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强编著的《整治三峡航道的奇人--李本忠》描写历史上第一个自费整治长江三峡航道奇人李本忠的故事,这部小说,除了真实的还原李本忠的感人事迹,内容上笔者还着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反应民俗风情,增加了小说的三峡味、生活味和人情味,让该书既有历史韵味,又更具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整治三峡航道的奇人--李本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健强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健强编著的《整治三峡航道的奇人--李本忠》描写历史上第一个自费整治长江三峡航道奇人李本忠的故事,这部小说,除了真实的还原李本忠的感人事迹,内容上笔者还着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反应民俗风情,增加了小说的三峡味、生活味和人情味,让该书既有历史韵味,又更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王健强编著的《整治三峡航道的奇人--李本忠》是长篇纪实传记。主人公李本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费政治长江三峡航道的人。他的故事蕴藏在他撰写的《平江滩略》、《蜀江指掌》中。本书再现了李本忠传奇事迹。 目录 第一章 感悟归州 一“老三峡”赠言 二落店 三州城竣工午宴 四投石问路 五两个州官 六申请治滩 七官井轶事 八解密清心阁 九熊氏父子 一〇深夜恳谈 一一夜来香 一二小石榴 一三命运的摆布 一四江少川虚晃一枪 一五神秘口信 一六瞎老头 一七熊水生与小石榴 一八周步洲的妙招 一九宜昌府批复 第二章 首攻泄滩 二〇李本忠的陈述 二一拉开治滩序幕 二二沸腾的工地 二三周步洲的算盘 二四人与狼的角力 二五泄滩人过年 二六定心丸 二七飞镖事件 二八八龙闹江 二九漫江洪水 三〇江少川的伐蛟经 三一李湖生的点子 三二替罪羊 三三风水先生 三四赤龙庙 三五方案里的玄机 三六赤龙驯服了 第三章 进军奉节 三七归州署人事更迭 三八清心阁的躁动 三九水蜜桃之死 四〇舌战夜来香 四一李本忠的棋子 四二二战夜来香 四三夜来香的淫威 四四李本忠的运筹 四五三战夜来香 四六情系一双儿女 四七熊水生的婚事 四八清心阁招牌换记 四九坦诚的忠告 五〇船过巫山 五一整治瞿塘峡 五二周步洲辞世 五三熊桂堂千里送经 第四章 力伏黄魔 五四再会夜来香 五五九龙奔江 五六黄魔神显灵 五七黄魔神庙 五八锁定主攻目标 五九韩氏兄弟 六〇李本忠的方略 六一丹阳书院的窘境 六二以田养院 六三革新办学模式 六四鏖战黄魔滩 六五考察阴阳山 六六柳暗花明 六七拜访屈海日 六八摆在对手家里的“鸿门宴” 六九李本忠的苦心 七〇新年佳话 七一夜来香又发神经 七二熊桂堂激将老友 七三汉阳老家 七四江南战斗打响 七五夜来香一命呜呼 七六屈端阳的心愿 第五章 泪洒新滩 七七归州这个地方 七八新滩的滩 七九暗流涌动 八〇江芷荪下车伊始 八一“三箭”齐发 八二小马棒的由来 八三来龙偏压地头蛇 八四熊鹿点翰林 八五江少川突访新滩 八六水生夫妇进京 八七熊鹿京城婚庆 八八江少川的忏悔 八九熊鹿回乡省亲 九〇震撼心灵的读书课 九一熊鹿回京履任 九二李本忠再度失亲 第六章 病榻绝唱 九三再传噩耗 九四告别归州 九五整理治滩原案 九六与世长辞 并非虚构的尾声 跋 试读章节 李本忠一行刚踏上归州的土地,立刻被一群摇旗呐喊的年轻人围住。打头的是个一脸机灵的小伙子,挥着一面黄绸红字锯齿形三角旗,旗上绣着“丹阳酒家”四个恭楷大字,磁铁般的吸引着李本忠。 归州素称古老文明之邦。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夔伯统治着这个三等爵位的峡中小国,后来被商王文丁灭掉了。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成王缅怀鬻熊是他祖父的老师,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到南方的楚地,居丹阳。从此,中国南方逐步崛起了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的楚国,归州境内的丹阳成为楚文化的发祥地。西周晚期,楚子熊渠将他的残疾儿子封到夔地,作为楚国的附庸国,先建都于巫山,后迁都于丹阳城东的夔城。楚武王僭号称王后,将楚都从西楚丹阳东迁至南楚郢城。楚成王当政时,夔子公然宣称不再祭祀楚人的祖先祝融氏,妄图摆脱楚国的控制。楚成王派令尹成得臣、司马斗宜申率大军一举灭掉夔国,将夔子俘回郢都。战国后期,西楚丹阳方圆数百里称归乡,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诞生在归乡乐平里。西汉初期撤归乡设秭归县,因为这方圣土是楚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乡,屈原有个贤惠的姐姐,听说屈原被放逐了,急如星火般地赶回家,因而将县名定为秭归,那时候秭与姊通用。唐朝武德年间设归州,辖秭归、兴山、巴东三县。此后或升为湖北省辖的直隶州,或降为宜昌府属的县级州,一直沿袭到清朝。 李本忠从遐想中回到眼前,踏着闪烁着点点金星的沙滩,仿佛置身于疏松绵软、底蕴深厚的沃土上,浑身顿感热血奔涌。小伙子摇动着杏黄旗,成为他们的向导。李本忠虽然没有表示要人住丹阳酒家,对丹阳二字却油然而生敬意,双脚不由自主地跟上了小伙子的步伐。 归州设州视县,州城户刚过千,人不足万,比一般县城还少。那知州却比知县高半格,从六品,有的是正六品,高一格。俗话说,热都不如冷县。归州是个半年热火半年凉的水码头,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眼下即将进入冬春季节,山里人忙活了一年,有卖的该卖点,想买的该买点,都要背着大包小捆上街走一走,逛一逛。归州的买卖人分两拨,一拨人在城里,做等客上门的生意,经营布匹、日用杂货和山货土产,资本充足,购销两旺,赚本地人的钱;一拨人在城外,摆成一条河街。每遇枯水季节,在江边的沙滩上搭个河铺,专卖烟、酒、茶和小吃,做过往船只的生意,掏四川人荷包里的钱。每家河铺设两进,前屋是门面,摆着木制的桌子、板凳和竹制的躺椅,供客人饮酒、喝茶、摆龙门阵;后屋摆张方桌,四把椅子,供过往船只中有头有脸的人搓麻将、打戳牌、掷骰子、推牌九,一个小小的赌场。客人赌输赢,老板抽头钱,一个冬春把一年的钱赚回来。夏秋江水猛涨,把河铺拆回家,男人去江边打鱼捞虾,女人在家里拆洗缝补,入秋以后再来。 李本忠一行踏上城外的沿江小道,穿过翘角飞檐的“屈原故里”牌坊,健步登上归州南门城楼的石阶,“景贤门”三个大字映入客人的眼帘。一座座用不同材料修筑的城垣,走马灯似的从他眼前掠过。 归州有一千多年的建城史。三国蜀汉章武元年秋七月,蜀主刘备为报东吴孙权杀弟之仇,亲率大军伐吴。蜀将吴班、冯习率先头部队东下巫山,一举攻破吴将李异、刘阿,屯兵秭归,在秭归筑了一座土城迎接刘备。《水经注》记述秭归“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故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这是秭归也是归州最早的一座城。唐、宋置归州以来,历任知州都蜗居在这座土城里。南宋端平年间,蒙古军灭掉金国,乘胜挥师南下,咄咄逼人地威胁着南宋王朝。归州署的官老爷预感到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难保,匆匆将州署迁到江南,借长江天堑之碍,图一时之苟安。此后多次东迁西返,在江南设治三百二十多年。江北土城饱经风吹雨打,倾圮毁败得只留下一堵堵断垣残壁。明朝嘉靖年间,知州郑乔乘州治迁回江北之机,获得一笔拨款,在刘备城故墟上扩大规模,修筑了一座全新的土城,周长三里,高一丈九尺,设五座城门:东门名迎合,南门名景贤,西门名瞻夔,北门名拱极,西南方向别开生面,面对汹涌澎湃的黄魔滩,开座城门名鼎新。明朝隆庆年间;知州王良用改土城为砖城。清朝嘉庆二年(1797)七月初,白莲教起义军女首领王聪儿,率起义军数万人,从川、陕边境挥师东下,一举攻克归州。继而转战四川、陕西、湖北诸省,其势若暴风骤雨,纵横峡川。第二年春天,王聪儿令部将李全进攻西安,半途遭清军伏击,被包围在湖北郧西的卸花坡,与清军缠斗了几个月,终因矢尽粮绝,将大刀长矛扔下绝壁,互相抱着跳崖而死。嘉庆四年八月初,王聪儿余部高均德,会合四川达州起义军首领徐天德,取道兴山歇马河进军归州白马滩。当晚人不卸甲,马不卸鞍,次日清晨直捣归州,打败清军驻归州游击俞国智,杀死知州戴圣哲,州署的大小官僚三十多人仓皇出逃,吓得跳进了长江。 嘉庆六年二月,甘立朝出任归州知州,江少川出任州判,立刻申请湖北省和宜昌府库拨款构筑成归州新城一——长江三峡乃至长江上游独一无二的一座临江石头城,周长扩大为五百四十二丈七尺。城墙高大坚实,箭楼赫然耸立,雉堞宛如锯齿,厚厚的木质城门上,包着一层布满乳钉的铁皮。登高凝望,但见石城依山就势而筑,斜躺在巫山余脉的卧牛山麓,状如葫芦。一条小溪从城西蜿蜒流过,像条金色的丝带,把葫芦挂起来,文人们送它个“金线吊葫芦”的美称。 进了南门便是归州最繁华的屈子街,青石板路,上街坐山朝江,一排排斗砖浆砌的楼房,商家和殷实之家的店铺和居所;下街坐江朝山,一排排木架结构的板房,小本经营者的安身立命之处。街面整洁清静,行人如织但不显拥挤。进入秋冬之交,山里人忙完秋收冬播忙进城,城里的生意日趋红火;川帮船和楚帮船忙着运载货物,东来西往,城外的生意不分昼夜,给归州的市井百态展现出一年中最有活力的画面。 李本忠一行漫步在屈子街上,街上店铺除布匹、杂货、山货几个较大的行业外,餐饮旅社也是一大行业。最显眼莫过于一家钱庄、一户银楼和几家中药房,招牌挂到街心去了。有人就有生气,看来并非虚话。 小伙子把李本忠一行带进丹阳酒家,大喊一声“来客啦”,老板熊桂堂夫妇迎上前来。 熊桂堂字馨圃,年纪五十上下,略显富态。他满脸堆笑,热情地带客人去后面看房。客房从高向低呈台阶形,单人间和双人间都有,最后一排尤其素雅,推开南窗,清风徐来。眺长江滚滚东流,一泻千里。听涛声如狮吼虎啸,看山色铺金叠翠,瞰农舍炊烟袅袅。远近游人身临其境,无不翘起大拇指。 P3-4 后记 三峡展示给世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美,一是险。美景令人陶醉而流连忘返;险象嵯峨峥嵘,乱石横江,泡如鼎沸,滩声如雷,洪水季节更是怒涛蔽日,浊浪排空,惊恐万状。在斫木为舟行江走河的年代,人们每闯一次三峡,都会留下惊心动魄的记忆,无怪古人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人们在感受三峡的雄伟壮丽之余,无不为三峡的天堑奇险摇头咋舌。三峡以其美而享誉于世,又以其险而威慑过往行人,在人们心里蒙上一层谈虎色变的阴影。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欣赏三峡之美者多为文人雅士,饱受三峡之苦者却是平民百姓,想改变一下三峡险状的人虽然有那么几位,都因胆气不壮和财力不足而被凶滩恶水吓得退避三舍。三峡依然以其固有的形态,给被誉为黄金水道的万里长江设置了一道长达数百里的天然险区。 本书主人公李本忠,世居汉皋,辗转三峡。他生于清朝乾隆盛世,卒于道光屈辱之年。他祖上“累叶书香”,曾祖父李昌明被誉为“乡里贤达”。祖父李武“贸迁为业,往来川楚间”,在一次从重庆返回汉口的途中,不幸在归州(今秭归)城下的黄魔滩覆舟溺水,尸骨未获。父亲李之义继承祖业,不顾“川江凶滩迭迭”,继续“贩贸川省”,不料又在归州西部的泄滩船翻人溺,流数十里赖归州“红船”施救上岸。母亲朱氏在家乍闻噩耗,痛不欲生而悬梁殉节。几起灾难和两起丧事料理完毕,已是“负债数千,室若悬罄”。李之义再也不敢去做那提着脑袋玩命的买卖了。 李本忠时年尚幼。他不怕葬身鱼腹,排除家庭阻挠,含泪弃学从商,锁定“天府”市场,成为“沟通川楚”的一位大行商。临行立下宏愿:若能赚得若干银两,定要凿除三峡险滩。他苦心经营了30年,积下数十万两银子的资产,矢志弃商治滩,于嘉庆九年寄居归州,继而西上奉(节)巫(山),东下归(州)宜(昌),至道光二十年,36年风餐露宿,身体力行,率领数百名石工和民工,历尽千辛万苦,在三峡全线打凿险滩、疏浚河道、展修纤路48处,花去银子20多万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费整治长江三峡航道的人,为后人留下《平滩纪略》和《蜀江指掌》二书。 古往今来,有雄厚财力的富人乐于做善事者虽然并不少见,一般限于只出钱不出力。李本忠的可贵之处在于既出钱又出力,全身心地扑在他要做的事情上,把后半生都搭上了。古人曾有“为富不仁”之说。这话不假,但不尽然。李本忠是一位富者,更是一位仁者。世人揭露商人的本质是“唯利是图”,这话也不假,但要做具体分析。李本忠是一位商人,他的生财之道是“合法经营,正当赢利”,不搞欺诈哄骗、投机倒把那一套。他的赚钱手段是“多产快销,薄利多销,加速资金周转,一个钱掰作两个钱用”。他的花钱原则是“当省的决不乱花分文,当花的决不吝惜千万”。他把钱较多地花在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身上,认为花得“值”,用得“安”,以他的行为救助、感化形形色色的人,彰显了一个富人的道德风范,“仁者爱人”的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得到最生动最实际的体现。这样一位仁者产生在那样一个时代,实在难能可贵,对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富人来说.堪称一面镜子。 我在20世纪80年代从故纸堆里发现这个人物,他的音容笑貌便铭刻在我的心里,合上眼皮,眼球里便闪动着他栩栩如生的形象,避之不能,挥之不去。我虽然对他做过一点介绍,总觉得言未尽,愿未了,时刻想着把这个人物介绍得全面、细致、广泛一点。但我在职时只能做组织上分配的工作。退休后,因有其他写作任务尚未完成,一直延缓到垂暮之年才动手写作。在不会使用电脑的遗憾中,以每天500字的速度——夜晚睡在床上打好腹稿;晨起偕老伴上街散步、买菜,边走边想,回家后抢出草稿;下午边改边抄,落在稿纸上——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身体顿感异常,一经检查,患了不治之症。手术、化疗之后,扶病将书稿央人打印校对出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做完了平生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李本忠是一位商人。在我心中,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我要让他在人们心中复活,至少在三峡,在他的家乡汉阳。他虽然辞世l。0多年了,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倏忽瞬间。也许在今天的武汉市,还能找到他的后人,应该以能有这样的先辈而自豪。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决不囿于商人圈。他的追求、他的执著、他的疏财仗义、仁者爱人的品格,对今人无疑有很大的启迪和激励作用。看过今天气势磅礴、千里平湖、万顷碧波的三峡,回溯一下昔日的惊涛骇浪和哀哀猿声,惊喜祖国走上了一条多么难得的繁荣富强之路,谁都会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甩开双手,迈开双脚,向科学发展的高峰挺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力拼搏,为干百年来的“中国梦”勇往直前。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力求将一个真实的李本忠展现在读者面前。内容上力争多点三峡味、生活味和人情味,着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反映风俗民情,增加点历史韵味和可读性。一本书写出来,如果读者不屑于读,跟一堆废纸有什么两样呢?由于我水平有限,年事已高,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如是而已,敬希广大读者谅察。 感谢中共秭归县委、秭归县人民政府领导对我这个耄耋老人的关心,感谢秭归县文联的新老朋友指导本书写作,感谢秭归县海事局赞助本书出版。没有领导的关心和朋友的帮助,便没有这本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