥、万岁桥、北三里桥(拱宸桥)、南三里桥(包角堰桥)、大通桥、松老高桥、青阳桥、登云桥等。可惜在“文化大革命”及两次京杭大运河改造中这些桥大多被拆毁,连有1300多年历史的万岁桥也未能幸免。滔滔运河水,也该为之悲泣吧?而司马高桥,独因不在大运河主航线上,才得以幸存。如今崇福这个水乡古镇,就仅剩这座位于京杭大运河故道边、横跨南北的司马高桥了。 司马高桥旧名南高桥,始建造于明洪武年间,后因毁坏,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由邑人沈廷槐重建,同治时又被兵毁。光绪二年(1876),崇德县令余丽元兴资重建,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9.4米,宽3米,净跨9.7米,拱矢高5米,南北各有27级台阶,用花岗岩、紫砂岩两种不同色泽的石材构筑。运河水通过它的桥洞款款东流,汇入大江大湖。 幼年时,我以为“司马高桥”即“四马高桥”,又疑惑其是否与我的邻居、卖茴香豆的“四麻婶”有关。那时候,没有关注桥额上原是刻着“司马高桥”这四个大字。后来才知道,“司马”两字,是因县令余丽元重建此桥时,请求动用库银,得到了兵部支持,而“司马”是兵部的别称,即是为了感谢兵部支持而取的名。 司马高桥,如此算来也该有600多岁了吧?它几度重建,亲身感受了古镇的跌宕起伏与兴盛衰落。 如果你站在桥顶,举目四顾,但见碧树绿水,水乡天湖一色。恍惚中,似乎对岸一片光亮,只只花灯迎风展舞,一队队男女向桥上走来,那是元宵节迎花灯,“走桥桥”的习俗;一会儿,桥下又锣鼓喧天、丝竹声声,壮年男子抬着蚕花菩萨,岸边旌旗飘扬,人声如潮,这便是祭祀“蚕花娘娘”的庙会;而每年端午节,运河两岸更是人声鼎沸,河中的“龙舟”,你追我赶,战鼓阵阵,急着去追赶春秋战国时被奸人害死后又被封“潮神”的吴国大夫伍子胥;农历五月二十,桥对岸又热闹起来,只听一声锣响,几个青年手拿“龙头”,巨大的水柱凌空飞扬,如水龙在天空翻腾,直奔运河而去,这便是庆祝龙王生日的“水龙会”…… 故乡的河是清洌的河,故乡的桥是坚挺的石拱桥。几多历史几多英豪,仿佛从河口斜对岸的横街走过来,穿过了大运河。他们中有吕晚村、陈万青兄弟、吴之振、吴滔、陈英士、戴麟经、徐自华……我为故乡能走出这么多名人而骄傲。明代崇德先贤吕希周为抵御倭寇、保护崇德乡民,还做出了“直塘改作九湾兜”的壮举。历史来到清朝,河中皇旗招展,浩浩荡荡,百姓围观,原来是皇帝下江南船队的豪华排场……司马高桥真的见证了太多太多。 今年秋天,我趁风和日丽,再次来到司马高桥,见高桥破旧了许多,西面的护桥石栏都少了一块,但桥头两对小狮子还在。我摸着这两对永远恋恋对望的小石狮感慨万千,几十年未见,小石狮,还认得我这个当年学女红的女孩子吗?桥顶平台那个方形定心石上的圆形浮凸还在,两侧石额上的“司马高桥”4个楷体大字也很清晰。桥下流水潺潺,从大运河流入古河道。我跑下桥边石埠,抬头望去。两边桥壁上各有两对似花盆又似把手的“石耳”,桥腰上那对“石耳”下是对联,另一对“石耳”长在稍高的桥眉上。这四个“石耳”上也已长满杂草了。不知它们是想聆听以往的摇橹声,还是纤夫的号子声,抑或是小船与河水亲密交谈的“啪啪”声?现在恐怕唯有听到不远处轮船开过运河时的“突突”声了吧。 P42-45 序言 我们的家底 走过五省,经过大小百欺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十好地方。——丰号恺 再没有比这更确切的话,足以表达我们对故乡的赞美。丰子恺先生以这样直白朴素的文字,写出了全部桐乡人的心声。桐乡,确确实实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好地方。它的好,体现在方方面面:四季分明,土地肥沃,交通便捷,无灾无害,富足安逸,吃穿不愁……身在这样的富贵温柔之乡,夫复何求? 桐乡境内一马平川,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名山大川,只有小桥流水人家,但就是这江南水乡的小镇风情,却使乌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这大大激发了桐乡人的文化自信,大力发展以古镇为龙头的人文旅游,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识。基于此,也激发了写作者的灵感,让我们将写作的视角放在了这723平方公里的桐乡大地上,用我们敏锐的眼神,去寻找、去发现那一个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景大美,并以文学的态度,将这小景大美抒发于笔端,让更多的人阅读并按图索骥来乡寻访、旅游,激发爱乡的热情。若真能如此,那么这本名为《桐乡百景》的书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好意。 编撰这本《桐乡百景》,实际上是在梳理我们的家底,通过这样一本书告诉读者:桐乡是一个什么样的好地方?有哪些值得骄傲的看点?当我们一个一个地方去打量、去思考、去书写的时候,我们心底的自信也一点点增长,我们看到了脚下这片土地的至胜至美,体会到了它的厚实与坚强,它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它所带给我们的福利与享受。从这些大大小小的景点里,我们感受到了身处杭嘉湖平原腹地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同时,我们也有了许多担忧与失落,怕再失去,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好多。我们时时发出由衷的叹息与呼吁,希望发展与保护不要成为冤家。书写美,呵护美,这便是这本书写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无疑,从这百篇小文,可以明显地看到我们的家底仍然值得骄傲,值得呵护。我们有得天独厚的江南水乡,河流密布,水上桥影如画;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触摸历史,回声如潮;有响当当的名入场馆,运河之子,独领风骚,声名远播;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公园、绿地、农庄,城乡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更有以乌镇为龙头的江南小镇,成为运河两岸的颗颗明珠,枕水人家,令人羡慕……当我们行走在这一望如砥的广袤平原,看长河蜿蜒,地丰民富,四季有序,人意安和,我们真的有太多骄傲可以书写,可以自豪,可以献宝。因为这是我们可爱的家乡——风雅桐乡。 《桐乡百景》一书,用文学的形式,将我们的家底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广大的读者。风雅桐乡好地方,我们愿意做一个实心的导游,为您引道指路,带您去那些可亲可爱的好地方,走上一走,看上一看,体会江南大地上的点滴小美,让您的内心多一份大爱,对家乡、对江南的深情至爱。这样就好! 桐乡市女作家协会主席徐玲芬 2015年2月15日 后记 家乡的风景写不完 以散文的形式书写家乡的风景,编撰出版《桐乡百景》这样一本书,确实是想想容易做做难。先是选择哪一百景?再是我们的家乡真有这么多风景可写吗?好在桐乡市旅委之前整理过一个《桐乡市百佳景点汇总》,省却了我们许多精力。从中挑选一部分景点,再加上写作者自己心目中的好景,女作家协会的姐妹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放飞想象去书写。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采写,到2014年底,共收到130多篇稿子,经过筛选和修改,最终汇聚成这样一个集子,共收录100篇游记散文,名之《桐乡百景》。这其中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当我们最终将书稿编写完成,即将付梓出版时,真是大大地松了口气。哦,终于完成了! 《桐乡百景》可以算是2014年6月出版的《桐乡味道》的姐妹篇,一个是讲在桐乡游什么,一个是讲在桐乡吃什么,都是桐乡旅游的题中之义。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桐乡百景》一书,是在桐乡市女作家协会已出版四部作品集的基础上,又更上了一层楼。无论是书写的题材,还是行文的风格,乃至书籍的装帧设计等,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令人欣慰的是,姐妹们一如既往地将女作家协会当作快乐的家。她们对文学的执着与热忱,也始终如一,令人感动。每一次采风或读书活动,都积极参与。每一次征集书稿,大家都踊跃投稿。有的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了许多篇稿子;有的主动请缨,承担许多难写的题目;有的为了写一个景点,多次走访采风,寻找写作灵感;有的帮助查漏补缺,尽可能将家乡好景都收入书中,不留遗憾。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编者也不辞辛苦,甘作嫁衣。这两年来,姐妹们在学习中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她们都是那样好学上进,在文学写作上的努力与进步也有目共睹。就在桐乡市文联2014年度全市文艺创作评比中,女作协会员中有8人得奖,其中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在19个协会中成绩突出,实在可喜。 《桐乡百景》的主题是风雅桐乡人文之旅,因此,在景点选择上突出人文桐乡,同时也兼顾购物旅游与休闲养生等题材。这次收录作品时,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作了较严格的筛选,有些作者的稿子没有被选入,有些稿子退回多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尽量做到质与量相对统一。全书共分5辑:第一辑“流动的水,凝固的桥”,收录20篇文章,是关于水乡的水、桥等;第二辑“远去的人,眼前的楼”,收录21篇文章,是关于名人场馆、名人故里等;第三辑“从前的足音,笃笃地响”,收录26篇文章,是对桐乡境内的古遗址、古街、古寺、古迹等的寻访;第四辑“随意的休憩,慢生活”,收录22篇文章,主要描写公园、农庄等城乡休闲小景,以及生态、养生、购物旅游景点,体现了生活在桐乡天时地利人和的幸福感;第五辑“在乌镇,流连,流连”,收录关于乌镇旅游的11篇文章。限于篇幅与时间,还有许多景点没有收入,有待于以后再补充。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编完这本书的时候,正是2015年新春来临之际,这百篇桐乡人文旅游小散文,权当桐乡市女作家协会的姐妹们献给广大读者的新年礼物。最后要感谢桐乡市文化局、文联为本书提供出版支持,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一如既往的鼎力相助、精美设计,感谢大农先生题写书名,感谢毛建翔先生专为治印,感谢张新根、徐建荣、李群力、吴荣祥等摄影家们提供的精美照片,众人合力,使桐乡美景锦上添花。 家乡的风景写不完。寻找美,发现美,书写美,留住美,从我们开始! 编者 2015年2月1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