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
马年冬天,大雪节气到了。
微信里,央视新闻公众号《夜读·节气》栏目推出《大雪》,如同每一个节气一样。
手机里看微信,传来我读出的节气:
“大雪为十二月节,天大寒才有落地盈尺不可止的大雪……沟壑道路被扫平,新雪遍地,一脚没膝盖,一脚一雪窝,这才叫过瘾之大雪。”
声音是我的,内容是朱伟的。《三联生活周刊》朱伟的文字在《微读节气》这本书里,而这本书是朱伟的微博集锦,现在又通过微信“央视新闻”推出。
这个传播链挺有意思。
制作过程也挺有意思。央视新媒体找我,说要推出播音员主持人读诗,可以自选内容。我说,我来读节气吧。我喜欢节气,喜欢朱伟用微博谈节气的书。
从此,每个节气,我都是在“读”中过的。荷花开着,我读夏至,读秋分;荷叶残了,我读寒露,读霜降。节气,写得好美!出门看玉渊潭荷花,有了另一种眼光。
在复兴路11号老台拥挤的机房里面,是狭小的配音问。我和责编李伟每次在这里见面都如同接头一样,两人手里拿着同样的书,做这件事就是因为都喜欢节气,喜欢把这本书变成新媒体的方式与更多人分享。录音时,我们只是用这里隔音的环境,并不用话筒、调音台。我备稿,责编摆弄着他的手机。他点头,我对着手机开始读。
开始不太习惯,和话筒打交道这么多年,手机是不是不太专业啊?我一再问:行吗?真行吗?
年轻的责编笑笑,那意思好像是,新媒体的人就是这么任性,大姐呀,这就是今天的话筒啊!
自从十岁遇到话筒
50年前,我初识话筒,那年我10岁。
那时,我在哈尔滨国庆小学校。有一天,我们老师在班里叫了几个女同学:
“梁晶、敬一丹……跟我来。”我们不知做什么,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到一个小屋。
小屋里,有一个从没见过的东西,老师说:“这是话筒,也叫麦克风,你们对着它,每人念一段课文。”话筒上裹着红绸子,很珍贵的样子,我对着它念,不知它会怎样。
我不知道,那其实是一次面试。梁晶被选中了,当了小广播员。每到课间,梁晶就在同学羡慕的目光里走了,一会儿,教室的小喇叭里就传来她那好听的声音:“同学们,请准备好,我们一起做眼保健操——1234,5678,2234,5678……”我一边按揉着眼睛,一边琢磨梁晶的声音是怎么到喇叭里来的,想象着那个神奇的裹着红绸子的话筒。长大了,梁晶学声乐,当时的“全校好声音”多年以后成为传媒大学的声乐教授,我们又是一个学校的了。
我还能遇到话筒吗?如果不是接下来的偶然,我可能就遇不到话筒了。
上中学了。
44中学负责广播站的马老师有一天来到国庆小学,她问:“这一届升入44中的同学谁朗诵好?我们想选广播员。”哈好,她问到了我的小学班主任郭清泉老师。郭老师推荐了我和另一个男生朱庆和。于是,我们就成了44中广播站的广播员。
假如,马老师遇到的是另外的班主任……
假如,郭老师一时没有想起我……
假如,马老师没有看中我……
那就不会有我与话筒的缘分。
P5-6
敬大姐是我们主持人中经历丰富的人,所以有眼界、有胸怀。有时候遇到些事想不明白就跑去找敬大姐求解药,说完她一笑,我也就豁然开朗了。所谓事业顺利,就是你得有一个平台,有一个大姐。
——崔永元
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如锚一般,沉着持重,不离不弃,让我们的心在风雨摇荡中有所依靠。一丹就是这样的人。
——杨澜
叫一丹为敬大姐,不仅冈为年龄,更冈为她完美地诠释了大姐的含义。做人,利而不害,身边的人都是受益者。做事,为而不争,也正因为不争,没人能与她争。很幸运,在我们很多人的生命历中,有这样的大姐。
——白岩松
遇见敬火姐,不是看见一档新闻节目,而是遇见一种新闻态度。遇见对真相的质疑,遇见正义和悲悯。当一个个新闻变成旧闻,一个新闻人的良知和坚持就镌刻进了我们遇见过的历史。
——于丹
书中的一丹,熟悉而陌生、纯粹而丰富、淡定而深刻。作为记者、主持人、学人,她的遇到,不仅是个人的,更关联着一个同家、时代的发展轨迹。感谢一丹,以她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思考、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告诉你、我、他,也告知未来。
——俞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写下这些文字,是一种告别。
当我以这种方式回望职业生涯时,感慨而充实。在记忆里,原以为淡忘了的,重又清晰起来;端详来路,似乎对自己对岁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电视人的记忆也许会融入媒体集体记忆,一个人的感悟也许会被他人分享,这使我在写作的忙碌中,享受着愉悦,告别职业生涯的时候,平和宁静。
写下这些文字,是一种感谢。
感谢引我走上职业之路的一双双温暖的手。每一段经历都是我珍视的财富,感谢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
这是我与金丽红和黎波的第二次合作。1998年出版《声音》时,我们彼此开始了解,16年以后,我们因《我遇到你》再次相遇,这次又遇到了年轻责编罗小洁。感谢他们所有的付出,让我从与观众的交流转换到与读者的交流。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把这本书呈现在读者面前。
封面照片来自陈威,是在采访中抓拍的,熟悉的人说,这是我采访中的常态。书中照片是邢旭东、王哓鹏、孙国民等提供的,书中的部分二维码影像片段是李作诗整理,尹韬、李玉强等编辑的。都是很熟的同事,平常说谢会显得见外,但此时还是要感谢他们留下这永久的纪念。
写下这些文字,也是一种开始。
在这个春天,我又想起1994年《一丹话题》告别观众时,我从背景墙上取下的蓝色“逗号”。那个逗号之后,我经历了职业生涯最丰富的时光,眼前,还是一个逗号。即将的开始,让我有更多想象,未来会有多少新鲜?生活中还会有多少种可能?
我准备好了,拥抱明天。
敬一丹
2015年4月27日
序
2013年冬,我去了南极。
在那里,好像时间和空间的感觉都变了。
远离日常状态,就很容易想很久以前的事,也想以后很久的事。在这样的时空感觉里,发呆,想事儿,似乎也比平时清楚些,超脱些。
再过一轮春夏秋冬,又一个春天到来时,我的生活就要告别一种状态了。退休,在不远的前面等着我。这等人生大事,值得在这一片清明的天地间想想。
职业生涯的几十年,算是最好的年华吧!我的职业留下很多东西让我回味。忙碌中,总是遇到陌生和新鲜,回头看,新闻又变成了历史。一路上遇到的人,遇到的事,构成了经历,写满了年轮。
斗转星移的岁月,熙熙攘攘的世间,会遇到什么?得有多少恰好,得有多少偶然,才能遇到,这就是缘分。如果,不是那一年,那一天,遇到那样的人、那样的事,我也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沉淀下来的,都是我所珍视的各种遇到。这既是个人记忆,也带着时代的印痕,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小结,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向我所遇到的一切致意。
于是,在南极的船上,我把这样一些念头写在船舱的航行日志上,那感觉,好像是拉开距离看一幅画,南极给了我一个角度,让我看得真切了。
职业生涯,只是生命中一部分,也许能算作自己的华彩乐章,也许是未来的另一种准备。
德雷克海峡的海浪溅起的浪花,瞬间消逝,新的浪又在涌动。过去的,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南极,似乎不能不想到人、生命、爱,这样的命题。放眼望去,海天之间,很远很远。
今年4月,60岁的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写下回忆性文字,回顾自己在央视“焦点访谈”“感动中国”“一丹话题”等的历程,这个历程也是见证中国百姓共同关心的重大事件的历程。这本《我遇到你》还包括敬一丹在全国各地采访做节目刻骨铭心的经历,生动叙述了遇到各层面百姓、央视共事的工作伙伴等经历,故事真实生动,思考和感受刻骨铭心。
①精彩的励志传奇:坎坷的求学经历,中年再造的央视奋斗,全民关注的新闻热点,感人肺腑的记者良知,新闻理想,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对央视节目的深刻反思反省,贯穿这本《我遇到你》。
②敬一丹精彩的励志传奇:连考三年28岁上研究生,从研究生到教师,从教师到央视主持人,38岁创办一丹话题,40岁到焦点访谈。坎坷的求学经历、央视的奋斗历程精彩纷呈。
③在央视30年的经历,见证中国社会重大变迁:舆论监督、反腐、扶贫、国企工人下岗、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热点,全民关注。
④敬一丹对自己主持的“焦点访谈”“感动中国”“一丹话题”等节目深刻反思反省,坦诚感人。
⑤央视30年,敬一丹采访了很多弱势群体,遇到各类百姓,她叙述这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