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后期发生在联邦德国的这场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罪行独特性问题的讨论,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该如何为数百万犹太人被屠杀这一事实进行历史定位?——这究竟是一件能够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物的罪行,是在别的历史时期,在别的国度也曾经发生过的类似罪行?还是具有独特性的、不可比较的罪行?这场论争自哈贝马斯针对德国的历史学家希尔格卢伯以及诺尔特的批判发端,随着一系列历史学家发表文章,展开了这场论战彼此相对的阵营,新的文章不断涌现,而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探讨也随之不断加深。尤尔根·哈贝马斯编著的《希特勒永不消散的阴云——德国历史学家之争》基本上涵括了这场论战中几位干将的最重要的文章,足以反映这场论战中双方的主要论点和论证方式。这不仅仅关涉到德国人与先前历史的关系,同时也与德国人如何面对当下的历史息息相关。
编辑前言
致谢
1.历史传奇和修正主义之间?
2.没有历史的国度中的历史
3.不愿过去的过去
4.谴责与理解
5.一种损害赔偿方式
6.新的东部战线国家神话
7.暴政的时代
8.致《时代周刊))编辑的信,1986年8月1日
9.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8月11日
10.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8月16日
11.亏欠的记忆
12.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9月6日
13.强加的糟糕实践
14.历史的道德
15.不可用斯大林和波尔布特抑制希特勒
16.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7.历史的猜谜图
18.寻找“遗失的历史”?
19.新的历史意识和对国家社会主义的相对化
20.在思想分歧之处
21.新的奥斯维辛谎言
22.特里尔第36届德国历史学家大会开幕演讲,1986年10月
23.在怀疑的统治下
24.致《明镜》编辑的信,1986年10月20日
25.被颠倒的是非
26.研究无禁区
27.论历史学的公用
28.永远在希特勒的阴影之下吗?
29.并非结语
30.化妆师们正在粉饰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3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2.历史分量几何?
33.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11月29日
34.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11月29日
35.否认和遗忘都无法将我们从历史中解放
36.不能如此,也不允许如此
37.尤尔根·哈贝马斯、卡尔一海因茨·扬森和1986年的启蒙
38.纳粹统治——一种正常的暴政?
39.致《法兰克福汇报》编辑的信,1986年12月6日
40.唯有直面过去,我们才能自由
41.谁否认历史,谁就是背叛自己的国家
42.论“历史学家之争”
“历史学家之争”附言
附言,1987年2月23日 尤尔根·哈贝马斯
结语,1987年4月15日 恩斯特·诺尔特
结语,1987年4月21日 约阿西姆·费斯特
附言,1987年4月25日 米夏埃尔·斯徒尔默
我对所谓历史学家之争的结语,1987年5月12日 安德烈斯·希尔格卢伯
有关作者
本书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