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嘉兴人文精神的历史记忆--100个嘉兴历史文化遗珠拾粹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袁锦贵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天下第一清官陆稼书”;“陈万青兄弟苦学成才”;“《红楼梦》评论家周春”;“清代数学家李善兰”;“真儒、农学家张履祥”;“项圣谟画坛独树一帜”……《嘉兴人文精神的历史记忆--100个嘉兴历史文化遗珠拾粹》(作者袁锦贵),时间下限止于近代,凡卒年超出1919年但主要文化贡献在1919年之前的历史人物均纳入本书。

内容推荐

《嘉兴人文精神的历史记忆--100个嘉兴历史文化遗珠拾粹》,时间下限止于近代,凡卒年超出1919年但主要文化贡献在1919年之前的历史人物均纳入本书,人物籍贯有争议的按照《嘉兴市志》和最新研究资料综合考虑是否选取,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既考虑文化大家、文化事件的影响力,又统筹考虑各个文化阶层、类别、区域的代表性和全面性,所有条目原则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

《嘉兴人文精神的历史记忆--100个嘉兴历史文化遗珠拾粹》的作者是袁锦贵。

目录

第一阶段 唐以前的嘉兴历史文化

1.马家浜述说“史前嘉兴”

2.吴越争雄槁李城

3.伍子胥情结嘉兴

4.秦始皇斩嘉兴龙脉

5.汉代父子辞赋家

6.朱买臣负薪苦读

7.陆绩孝、廉传千古

8.孙吴建嘉兴子城

9.“鬼之董狐”干宝

第二阶段 唐宋元时期的嘉兴历史文化

10.一府二县三孔庙

11.大运河上杉青闸

12.山水田园诗人丘为

13.旷世烈夫许远

14.朱自勉嘉兴屯田

15.中唐名贤相陆贽

16.新乐府运动先驱顾况

17.著名诗僧船子和尚

18.刘禹锡“惟吾德馨”

19.浙江首状元陆宸

20.文偃创立云门宗

21.绣线图存陆晃遥

22.江南绝笔唐希雅

23.鱼头参政鲁宗道

24.千古绝唱沈硅墨

25.“后乐”宰相卫泾

26.王希吕“无家可归”

27.宋代海宁才女朱淑真

28.妇科世家陈木扇

29.岳珂吁天辨诬

30.常棠修《澉水志》

31.许□乐贫爱书

32.广陈隐士赵孟坚

33.秀州义士陶造图

34.杨梓改造海盐腔

35.元四大画家之吴镇

36.堆朱杨成名扬天下

37.朱碧山银槎杯巧夺天工

38.梵琦建塔百折不挠

第三阶段 明清时期的嘉兴历史文化

39.叶春不讲私情

40.姚文悬鹅拒礼

41.明代布衣诗人周鼎

42.“正人”项忠忠勇报国

43.张宁凛然使朝鲜

44.明初书画家姚绶

45.吴昴牛棚苦读成才

46.茶磨山高士许相卿

47.黄光□创鱼鳞海塘

48.王江泾张经抗倭大捷

49.沈东溪“飞火”退倭寇

50.骨鲠之臣魏大中

51.书画收藏大家项元汴

52.赵瀛重建烟雨楼

53.名臣、藏书家郑晓

54.冯皋谟蔑视严嵩

55.丁宾散尽家财为百姓

56.袁了凡倡导善举运动

57.陈龙正创同善会馆.

58.水利“鲁班”朱文才

59.《全唐诗》奠基人胡震亨

60.谈迁呕心沥血著《国榷》

61.清官、藏书家高承埏

62.项圣谟画坛独树一帜

63.吴尔埙断指报国

64.周宗彝卖尽家产卫家乡

65.海宁思想家陈确

66.“业布衣”的儒商沈方宪

67.真儒、农学家张履祥

68.“武原二仲”多孝义

69.抗清义士吕留良

70.石佛高士巢鸣盛

71.黄媛介乐诗画谋生

72.郑瀣原封回银

73.园林塑手张涟父子

74.一代文宗、藏书家朱彝尊

75.葛老农信义保千金

76.天下第一清官陆稼书

77.著名诗人、藏书家查慎行

78.钱同文济困扶危不留名

79.清初小说家徐震

80.陈书夜纺授经

81.冯景夏改制粮斛除积弊

82.吴仪洛学医“济世”

83.棋圣范西屏和施襄夏

84.鲍廷博藏书为公用

85.《红楼梦》评论家周春

86.陈万青兄弟苦学成才

87.篆刻“负弩前驱”张燕昌

88.陶瓷史专家朱琰

89.布衣金石家吴东发

90.张廷济“筑室因藏善本书”

91.朱为弼清白操节

92.藏书家计光□诗画双绝

第四阶段 近代嘉兴历史文化

93.许瑶光三任嘉兴知府

94.平湖派琵琶大师李芳园

95.清代数学家李善兰

96.平民诗人张炎

97.海上画派先驱蒲华

98.清末外交家许景澄

99.“硕学通儒”沈曾植

100.国学大师王国维

辛卜记嘉兴历史文化的多棱镜

嘉兴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2年12月)

嘉兴省级及以上老字号名录(截至2012年12月)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据考证,包括嘉兴在内的江浙一带百姓,古时过端午,就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从嘉兴清代大诗人朱彝尊的《午日吴门观竞渡》诗中可知,直到清代,端午竞渡仍被吴越故地的百姓看作是纪念伍子胥“伍相”的一项民俗活动。这种活动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鼎盛。《秀水县志》、《烟雨楼史话》、《古禾杂识》中记载了当时南湖龙舟竞渡的盛况:每年端午节,嘉兴百姓抬着龙头祭庙后,挂灯下水,再是龙头点睛。然后一声炮响,群龙飞驰、百舸争流,舟中搭起彩棚,前后彩旗飘舞、锣鼓喧天,每条船两侧坐着二十条壮汉,手持大木桨,勇悍威武。河边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热烈,如痴如醉。除了在烟雨楼上观看的达官贵人外,龙舟竞渡的沿岸,常搭起许多凉棚观看,或驾舟隔湖眺望。

还有人设了酒席,坐在那儿边吃边看。龙舟过时,便燃放鞭炮,这时龙舟又会起劲地表演一番。清代著名诗人马学乾、吴锡麟在烟雨楼上目睹其盛况后,分别赋《烟雨楼观竞渡诗》、《五日南湖观竞渡诗》。据说,伍子胥被抛尸入江后阴魂不散, “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子胥恚恨,驱水为涛”,“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见《吴越春秋》、《越绝书》、《论衡》等)。从此,伍子胥被吴越民间当成了潮神、涛神、江神。吴越故地每到端午也就有了龙舟竞渡、“迎伍君”等习俗。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有的说是因为人们敬仰这位忠心耿耿的大将想追上去救起他,也有的说是因为曾有人看到骑着白马站在潮头的伍子胥,而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开始泛起初潮,人们驾舟追潮,是希望见到伍子胥显灵,民间因此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之说。

而嘉兴关于伍子胥的遗迹也足以说明伍子胥的嘉兴情结。旧时,嘉兴城东30里外的大桥镇胥山村有一座约90亩山底面积、20米海拔高度的胥山,在历代方志的记载中,这座“小山丘”每每被列为重点名胜加以介绍。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伐越时,扎营练兵于此,死后又葬于此山,故得名。从散见于各处的记载来看,山上原有伍子胥墓,山脚下则有伍相国祠,祠前方亭内还置有一碑,镌刻着伍子胥相国之功德;山之西有伍子胥磨剑石,长三四丈,平整的巨石中有一道极深的剑痕;山的东面,一条宽约25米的伍子胥河潺潺流过,河上建有一座石板桥,名为“伍子塘桥”。周边还有伍子塘、练浦等古迹,传说是当年伍子胥练兵的地方。明弘治元年(1488),二月十五日,朝鲜官员崔溥游历大运河途经嘉兴时曾作诗《过秀州西水驿》:

从崔溥的《漂海录》关于嘉兴一节的描写,可以推断当时的伍相祠就在三塔湾至西水驿一带。

嘉善的西塘和魏塘得名也与伍子胥有关。据说,伍子胥领兵讨伐越国,经过魏塘时,为了军事和水利,他开凿了现在尚存的伍子塘,又叫伍水;伍子胥还开凿了西塘的市河胥塘。古时候,西塘叫做斜塘,因为嘉善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水的流向倾斜人西塘南面的文水漾,伍子塘、乌泾塘两条大河斜流到这里汇合,所以称斜塘。传说当年伍子胥带兵行军曾经过西塘,那时候西塘还不是一个镇,居住的人不多,河道也狭窄,伍子胥的战船难以通过,他就下令军士挖掘市河、拓宽河道,伍子胥开凿的那条市河就叫胥塘。除此之外,嘉善汾湖八景中有“胥滩古渡”,话说当年吴越两国在此大战,伍子胥大败越军,当地人为了纪念伍子胥渡湖作战大胜,便把这里叫做伍子滩;藏兵荡如今还叫藏兵荡,位置在嘉善的丁栅,相传伍子胥在这里藏过一支奇兵;茜泾塘也写作千金塘,伍子胥逃楚之时,被茜泾塘所阻,饥饿难耐,得一女子救助,然女子却为他所累,投水自尽,伍子胥人吴以后,功成名就之时,为报答救命之恩,投进千金,茜泾塘因而得名千金塘。

伍子胥竭忠尽智却被冤杀,让人扼腕叹息,在老百姓的,口耳相传中,这位忠贞的贤臣自然也就成了仙,成了神。平湖乍浦山湾渔村有水仙庙,传说伍子胥死后忠魂不散,成了水仙,千年来保佑着这一方的渔民,如今水仙庙还在,更让人平添几分感伤;伍子胥还化身为潮神,海宁的海神庙,便是纪念伍子胥。民间传说《午时水洗眸,晚来若乌枭》中所说的纪目墩一带,曾是伍子胥当年练兵养马的地方,至今,桐乡当地老百姓还保留着烧香祭拜伍子胥的习俗。

嘉兴端午食粽子的习俗较他处更为兴盛,目前所看至的嘉兴粽子的明确历史文录,是明万历《秀水县志·风俗》所记载的“角黍”,而清代张燕昌《续鸳鸯湖棹歌》: “樱桃熟时乳燕飞,豆荚堆盘笋蕨肥。榴花红映茭叶绿,与郎吃粽送寒衣。”更发展出了新意。在嘉兴,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如今,粽子已不仅仅是嘉兴端午节的传统食俗,而是风靡全国的著名小吃,近年来,嘉兴五芳斋粽子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美食,五芳斋粽子号称“江南粽子大王”。你知道粽子的来历吗?

传说伍子胥因多次向吴王夫差进谏,夫差不但不听,反而赐他一把宝剑,要他自刎。忠心耿耿的伍子胥知道,夫差如此残暴,吴国一定要灭亡了。临死前,他留下了三条遗嘱:一、他死后,把他的脑袋挂在东门,他要亲眼看到越国大军攻进姑苏城。二、做好躲避战祸的准备,让每户人家打造一条小木船,吴国是水网地带,河港纵横,芦苇丛生,越国的军队进攻时,可以坐船躲避到芦苇中去。三、用箬叶包裹大米,用稻草捆扎后,称为粽子,挖地窖藏于地下。并吩咐等到立春,便在地窖四周洒下雄黄,以驱逐鼠虫。

却说越国经过休养生息,在伍子胥死后第二年,果然在大夫范蠡的统率下,起兵伐吴,吴军被打得大败,等到勾践和范蠡的大军打到姑苏城下的时候,夫差才想起伍子胥的告诫,但悔之已晚,便自刎于吴山。p10-12

序言

嘉兴,历史悠久,“在《禹贡》为扬州之域,在周为吴国,初为吴越分境,春秋时越败吴于□李……三国吴于此改为禾兴,后改嘉兴,晋以后因之”;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左杭右苏,负海控江。土膏沃饶,风俗淳秀,生齿繁而财货阜,为浙右最”、“襟溪控湖,四望如砥,海滨广斥,盐田相望,镇海诸山隐隐列供,百川环绕,而鸳鸯一湖停蓄其南,诚为泽国之雄,江东一都会也”、“自唐宋迄今,民物蕃庶,得尽地利,遂成膏腴沃衍之区,其租赋所出殆甲天下”;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嘉禾本吴国之境,气秉焉尚。或淳或搅浇,易为之变……以今观之,终岁勤勤者饷给予国,而尺寸之土必耕;衣被他邦而机轴之声不绝”、“人士好文而崇学”、“慕文儒、勤农务”、“风俗淳秀”、“素诱鱼盐之利,人性柔慧”,历代文人墨客对嘉兴赞叹之声溢于言表。

可是,嘉兴却“名不副实”,知名度远远落后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嘉兴综合竞争力排名第42位,而知名度排名为99位;2005年7月22日,湖北省30位刚获悉高考成绩的优秀考生冒着酷暑远道到嘉兴海宁王国维故居,记者采访时绝大多数考生说了这样的话:“王国维我很早就知道的,可是我不知道他是嘉兴人”;说到河姆渡,小学生都知道是位于宁波余姚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但是说到马家浜,有多少人知道它的位置在嘉兴?千年运河穿城而过,但在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申报时却差点遗漏嘉兴。更让人不解的是,在相关课题的多次调研中,土生土长的嘉兴本地人对嘉兴的历史文化亦是知之甚少,嘉兴下面的海宁、桐乡等县市居民在介绍自己时往往并不提自己是“嘉兴人”。正如2008年时任嘉兴市委书记的陈德荣在全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说“这也是一种名不副实,说明嘉兴‘名’小于‘实’,我们要争取做到‘名至实归’”。

再则,嘉兴早在市委五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就提出要弘扬和传承“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优秀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独具的精神品格,是城市的精、气、神,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所积淀和传承。那么,嘉兴“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有积淀吗?又是如何传承的呢?恐怕所有嘉兴市民和其他对嘉兴感兴趣的人都想知道这个答案。

鉴于此,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嘉兴确实文化底蕴深厚,不但历史上如此,现在也如此,《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中国知网上经常看到有嘉兴的人文学者发表大量的嘉兴文化散文、随笔、史料、研究论文,大部头的著作、文献也不断涌现,这些文化耕耘者的勤奋、学识和能力都让我十分敬佩和动容。作为一个新嘉兴人,我也很想了解嘉兴的历史人文,希冀从嘉兴历史文化的了解中加深对嘉兴的了解,可惜至今没有看到一本相对综合的普及读本,能够让我辈新嘉兴人和水平一般的人对嘉兴有一个相对简单而全面的认识。于是,心痒之余就勉为其难萌生了自己来尝试写作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下,我申报了2007年浙江省社科联普及课题《话说嘉兴历史文化》,很幸运地成功立项,2009年《话说嘉兴历史文化》普及读本顺利完成并结题。

在完成这个普及课题的过程中,我有计划地翻阅了大量资料,也多次向嘉兴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金天麟、顾金孚、王福基、万国庆等前辈学人请教,幸运地得到他们的指点,收益良多。同时,我深深感到嘉兴历史文化材料已经积累相当丰厚,要编写一本全面反映嘉兴深厚历史文化的读本实非易事,非皓首穷经、卷帙浩繁不可,绝非我辈才疏学浅者能完成。然仔细思量,嘉兴历史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却又自有主线,这就是“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精神。因此,2010年开始在修订出版该读本时,抱着“愿于沧海得遗珠”的心情就将原定的《话说嘉兴历史文化》改为《嘉兴人文精神的历史记忆——100个嘉兴历史文化遗珠拾粹》,意图通过该读本起到普及嘉兴历史文化和弘扬嘉兴人文精神之双重作用,使读者借之看到嘉兴历史文化沧海中最为闪亮的珍珠。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属于计划编撰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时间下限止于近代,凡卒年超出1919年但主要文化贡献在1919年之前的历史人物均纳入本书,人物籍贯有争议的按照《嘉兴市志》和最新研究资料综合考虑是否选取,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既考虑文化大家、文化事件的影响力,又统筹考虑各个文化阶层、类别、区域的代表性和全面性,所有条目原则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编排。为了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适当拓展相关认识,本书还在部分条目后增加了“文化链接”。

还需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编撰得到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天麟研究员的大力支持,5年多的爬梳中,唐惠华、王显成、陈峰等多位同仁帮我查询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或线索,顾金孚、金天麟两位专家自始至终给以指导,从大纲的修订到条目的选择都离不开他们的谆谆教导,尤其是金天麟研究员还于百忙之中亲自提供了朱淑真、叶春、姚文、张宁、陆稼书、张燕昌、张炎、吴东发、郑□、钱同文、周宗彝、葛老农、冯皋谟、许相卿、陈龙正、丁宾、周鼎、谈迁、王希吕、陆挚、陆绩、朱碧山、魏大中、李善兰、朱文才、吴仪洛、郑晓、胡震亨、吴镇等20多个条目的初稿供我参考,让我勇气倍增,为本书最终得以完成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这是要特别特别感谢的。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专著出版资金资助和学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我的学识和能力自然无法望嘉兴诸多文化大家、专家学者之项背,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疏漏,甚或是错误,万望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并包涵。但愿我的努力能给有志于编写嘉兴历史文化普及书籍的后来者提供一个粗浅而非厚实的基础,同时也给想了解嘉兴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普通读者提供一个可资参阅的材料,如能达此两个目的,我愿足矣!

谨以此代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