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的传说故事主要选取了重点故事情节进行描绘。如图2—15,主要描绘的是水漫金山寺的故事画面。该故事在一张布上进行描绘,一边是寺庙楼阁,楼阁之上,在一团云的上边,法海大师盘腿坐于莲花座上,身披袈裟,手拨念珠,一个小和尚肩背禅杖,侍候于旁;一边是白蛇姑娘和青蛇姑娘,其中白蛇姑娘在上,头挽高髻,一身白衣,双手持剑,正在施法,其下是青蛇姑娘,头挽高髻,一身青衣,双手持令旗,似在协助白蛇姑娘施法;画面下部是两者斗法所产生的波涛汹涌的大水,画面形象生动。画面正上方有榜题“水漫金山寺”字样。
还有一些画面采用了墨线勾勒的手法,如图2—16,描述的应该是许仙开保和堂治病救人的故事,但画面榜题“董永给病人看病情,药店情景”、“保和堂”等。在董永的传说故事中,董永仅为一农民,没有开过保和堂。而许仙是学医的,在白娘子的支持下开过保和堂,所以该画面榜题可能是创作者对两个故事的混淆误写。画面左下角病人端坐于一案侧,案后一人,应为许仙,右手握笔研墨,左手正要给病人把脉;右下角是许仙正在招呼病人就医的场面;左上角描绘的则是药店的伙计正在炮制中药的画面;右上角似乎描绘的是结账买药的场面,前面还有一组人物,其中两个小孩似在玩耍,左边一男子站立状,右边一妇人端坐于椅子上。
也有采用历史上的图画内容的。如图2—17,截取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场景,加以添加改造,表现出太平盛世的愿望。帐的上半部描绘的是天宫中的景象,阙台楼阁,有五个仙人,踏云乘鹤,注视着人间一派生平的景象;画面的下部是繁忙的都市街景;画面右上角题写榜题“清明上河图”。根据画面可以看出,该帐描述的可能是《清明上河图》中的后段——热闹市区街道的一些场景,以宽广的街道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各种商贩沿街设摊,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牛马车、人力车,还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北宋都城汴京繁华的街景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有的帐用概括抽象的手法描绘了古代官员出行的画面,如图2—18,画中主要人物乘坐华盖辇车中,前有仪仗队,并用神兽驾驭,衙役、侍者分列左右前后,依次行进,表现了官员出行的威仪。
有的帐画面饱满,采用了诸多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形象,所有人物一字排开,基本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做任何渲染,仅仅把每个人物简单地罗列出来,但通过脸谱的变化,基本可以辨别人物的身份和忠、奸、善、恶(图2—19~图2—21)。
也有极少部分帐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画面。图2—22所示就表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场景。道路上车流通畅,路中架设的桥、隧道都有表现,道路两旁崇山峻岭,以及忙忙碌碌的人们。采用全景式的构图,表现出了汽车行驶的路线和目的地。
P33-38
九莲山帐书文化现象被发现后,我中心多次受邀参加九莲帐书文化研讨会、组织考察调研。2011年4月,我中心又在该地成立了“郑州轻工业学院九莲山学术研究基地”。几年来,中心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于是在陈江风教授的提议下,我们决定写一部研究性的书籍,进一步揭示这种文化的特点,以充分认识其价值。我们从2011年初开始筹划这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书稿,时间仓促,书中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难免有偏颇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斧正!
我中心诸位学者在工作之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现将各部分著述的分工记述如下。
本书的整体规划安排由陈江风、曹阳负责,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由杨远完成;第二章第三节由杨远、轩玉琴共同完成;第二章第四节由刘莉莉完成;第三章由陈江风完成;第四章由邵元珠完成;第五章由赵菲完成。附录部分由杨远、李素玉根据研讨会录音整理。初稿成形后,由陈江风进行统稿。
本书能够顺利付梓,感谢各位学者的辛勤劳动,感谢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各位领导的支持!
此外,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先生、副主席乔台山先生、秘书长程建君先生也在百忙之中给予了相关支持和指导,新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九莲山景区也为调研工作给予了诸多帮助,特别是新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申法海先生、九莲山景区的王霞女士提供了部分照片资料,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郑州轻工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2012年5月
第一章 九莲山的自然、人文概况
第一节 九莲山的地理历史概况
第二节 九莲山的民俗风情
第二章 艺术的形式:帐书的艺术题材和特点
第一节 帐书的概况
第二节 帐书的题材内容
第三节 帐书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帐盘的创作主体、使用工具
第三章 传统文化的延续:帐书的源流与当代民俗文化建设
第一节 帐书文化的传承脉络探究
第二节 帐书的社会功能
第三节 九莲山文化品牌建设问题建议
第四章 文字有意:帐书中的民间文字研究
第一节 九莲山帐书文字的主要表现方法
第二节 九莲山帐书文字的独特艺术特征
第三节 九莲山帐书文字的文化特征
第四节 对九莲山民间文字的几点认识
第五章 余论:九莲山民俗文化再认识
附录
附录1 中心召开关于九莲山帐盘艺术的研讨会
附录2 中心成立九莲山学术研究基地
附录3 郑州轻工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简介
后记
2008年6月,我们在进行“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九莲山群众精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手绘的“帐书”。帐书文化是一个很有难度的研究课题,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牵涉的问题又比较多,因此,随后虽多次邀请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讨,学者们也就其属性、发展源流、神秘的图画、书法等问题提出了多种看法,但大多没有公开发表。郑州轻工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陈江风、曹阳、邵元珠、杨远等专家、教授,一直关注九莲山帐书文化的研究,当他们把《九莲帐书——叩问苍穹的文化之旅》一书付梓前送到我的案头时,我感到十分惊喜!
经过三年的科学调查分析,《九莲帐书——叩问苍穹的文化之旅》从四个方面对九莲山帐书相关问题做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帐书的性质问题。这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该书中,作者首先从其创作的题材、技法、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其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这些手绘帐书为民俗信仰服务的用途,提出九莲山的帐盘属于宗教信仰中的民间美术的学术定位。第二个方面,作者从帐书文化发展的脉络研究了其历史流变过程,这个意义非常大。九莲山帐书是不是文化遗产?自从其被发现后,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判断一种文化是不是遗产,主要看这种文化产生的历史和发展的脉络是否清晰。该书的作者对这一问题做了清晰的阐释,就是从其图案的源头、“帐”的名称的由来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从其研究看,这种帐书有悠久的历史,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且延续至今,显然应该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第三个方面是关于九莲山帐书中的文字研究。这个问题以前尚未引起关注,该书作者从民间文字的角度切入,研究了其文字组成的方法、特征等,这个成果也非常重要,为我们正确认识九莲山帐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最后,作者又从学术的角度,指出对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应该心存温情与敬意地去对待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
《九莲帐书——叩问苍穹的文化之旅》将头绪纷繁芜杂的帐书文化艺术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为我们正确认识九莲山帐书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点,殊为不易。该书内容丰富,结合翔实的材料,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研究了帐书的性质、源流、民间文字等,触碰到了一些敏感话题,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深度,是第一部致力于九莲山帐书文化艺术研究的理论成果。
该书的完成也反映了郑州轻工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者对于河南省民间美术遗产的深切关注和高度责任心,令人敬佩!郑州轻工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初,是河南省高校中成立较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自成立始,他们就致力于河南民间美术遗产的研究,申报并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九莲帐书——叩问苍穹的文化之旅》是该中心成立后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关于民间美术遗产研究方面的第一部著作。近闻该中心又确立了河南民间美术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课题,这也是我省民间美术遗产研究的缺环,颇感欣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期待着他们在河南民间美术遗产研究方面有更多的突破,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2012年初夏
夏挽群
(作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九莲山西莲寺的帐文化逐渐走人世人的视野,人们对这种文化给予了许多关注,并对其文化现象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形成了种种谜团,如帐的创作者们从没有学过美术,却画出了奇特的图画;他们不识字,却写出了“天书”……难道真的有神灵指示?难道真的是天意使然?
陈江风、曹阳、杨远编著的《九莲帐书——叩问苍穹的文化之旅》将头绪纷繁芜杂的帐书文化艺术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为我们正确认识九莲山帐书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点,殊为不易。《九莲帐书——叩问苍穹的文化之旅》内容丰富,结合翔实的材料,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地研究了帐书的性质、源流、民间文字等,触碰到了一些敏感话题,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深度,是第一部致力于九莲山帐书文化艺术研究的理论成果。
《九莲帐书——叩问苍穹的文化之旅》从四个方面对九莲山帐书相关问题做了系统、深入的剖析研究。第一个方面是帐书的性质问题。这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在该书中,作者陈江风、曹阳、杨远首先从其创作的题材、技法、色彩、构图等方面对其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这些手绘帐书为民俗信仰服务的用途,提出九莲山的帐盘属于宗教信仰中的民间美术的学术定位。第二个方面,作者从帐书文化发展的脉络研究了其历史流变过程,这个意义非常大。九莲山帐书是不是文化遗产?作者对这一问题做了清晰的阐释,就是从其图案的源头、“帐”的名称的由来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从其研究看,这种帐书有悠久的历史,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且延续至今,显然应该属于文化遗产的范畴。第三个方面是关于九莲山帐书中的文字研究。这个问题以前尚未引起关注,该书作者从民间文字的角度切入,研究了其文字组成的方法、特征等,这个成果也非常重要,为我们正确认识九莲山帐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最后,作者又从学术的角度,指出对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艺术,应该心存温情与敬意地去对待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研究价值和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