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哲学史(上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冯友兰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上下)》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全书分为上、下册。第一篇 是子学时代,第二篇 为经学时代。从孔子到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到康有为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主要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经学时代则记述了从汉代到晚清整个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

内容推荐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本书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第一章 绪论

 一、哲学之内容

 二、哲学之方法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

 六、哲学之统一

 七、哲学与哲学家

 八、历史与哲学史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

 五、古代著述体裁

第三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

 一、鬼神

 二、术数

 三、天

 四、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

 五、人之发现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

 三、正名主义

 四、孔子以述为作

 五、直、仁、忠、恕

 六、义利及性

第五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

 一、关于墨子之考证

 二、《经》、《经说》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时代

 三、墨者为一有组织之团体

 四、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

 五、何为人民之大利

 六、兼爱

 七、宗教的制裁

 八、政治的制裁

 九、余论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

 四、性善

 五、孟子反功利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

第七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

 一、杨朱及道家之初起

 二、陈仲子

 三、许行、陈相

 四、告子及其他人性论者

 五、尹文、宋轻

 六、彭蒙、田骈、慎到

 七、驺衍及其他阴阳五行家言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二、老学与庄学

 三、楚人精神

 四、道、德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

 六、处世之方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

第九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一、辩者学说之大体倾向

 二、《天下篇》所述惠施学说十事

 四、惠施与庄子之不同

 五、公孙龙之“白马论”

 六、公孙龙所谓“指”之意义

 七、公孙龙之“坚白论”

 八、公孙龙之“指物论”

 九、公孙龙之“通变论”

 十、“合同异”与“离坚白”

 十一、《天下篇》所述辩者学说二十一事

 十二、感觉与理智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

 二、道、德、天

 三、变之哲学

 四、何为幸福

 五、自由与平等

 六、死与不死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

 八、绝对的逍遥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

第十一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

 一、战国时墨家之情形

 二、《墨经》中之功利主义

 三、论知识

 四、论“辩”

 五、《墨经》中“同异之辩”

 六、《墨经》中“坚白之辩”

 七、《墨经》对于其他辩者之辩论

 八、《墨经》对于兼爱之说之辩护

 九、对于当时其余诸家之辩论

第十二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

 一、荀子之为学

 二、荀子对于孔子、孟子之意见

 三、荀子对于周制之意见

 四、天及性

 五、荀子之心理学

 六、社会国家之起源

 七、礼论、乐论

 八、王霸

 九、正名

第十三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

 一、法家之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之趋势

 二、法家之历史观

 三、法家之三派

 四、三派与韩非

 五、法之重要

 六、正名实

 七、严赏罚

 八、性恶

 九、无为

 十、法家与当时贵族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

 六、关于孝之理论

 七、《大学》

 八、《中庸》

 九、《礼运》

第十五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一、《周易》之起源及《易传》之作者

 二、八卦及阴阳

 三、宇宙间诸事物之发展变化

 四、宇宙间事物变化之循环

 五、易象与人事

 六、《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一、儒家之六艺论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

 第二篇 经学时代

第一章 泛论经常时代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四、元、天、阴阳、五行

 五、四时

 六、人副天数

 七、性情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十、灾异

 十一、历史哲学

 十二、《春秋》大义

第三章 两汉之际纬之象娄之学

 一、纬与谶

 二、所谓象数之学

 三、阴阳之数

 四、八卦方位

 五、卦气

 六、孟喜、京房

 七、音律配卦

 八、其他纬书

 九、阴阳家与科学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一、“古学”与刘歆

 二、扬雄

  (一)《太玄》

  (二)《法言》

 三、王充

  (一)自然主义

  (二)对于当时一般人见解之批评

  (三)王充对于历史之见解

  (四)方法论

  (五)性说

  (六)对于命运之见解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三、阮籍、嵇康、刘伶

 四、《列子》中之惟物论及机械论

 五、《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一、向秀与郭象

 二、“独化”

 三、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四、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五、“无为”

 六、圣智

 七、“逍遥”

 八、“齐物”

 九、“至人”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一、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二、佛家与道家

 三、“六家七宗”

 四、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五、僧肇之不真空义

 六、僧肇之物不迁义

 七、僧肇所说之圣人

 八、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九、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十、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一、吉藏之二谛义

 二、玄奘之《成唯识论》

  (一)唯识教双离空有

  (二)识之四分

  (三)第一能变即阿赖耶识

  (四)第二能变末那识及第三能变前六识

  (五)一切唯识

  (六)三性、三无性、真如

  (七)转识成智

 三、法藏之《金师子论》

  (一)“明缘起”

  (二)“辨色空”

  (三)“约三性”

  (四)“显无相”

  (五)“说无生”

  (六)“论五教”

  (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十)“入涅檠”

  (十一)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一、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一)真如、如来藏

  (二)三性

  (三)共相识与不共相识

  (四)万法互摄

  (五)止观

  (六)诸佛染性

  (七)觉与不觉

  (八)天台宗与唯识宗及华严宗之比较

  (九)湛然“无情有性”之说

 二、慧能、神会、宗密

  (一)慧能、神会与禅宗

  (二)无念

  (三)对于无念之另外解释

  (四)宗密所述禅宗七家

  (五)宗密和会“宗”“教”

  (六)宗密所述之五教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一、韩愈

 二、李翱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五、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书

 一、周濂溪

  (一)《太极图说》

  (二)《太极图说》与《通书》

 二、邵康节

  (一)太极与八卦

  (二)先天图及其他图

  (三)特殊的事物之发生

  (四)人与圣人

  (五)世界年表

  (六)政治哲学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一、张横渠

  (一)气

  (二)宇宙问事物所遵循之规律

  (三)宇宙间之几种普遍的现象

  (四)横渠所说之天文地理

  (五)性说

  (六)天人合一

  (七)对于“二氏”之批评

 二、程明道与程伊川

  (一)天理

  (二)对于佛氏之批评

  (三)形上、形下

  (四)气

  (五)性

  (六)阴阳、善恶之消长

  (七)明道所说之修养方法

  (八)伊川所说之修养方法

第十三章 朱子

 一、理、太极

 二、气

 三、天地人物之生成

 四、人物之性

 五、道德及修养之方

 六、政治哲学

 七、对于佛家之评论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一、陆象山

 二、杨慈湖

 三、朱陆异同

 四、朱子以后之理学

 五、陈白沙与湛甘泉

 六、王阳明

  (一)《大学问》

  (二)知行合一

  (三)朱王异同

  (四)对于“二氏”之批评

  (五)爱之差等

  (六)恶之起源

  (七)动静合一

  (八)阳明心学所引起之反动

 七、王龙溪及王心斋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一、汉学与宋学

 二、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

  (一)理、气

  (二)性、形

 三、戴东原

 {一)道、理

  (二)性、才

  (三)求理之方法

  (四)恶之起源

  (五)东原与苟子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二、康有为

  (一)孔子立教改制

  (二)《大同书》

 三、谭嗣同

  (一)仁与“以太”

  (二)有无与生灭

  (三)大同之治

  (四)论教主

 四、廖平

  (一)经学一变

  (二)经学二变

  (三)经学三变

  (四)经学四变

  (五)经学五变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

附录

 原儒墨

 原儒墨补

 原名法阴阳道德

 原杂家(与张可为君合作)

 孟子浩然之气章解

 审查报告一(陈寅恪)

 审查报告二(金岳霖)

 审查报告三(陈寅恪)

 校勘后记(蔡仲德)

试读章节

十一

【历史是进步的】

社会组织,由简趋繁;学术由不明晰至于明晰。后人根据前人已有之经验,故一切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历史是进步的。即观察中国哲学史,亦可见此例之不诬。中国汉以后之哲学所研究之问题及范围,自不如汉以前哲学所研究之多而广。然汉以后哲学中之理论,比汉以前之哲学,实较明晰清楚。论者不察,见孔子讲尧、舜;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讲孔子;戴东原、康有为仍讲孑L子,遂觉古人有一切,而今人一切无有。但实际上,董仲舒只是董仲舒,王阳明只是王阳明。若知董仲舒之《春秋繁露》只是董仲舒之哲学;若知王阳明之《大学问》只是王阳明之哲学,则中国哲学之进步,便显然矣。社会组织之由简趋繁,学术之由不明晰进于明晰,乃是实然的,并非当然的。凡当然者,可以有然有不然,实然者则不能有然有不然也。

或者以为董仲舒王阳明等所说,在以前儒家书中,已有其端,董仲舒王阳明不过发挥引申,何能为其自己之哲学?有何新贡献之可言?不过即使承认此二哲学家真不过发挥引申,吾人亦不能轻视发挥引申。发挥引申即是进步。小儿长成大人;大人亦不过发挥引申小儿所已潜具之官能而已。鸡卵变成鸡,鸡亦不过发挥引申鸡卵中所已有之官能而已。然岂可因此即谓小儿即是大人,鸡卵即是鸡?用亚力士多德的名辞说,潜能(Potentiality)与现实(Actuality)大有区别。由潜能到现实便是进步。欲看中国哲学进步之迹,我们第一须将各时代之材料,归之于各时代;以某人之说话,归之于某人。如此则各哲学家之哲学之真面目可见,而中国哲学之进步亦显然矣。

从前研究中国学问者,或不知分别真书伪书,或知分别而以伪书为无价值,此亦中国哲学之所以在表面上似无进步之一原因。吾人研究哲学史,对于史料所以必须分别真伪者,以非如此不能见各时代思想之真面目也。如只为研究哲学起见,则吾人只注重某书中所说之话之本身之是否不错。至于此话果系何人所说,果系何时代所有,则丝毫不关重要。某书虽伪,并不以其为伪而失其价值,如其本有价值。某书虽真,并不以其为真而有价值,如其本无价值。即就哲学史说,伪书虽不能代表其所假冒之时代之思想,而乃是其产生之时代之思想,正其产生之时代之哲学史之史料也。如《列子·杨朱篇》虽非杨朱学说,而正魏晋问一种流行思想之有系统的表现,正魏晋时代哲学史之史料也。故以《杨朱篇》为伪者,非废《杨朱篇》,不过将其时代移后而已。其所以必须将其时代移后者,亦不过欲使写的历史与实际相合,作到一信字而已。

十二

【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

哲学一名词,中国本来无有;一般人对于哲学之范围及内容,无明确的观念,几以为凡立言有近于旧所谓“经”“子”者,皆可为哲学史之材料。[注]但依以上所说,吾人对于哲学之内容,既已有明确的观念,则吾人作哲学史于选取史料,当亦有一定的标准。古人著述之可为哲学史史料者:

(一)上所说哲学之内容已确定哲学之范围,并已指明哲学中所有之问题。古人著述之有关于此诸问题者,其所讨论在上述范围之内者,方可为哲学史史料。否则不可为哲学史史料,如上述兵家著述之类。

(二)依以上所说,哲学家必有其自己之“见”,以树立其自己之系统。故必有新“见,,之著述,方可为哲学史史料。如只述陈言者,不可为哲学史史料。黄梨洲云:“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依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明儒学案·发凡》)正此意也。

(三)依上所说,一哲学必有其中心观念(即哲学家之见)。凡无中心观念之著述,即所谓杂家之书,如《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但以其记述别家之言,有报告之价值,可以作为辅助的史料。

(四)依上所说,哲学家之哲学,须以理智的辩论出之,则凡片语只句,如《诗》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言,不可为哲学史之原始的史料;但依上所述,一时代之哲学与其时代之情势及各方面之思想状况,有互为因果之关系,故此等言论,可搜集以见一时流行之思想,以见哲学系统之背景。

P12-13

序言

吾非历史家,此哲学史对于“哲学”方面,较为注重。其在“史”之方面。则似有一点可值提及。

中国近来。史学颇有进步。吾人今日研究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与前人不同。吾人今日对于中国古代之知识,与前人所知者亦大异。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吾人今日亦多已加以辨正。对于此种“古史辩”,王船山、崔东壁即已有贡献;不过近人更有意的向此方向努力耳。

吾于写此哲学史时,对于中国古代史,亦往往有自己之见解。积之既久,乃知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亦不能尽谓为完全错误。官僚查案报告中常有“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语。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近人皆知其多为“查无实据”者。然其同时亦多为“事出有因”,则吾人所须注意者也。

吾亦非黑格尔派之哲学家,但此哲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若与他观点联合观之,则颇可为黑格尔历史哲学之一例证。黑格尔谓历史进化常经“正”、“反”、“合”三阶级。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此“反”也;若谓前人说法虽多为“查无实据”,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顾颉刚先生云:“反”之方面之工作,尚多未作;吾深信之。吾亦非敢妄谓此哲学史中所说之中国古史,即真与事实相合。不过在现在之“古史辩”中,此哲学史,在“史”之方面,似有此一点值得提及而已。

此书初稿成后,先在清华印为讲义,分送师友请正。其经改正者,及书中采用师友之说之处,皆随文注明。谨乘此机会,向诸师友致谢。

冯友兰十九年八月十百日清华园

后记

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此书的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此书的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为前人所未发,后人所不能改,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又,此书出版后,在国外陆续出现了卜德的英译本,柿村峻、吾妻重二的日译本,郑仁在的韩译本,此书因而成为各国大学通用的基本教材,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

此书上册由神州国光社初版于1931年2月,书前有《自序》,书后附陈寅恪《审查报告一》、金岳霖《审查报告二》、瞿世英《读冯著(中国哲学史)》。1934年9月,修改后的上册与下册一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前有《自序一》、《自序二》,书后所附除审查报告一、二外,还有陈寅恪《审查报告三》,是为全书初版。1944年4月,商务印书馆又出此书增订版,书前有《自序一》、《自序二》及当年所写《自序三》,书后除三篇审查报告外,尚附有冯先生所作《原儒墨》、《原儒墨补》、《原名法阴阳道德》、《孟子浩然之气章解》,及冯先生与张可为合作之《原杂家》。1961年4月,中华书局曾据商务增订版重印此书,书前除三篇自序外,还有《新序》及《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自我批判》,附录无变动。1984年7月,中华书局第二次重印此书,删去1961年之《新序》、《自我批判》,而代之以当年所作《新序》,其他均无变动。1988年5月、1989年7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之《三松堂全集》第二、三卷,收入此书上下册,删去1984年所写《新序》,于上册附录审查报告一、二及《原儒墨》、《原儒墨补》、《原名法阴阳道德》、《原杂家》、《孟子浩然之气章解》,又附录冯先生之《中国哲学史中的几个问题》及胡适之《致冯友兰书》、张荫麟之《评(中国哲学史)上卷》,冯先生之《读(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答适之先生》,于下册附录《第二篇第五章异文》(冯先生于1948年写,由涂又光据卜德英译本译为中文)、《秦汉历史哲学》、《答张荫麟先生评(中国哲学史)》及张荫麟《评<中国哲学史>下卷》。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曾据《全集》本于1992年8月在香港出版此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则曾于t993年4月据。1944年增订本出版此书增订台一版。

此书自30年代出版以来,从未经过校勘。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拟在大陆出版此书简化字横排本,特由我根据1944年增订本对全书进行校读,改正多处。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成名之作,而今年恰逢冯先生诞辰105周年,逝世10周年。此书在此时面世。显然更有意义。

我的妻子冯锺璞和我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缪宏才先生为此书出版所做的工作。

蔡仲德

2000年9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