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知识全知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缘中源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哲学虽然晦涩难懂,但对于人生、生活、工作、事业的指导作用却非常显见。用一本书涵盖哲学精髓,使眼界更加宽广、思想更加深厚非常有价值,更关键的是它很通俗。

缘中源编著的《哲学知识全知道》通过字典式词条查找方式,分上下两篇将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哲学流派、哲学思想、哲学公案、哲学名言的网罗旗下,使读者可以迅速对哲学数千年的发展史、重要事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内容推荐

学习哲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大大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能够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全神倾听哲学的细语,放下忧虑、烦闷,细细体味哲学的醇厚,接受哲学的洗礼吧,哪怕只有一次!

缘中源编著的《哲学知识全知道》涉猎的中西方哲学知识极其广泛,概念流派、名家名言、典故轶事,无所不包,同时还精心选配了一批精彩插图,图文并茂,《哲学知识全知道》是一部提升哲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首选读本!

目录

导读

 哲学·爱智之学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为什么晦涩难懂

 哲学问题是否有答案?

 哲学的产生

 哲学的本性

 哲学超越现实的关注

 哲学思辨的自由

 哲学让人成为能思想的苇草

 哲学在现实中的尴尬

 哲学的回音

 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学会哲学的思辨

 学习哲学就要体悟哲学

 哲学是对智慧的爱

中国哲学卷

第一章 中国哲学基本问题

 图腾崇拜

 难以言说的“天”

 “天命”和“人事”的关系

 安身立命的“地”

 “天”与“地”的关系

 人性善恶的争论

 善恶与祸福的关系

 “道”是否可以言说?

 “道”与“阴阳”的关系

 精神需求高于一切

 “有待”和“无待”的境界

 “内圣”与“外王”的矛盾

 “心”与“物”的关系

 “动”与“静”的关系

 “言”和“意”的关系

 “一”与“多”的关系

 “道”和“术”的关系

 “有为”与“无为”哪个更好?

 “为仁”?还是“为利”?

 “形”与“神”的关系

 死亡何所惧?

 “法先王“还是”法后王”?

 “名实之辩”

 “义利之辩”

 名教与自然之辩

 “入世”还是“出世”?

 “知”与“行”合一

 “德”和“才”兼备

 “修身”与“治国”的选择

 社会秩序的蓝图

第二章 阴阳五行

 阴阳八卦的始祖——伏羲

 群经之首——《周易》

 《周易》是用来算卦的吗?

 六十四卦的推演者是谁?

 孔子是否喜欢占卜?

 诠释《周易》的经典之作——《易传》

 阴阳互动而卦象生

 宇宙本源——道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什么意思?

 《周易》中的“时中”

 中国人为什么重视“时机”?

 《易传·系辞》中的“时”

 《管子·禁藏》中的“时”

 《孟子·公孙丑》中的“时”

 《吕氏春秋·查今》中的“时”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自然法则

 《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宝典

 什么是“内经”?

 为什么说医易相通?

 中医病学理论中的阴阳

 《孙子兵法》——中国第一部系统化、理论化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里的阴阳

 《三十六计》中的阴阳学说

 鬼谷子与《鬼谷子》

 《鬼谷子》中的阴阳

 什么是“五行”?

 阴阳家

 五德终始说

第三章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争鸣·典故)

 【认识诸子】

 诸子百家

 三教九流

 法家

 申不害

 慎到

 商鞅

 韩非子

 杨朱

 吕不韦

 墨家

 墨子

 名家

 邓析

 公孙龙

 惠施

 孙子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百家争鸣】

 道术将为天下裂

 百家争鸣

 “以法治国”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商鞅变法

 商鞅的“去文退德”观

 墨家的“三表法”

 兼爱·非攻

 非礼·非乐·非命

 天志·明鬼

 墨辩与墨侠

 墨家学派的没落

 “仁爱”还是“兼爱”?

 “行仁”和“行义”之争

 邓析的“两可”之说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公孙龙的“离坚白”论

 公孙龙与孔穿辩什么?

 惠施“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说

 惠施“合同异”说

 名家何以落寞收场?

 【诸子典故】

 守株待兔

 奇货可居

 田忌赛马

 杨朱泣途

 刻舟求剑

 同舟共济

 穷寇勿迫

 合纵连横

 不废徒木之赏

 恃人不如自恃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谋国,不善谋身

 吴宫教战斩美姬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第四章 儒学(概念·人物·理论·经典·格言)

 【儒学概念】

 仁

 义

 礼

 天命

 中庸

 大同

 君子

 三统

 谶纬

 致良知

 家国天下

 理一分殊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三纲五常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人物】

 周公——儒学的奠基人和先驱

 孔子——千古圣人

 儒——恢复周礼的哲学

 儒家八派——孔子门徒的分化

 孟子——亚圣

 荀子——儒学宗师

 两汉经学——儒学发展的第二

 阶段

 董仲舒——汉代儒学复兴的

 缔造者

 扬雄——一代大儒

 刘歆——玩弄“五行”的高手

 谶纬神学——神秘的预言和

 隐语

 宋明理学——儒学发展的第三

 阶段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李翱——宋明理学的先驱

 周敦颐——宋明理学的鼻祖

 邵雍——象数大师

 张载——关学的创始人

 二程(程颐、程颢)——程朱理学的奠基者

 朱熹——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心学”的开山鼻祖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新儒家——儒学发展的第四

 阶段

 【儒学理论】

 以“仁”释“礼”

 “中庸”之道

 “内圣外王”之道

 “死亡”哲学

 祭祀之礼

 “性善论”

 “王道”思想

 “性恶论”

 “霸道”思想

 “天人感应”说

 “太极说”

 “民胞物与”思想

 “理气论”

 “四句教”

 “四境界说”

 【儒学经典】

 十三经

 六经

 四书

 《诗经》

 《尚书》

 《礼记》

 《春秋》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春秋繁露》

 《白虎通义》

 《西铭》

 《二程集》

 《四书章句集注》

 《传习录》

 【名家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子和而不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孔颜乐处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学而优则仕

 与民同乐,则王矣

 未知生,焉知死

 过犹不及

 朝闻道,夕死可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天不变,道亦不变

 心中无妓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尊德性而道学问

 存天理灭人欲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外无物

第五章 佛学(概念·禅理·公案)

 【佛学概念】

 佛

 禅

 色

 空

 佛教

 参悟

 返照

 大乘小乘

 阿弥陀佛

 缘起性空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万法唯识

 转识成智

 三界唯心

 唯我独尊

 【禅理·人物】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僧肇

 僧肇的“物不迁论”

 中国禅宗

 禅宗始祖达摩

 禅宗“不立文字”

 禅宗“参悟”的境界

 北宗禅的创始人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禅师慧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禅宗七祖荷泽神会

 滑台无遮大会

 禅宗的“南顿北渐”

 马祖道一

 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

 赵州禅师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典故公案】

 慧可安心

 唯传心印,顿悟成佛

 “风动幡动”

 神会开悟

 马祖得道

 即心即佛

 本性自悟

 吃茶去

 洗钵去

 狗有无佛性

 猥亵女尼

 南泉斩猫

 真假妄语

 地狱和天堂

 饥来吃饭,困即睡觉

 平常心是道

 自性自度

 得意忘言

 不执著于一物,不执著于一念

 悟在当下

 一指禅

 不强求

 放下着

 一切都在

 一切皆禅

第六章 道家(概念·源流·道学·格言·轶事)

 【道家概念】

 “道”

 无为

 心斋

 坐忘

 朝彻

 真人

 精气

 独化

 玄冥

 神仙

 精气神

 心性命

 无不为

 遣双执

 静因之道

 宏内游外

 小国寡民

 内圣外王

 性命双修

 【道家源流】

 道家创始人老子

 道家开山之作《道德经》

 庄子

 庄子学派

 道家传世之作《庄子》

 黄老道家

 列子

 稷下道家

 管仲

 尹文

 田骈

 魏晋玄学

 道家“三玄”

 “贵无论”的创始人何晏

 “贵无论”的集大成者王弼

 “贵有论”的代表裴頠

 竹林七贤

 嵇康

 向秀

 阮籍

 刘伶

 郭象

 葛洪

 成玄英

 【道家学说】

 老子是个阴谋家?

 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反者道之动

 道家的“恋母”情结

 《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无”?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治

 庄子的“齐物论”

 齐是非、齐贵贱、齐生死

 庄子的“逍遥游”

 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王弼的“贵无”论

 裴頠的“崇有论”

 郭象的“独化论”

 名教即自然

 成玄英的“重玄之学”

 【轶事·格言】

 孔子问礼于老子

 鼓盆而歌

 庄周梦蝶

 庖丁解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心无所住

 道在粪便里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世间再无《广陵散》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上善若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

 若醴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知其雄,守其雌

 祸莫大于不知足,吝莫大于

 欲得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隐,不在隐

 盗亦有道

 越名教而任自然

西方哲学卷

第一章 西方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本原问题

 人的本质问题

 人的自由问题

 人的幸福问题

 人性的善恶问题

 人生的意义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逻各斯”的三位一体问题

 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

 哲学和理性的关系问题

 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关系问题

 个别与普遍的关系问题

 外在世界是否可以认知?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人和大自然的关系问题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问题

 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的智慧之光(概念·人物·流派·诡辩·名言)

 【基本概念】

 本原

 灵魂

 努斯

 存在

 真理

 元素

 理念

 范畴

 实体

 印象

 观念

 太一

 逻各斯

 矛盾术

 雄辩术

 辩证法

 哲学王

 驱动力

 形而上学

 第一推动者

 【哲学人物】

 希腊七贤

 梭伦

 泰勒斯

 赫拉克利特

 克塞诺芬尼

 巴门尼德

 芝诺

 阿那克萨戈拉

 德谟克利特

 毕达哥拉斯

 勾股定理的发现

 百牛大祭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无物存在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之死

 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的“对话”

 柏拉图

 柏拉图式的爱情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柏拉图的理念论

 灵魂回忆说

 四线段的比喻

 洞穴的比喻

 太阳的比喻

 “鸟笼”的比喻

 “马车”的比喻

 “灵魂堕落”的比喻

 “蜂蜜水”的比喻

 安提斯泰尼

 第欧根尼

 亚里士多德

 四因说

 中道学说

 伊壁鸠鲁

 芝诺

 皮浪

 像猪一样不动心的皮浪

 塞涅卡

 西塞罗

 马可·奥勒留——骑在马背上的

 哲学家

 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

 【哲学流派】

 智者运动

 犬儒学派

 逍遥学派

 斯多亚派

 怀疑主义

 米利都学派

 爱利亚学派

 柏拉图学园

 自然哲学学派——元素论者

 伊奥尼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小苏格拉底派

 伊壁鸠鲁学派

 新柏拉图主义

 【哲学诡辩】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苏格拉底悖论

 谎言者悖论

 说谎者悖论

 希帕索斯悖论

 “两分法”的悖论

 “阿基里和乌龟赛跑”的悖论

 “飞矢不动”的悖论

 “运动场”悖论

 学习的悖论

 “谷粒声响”的悖论

 关于“打官司”的诡辩

 大师的论证

 爱那西德穆的十个论证

 阿格里帕的五个论证

 【名家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

 性格决定命运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优秀是一种习惯

 认识你自己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我不想要的东西在世界上竟然如此之多

 你若能得到一位贤妻,你就能得到极大的快乐;你若得到一个悍妇,就能将你造就成一位哲学家

 人生好比捡麦穗

 正义就是拥有自己的东西,做自己的事情

 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最好的生活是适度的生活

 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

 纷扰

 滚开,别挡着我的阳光

 生命好比是一场筵席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第三章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概念·人物)

 【基本概念】

 共相

 唯名论

 实在论

 教父哲学

 经院哲学

 新托马斯主义

 【哲学人物】

 德尔图良

 因为荒谬,我才相信

 奥古斯丁

 从浪子到圣徒

 “光照说”

 安瑟尔谟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

 阿伯拉尔

 托马斯·阿奎那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罗吉尔·培根

 邓·司各脱

 奥卡姆的“剃刀”

第四章 启蒙时期的欧洲哲学(概念·人物·名言)

 【基本概念】

 物体

 偶性

 单子

 经验论

 唯理论

 自然法

 白板论

 启蒙运动

 自然权利

 前定和谐

 功利主义

 社会契约论

 三权分立说

 天赋观念论

 身心平衡论

 【哲学人物】

 马基雅弗利

 政治无道德

 蒙田

 蒙田的“我不知道”

 帕斯卡尔

 笛卡尔

 笛卡尔的身心交感说

 笛卡尔论学习方法

 培根

 培根的虚伪

 培根的经验论

 培根对经院哲学的批判

 霍布斯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洛克

 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

 洛克的“双重经验说”

 洛克的“两种性质说”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洛克的三权分立说

 贝克莱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

 斯宾诺莎的身心平行论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

 沃尔夫

 大卫·休谟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批判

 休谟对归纳逻辑的批判

 “休谟难题”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卢梭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及其

 发展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马勒伯朗士的偶因论或机缘论

 霍尔巴赫

 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

 国富论

 边沁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

 【名家名言】

 我思故我在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句话,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知识就是力量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存在即被感知

 爱情是所有人类情感中最脆弱的一环

 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如果你不想,会找一个借口;如果想做,会找一个方法

 肯定即否定

 为真理而死难,为真理而生更难

 物质是虚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爱情是大自然的狡黠

 人是机器

 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

第五章 哲学在德语中升华(概念·人物·名言)

 【基本概念】

 现象

 异化

 物自体

 哲学批判

 二律背反

 善良意志

 绝对精神

 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

 先天综合判断

 【哲学人物】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认识论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对“休谟难题”的解答

 费希特

 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

 谢林

 谢林的同一哲学

 黑格尔

 黑格尔的辩证法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的“人学”理论

 马克思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

 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资本论》的艰难面世

 【名家名言】

 存在即合理

 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人为自然立法

 任何人如果认为自己是别人的主人,那么他自己就是奴隶

 熟知并非真知

 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

 以往一切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结婚和离婚都是幸福的

 凡是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都是不道德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第六章 现代·后现代的哲学舞台(概念·人物·流派·轶事·名言)

 【基本概念】

 超人

 绵延

 悬搁

 此在

 座架

 要素

 力比多

 意识流

 生存意志

 权力意志

 轴心时代

 罗素悖论

 沉沦·常人

 穆勒五法

 语言游戏

 集体无意识

 解释学循环

 皮尔士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

 俄狄浦斯情结

 转换生成语法

 【哲学人物】

 叔本华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尼采

 尼采的“超人”学说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

 荣格

 拉康

 狄尔泰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

 马克思·舍勒

 柏格森

 柏格森的“生命之流”说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胡塞尔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

 克尔凯郭尔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

 梅洛庞蒂

 雅斯贝尔斯

 雅斯贝尔斯的“存在”学说

 萨特

 萨特的社会集团理论

 西蒙娜·德·波伏娃

 伽达默尔

 索绪尔

 列维·施特劳斯

 福柯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霍克海默

 马尔库塞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

 哈贝马斯

 克罗齐

 穆勒

 孔德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

 斯宾塞

 马赫

 马赫的思维经济原则

 阿芬那留斯

 阿芬那留斯的“原则同格论”

 阿芬那留斯的费力最小原则

 罗素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工具论

 维特根斯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

 批判

 乔姆斯基

 皮尔士

 威廉·詹姆士

 威廉·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杜威

 波普尔

 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

 波普尔的证伪理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德里达

 德里达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

 文德尔班的价值哲学

 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

 蒯因的“本体论承诺”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哲学流派】

 唯意志论

 直觉主义

 生命哲学

 存在主义

 文化哲学

 过程哲学

 实证主义

 马堡学派

 人格主义

 结构主义

 实用主义

 解构主义

 哲学解释学

 哲学人类学

 新康德主义

 后现代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

 经验批判主义

 新黑格尔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语言学派

 日常语言学派

 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现象学及现象学运动

 弗莱堡学派和马堡学派

 【哲人轶事】

 尼采的最后岁月

 尼采的哲学何以被纳粹利用?

 弗洛伊德的剽窃事件

 弗洛伊德和荣格师徒之间的恩恩

 怨怨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宿怨

 克尔凯郭尔的婚姻阴影

 克尔凯郭尔与《海盗报》事件

 海德格尔与纳粹

 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的婚外情

 海德格尔与中国文化

 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

 萨特与中国

 布利丹的驴子为什么会饿死

 罗素的四次婚姻

 罗素的中国行

 罗素与数学的一生情缘

 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关系

 【名家名言】

 上帝死了

 上帝不死,超人不生

 在人群中,我感到比我自己独处还要孤独

 存在先于本质

 他人就是地狱

 女人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

 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假如我战死之后拥有一块墓碑的话,我只要刻上“那个个人”几个字就行了

 结婚,你将为之后悔。不结婚你也将为之后悔

 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人是向死而生的

 当选择变为一种抉择的时候,自由对人来说无异于刑罚

 模糊性是智慧固有的美德

 人是符号的动物

 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逻辑是哲学的本质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婚姻的快乐完全出于运气

 对不可说的,要保持沉默

 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真正令人感到神秘的不是世界怎样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试读章节

哲学问题是否有答案?

哲学所思考的问题没有答案。哲学不仅在说着不能说的东西,而且也在回答着那些不能回答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永恒?什么是无限?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自由?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此等等,都没有答案。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而没有答案,而是永远都不会有答案。它们不是因为回答这些问题的人愚笨而得不出答案,而是无论多么聪明的人也得不出答案。

如果把这些问题看做是方程式,那么,这些方程式都是“无解”的。这里没有标准的答案,没有解答问题的固定思路。谁如果试图回答这些问题,都会留下笑柄。比如,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你可以说人性是善的,因为一些伟大的壮举都是人做出来的,而不是动物。但是,你也可以说人性是恶的,一些罪大恶极的事情也是人干出来的,动物没有这个本事。

有些问题,无论如何回答,都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是错的。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归为哲学问题。

哲学的问题没有答案,它的意义就在回答的过程中。这些形形色色的回答,就构成了哲学的历史。黑格尔说,哲学就是哲学史。意思是说,哲学本来就没有历史。哲学面对的问题始终是那些问题。它不像其他学说,总是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推陈出新。所以说,哲学无所谓时髦,也无所谓时尚。凡是符合时尚的,都不是真正的哲学。

哲学不像科学,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推陈出新。哲学是无所谓进步的。因为哲学中的那些问题早已经被我们的先人提出来了,剩下的只有形形色色的回答而已。正如哲学家桑塔耶所说的:“我们对这个世界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是肯定要回归到柏拉图。我们不需要新的哲学,我们只需要有勇气从古老的生活中获得启迪。”

所以,在哲学中,越古老的越是有价值的,越古老的,哲学味越足。正如酿酒,时间越长的酒,越是散发浓香。每一次哲学创新,都需要重新回到源头,重新点燃火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它就像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哲学的产生

哲学的含义是“爱智慧”。按照《圣经》中的说法,这种对智慧的爱是人类的宿命和原罪。

据说,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后感到有些孤单,便用泥土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后来又用亚当的一条肋骨创造了夏娃。上帝在东方辟了一个园子叫做伊甸园给亚当和夏娃居住,那里简直就是天堂。在伊甸园里有许多树,其中有两棵树最特别,一棵是生命之树,一棵是智慧之树。据说吃了生命之树的果子可以长生不老,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便有了智慧。上帝告诫亚当和夏娃,伊甸园中唯有智慧之树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会死。但是后来亚当和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终于偷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于是悲剧发生了:他们因此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子孙万代都不得不为这个“原罪”付出代价。

就这样,没有吃到生命之树上的果子,人就不能长生不老了;而吃了智慧之树上的禁果,则让人意识到了自己不能长生不老。于是,人就开始了痛苦的思考。哲学就这样产生了。

伊甸园的神话,暗示了人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人偷吃了智慧之果,有了和上帝一样的智慧。另一方面,人没有吃生命之树上的果子,被轰出了伊甸园,也有了一个早晚会死去的肉身。人有肉体并不可怕,大不了可以像动物那样无忧无虑地活着。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皮浪,他就主张人像猪一样活着。据说有一次,他同他的同伴们一起乘船出海,遇到了风暴。同伴们都’晾慌失措,他却若无其事,指着船上一头正在吃食的小猪说,聪明的人应该像猪一样不动心。  可是人变不成猪。因为除了沉重的肉身,人还有一个高贵的灵魂。灵魂不甘心成为肉体的奴隶,总想挣脱肉体的束缚,重新回到天堂。动物之所以不痛苦,并不是因为动物不会死,而是因为动物意识不到自己会死。而人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人必然会死去,而且还和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做着悲壮的抗争。

如果人是动物,就不会提出哲学问题:如果人是天使,则不需要提出哲学问题。麻烦的地方正在于,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才会提出那些自己无法回答的哲学问题。他属于自然,但还想超越自然:他本来有限,却总想达到永恒。还是尼采说得好:“人便是一根绳索,连接在禽兽和超人之间——架空于深渊之上。”

哲学的本性

哲学的本性是批判,但这种批判首先指向自身。而哲学本身,正是在这种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走向澄明的。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就是一个战场,到处堆满着死人的骨骼”。但这种批判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批判地继承。正如花蕾、花朵、果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便消逝,人们会说花蕾是被花朵否定掉了;同时地,当结果的时候,花朵又被解释为植物的一种虚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实是作为植物的真实形式出现而代替花朵的。这些形式彼此不相同,并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而正是这种必要性才构成整体的生命。”

在这里,蕾孕育了花朵,花朵又孕育了果实;但花朵的怒放,正是否定了花蕾,果实的结出也正是否定了花朵。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我们体悟到:哲学思想之间的互相批判,并不是一无所获的徒然否定,而是如“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_样,在否定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哲学的历史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

哲学超越现实的关注

据说有一天,一位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实验室,向他们展示了一个人身体的物质。这些东西装在一排贴着标签、排列整齐的密封瓶子里。——“这是从前一个名字叫约翰·史密斯的人的全部物质。”教授说。于是,学生们记下了玻璃瓶上的标签:

能够装满一只10h仑圆桶的水;

可做7块肥皂的脂肪;

可做9000支铅笔的碳;

可做2000根火柴的磷;

可打两支钉子的铁;

能够刷一个鸡窝的石灰;

少量的镁和硫磺。

“这一切都是相当有趣的”,一个学生做完笔记后说,“但是,约翰·史密斯先生在哪里呢?”

教授微微一笑:“回答这个问题是哲学家的事。”

中国古代经典《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哲学研究的正是那些“形而上”的东西,它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之外,还抽象出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这个世界才是哲学的家园。黑格尔说:“如果你想把葱皮剥开看看葱的本质是什么,肯定会菲常失望。因为即使你把整根葱都剥光了,也不会看到葱的本质。”马克思也拿“商品”举例说:“商品的本质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但是,无论你怎么把玩一个商品,也找不到价值的影子。”

哲学思辨的自由

最先对哲学的起源进行理性探讨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活一世,无时无刻不在求知,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说,哲学家是对周围的世界感到诧异才开始思辨生活的:“不论现在还是过去,人们只是由于诧异才开始研究哲学,他们起初对眼前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然后一点点地推进,提出较大的问题。”

哲学家们,就是生活在这些问题中。他们思考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以外,除了获得思辨的乐趣以外,没有其他目的。因此可以说,哲学是一门为知而知,为思辨而思辨的学问,它不服从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部目标,因而是唯一自由的学问。

P2-4

序言

哲学的洗礼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无法摆脱对自身、对大自然的种种烦恼与困惑,而周围的世界仿佛是层层迷雾,常常使我们陷入人生的沼泽。

但是,哲学却直面人类的困惑,追寻人生的价值。哲学是为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而对当下的知、情、意现状所作的反省与提升。哲学给你一双慧眼,让你看清自己,看清世界。用哲学培植起自己的心灵,才会发现生命原来如此美丽:将哲学融入生活,哲学才会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

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哲学恰恰就是生活中的美,它充盈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只要你学会发现,适时体味生活中的哲学,为心灵开一扇窗,智慧的光芒便会呈现在你眼前。

哲学是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任何个人都无法做到对哲学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即便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知识也不过是哲学体系的冰山一角,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存在难以计数的哲学盲区。如:阴阳五行和八卦是如何问世的?百家争鸣是怎样的一种盛况?道教和佛教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宋明理学的地位是怎样确立起来的?是谁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是谁?又是谁挑战神学提出“上帝死了”的论断?……这些问题并非每个人都能回答上来。因此,将哲学问题知识化并加以掌握,是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基础,也是追求真理和价值的必由之路。

学习哲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大大增长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能够锻炼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全神倾听哲学的细语,放下忧虑、烦闷,细细体味哲学的醇厚,接受哲学的洗礼吧,哪怕只有一次!

本书涉猎的中西方哲学知识极其广泛,概念流派、名家名言、典故轶事,无所不包,同时还精心选配了一批精彩插图,图文并茂,是一部提升哲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