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河之滨魅力吴堡/陕西名片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
出版社 陕西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坐落在榆林市东南的吴堡县区位优势明显。这片扼秦晋交通要冲的兵家必争之地,是陕西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也留下了毛主席、周总理从吴堡的川口东渡黄河最后的脚印,他们从这里迈出了战略大反攻,建立新中国的坚实第一步。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编著的《黄河之滨魅力吴堡》全书图文并茂,从总体县域介绍、悠久的历史、别具特色的地方风俗、独具美丽的民间艺术、留存的文物瑰宝、值得旅游的地方、本县的生态发展几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吴堡县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是读者了解吴堡的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坐落在榆林市东南的吴堡县,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南濒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柳林隔河相望。

说起吴堡,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些打磨成型的工具,可以追溯到周秦汉唐的陕晋要冲,可以追溯到毛主席东渡黄河前留下的最后一步脚印;石城镇守一方,吴堡人保留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发现了地下丰富的矿藏,开辟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文化上细心呵护千年火种,经济上借能源致富一马当先!

中共榆林市委宣传部编著的《黄河之滨魅力吴堡》旨在通过全面、多方位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一个独具魅力的吴堡。

目录

这方山水 别样风情

 座座山丘总关情

 小河流水水淙淙

 蚕桑养殖产业化

 大红枣儿甜又香

 资源丰富且质优

历史悠久 一路风雨

 千年古城:吴山巅、悬崖上

 兵家要地:古战场、今猛士

 洗尽铅华:承古智、历风雨

风土民俗 独具特色

 红白喜事:话说生命

 宗教信仰:虚幻的反映

 欢喜节庆:顺利一年

 衣食住礼:用心生活

 生产活动:勤劳质朴

 方言融合:南北交流

民间艺术 精神家园

 唢呐:划破天际的绝响

 秧歌:跳起舞来唱起歌

 水船:实为独特跑旱船

 剪纸:默默无语的诉说‘

 民歌:不悲不喜不成曲

 信天游:来自心灵的呼唤

 面塑:千姿百态巧传神

 枣编:取材当地妙利用

 刺绣:迁徙而来的文化

文物瑰宝 人文荟萃

 聚落遗址

 城垣遗址

 革命旧址

 文物宝藏

旅游名胜 且行且游

 吴堡石城——红石堡的传说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

 黄河二碛——浪涛中屹立

 横沟温泉——地下的呼唤

 张家墕村——体验民俗的好去处

 柳青故居——他从黄土高坡走来

生态发展 特色招商

 新农村建设——“六位一体”庭院经济

 水域治理——自然人文齐头并进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林业建设——自然的使者

 特色产业——独一无二铜吴堡

 招商投资——筑巢引凤

试读章节

红白喜事:话说生命

吴堡的许多节日礼俗已经传承了千百年,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那些在生活中带有迷信色彩的岁时祝祭已十分淡化。但是吴堡在婚丧喜庆方面至今还保留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婚姻——新生命最初始

在旧社会,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旧时,男女自13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若媒人发现有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稳固、长久。

男女双方到了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3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7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吹“得胜令”“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_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

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为“折席口”。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发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8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7天再归,日“对七对八”。

P52-56

序言

吴堡是个好地方

坐落在榆林市东南的吴堡县,北靠佳县,西接绥德,东南濒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柳林隔河相望。这片历来扼秦晋交通要冲的兵家必争之地,是陕西通往华东、华北的桥头堡,也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从川口东渡黄河最后的脚印,他们在这里迈出了战略大反攻、建立新中国的坚实一步。

在吴堡的川口,滔滔黄河还在讲述着毛泽东、周恩来东渡黄河的故事,今日在此向东望去,向西柏坡望去,伴随着耳畔的涛声,总会升起一股对革命过往的感叹。中共中央离开陕北,这里是最后一站,革命的火种自此向大江南北燃去。伴着些许不舍,夹杂许多泪花,吴堡人在川口送走了毛主席,就在东渡黄河最后一瞥的时候,毛主席也留给陕北人民一句暖心窝的话:“陕北是个好地方!”这句话随着涛声阵阵传入陕北人的耳蜗,深入陕北人的心窝。

吴堡有什么神奇之处,让它成为中共中央撤离陕北的最后一站呢?陕北有句俗语:“铜吴堡,铁葭州,生铁铸就绥德州”。吴堡石城雄峙于晋陕之间黄河大峡谷西岸的吴山之颠,被誉为“三州之首”。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吴堡石城,地处黄土高原东陲,黄河中游西滨,扼秦晋交通之要冲,东以黄河为池,西以沟壑为堑,南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门外为咽喉要道连接后山。吴山三面绝壁,石城建于山顶部,是古代冷兵器时期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这一方战略要地也给吴堡人带来连年不断的战火洗礼,哀鸿遍野,妻离子散。正因如此,吴堡人将家园铸造的更为牢固,虽然吴堡石城如今已是荒凉的弃城,但它是西北地区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吴堡人赐予它钢筋铁骨,它也给吴堡人带来安定、祥和。

历史随烟云而去,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吴堡石城,历经千年沧桑而愈老弥坚。吴堡人双手铸成的城堡从冷兵器时代挺立到热兵器时代,挡得住刀枪却挡不住炮火,20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占领了对岸的山西临县军渡镇,隔黄河炮击石城,使城内大部分建筑损毁,城墙也遭到严重破坏。吴堡石城完成了它最后的历史使命,当了吴堡人最后一次铁甲战衣,健壮的汉子终于还是苍老了、衰败了。如今的吴堡石城仅供世人凭吊,上千年的岁月留下了太多故事,城到晚年释了重负,也好给这方的游人讲一讲那些苍老的故事。

说到底,城的故事终究还是人的故事,吴堡人讲起故事来,总是带着难懂的乡音。地处陕西边缘的吴堡,历史上一段属秦,一段属晋,加上多次移民实边,使得吴堡虽然地处北方方言区,比邻山西,却有着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一些特点,故而人们将此处称为晋方言和江淮方言混杂的“方言岛”。

从历史的刀光剑影中走出来,从吴堡石城残损的石阶走下来,从黄河岸边的涛声依旧走过来,吴堡有旧石器时代打磨出的文明,有夷蛮戎狄奔走的印记,有之乎者也诵读的余声,有旧人的遗存,更有吴堡人开辟的新天地!

今天,作为陕晋要冲的吴堡交通优势再次彰显,307国道穿境而过,是横亘我国东西的青银高速、太中银铁路进入陕北的第一站,恰似一条经济发展大动脉,为吴堡的经济发展输送活力、开辟未来。正是凭借着便捷的交通所带来的发展,吴堡县荣获陕西省政府颁发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和陕北许多县市一样,吴堡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能源矿产也不示弱,这里出产陕西唯一的优质主焦煤,还有浊氟石、硫磺等优质资源。一份上苍的厚礼,在今日吴堡人勤劳的双手下成为财富。

说起吴堡,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些打磨成型的工具,可以追溯到周秦汉唐的陕晋要冲,可以追溯到毛主席东渡黄河前留下的最后一步脚印;石城镇守一方,吴堡人保留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发现了地下丰富的矿藏,开辟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文化上细心呵护千年火种,经济上借能源致富一马当先!

吴堡是个好地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