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
分类
作者 董丽敏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上海大学本年度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项目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二级学科所属的主要选修课。以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为背景,以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为切入口,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文学期刊”衍生、传播与演变的基本规律,梳理《小说月报》在译介外国文学、确立现代学术规范、塑造新文学创作范型等方面的得失,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真相,力图重新定位“现代文学”观念。

本书旨在提高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深厚文化素养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内容推荐

本书以二十世纪早期中国社会文化格局为背景,以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为切入口,从文学生产机制的角度来系统缕析其作为第一个“现代文学期刊”的生成过程,总结出版机构、社团论争、编辑立场等因素之于“刊物”这一文化产品面目塑造的特殊作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文学期刊”衍生、传播与演变的基本规律,梳理《小说月报》在译介外国文学、确立现代学术规范、塑造新文学创作范型等方面的得失,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真相,力图重新定位“现代文学”观念。

目录

导论:“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

第一章 断裂与拼合:奔向“现代文学”的乌托邦

——商务印书馆影响下的《小说月报》

第一节 《小说月报》革新的背景

第二节 《小说月报》革新的缘由

第三节 《小说月报》的革新

第四节 《小说月报》革新:断裂还是拼合?

——对1921年后《小说月报》“现代文学期刊”形象的一种质疑

第二章 喧嚣的突围:“为人生”指向下的“现代文学”

——文学社团格局中的《小说月报》

第一节 《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

——现代性考察的一种途径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与鸳鸯蝴蝶派的论争

——《小说月报》现代性生发基点之

第三节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

——《小说月报》现代性生发基点之二

第三章 冲突下的平衡:徘徊在现代性与文学性之间

——《小说月报》的两种编辑立场

第一节 热情的呐喊:沈雁冰与《小说月报》

第二节 缄默的钩沉:郑振铎与《小说月报》

第三节 沈雁冰被撤换:《小说月报》现代I生面貌的真正确立

第四章 翻译现代性:“现代文学”诞生的另类途径

——革新时期《小说月报》上的翻译

第一节 翻译现代性:思想与审美的分离

第二节 翻译现代性:在悬置与聚焦之间

——革新时期《小说月报》对于俄国及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三节 翻译现代性:剔除、强化与妥协

——革新时期《小说月报》对于西欧文学的译介

第五章 入世与出世:“现代性”背景下学术规范的探索

——革新时期《小说月报》上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

第一节 理论塑造:处在强化与修改中的“自然主义”

第二节 文学批评(上):立足于“题材”、“描写”的宏观批评

第三节 文学批评(下):掺杂着“爱”、“美”的微观批评

第六章 羁绊的飞翔:从“现代”到“非现代”

——革新时期《小说月报》上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底层关怀:“现代性”追求的张扬与肢解

第二节 自我书写:被质疑、被解构的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现代性与现代文学期刊

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情形相仿佛,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期刊的格局中,之所以有一些刊物被言之凿凿地命名为“现代文学期刊”,同样有着相当耐人寻味的意味,同样可以理解为各种语境、各种力量、各种需要之间紧张对峙乃至冲突、妥协的结果。

如果发表于1918年的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鲁迅的《狂人日记》等作品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首先是发表在《新青年》这样的社会综合性期刊上,而并不是发表在真正的现代文学期刊上。这似乎是在暗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诞生与其说是与文学期刊等因素联系在一起,还不如说,更多是与社会、国家命运的现实进程这样的现代性需要联系在一起。

这就注定了“现代文学期刊”的出现乃至运行,必然是命运多舛的。按照一般文学史的理解,现代文学期刊似乎就是现代文学及其相关文学因素影响下的产物。其论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现代文学期刊必然是某种“现代”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晶。比如说,《小说月报》与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创造季刊》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新月》与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等等。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期刊都相当自觉地承载着某种它所认可的现代文学思潮,当然,这里的“现代”其所指可能并不是一样的,有西方式的与不发达国家理解的差异,也有外部世界与文学自身现代性追求的不同。但不管怎样,任何一种现代文学思潮的被负载,似乎就已经决定了这种文学期刊的现代性价值。

其次,现代文学期刊的运行必然是与“现代”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五四时期特别明显。《小说月报》与文学研究会,《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与创造社,《新月》与新月社,《语丝》与语丝社,等等,无不说明文学社团或文学流派与文学期刊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一般说来,总是有了文学社团,然后才诞生相应的文学杂志。这就是说,在正常情形下,文学社团成员的文学观念、美学倾向、艺术追求、文学活动,等等,基本上就决定了刊物的倾向与立场。因此,现代文学刊物的运行史某种意义上似乎就成为了文学社团或流派兴衰成败史的一种诠释。

再次,现代文学期刊基本上是现代作家作品的集合场。作为发表的阵地,刊物必然要与作家、作品发生关系。一个刊物的基本作者群落、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提出的有争议的命题等,构成了刊物的基本面貌。而依据常规的看法,文学期刊只是提供作品附着的载体,因而它只是属于形式范畴的东西;而作家、作品往往是作为期刊的内容、本质出现,似乎刊物的实质主要是通过作家、作品来体现的。

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一份刊物之所以能被赋予“现代”的桂冠,主要是由刊物承载的内容(作家作品的立场)的现代性决定的。疑问就在于,文学期刊本身是否真的只是作为一个近乎透明的载体出现?文学期刊的运行是否就是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社团等文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文学期刊真正特性的考察由此成为一个突破口。事实上,如果客观地考察一下文学期刊得以诞生、运行的种种因素,会发现,在上述文学性因素之外,另外还有一些常常被人所忽视的物质性东西,有些时候它们甚至比上述文学性因素更能决定一个刊物的面貌。

P11-12

序言

该套系列教材是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上海大学本年度的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二级学科所属的主要选修课。通过这些选修课教材的建设,达到如下几方面的目的:

一、促使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内容,增强本科教学的学术含量。

二、更新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基础教学结合起来,拓宽本科学生的学科视野。

三、使本科学生掌握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研究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提高本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爱国精神、深厚文化素养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大学、上海大学文学院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上海大学中文系正在为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的建设而努力工作。相信该系列教材的出版能为中文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期盼得到各级领导和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上海市中文教育高地上海大学系列教材

编辑委员会

后记

终于写完了这本《小说月报》研究,想想有些惭愧,也有些庆幸。

从1994年第一篇关于《小说月报》的论文发表至今,已有十多年,期间个人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方向也似乎总在不确定中,现在想来,颇有时光虚度之感。’幸亏有《小说月报》,如同地坛之于史铁生一样,在冥冥之中,默默地伴随着我,等待着我在忙忙碌碌又不知道为什么忙忙碌碌的余暇中,与之对话。

为此,我似乎应该感谢这份上个世纪初的著名文学期刊——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散发出的寂寞的故纸气息与理想光泽,很大程度上,收拢并转化了我的空虚与无聊,和我的生活发生了某种关联,让我能够在每天的某个片刻安静下来,想一想,然后,有些困惑,有些愉快,有些追求,然后,沉沉睡去。

作为七十年代生人,当我踏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时候,周围的世界已经变得喧嚣而陌生。常常觉得,自己是因为“无知者无畏”而作出这样的选择的。还记得在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导师曾经问,喜欢什么现代作家?答,鲁迅。再问,什么方面?答,杂文。还问,为什么?答,因为同学觉得本人性格孤僻刻薄,很有鲁迅遗风,故引为同道。那时候,并不知道导师曾经是研究鲁迅的学者,而我的回答甚至是如此荒唐可笑。此后,侥幸混过关的我开始了作为研究者的经院训练,逐渐熟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那一套文学研究体系,也开始写一点充满了新概念、新名词的学术评论性文章,很有点自鸣得意的成功感。然而在此过程中,却越来越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枯燥、乏味,感觉到自己越来越沉湎于体制化的所谓形而上学的生涯,而应对现实的能力却越来越差。

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术和人生对我来说,似乎成为分裂的两极。而我,则很难居间调和。生活逐渐踏上正常轨道,困惑却如阴霾,始终纠缠不去。到复旦读书,在我,既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寻找。然而,外在于人的东西,有时候却未必能成为一种人生救赎的资源。而当困惑因时间的积淀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人生中甚至感到亲切的一部分的时候,有时候想想,也许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者也可以说,水至清则无鱼。当然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自我安慰之辞,颇有阿Q精神胜利法味道。然而,由此获得的某种平静却使我受益匪浅。

很感激这么多年来支持我、鼓励我的众位师长和朋友,如果没有他们的指点和鞭策,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这本本应在四年前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书稿也许到今天还会因我的懈怠而不能面世。请允许我在这里向他们致以谢意:我的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吴立昌先生以及参与博士论文指导的郜元宝先生、李安东先生,硕士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陈孝全先生,三联书店的刘宏伟先生,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岗先生、毛尖小姐,东方卫视的蒋敏小姐,以及现在去海外深造的张菡小姐。特别要感谢的是我在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诸位师长:王晓明先生、袁进先生、王鸿生先生、蔡翔先生、王光东先生以及其他诸位同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暖团体,也许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不会以今天的形态出现。

当然还有我的家人,年迈的母亲常常成为“救火队员”,帮我料理家务;而我的先生和可爱的小女儿,则成为我艰难的治学生涯中最坚强的后盾。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给予我支持的人。

2006年4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