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本书名“玉溪华年”意为:留不住的华年,忘不掉的过往,有如溪中倒影,似近似远。众所周知,“玉溪”是李商隐的号,暗示此书有李商隐传记的性质。
作者锦瑟,曾于华文出版社出版穿越式小说《两世花》,销量不菲。她深知情节对于小说的重要性,亦知怎样的情节才能抓人,才能引入入胜。她将零碎的历史材料构架成系统、丰富的情节,线索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有很好的完整性,且各章节都紧扣诗词的意韵,达到了以情节解读诗词的目的。情节中的矛盾斗争、恰到好处的心理描绘,如李商隐与安康公主对峙、欲见宋华阳而不得的情景,如李商隐回到家中发现妻子已亡后先抑后扬的悲痛,均入木三分。
“玉溪华年”意为:留不住的华年,忘不掉的过往,有如溪中倒影,似近似远。众所周知,“玉溪”是李商隐的号,暗示此书有李商隐传记的性质。
作者锦瑟,曾于华文出版社出版穿越式小说《两世花》,销量不菲。她深知情节对于小说的重要性,亦知怎样的情节才能抓人,才能引入入胜。她将零碎的历史材料构架成系统、丰富的情节,线索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有很好的完整性,且各章节都紧扣诗词的意韵,达到了以情节解读诗词的目的。情节中的矛盾斗争、恰到好处的心理描绘,如李商隐与安康公主对峙、欲见宋华阳而不得的情景,如李商隐回到家中发现妻子已亡后先抑后扬的悲痛,均入木三分。
全书语言不事雕琢,不见一般青春文学中的浮华之风,而显沉郁、苍凉。乍读来味淡,但若仔细品,句甸都直面内心、极具分量。例如卷十九的题记:“何日是归期?何日是归期?巴山的夜雨,连绵如丝,阻断了我望你的目光,也阻断了归家的路。”无一句雕琢,但两次发问表现出内心的焦急;想一想那些春节因大雪塞道而不得回乡的人们,便知道“阻断了归家的路”意味着什么。用这样的语言表现的情感却那么富有冲击力,令人不禁感叹,作者必然经历过许多起伏,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你去过长安么?
曾几何时,那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城市。
群山为她挡去塞外的风沙,河流像玉带般环绕着她,富饶的关中土地造就了她的繁华与兴旺,造就了她千年不衰的神话。
如果你在开元年间到过长安,你会发现全天下的梦想与颜色都聚集在你身边熠熠生辉。每一个早晨,城市如同渐渐沸腾起来的海洋;东西市中,来自东瀛的、天竺的、波斯的,乃至罗马的商人在街上行走,各种语言珠玉错落地在你耳边回响;七彩绸缎斑斓地在市中铺开,明亮的天空中也似倒映着它的光华。每一个夜晚,舞曲从坊间的屋子里传出来,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酒香;站在城市中央举目四望,璀璨灯海向四面八方蔓延,直至天边,仿佛全世界的星光都聚集在这座城上。
如果你到晚了,看到的是末唐时屡经战乱的长安,其实也没有很大关系。
城市建筑依旧宏伟磅礴,虽然许多屋墙已有灼烧过的痕迹;《霓裳羽衣曲》依旧动听,虽然转弦间带了些末世的意味;城市里的人还是那样多那样快乐,虽然笙歌停住时,你会隐隐感觉到他们心底的彷徨与恐惧。
这一切都不影响长安的美丽。在重重战乱与灾祸的包围间,在日复一日黯淡下来的天幕下,她高耸人云的灰色城墙紧紧锁住她的美丽。人们在墙内醉了醒醒了又醉,浑然不觉墙外的天色已昏黄。
春风年复一年地吹起。春风起时,护城河旁那两行垂柳会开花,风带着柳絮,一直往东南方向吹。柳絮欢快地在天空中舞蹈翻滚,带着长安依稀的繁华气息,渐行渐远,终于,在数千里外的沧州,轻轻地落了下来。
柳絮飘落在荒野小道上走着的一个少年身边。少年隐隐觉得身边有什么东西在舞动,便伸出手一把抓住。然后,他在阳光下摊开手掌,看见白色的柳絮躺在掌心。他静静地看着,然后便笑起来。
“是长安的味道呢。”他笑着,快活地将目光投向身边仆从打扮的老人。老人却不以为然地皱皱眉。
“公子,快些走罢,他们不会等我们的。”
老人才不管什么长安不长安的味道,他只希望不要露宿野外才是。这样的年头,四处强盗横行,他只希望能随着东行的军队,早早将少年送到郓州,保得他旅途平安。
少年便是李商隐,第一次走上仕途的李商隐。此去郓州,他要投奔一直很欣赏他的朝中名士令狐楚。十七岁的年纪,虽然显得较同龄人沉稳老成,可是他满怀着十七岁的希望与梦想。人生从这里开始,往后仿佛有无数种可能。
“那是什么?”走了一阵,他突然又指着远处黑压压的一片,好奇地问老仆。
老人看了一眼他指的方向,突然觉得心惊肉跳。“没什么,公子还是赶紧赶路吧。”他搪塞着。
李商隐却不依,远处几棵枯树后的残垣、残垣下黑压压的一片什么东西吸引着他锐利的目光。他好奇地走过去,浑然不觉老人在身后焦急地呼唤。
走过那几棵枯枝横生的树,眼前的一切突然清晰起来。他听见自己的心狠狠一颤。
“呀。”他惊讶地看着那一大片焦黑的土地和土地上累累的白骨,不由得呆立在那里,没有了言语。
“公子!”老人气喘吁吁地跑上前来,一把捂住他的眼睛,哀求似的说,“不要看。”
他很快觉得手心一片湿热,把手挪开时,竟发现李商隐在流泪。
“打过仗,难免要死人的,”老人的语气不由得温和起来,“公子自幼在家乡,没见过这种场面,但以后会陆续见到,也没什么好难过的。”
“可是……”李商隐怔怔地说,“在家乡,我曾目睹过沧州报捷……”
“是报捷了,朝廷军胜了呀。”
“这样子的胜利……”
老人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将手搭在他单薄的肩上,默默地等他将此刻的悲伤消化。
多年以后,李商隐仍不时想起那一日沧州道旁的残垣与白骨。人生第一次远行所见的风景,竞带着如此不祥的意味。他常常在想,如果那时候没有坚持走过去,没有用他充满希望的眼睛看到这一切,那么,当他刚刚走上仕途时,心情是否会有所不同,而往后的人生,是否就能因此改写。
可是在当时看来,那只是他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当他在郓州见到令狐楚时,他还是像个十七岁的少年那样,有着美好的梦想与期盼。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但许是因为前几日下过雨,空气中有一层挥散不去的薄雾。正值春天,节度使府院中的桃花开得美丽,因为薄雾的缘故,便蒙上了淡淡的灰,愈发映衬出粉墙黑瓦的堂皇肃穆。李商隐敝衣小帽,背着简陋的行囊走来,令在院中劳作的老妈子漠然地别过头去。
四下弥漫着鄙薄的味道,李商隐却仿佛丝毫不觉,一直目视前方。脸上带了种梦游似的神情,嘴唇轻轻地颤抖,仿佛在期盼着什么。他亦步亦趋地跟着带路的仆人走进偏厅,直到座上的老者放下书卷,回过头来,他脸上那梦游似的神情才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秀目骤然明亮起来。
“恩师大人……”他上前深深作揖,眼眶不觉已湿润。
座上老者正是提拔他、资助他来此,却素未谋面的太平节度使令狐楚。此刻,面对比他小了近五十岁的李商隐,令狐楚并不拘泥于长幼尊卑,快步上前扶起了这个少年。
“十六岁便能凭一纸文章,让朝中百官动容的才子李义山,”令狐楚像朋友一样直呼李商隐的字,“老夫今日终于见到你了。”
P1-4
“玉溪华年”意为:留不住的华年,忘不掉的过往,有如溪中倒影,似近似远。众所周知,“玉溪”是李商隐的号,暗示此书有李商隐传记的性质。
作者锦瑟,曾于华文出版社出版穿越式小说《两世花》,销量不菲。她深知情节对于小说的重要性,亦知怎样的情节才能抓人,才能引入入胜。她将零碎的历史材料构架成系统、丰富的情节,线索清晰,人物性格鲜明,有很好的完整性,且各章节都紧扣诗词的意韵,达到了以情节解读诗词的目的。情节中的矛盾斗争、恰到好处的心理描绘,如李商隐与安康公主对峙、欲见宋华阳而不得的情景,如李商隐回到家中发现妻子已亡后先抑后扬的悲痛,均入木三分。
全书语言不事雕琢,不见一般青春文学中的浮华之风,而显沉郁、苍凉。乍读来味淡,但若仔细品,句甸都直面内心、极具分量。例如卷十九的题记:“何日是归期?何日是归期?巴山的夜雨,连绵如丝,阻断了我望你的目光,也阻断了归家的路。”无一句雕琢,但两次发问表现出内心的焦急;想一想那些春节因大雪塞道而不得回乡的人们,便知道“阻断了归家的路”意味着什么。用这样的语言表现的情感却那么富有冲击力,令人不禁感叹,作者必然经历过许多起伏,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虽然如此,文中却并不乏色彩与光泽。描写的句子大多具有雄浑、壮丽的美感,独具一格,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柔靡文风,如“璀璨灯海向四面八方蔓延,直至天边,仿佛全世界的星光都聚集在这座城上”,如“我的膝头爬满苔藤,我的眼眶里嵌着星星”,如“郁郁萋草蔓延于琉璃瓦砾,沉沉暮色浸染上终古垂杨”,如“夕阳斜照在李商隐的脸上,照出了那一脸恬淡,也分明为他织就了淡金色的寿衣”,既具有唐代的大气,又具有末世的荒凉之感,符合李商隐所处时代的特征。
正如文中所写,“(李商隐的)命运交织成险恶的巨网”,锦瑟也像是在织一张网。起初还能不动声色,但从中间到后半部分,一步一步让人感受到李商隐那无力伸张的命运,从而为之心痛、苦闷,陷入网中难以自拔,如同陷入一个颓废的梦。颓废与振奋是两种不同的情调,当今的文坛似乎更偏向后种,但是,唯有前者才能表现李商隐。否则,我们就不会深刻地懂得,何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何谓“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何谓“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痛楚其实也是一种释放,我们看过了李商隐的华年,会联想到自己的华年,联想到自己所经历的波折与苦楚,并是如何淡然地看待,从而面向一段新的人生。最终则会发现,《玉溪华年》,余味未尽地提醒着我们——欲惜华年。
锦瑟的创作日益成熟,令人欣喜。曾有她的粉丝来问我,是否还会出版她的其他作品,我可以在此承诺:答案是肯定的。本社即将推出她的现代文集《夜歌》,其所描摹的青春痛楚令人过目难忘。还将推出她关于三国的短篇集《生于一千八百年前》,娓娓诉说那个如梦似幻的时代中不为人知的传说。
策划与编辑这套“古典诗词之一梦千寻”(第一辑),是以新兴方式推广古典文化的一次尝试,希望获得广大古典文化爱好者的支持,使我将这个项目继续下去,既而推出第二辑,甚至第三辑来。我的信念是:不仅仅要保存那灿烂的古典文化,而且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得到延续与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才会一步步走向辉煌。
最后,感谢本书的插图作者——鸦,有了她勤勉而谦恭的努力,本书才能以如此美好的形态呈现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