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称为“民族的脊梁”。从少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到日本求学时的弃医从文,他的青春充满了传奇色彩。张俊编写的这本《民族新魂:鲁迅》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鲁迅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族新魂(鲁迅)/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俊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被称为“民族的脊梁”。从少年时期的家道中落到日本求学时的弃医从文,他的青春充满了传奇色彩。张俊编写的这本《民族新魂:鲁迅》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鲁迅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民族新魂:鲁迅》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中的一册,介绍的现代作家鲁迅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十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翰林爷爷起名字、寄名出家长庆寺、看着星星听故事、水陆道场尽情玩、百草园里故事多、牛穿鼻子进私塾等。 《民族新魂:鲁迅》由张俊编写。 目录 第一章 翰林爷爷起名字 第二章 寄名出家长庆寺 第三章 看着星星听故事 第四章 水陆道场尽情玩 第五章 百草园里故事多 第六章 牛穿鼻子进私塾 第七章 背会课本看赛会 第八章 孝书隐鼠伤人心 第九章 做梦常想《山海经》 第十章 恋恋不舍安桥头 第十一章 蓝门一载留空梦 第十二章 三昧书屋有余香 第十三章 爷爷回家举大孝 第十四章 兄弟避难皇甫庄 第十五章 家道败落要发愤 第十六章 寻求别样的人们 鲁迅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1881年9月,绍兴东昌坊口的周家新台门里,全家上上下下都沉浸在双喜临门的欢乐气氛之中。周伯宜考中了秀才;周伯宜的妻子鲁瑞又在9月25日早晨,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正是周家期待着的长房长孙。顷刻间,人们争相传报这个特大喜讯。门前挂起了两千响的大鞭炮,噼噼啪啪一直响到云天里,惊得鸟儿四散飞翔。 周伯宜激动地看着妻子,兴奋地端详着睡态可掬的娇儿,满肚子的话说不出口,只是两眼充盈着关不住的笑。 “看你高兴的,”鲁瑞拉着丈夫的手,“娘娘和娘这下可高兴了,咱们家后继有人了。看你,还不快去接娘娘和娘。” “对!对!我这就去。”周伯宜又看了一眼娇儿。 周伯宜走出门,马上吩咐仆人:“快给我准备好纸墨,我马上要写一封家书给京里的大老爷。” “已经准备好了!老爷。”仆人笑嘻嘻地答道。 周伯宜疾步来到上房,碰巧祖母九太太正要跨出房门,他赶忙伸手扶过来。两人顺着墙边转过房角,看见母亲蒋太太也已走到眼前,周伯宜忙说:“娘,我正准备接了娘娘就去接娘。” “不用了,你先忙你的去吧!娘娘有我照管呢。”蒋太太扶过九太太后又说,“你媳妇也要多休息,你今天就不用再过去了,快给你爹写封信,别忘了叫他给孩子起一个响亮点的名字。我们过去了,你媳妇那儿放心好了!” 周伯宜回到书房,拿起笔,觉得今天的字怎么也写不好,哪像周家的秀才,文思明显迟钝,仿佛只会写“我有儿子了,爹有孙子了,周家后继有人了。”他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提笔写完了家书,交人送给远在京城的父亲。 在北京琉璃厂南边不远的广和居饭庄里,有五位来自浙江的小京官,正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品着绿茶,一边聊着闲天,一边等着迟到的同乡。 “汪兄,鲍兄,昨儿上午议事,我可长了见识,子献老弟的溜须手法、马屁神功真令我大开眼界。嘿嘿……”说话人讥笑着伸出了小手指,见出花白的小胡子得意地翘起来。 “形势所迫,不得不行此下策。介孚兄口下留德,口下留德!”白净瘦削的小个子从宽大的袖子里伸出一双不相称的大手,向介孚公不停地作揖。 “察言观色,巧言讨好,在官在民都不能免俗,周兄最爱揭短说笑,子献不必过于认真。继香兄一贯没准,我们还是边吃边等吧!酒保,上酒上菜!” “好曲不可不唱,好菜不可不尝,好故事么不可不听。介孚兄快讲快讲!”鲍兄挥着从不离手的象牙骨折扇。 “我可讲不出口。陶兄半天没说话了,陶兄讲吧!” “快讲快讲!” “话说大清帝国的内阁衙门里正在开会,大烟袋、小茶碗,七嘴八舌正议论,忽报常败将军福大人要驾I临……” “又是谁惹介孚兄义愤填膺了?”众人回过头看去,随着话音一个细眼秃眉的矮胖子大踏步走进门来。不等众人说话,他抢先说道:“来晚了来晚了,认罚认罚!”说着话,也不管是谁的酒杯,就近一把抓过来一仰而饮。 “继香兄慢些,我的酒盏子可不是饮驴的。”介孚公笑眯眯地看着矮胖子。 “你前天的请柬一到,我今日驾车飞奔而出海岱门,顺着城墙根直到前门,又经南大街到了骡马市,跑得太快了,偏偏又下起了雨,地上都是泥,马跑累了碰上泥地就更走不动了,结果怕晚怕晚还是晚了。”说着又连干两杯。 “好了,继香兄也不要独喝,我们共举一杯!” 在周介孚的提议下,六双胳膊六双手举起六个小酒盏,六杯江南老黄酒倒进六张绍兴官老爷的口中。如此三遍过后,矮胖子继香兄用诡谲的目光盯着周介孚,笑了笑,转向其他人说:“都知道介孚兄好饮,但是上旬刚刚喝过一回酒,不出三日又聚齐乡众豪饮,这恐怕不是介孚兄的囊中本色吧?” 周介孚听了一笑,放下刚刚又要端起的酒杯,说道,“继香兄数你诡诈,而且最性急。就容不得我从容讲起么?”说着又举起酒杯,“各位随意。”说完抿了一口酒,然后说道:“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一时高兴。前天大清早起来,就听着喜鹊叫,出门一看,喜鹊又没影儿了,只有麻雀唧唧喳喳地瞎闹。刚吃完早饭,就有人敲门,下人带进来一见,是绸缎庄的钱掌柜,一见面就恭喜我,说我就要做祖父了,并带来家书一封,按家书上说的时间,一个月之内我就要做爷爷了。哈哈哈哈……”周介孚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 “恭喜恭喜!……” 伴随着同样欢喜的笑声,在周介孚的眼前团团竖起五个作揖的大拳头。 “难得介孚兄如此开怀一笑,哈哈哈哈……” “今日一醉方休!” P1-3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