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文主义大师房龙,跨越时空探寻人类之所以立足于地球并成为万物之灵的秘密!
一部人类发明简史!一部人类征服自然的奋斗简史!
《发明的故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万能的人类,第二部分上古的人,以通俗的语言叙述了关于人类一些最基本的发明故事。人类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第一件衣服、第一根绳子、第一座桥、第一只碗等。发明使人类的手、脚、嘴、眼、耳等基本器官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大,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文明文化。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这是上帝特别的恩赐,这本《发明的故事》里的英雄就拥有这个物质,他们每遇到一件事都会问个究竟。在人类理性之内遇到的任何现象,他们都要探听出所有底细才会放心。遇到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他们不会偏袒任何人或者任何事物,只以被证明的真理为依据。这种真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最珍贵的,唯一一样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敢于向人类的未知领域、敢于向没有得到解决的生存问题发起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房龙编著的《发明的故事》以通俗的语言叙述了关于人类一些最基本的发明故事,由《万能的人类》和《上古的人》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万能的人类》里,房龙用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人类从蒙昧到理性的发展历程,它是一部人类自身进化和征服自然的简史。《上古的人》则主要讲述上古时代两河流域的人类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明各种工具,战胜各种险恶的环境,从而成为地球的征服者和万物之灵。通过《发明的故事》,读者可知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在发明创造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并推动着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它是一部人类发明简史,更是一部人类奋斗简史。
读者可能要怪我轻视了几千年几万年的时间,但是在这个年代,我们必须这样。因为新近发现的史前史事迹,把所谓的“有史以来”的时间延长了4倍左右。还有,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其实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很久很久。这些都教我们要谦虚一些、忍耐一些,这对我们是有益的。如果我们的祖先花了五十万年的时间才学会用后腿走路,那人类现在解决重要难题有点慢,有什么好奇怪的呢?这样一想,我们就可以自我解嘲了,也就不至于对自己太过苛求。我们已经是暴发户了,因为比起其他在地球上崛起的大多数动物,我们迟了好几百万年才出现,但是我们已经后来居上了。
至于自然经过了多少步骤,才把我们演变成两条腿的结果,还不得而知。不过我们至少可以猜想个大概。
当地壳冷却到可以维持某种生物的时候,就有了生物活在地面上。很快就又有了很多种植物在地面上生长起来,还有一群一群披着盔甲但是盲视的动物住在地面的水里,永远不敢迈出水池一步。这些动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时地球的主宰者。
我们现在所吃的鱼的老祖宗,就是当时很多始终住在海里的水栖动物。这些动物中,有一些后来长出了翅膀,飞到天空中,成为了鸟类的祖先。还有些和现在的蜥蜴、蛇属于同族的动物大为得势,好像要永远霸占地球,并且把它变成爬虫的世界。几千百万年前(不要去想历史记载的时间,那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潮湿的气候适宜大爬虫的生长,它们在水下和在陆地上一样的活跃,无所畏惧。
这一时期,海陆空三界住的都是体型庞大的动物,有的动物长度能达到40、50、60米,胃的容量跟一个中等帆船的船舱差不多。但是它们安逸的生活没过多久就突然全军覆没了,世界变成了一个新世界,新世界里有了新的主人。
这些庞大的动物是怎样销声匿迹的?为什么只有缩小的雏形生存到了现在?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明白了这其中的一些奥秘:造成这种演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包罗万物的倚重律都是如此。这条定律适用一切生物,对他们的兴衰荣枯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信读者对现在军备上发生的一些现象并不陌生。国际联盟鼓吹友好的论调搞得再怎么响彻云霄,也不能保证将来一定不会再发生战争。倒是新武器、新战斗机变得更加强大了。但是如果它们将来真的被用在战场上,也不一定真的会发挥多大的威力,最终的结局肯定还是和平。
现在的博物馆,只要地方够大,都会放上一架古代大型动物的骨骼,凶狠地盯着我们。这种大型动物的发展史,和战场上的机械是差不多的。
它们越长越大,直到后来不能走、不能游,只能在泥沼里蹒跚几步。那时地面上沼泽遍布,占地面积很大,它们就只能待在里面,除了芦苇海藻,也吃不到更好的东西了。
现在地面上的水陆分布比那个时候均匀得多,所以那个时候更容易发生激烈的气候变化,这些体型庞大的动物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时候束手无策,因为水里和陆地都不能成为它们的庇护所,它们只能无奈地在泥沼里等待灭亡。做了地面几千百年霸主的恐龙,竟然绝迹了,没能见证大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诞生。
这个故事总是被人这样讲述,但是我有点疑惑:故事的全部就是这样的吗?说不定还有别的原因,可以为它们的灭亡作些别的解释。
气候变化确实能影响从微生物到骡子等一切生物的休养生息,这是所有动物都逃脱不了的。但是气候变化得激烈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毁灭整族生物那么大的影响。如果我们地球所附着的月球毁灭了,紧跟着发生的大灾变就会有这样的影响。这跟经济大恐慌一样,没有做好准备的人和物就会灭亡。有所准备的人和物才能平安地渡过危机,安然地生活下去。
故事讲到这里,是个最好的机会,因为要开始介绍这本书的主人翁了。大道理就不多讲了,因为作者虽然觉得痛快。但是读者会很厌烦的。
主人翁,即这本书的主角,诞生时候的可怜样子,一点都不像主角,倒有点像现在被关在动物园铁笼里的狒狒、猩猩或者黑猩猩。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人类就是类人猿的后代,也不是说人类是大猩猩发展而来。所以我们不用不好意思,也不用嫌弃我们的祖宗丑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人类的由来反而被简化了。
不过据可靠信息称,几千百万年前,狒狒、猩猩和黑猩猩,与人类有一位共同的祖宗。在这个大家庭里,一部分子孙演变得高级、精致、尊贵了一些,其他的子孙甘愿和古老的大象、住在洞穴里的狗熊一样,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时至今日,它们依然在原始森林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步履蹒跚,动作迟缓。有一些还被人类抓去,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观赏它们的客人,原来甚至是它们的堂兄弟或者表兄弟辈的亲戚。现在的尊卑优劣,却已经相差甚远了。讲到这里,慵懒愚钝的人就应该引以为戒了,凡是不善于利用时机的人,最后都将是这样的结局。
人类曾经长着尾巴,四只脚行走,被那个时候有着更厉害武器的邻居打败。后来竟然能没有尾巴,两只脚行走,成为世界的主人翁。这中间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可惜我们的科学刚刚始于不久之前,对于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迁,里面很多重要的细节几乎没有了解。
后来我们的远祖长出了所谓的手。他们开始不安于畜类的生活,他们发奋要用自己的双手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摆脱畜类的世界,开始人类的世界。
类人猿的祖宗开始进化的时候,气候温和湿润,地面上的水比现在的多。
P3-5
原始社会时期,什么东西都很简单。宇宙的中心是地球,天空就像一个翠蓝色的玻璃盖子。
后来,有一群小天使把苍穹拉破了,露出一颗颗星辰。
有一天,一个勇士花三个便士买了一架望远镜,爬到一座高楼上朝天空张望了半天。
这一望,可不得了了!从这一天起,生出很多故事。
首先,宇宙的中心是太阳。第二,闻名遐迩的太阳系并不是所谓的“宇宙”,只能算广袤无垠的银河系中的一个无名小卒。这个空间跟一个更神秘更宽广的河外星系比起来,也只能算是小角色。这个更大的空间,在宇宙里也只能是边远角落里不相干的小分子。天文真相的揭秘,不光使神学家宗教家感到恐慌,连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也感到很惊讶。他们已经习惯了用公里或者里来测量天体之间的距离,比如从地球到月亮,从地球到距离最近的行星,一直以来都是用公里和里来表示的。
这样一来,人们以前想象中的宇宙突然变大了,这件事太重要了,比东方圣书里的东西还要重要。我们慢慢发现,天空里真的有很大的恒星,大到我们难以置信。原来我们太阳系的大部分都只是包含在它的肚子里,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以前的天文学家计算时用到的数字,现在得再加上很多倍很多倍的零才够用。到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重新创造新的测量单位才行,不然天文学家使用对数尺的时候,可能会把胳膊和手肘都磨破。
这时,新的天文单位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天文单位,等于1.4968×108公里,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这样,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果地球上的人不奢望走得更远的话。
除去临近的小恒星,如果要去别的距离更远的大恒星,1.4968×108公里这样的单位也不够用。
正好这个时候迈克尔逊做光学实验,找到了光线速率(我们用光线代替了光线速率这个词,这听起来一点都不像科学家的样子,但是我们长久以来都是用的这个文学名词,一时也难以改正,只好先这样用着吧,几百年以后可能就改正过来了)。他说光是一种物质,每秒移动的距离是299820公里。有人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用60秒乘以60分,再乘以24小时,再乘以365天,这样算出来,在一年的时间里,光走过的距离是94605亿公里。这个距离就叫一“光年”,这是现代天文学家通用的单位。
似乎人人都应该感到高兴。比如离我们最近的半人马座,如果用新单位来表示的话,离地球的距离只有4.22光年。我们会觉得它好像离我们也没有那么远。
然而,对天文学家而言,这样的单位还是不够。他们发现有些小巧玲珑的天体,离地球的距离有2万光年甚至3万光年那么远。他们还观测到一些星云,它们的样子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很相像,都是一团一团出现的。根据他们的观测,这些星云跟地球之间的距离有200万光年至300万光年那么远。
这样说来,岂不是光年都显得太小了?
谁能给我们一个更大更适用的单位呢?
我说的这些话,请你们不要惊讶得瞠目结舌,我不是为了夸自己的知识有多么渊博,也不是庆幸我凭着好运气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来一本大百科全书。我只是略略在乐器上弹奏两三下,提醒你认真读读下文。
既然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人也该走下高高在上的台子了。人从四条腿的动物变成两条腿的动物的时候,骄傲地爬上了这个台子。宇宙里包含成万上亿个星云,每个星云的面积都大于200万平方光年。这样一对比,人就显得很渺小,渺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受命于天之类高傲的话都不要提了,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呢?不过是比其他动物稍微聪明一点而已。
可是刚过一会儿,人类就觉得这种心态是不行的。后院失火,跟天蝎宫主星(直径3.4亿公里,发着红光)Antares(心宿二)上的火山喷发比起来,哪件事更重要呢?汽车的汽缸里发出响声,跟猎户星座肩膀部位的一等变光星(心宿四,这是报纸上用刊上提到的唯一的恒星,因为它的质量很重,体积又大)要灭亡,哪个更要紧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臼齿偶尔发生松动,难道就要担心人类可能会遭遇不幸?天文学家说,月亮可能会跟其他五个已经被人们遗忘的月亮结成姐妹,但谁会去管这个呢?
不关心离我们这么遥远的事,也没什么关系。
但是,想象一下,天文学家的推测把宇宙扩大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别的科学家又往细小处探究,把本来就小的原子分了又分,直到发现小到不能再小的颗粒里面也有一个宇宙。测量这个小宇宙的单位,得小到一厘米的100兆分之一才可以,而这个小宇宙里运行的物体也是精密严谨,跟大宇宙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超显微镜下的小太阳系。其内部种种均衡的运动都丝毫不乱,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人的大脑本来就充满了迷惑,再听了这些话,怎么能不把这一切抛之脑后呢?不然的话,人就会被逼疯。
这样说来,就是把人当成宇宙的中心也无不可。至少在人类获得合格的大脑之前,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并没有什么要紧的。
这种启示,对人类的态度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影响。这本书里谈到的很多英雄,跟古代的族长不相同。古代的族长认为是上帝派他来做人们的领袖,所以他就可以随意伤害其他动物,把宇宙看成是为了适合他的种种需要而存在的。
他可以把自己看成万事万物的开端和结局,这句话他听也听了几万年了。但是在他心里,开始会有点疑惑,可能世界上本来就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100万年前说的“这里这时”,跟我们现在说的“这里这时”,或者10亿年之后说的“这里这时”,恐怕没有什么太大不同。
人现在要做生物界里最完美、高尚的动物,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我们还是等等再看吧,看看其他星球上有没有生长出什么生物来,再下结论。
概括说来,中间绕过几千年的时间,当我们最终回到老旧的古典派的理想上来,把心中的人生哲学可概括在下面一句话里:
“我们只不过是人而已,不属于任何身外之物,也无需注意宇宙。”
人类天生就有好奇心,这是上帝特别的恩赐,这本书里的英雄就拥有这个特质,他们每遇到一件事都会问个究竟。在人类理性之内遇到的任何现象,它们都要探听出所有底细才会放心。遇到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他们不会偏袒任何人或者任何事物,只以被证明的真理为依据。这种真理,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这些人如果研究出了成果,就会公布于众,不会自夸。即使胜任不了,也不会妄自菲薄,他们会交由更高明的人员继续研究,却不会觉得羞耻。 这些英雄的武器就是耐心和毅力,他们会不顾一切地对生命发出宣言:“好啊,来呀!”然后义无反顾地向未知的领域进军,直到自己的能力又有别的用途。到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坦然地放弃,不会产生任何怨恨的想法。在他们眼中,所谓的生死,不过是一个观念,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最珍贵的,唯一一样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敢于向人类的未知领域敢于向没有得到解决的生存问题,发起挑战的勇气和决心。
我知道上面这些话太复杂了,也不太容易理解,至少听上去给人这样的感觉。但是,其实也并不是真的那么难理解,慢慢多读两遍,你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
如果你读到这里,就已经觉得晦涩难懂的话,最好不要再往下看了。再读下去,你可能要怪作者故意生事,拿这么多困难的问题翻来覆去说个不停,目的是什么?还不如去看场实惠的电影呢!
其他的人可以猜到我要讲什么话题,我不用再做介绍,或者引导他们往下读,他们已经明白,我虽然可能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是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指出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而不是发展成别的样子,我还会指出人类走哪条道路,才能挣脱这个几十万年来被鲜血浸透了的屠戮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会变成穷凶恶极的屠场,完全是因为人类的卑怯懦弱,面对成见和愚昧,不敢奋发抗争,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其实,这个后果完全是无可避免的。
好了,再说一两句话来作为结束吧。
人类要想获得解放,必须依靠一小部分精英,这些精英具有孜孜不倦、大公无私的精神,会勇往直前的进军。
如果有几位读者疑心,我想让他们也像文中倡导的进化首领去学习。那就再好不过了。
我正是出于这个目的才写下了这本书。
房龙
192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