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他比作污秽官场的一枝白莲,遗爱地方的两袖清官。他是民间疾苦的歌者,新诗运动的先锋,亲情友情的卫士。他以断臂翁之痛为痛,以歌女之哀为哀。他,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千古不朽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深挚的吟哦穿越千年,温暖着我们受伤的心灵。
本书作者用轻灵而古朴的笔调,将白居易那些以通俗易懂而著称的诗作诠释得风姿绰约,并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在一卷又一卷贴近心灵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那个深情的白居易、刚强的白居易、仁慈的白居易、智慧的白居易,读完之后竟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乐于吟诵他的诗歌。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与所继承的古典文学传统,同时又在情节安排、语言习惯、内容主题等方面展现出自身的灵气。
书名“易草离”的意义为:茫茫的四时更易之草,见证着他生命中的一次次离别。显然,除了诠释诗歌,作品的主题在于“离别”。全篇并没有《玉溪华年》那样完整的情节结构,但每一卷都围绕主题,给予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悟。贯穿其中的四条线索为:爱情上的离别(主要写与湘灵的爱情)、亲情上的离别(与父母、兄弟的生离死别)、友情上的离别(主要写元白之交)、政治生涯中的离别(一次次迁官、贬谪等)。离别是人生的一种苦难,在苦难之中,吾将上下而求索——作品并不似一般青春文学那样专注于爱情,而是开拓到人生的每一个侧面,生发出种种情感,如卷二十一通过写白居易帮助一个结巴找到自信的故事,来表现他在谪居江州时所追寻的自我与心灵康复,真实而动人。离别的反面是相聚,如此哀切地描述离别,正是因为珍惜着每一次相聚,珍惜着生命中那些可遇而不可期的美好事物。
匆匆的一辆车,在越水滨扬起了一阵烟尘。
这是春来以后的第二次出行了,那白衣的少年从车内探出头来,望着桑间穿梭的黄鹂,他快活地撮起双唇,长啸着。
风鼓荡起他宽大的袖子,少年索性跳下车,拈了一片桑叶在手中,吟哦些铿锵的调子。那顿挫的节奏乘了春风,飘洒在汩汩东去的河水间,他手中的叶落花一样地飘零而去。那个能唤做家的地方,已经不远了。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安静的桑林间,隐约飘来几句绵软的歌子,吴侬软语在柔媚子春日显得格外动听。少年理了理被风吹皱的长袍,侧目看向林的深处。桑枝间好似有一个女子,待到风拨弄了那碍眼的绿色,少年的眉间便露出了温暖的笑意。
“姨娘!”
女子转过头,露出清丽的面容,鬓上的白玉兰是她作为孀妇的标志。
“易儿!”女子走来,笑吟吟地看着这个高大起来的孩子,亲热地拉着他的手。细细看去,这孩子的脸上已寻得到几分成年的气息。
然而面对姨娘,少年依旧像孩子一样,紧紧扯着她的手。大约三年不见,除了瘦削些以外,长自己六岁的姨娘还是那样地娉婷。
“怎么来的?”
“驾车!”
“可不许再骑马了。”
“知道的,爹上次的信上列举了少年骑马的十条害处,呵呵……”少年微笑着,提到爹,他的笑容变得严谨了起来。
“姨娘上车!”少年接过女子的桑篮,扶了她上车,不知是自己手劲大了,还是姨娘越发瘦弱了,轻飘飘地一搀,车便驶向了桑林深处的茅檐小院。
五年的日子水一样地流过,时间的流淌仿佛遗忘了这样一个清幽的所在。竹影婆娑地摇动,几瓣落花飞在茅檐的影子里;风动竹帘,屋内笼着的香便渺然四散开去。
少年,是名唤白居易的,今日,他着了一袭白色大袖衫,凭了春风,有几分翩翩的感觉。女子走在他前头,飘曳的白色襦裙把清瘦的身形打扮得仙子一样。掀动帘栊,幽暗的屋子便因女主人的进入而亮堂了起来。
让进自居易,女子清丽的面容沐浴在春日的阳光中,煞是好看。只是嘴角有一道深深的疤痕,白居易不禁伸出手来。
“呵呵……不碍的。”躲避着白居易的手,女子忙垂下了头。
“姨娘,是那一次……”
“没,没什么,都这么多年了,也淡了许多……”
这么多年了……
那是一个属于离别的年头,十岁的白居易瑟缩在姨娘的怀内,来到了弥漫着桃花的甜味的江南。仰头看了看并不熟悉的姨娘,在她沉稳的眸子中,小小的白居易似乎寻到了父亲般的坚定。
临行那天下着雨,书房中的爹叫来白居易,当小小的易儿规矩地拜倒,大人一样地唤着“父亲大人”时,不经意地流露出爱怜。这早熟的孩子并不能看出父亲眼中淡淡的哀愁,却隐约感觉得到某些事情的来临。然后,便顺从地让一个被称作姨娘的人拉上了车,留在耳畔的,只有父亲两句严肃的嘱托和娘洒也洒不完的泪水。
“姨娘,我们要去哪里呀?”
“去姨娘的家!”
“姨娘你是谁呢?”
“我是你娘在很远很远的越水边的妹妹。”
“那你从前为什么不和我们住在一起呢?” “因为……姨娘有自己的家。”
“易儿也有自己的家,可是父亲大人不要我回去了。”
一路上的对话,被古道边绵绵无尽的春草逐渐吞没。
那一天,白居易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逃离一场政治与战争的灾难。
于是之后的两年,在越水滨恬静的院落里住着白居易、姨娘,以及姨夫。
人们说姨夫当年叱咤风云,人们说姨夫当年文采风流,人们说姨夫爱民如子,人们说姨夫是个好人。然而,在小小的白居易眼中,姨夫却是个疯疯癫癫、痴痴呆呆的人。只在每个有月的夜晚,姨夫才会一个人安静地望着月,呢喃着些不知道是诗还是歌的东西。那一刻,他方正的面孔很好看,眸子中甚至流淌着水一样清澈的目光。
姨夫的病时好时坏,有时候也能帮姨娘做些家务,或者笑着看姨娘忙进忙出。有姨夫目光追随的那一刻,姨娘似乎是开心的,她的笑明媚得像春天的第一朵白玉兰。
姨夫一见着白居易,便想拉着他去写字。可那字本就是念不出的,被拉住的白居易,只觉得手被捏得很疼。
而这样的姨夫是短暂的,他发狂的时候会乱写乱画,砸碎一些东西,口中念着的几个字,听起来仿佛“乃仓盛赫”一样。没有人答理他,只有姨娘,一遍一遍地擦拭着他流出的口水,收拾着他摔碎的残片。也只有姨娘知道,他朝朝暮暮念着、写着的四个字是:“奈苍生何!”
那是他疯癫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P1-4
这是一个感性而充满诗情的世界,作者用轻灵而古朴的笔调,将白居易那些以通俗易懂而著称的诗作诠释得风姿绰约,并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在一卷又一卷贴近心灵的文字中,我看到了那个深情的白居易、刚强的白居易、仁慈的白居易、智慧的白居易,读完之后竟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乐于吟诵他的诗歌。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与所继承的古典文学传统,同时又在情节安排、语言习惯、内容主题等方面展现出自身的灵气。
书名“易草离”的意义为:茫茫的四时更易之草,见证着他生命中的一次次离别。显然,除了诠释诗歌,作品的主题在于“离别”。全篇并没有《玉溪华年》那样完整的情节结构,但每一卷都围绕主题,给予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悟。贯穿其中的四条线索为:爱情上的离别(主要写与湘灵的爱情)、亲情上的离别(与父母、兄弟的生离死别)、友情上的离别(主要写元白之交)、政治生涯中的离别(一次次迁官、贬谪等)。离别是人生的一种苦难,在苦难之中,吾将上下而求索——作品并不似一般青春文学那样专注于爱情,而是开拓到人生的每一个侧面,生发出种种情感,如卷二十一通过写白居易帮助一个结巴找到自信的故事,来表现他在谪居江州时所追寻的自我与心灵康复,真实而动人。离别的反面是相聚,如此哀切地描述离别,正是因为珍惜着每一次相聚,珍惜着生命中那些可遇而不可期的美好事物。
白居易所经历的一切,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经历,他那朴素的诗歌洗涤着我们的情感,净化着我们的心灵——他的诗歌是真正属于每一个人的。
作品的情节,并非完全出于想象,而是有着其历史渊源,在阐述这些渊源时,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例如何谓“丁忧”、“太液池”,例如对刺杀宰相事件绘声绘色的描述,例如自居易与唐宪宗微妙的关系,例如导致元稹与白居易之间误会的政治阴谋,例如自居易在杭州的风月与作为……而文中的语言,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对话,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带给人以古典美的震撼。
作品之初,多以有着浓郁古典美的情境动人,并为之后的情节发展作了有力的铺垫,昭示出作者别具一格的灵气,引人流连;而到中后部分,情节逐渐丰富多彩,几乎是一卷比一卷出色,在选材、叙事角度等方面体现出匠心,令人欣喜,昭示着作者的逐渐成熟。这样的变化,使得全书就像一位老人在追忆自己的人生:后面的事情记得很清楚,而年幼时,只剩一些情感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片断。许是这种效果使得其文字更显亲切,我审完稿后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翻阅、回味,且越是回味,越是能体会到其中隽永的滋味。
策划与编辑这套“古典诗词之一梦千寻”(第一辑),是以新兴方式推广古典文化的一次尝试,希望获得广大古典文化爱好者的支持,使我将这个项目继续下去,既而推出第二辑,甚至第三辑来。我的信念是:不仅仅要保存那灿烂的古典文化,而且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得到延续与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才会一步步走向辉煌。
最后,感谢本书的插图作者——鸦,有了她勤勉而谦恭的努力,本书才能以如此美好的形态呈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