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软实力(精)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美)约瑟夫·奈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约瑟夫·奈是“软实力”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近年来,约瑟夫·奈对中国“软实力”增长较为关注,他在这本书序言中坦承,“就中国而言,作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软实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他也认为,中国若达到美国的软实力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软实力》是约瑟夫·奈软实力的集大成之作,堪称经典。新版又约请约瑟夫·奈撰写了中文出版序,内容的可读性更高。

内容推荐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在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软实力”这个词便风靡世界政坛。

在《软实力》这本书中,作者深入阐述了软力量的要素和重要影响力,批判了军事、武力、暴力等硬实力在建构世界新格局中的作用,主张只有通过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软力量的桥梁,才能在国际政治舞台不断取得成功。作者认为正是软实力有助于解决国与国之间多边合作的全球重大问题。

《软实力》在谈到亚洲软实力时,奈认为,亚洲国家的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对其他国家来说形成了强大的软实力,但从近代来看,亚洲国家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其软实力也大大削弱。但亚洲的软实力正在急剧上升,作者预计到2025年亚洲的软实力就可以达到历史的最好水平。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何谓实力?

软实力

实力

软实力的来源

软实力的局限性

军事实力的角色变化

恐怖主义和战争私人化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相互作用

全球信息时代中的实力

实力的三种类型

第二章 软实力从哪里来:以美国为例

反美主义的兴衰

软实力资源之一——文化

国内价值观与政治

外交政策的实质与风格

第三章 软实力大棋局

前苏联:软实力攻势

欧洲:与美国水平最接近

亚洲:可观的软实力资源

非政府组织:展示信息时代的软实力

第四章 如何施展软实力

从17、18世纪开始

信息时代的软实力

软实力的形成

如何施展:以中东为例

美国软实力的前景

第五章 软实力是如何影响外交政策的

忽视软实力的代价

美帝国?

美国的外交政策与软实力

权力角逐成功之道

致谢

注释

试读章节

软实力

人人熟知硬实力。众所周知,军事和经济因素往往能使他人转变立场。硬实力可以依托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

(“大棒”)等手段来实施运用。但有的时候,即便不动用实实在在的威胁也能达到目的。这种为达目的而采取的迂回方式,有时也被称作“权力的第二张面孔”。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完全有可能因为他国的追随、支持而得偿所愿。那些国家仰慕其价值观,并处处效仿,渴望达到与其不相上下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因此,军事威胁和经济制裁并不是国际政治中促成改变的仅有手段,设置议程并施以诱惑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软实力靠的是拉拢,而不是强迫。

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熟知吸引和诱惑的力量。在人际关系或婚姻关系中,实力并不总属于貌似强大的一方,而是取决于产生吸引力的神秘化学反应。同样,在生意场上,聪明的高管们都知道,管理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还需要以身作则,吸引并带动下属共同实现目标。一个大型组织很难仅靠命令来运行。与此类似的是,目前不少社区都在努力打造友善并富有吸引力的警察形象,这样才能让社区居民产生协助警方完成共享目标的意愿。

政治领导人早就了解吸引力所能产生的力量。“胡萝卜”和“大棒”不是为达目的的首要选项。独裁者使用强迫命令的手段治国,相比之下民主国家领导人更多依靠诱惑和吸引的双管齐下。软实力是日常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这种引导他人喜好的能力通常与某些无形资产联系在一起,比如富有魅力的人格、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制度,以及那些在他人眼里具有合法性和道德权威的政策等。如果一个领导者恰好代表了某种令人倾慕的价值观,那么他做起事来就要容易得多。

软实力不等于影响力。毕竟,影响力还可以通过威胁或者报偿等“硬”手段来实现。而劝服他人、以理服人的能力虽然构成了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并非其全部。软实力还包括吸引的能力。紧随这种吸引力的,是对方的默许。简言之,在行为术语中,软实力是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从资源的角度来看,软实力来自能产生吸引力的资产。人们可以通过对特定人群进行民意测验,来衡量某一种资产是否称得上软实力资源。如何评价该吸引力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政策效果,则因事而异。吸引力不能保证改变他人的偏好。在判断实力的时候,以资源衡量和行为结果衡量,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会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并非软实力所独有。衡量所有形式的实力时,都会存在类似差距。1940年法国沦陷之前,英国和法国的坦克数量超过德国。但是单凭军事实力上的优势,无法准确预测战争结果。

区别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方法众多,不妨先列举一下能够促成达到目的的多种方法。你可以命令别人改变主意,也可以用军事手段或者经济制裁相要挟;你可以将经济回报作为诱饵,也可以通过设置议程让对方知难而退;或者,你还可以从彼此关系中的吸引、友爱、责任等因素,找出为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提供合理性的共同价值依据。7如果对方既没有受到明显威胁,也没有参与任何交易,而是在一种可知而不可见的吸引力的作用下,不知不觉走到与你一致的道路上,那么这就是软实力在发挥作用了。软实力依靠一种不同寻常的手段(既非武力,也非金钱)促成合作,它依靠的是共同价值观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所需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亚当·斯密说,人在自由市场中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着做出决策;在思想的市场上,这只无形的手就是软实力——无须胁迫和交易,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自会劝诱人们走到一起。软实力和硬实力密切相关,都是通过影响他人行为,进而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二者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的性质,以及资源的有形程度。控制力,即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以强迫或利诱作为手段;同化力指的是影响并塑造他人意愿的能力,依赖的是文化和价值的吸引力,或者通过操纵议程令人知难而退的能力。控制力和同化力之间涵盖了多种行为:从强迫到经济诱惑,从设置议程到纯粹吸引。软实力资源与同化力密切相关,控制力资源则通常与强势行为相关联,但上述联系并非无懈可击。比如,一些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可能来自其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其运用控制力强行建立起来的机制日后也许会顺理成章地存在。强劲的经济实力除了用来实施制裁和对外支付,还能成为吸引力的来源。总体而言,不同类型的行为与特定资源之间关系密切,足以用来作为分析软实力、硬实力资源的参考。P8-11

序言

2003年,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听众席上,乔治·凯里的一番话飘进我的耳朵。这位前坎特伯雷大主教正在向时任美国国务卿的科林·鲍威尔发问:为什么美国似乎只看重硬实力,而非软实力?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早在10年或更早以前,我就提出了“软实力”这个术语。鲍威尔回答得很恰当:美国凭借硬实力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接下来该依靠什么呢?美国曾经要求过统治欧洲的哪个国家吗?没有。美国接下来靠的就是软实力,它出现在马歇尔计划中……我们在日本也是这么做的”。同年晚些时候,我在华盛顿一次由军方参与举办的会议上做了一个有关软实力的发言。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也是会议发言人之一。有媒体认为,当时“这位军方大佬颇为认同”地听取了我的观点。可后来,当有听众就软实力请拉姆斯菲尔德发表见解时,他却回答说:“我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这正是部分问题所在。有些领导人不理解,“9·11”恐怖袭击事件后软实力在世界重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重要作用。前白宫发言人纽特·金里奇在谈及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时曾说,“真正的关键不在于杀死了多少个敌人,而是培育了多少个伙伴。可如此重要的判断标准,他们偏偏不明白。”拉姆斯菲尔德认同的“规则”之一是“软弱招欺”。他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作为国防部前助理部长,我绝不否认保持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就连奥萨马·本·拉登都知道,人人都喜欢健壮的马。但是,实力有多种外在表现形式,软实力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众多实力中的一种。将软实力排斥于国家政策之外是个天大的错误。

何谓软实力?它是一种依靠吸引力,而非通过威逼或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当一个国家的政策被外界视为合理时,其软实力也会相应增强。美国长期以来不乏软实力。比如,“二战”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了颇具冲击力的“欧洲四大自由”;冷战期间,有多少年轻人在“铁幕”之后通过自由欧洲电台聆听美国的音乐和新闻节目;2001年塔利班政权垮台后,刚刚摆脱束缚的阿富汗人曾向美国索取《权利法案》;如今,伊朗年轻人正躲在家中偷偷观看美国录像和卫星电视节目。这些例子都是美国软实力的体现。当你有足够的魅力使人仰慕你的理念,并且追随你之所想时,就无须再动用大棒来驱使他们。诱惑往往比强迫更有效。诸如民主、人权、个人机遇等价值观念都具有很强的诱惑作用。美国四星上将韦斯利·克拉克曾说,软实力“赋予我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生硬的传统政治力量对比所产生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行事傲慢,破坏了传递深层价值观念的真实信息,那么吸引力就会转变成排斥力。

美国也许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最强大的国家组织,但也正如罗马帝国一样,美国既非不可征服,也非无懈可击。罗马没有屈服于崛起的外部帝国,却倒在蛮族一波接一波的猛烈攻势之下。用现代高科技武装的恐怖分子可谓新一代蛮族。随着世界反恐斗争的步步深入,一个日趋明朗的现实是:有诸多因素处于美国的掌控之外。美国不可能为追捕每一个疑似“基地”头目,孤军深入恐怖分子在全球各个偏远角落的藏匿之地。美国也不能肆意发动战争,那样只会落得失道寡助。

2003年春美国出兵伊拉克,只花了4周时间就用令人目眩的强悍军事实力赶走了一个独裁者。可是,这场军事行动并没有增强美国对恐怖主义的免疫力;反之,从软实力的角度来看,它让美国元气大伤——削弱了吸引同伴的能力。皮尤研究中心在一项关于战争后果的民意测验中发现,美国的受欢迎度较战争前一年出现大幅度下滑。西班牙、意大利曾为美国提供战争支持,但即便在这两个国家,美国照样声望大跌。在摩洛哥、土耳其,直至东南亚的伊斯兰国家,美国的地位急转直下。而在追踪恐怖分子、黑钱、危险武器的长期斗争中,美国却离不开这些国家的帮助。难怪《金融时报》评价:“正如靠硬实力赢得战争一样,美国要想赢得和平,就得以同样高超的手段展现软实力。”6

我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化》(BoundtoLead:TheChangingNatureofAmericanPower)一书中,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以反驳当时一度流行的美国衰败论。我认为,美国不仅是军事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维度,即软实力上,也无人能与之匹敌。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欣喜地发现,这一概念进入了公共话语圈,美国国务卿、英国外交大臣,以及各国政界要人、专栏主笔、专业学者都在采用它。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人曲解、误用了“软实力”这个概念,他们将其与可口可乐、好莱坞、牛仔服、金钱等事物的影响力相提并论,完全将其弱化了。尤其让人气馁的是,某些政策制定者不但对软实力视而不见,而且还肆意挥霍它,导致国家为此付出代价。

2001年,我在撰写《美国实力的悖论: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TheParadoxofAmericanPower:WhytheWorld’sOnlySuperpowerCan’tGoItAlone)一书时,再次提到软实力。我在书中告诫人们要警惕美国必胜论,它与1990年我曾经警告过的衰败论正好相反,却同为谬误。虽然我在该书中用十几页的篇幅来论述软实力,但那只不过是在广泛论述多边主义和外交政策时所涉及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我的一些朋友以及评论家曾谏言,如果想让人们正确理解软实力,并将其运用到外交政策上,就需要更加充分地挖掘并发展这个概念。这也正是本书的写作宗旨。

本书回顾了伊拉克战争前、战争期间以及战后纠结复杂的国际关系。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老布什组建起一个广泛的联盟;但2003年他的儿子小布什决定出兵伊拉克时,联合国尚未通过第二个决议,美国只获得了少数几个国家的支持。小布什的做法虽然避开了其内阁成员的眼中钉——盟国和制度的束缚,但是却引发了对出兵伊拉克的合法性的质疑。人们普遍忧虑,美国将来会如何运用自身的优势力量。美国在全球的吸引力急剧下降,导致其难以在占领和重建伊拉克问题上得到外部支持。赢得和平比赢得战争要困难得多,而软实力正是赢得和平的关键。出兵伊拉克虽然在硬实力上打了大胜仗,却使国家的软实力为之付出了代价。

读过我之前作品的读者也许会问,除了讨论伊拉克战争,本书新意何在?我的回答是:很多。虽然本书中有些章节,特别是在第一章论述基本概念时,与之前的作品有重复之处,但本书中我对软实力的定义做了更加细致的加工,增加了实例,采用了新的调查数据和历史研究结论,并以一种我在之前作品中从未采用过的方式,对软实力的深层含义和局限性做了深度挖掘。在第一章中,我还分析了国际政治中的实力变化,探讨为何软实力较过去相比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章,我从文化、国内价值观,以及政治、外交政策的实质和风格等方面追溯了美国软实力到底从何而来。软实力并非美国人独享,因此本书第三章中涉及了其他国家以及个人所拥有的软实力。第四章探讨了如何在公共外交实践中运用软实力。最后一章总结了伊拉克战争后软实力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意义。

新技术带来了全球化负面效应以及战争的私人化,它们正对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正是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所在,有时候被笼统地称为反恐战争。正如冷战一样,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不可能一夜之间被扫除干净,强硬的军事实力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可是,美国政府在硬实力上的投入比在软实力上的投入要高出400倍。与冷战类似,反恐战争也不是光靠军事实力就能取胜的。因此,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必须了解并学会使用软实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巧实力既非硬实力,也非软实力。它是二者的巧妙结合。

约瑟夫·奈新罕布什尔州桑威奇2004年1月

后记

20世纪80年代,“软实力”一词问世,从此“改变了人们分析全球事务的方式”。2005年,约瑟夫·奈的同名著作被译介进入中国,让中国读者首次近距离地接触了这个当红概念。那时,孔子学院刚刚开始为人所知,大家还在为《卧虎藏龙》惊喜不已……如今数年过去,当红热词升级成了“巧实力”,再读《软实力》颇有点回归经典的感觉。

之所以自告奋勇地推荐本书,主要原因在于深感《软实力》一书对当今吾国吾民之极端重要性。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有着近20年国际问题研究和舆论引导实践的新闻从业者,在今天形成的一个基本认识。

其实,对于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瑟夫·奈教授以及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的风靡全球的“软实力”概念,国内相关各界并不陌生。此时再译他发表于2004年的著作,概因其对自那以后的中国崛起之路具有越来越现实的借鉴意义。《软实力》一书中关注的主要是美国国内关于软实力的辩论,尤其是关于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产生的影响。因此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来评论其他国家的软实力,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但之后,就连作者也不得不承认,“在这本书出版以后,我又进一步研究了中国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结论是中国的软实力正在不断上升。”

凭借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10年以来的飞跃式发展,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无可争议的硬实力。世界第二的经济规模、不断发展的国防力量和日益提升的国际话语权极大强化了中国在世界中的存在价值,同时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核心诉求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梯。面对世界力量重心的转移和国际关系格局的重构,已经渐渐“硬”起来的中国距离真正的“世界的中国”还有多远?又如何才能成为“世界的中国”?对此,我们仍然可以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中找到哪怕是有限的答案。

奈在书中引用的实例大致截至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不过已足以说明问题。根据他的观点,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经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单靠硬实力已无法解决所有问题,软实力正受到越来越普遍的重视。正因如此,这位致力于为后伊拉克战争时代的跛脚美国政府出谋划策的战略学者,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这从他2005年年底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一文以及2012年在中国几所著名高校发表“软实力”演讲即可见一斑。他的结论是,“中国人其实早已深谙此道。”

毋庸置疑,奈的“软实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世人对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再认识。中国的决策者近年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不能不说也受到了同样的启发。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奈在与中国媒体和学者对谈时多次“谦逊”地表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和美国软实力的提升并不矛盾”,但作为中国人,我们务必要有个清醒的认识:比起未来注定要将中国视为长期战略对手的美国,我们不仅在硬实力方面远未赶上,软实力也还和这个被奈认为已严重受伤的国家相距甚远。单就文化而言,必须承认,至少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内,新民歌不可能取代爵士乐,中华美食也很难抢走美式快餐的统治地位。即使是在和美国同宗同源的欧洲,其文化自觉在美式文化的入侵下也颇显力不从心。我曾做过常驻欧洲记者,在那里看到的是惯于对美式文化说“不”的法国的年青一代照样对麦当劳和好莱坞蜂拥而上。这种现象至少传递了一个道理:在软实力面前,光靠嘴硬是没用的。由此,我个人认为,奈和他的著作有可能对中国起到持久的警示和指导作用。

近10年来,我们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势力越来越大,但同时,这样的进步也加重了相邻各中小国家的疑虑,以致它们要寻求通过结盟来制衡不断强大的中国。每当看到中国的军费开支增加,它们便会异常焦虑,千方百计想知道中国增加军费的用意何在。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在提高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软实力也能相应提升,它的邻国还会焦虑若此吗?!“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软实力的真谛,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人尊敬。扪心自问,我们除了咕噜肉、太极拳,究竟有多少能让外国人从心底里感动并愿意追随的东西?所以,打拼多年之后,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点,回顾、审视一下软实力的根本。

本版译作的译者具有英语和国际关系的双重专业背景,且长期从事新闻传媒工作。虽不见得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但译者的丰富学养以及做人做事一贯的严谨求实和淡泊名利,无疑是当今译界特别是年轻译者群体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品质。客观而论。约瑟夫·奈的原作文字平实。毫不艰涩,而译者对此同样把握得恰到好处。这部倾注了译者大量心血的译作虽非尽善尽美,但绝对称得上够品够格。在此忝作跋一篇,唯愿和我一样的众多读者朋友能通过这部译作分享原著精华之一二,之后引发些许智思和感悟。

资深记者王坚

2012年11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约瑟夫·奈教授的《软实力》是一本及时而精彩的书,这本书是任何关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成功之道的必读作品。

——马德琳·K·奥尔布赖特美国前国务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