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30年载文数以万计。其中的精品力作不仅被国内报纸杂志广为转载,还有不少优秀作品成为一些中小学校课外阅读的范文和赏析教材,甚至成了一些地方高考、中考的命题材料。一些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头疼”的作文,更是乐此不疲地剪贴繁星文章,常年不辍。可以说,繁星3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也辅导过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今天,王文坚主编的《繁星优秀作品精选/新起点新目标新跨越系列丛书》精选了繁星近十年的优秀作品结集成书,一为感恩,真诚感念30年来不离不弃、风雨同行的百万读者、八方名家和广大文友;二为纪念,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乔迁新址、扬子晚报将届30周岁之际,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
王文坚主编的《繁星优秀作品精选/新起点新目标新跨越系列丛书》系扬子晚报副刊《繁星》近十年来的精华,其中包括在全省副刊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奖的作品。作者涵盖省内外著名作家、散文新秀等近百位。内收近200篇作品中,既有时代变迁的真实记录,也有各地风俗风物风情的生动描摹,更有历史掌故、心灵鸡汤的益智点拨。文章精短,文字优美,可读耐品,堪称典范美文。
微了个信
王民
我如春风化雨一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劝我妈加个微信。为她讲解微信的各种好玩之处。听我得瑟半天,我妈终于开口了,说你别做梦了,我是不会上当的,并且奉劝我少搞西方那一套。好在我早想好对策,就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拨了个电话,儿子一听很淡定,说这都不叫事儿,你把电话给你妈。我妈接过电话,立刻从“横眉冷对她儿子”变成了“俯首甘为她孙子”。
儿子三言两语就把事儿搞定了,现场为他奶奶演示了微信的对讲功能,又传来他在学校的照片和视频。把我妈激动得当场就叫我帮她下载微信、注册账号。临走,我得意洋洋,叫我妈关注我的更新,别忘了点赞。我妈深情地看着我,感慨道:我这辈子不如你的地方啊,就是,你儿子比我儿子强。
其实我和我妈一样,也是刚开始玩微信。第一次接到朋友发来的一段语音,我边听边点头,和人家“嗯,嗯,对,你先听我说”,半天才发现不对。现在好了,说上瘾了,有事没事就把手机放在嘴边“得吧得吧”半天,“嗖”的一声就飞走了,简直比孙悟空还快,太神奇了。然后把手机举在耳旁,咧着大嘴期盼对方会说些什么,像个期盼新玩具的傻孩子。
在家里玩微信傻点就傻点呗,反正没人看见。有时候在公共场合也能看到些可爱的奇葩:缩在公交车的最后一排,小脸通红,独自嘟囔不停的小姑娘,我猜她不会是在背英语;餐厅里每上一道菜,都要全体起立,双手高举手机,忙着拍照传朋友圈的老爷们,你们就不怕菜凉了吗?还有一次在咖啡馆,见一小伙子,举着手机咬牙切齿说:你等着吧,我这辈子非你不娶!半天对方都没回音,我估计是让他吓着了。至于吗?这得多大的仇。
没玩微信之前,我爱刷微博。有人说现在微博过时了,没人玩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各有各的好处,相互不可替代。微博像个广场,人多嘴杂,啥人都能碰到,身在其中你要有所选择,有所判断,高兴了你可以喊两嗓子,也可以做个默默的旁观者。微信更像客厅,来来往往的大都是你的朋友圈。累了,大家进来聊会天;闷了,偶尔搞点恶作剧;朋友们都挺忙的,有人忙着秀恩爱,有人忙着赛厨艺。还有人爱板着脸,讲一些人生道理。听多了,你终于明白,人生啊,哪有什么狗屁道理。
自打微了个信,生活彻底改变了,微信简直成了人生中神圣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上一睁眼先刷朋友圈,大事小情问微信。今天想吃点啥?朋友圈里有厨子。家人头疼脑热?朋友圈里有医生。孩子不听话?朋友圈里有名师。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朋友圈里有驴友。想谈一场惊世骇俗的恋爱,这个帮不了你,你摇一摇也没用。
我妈现在成了资深微信玩家,而且是高层次的。她老人家俨然化身人生导师。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早上发两条“人生最重要的二十件事”“你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为年轻人指点迷津;中午客串情感专家,满屏都是“这条不得不转,把不该爱的人忘掉”“看得我泪如雨下,让离婚女人大彻大悟十条金律”,午饭后稍事休息,专发美文,“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致我们扑面而来的中年”。直忙到夜深人静,还不忘发条“这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特别鼓舞人心。于是,我就把我妈拉黑了。
蜗灶
郁海红
同事吴姐的老乡,刚刚五岁的孩子最近不幸得了白血病,住进了儿童医院。吴姐每次从儿童医院看望那孩子回来,眼眶都红红的,说那些孩子真可怜,小小年纪,要忍受化疗反应,还要承受骨穿和打鞘等治疗所带来的巨大痛苦……办公室里,六位都是当妈的人,听得心情也沉重,难免跟着唏嘘。
前天吴姐上午又去了医院,回来后就唉声叹气:你们光知道蜗居、蜗婚,其实啊,在这个城市,还有好些蜗灶的人。我们忙问原委,吴姐说:你们不是一直说今夏每人要少买一套衣裙,去儿童医院看那些孩子吗?不如这样,买些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书籍、小点心,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于是,我们一行六人,带着礼物,跟随吴姐来到离儿童医院不远处的一条小巷,这里的房子都是有些年头的老私房,小巷不过三四百米长,住着十来户人家,虽然房子破旧,但家家有个不小的院落,因为离医院很近,大都出租给病人家属使用了。我们走进了其中的一家,只见近三十平米的院子,上面用石棉瓦做顶,沿着墙角用水泥砌了十只灶台。正是黄昏时分,这里已十分热闹,每只灶台前,都站着一位母亲,她们都在为住院的白血病患儿烧晚饭。院子中间,有一排简陋的公共水池,供淘米洗菜用的。
她们得知我们的来意后,都客气地表示感谢,一边忙碌一边和我们聊天。年龄最大的是一位约摸六十多岁的奶奶,正在将煮好的肉一遍遍过水,我上前询问,她说:孙子刚刚进行第……
P30-P32
2016年1月1日,扬子晚报将迎来30岁生日。风雨人生路,扬子伴君行。30年来,我们与读者不仅风雨相伴、息息相通,共同见证时代历史的风云变幻,同时也朝夕相处、冷暖相知,共同感受社会人生的深刻变迁。每天,我们呈献给百万读者的不仅有一览天下的新闻盛宴,也有贴心服务,满足读者个性需求的精致美文。繁星就是与读者相知相伴30年的闺蜜暖男,也是扬子30年来精心培植、闻名全国的副刊品牌。
繁星之命名,颇富意味。扬子晚报创刊之初,作为下午出版的报纸,一度秉持“补日报之不足”的主张,其核心就是“上谈天下大事,下管鸡毛蒜皮;丰富业余生活,陶冶精神情操”。而由此呈现的图景就是:晚饭后,一杯茶,一张报,先新闻,再副刊,星光下,好享受!因之,无论是时空关联,还是内容经营,繁星体现的都是十足的晚报面孔、扬子特色。
繁星既为大众媒体的文艺副刊,自然要有她的平民胸怀。不仅风格上可以百花齐放,兼收并蓄,而且名流大家、文学新秀,都一视同仁,邀为上宾。30年来,国内一二线知名作家几乎都曾赐稿繁星;省内多位作者借繁星园地勤恳笔耕收获丰硕走向全国;更多的文学青年、业余爱好者钟情繁星,一夜成名享誉乡里……诚如是,满天繁星才堪与日月争辉,才葆有她恒久的魅力。
繁星30年载文数以万计。其中的精品力作不仅被国内报纸杂志广为转载,还有不少优秀作品成为一些中小学校课外阅读的范文和赏析教材,甚至成了一些地方高考、中考的命题材料。一些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头疼”的作文,更是乐此不疲地剪贴繁星文章,常年不辍。可以说,繁星30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也辅导过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我们为此而自豪,也因此而感喟:繁星如果只能高高在上,而不俯瞰人间,她终将曲高和寡,落得月冷星稀无人赏!
记得早期的繁星有一个子栏目叫做“临街的窗”。从这一扇小窗,我们看到了多少生动精彩的人间风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领域的拓展以及人们审美和价值判断的趋向多元化,繁星的内容选择、风格特色和创作主体,也必然要因时随势而有所改变。在各类信息变得越来越廉价的时代,唯有思想才能照亮人生,照亮未来。繁星30年,本身就经历了一次次自我革新的嬗变。与时俱进,不进则退。过去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今天,我们精选了繁星近十年的优秀作品结集成书,一为感恩,真诚感念30年来不离不弃、风雨同行的百万读者、八方名家和广大文友;二为纪念,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乔迁新址、扬子晚报将届30周岁之际,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
今夜,已然繁星满天。明朝,必是霞光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