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纪,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城纪,杭州生活历史与街巷岁月的还原!
2005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了一个讲述杭州历史文化的版面——《城纪》,打捞历史碎片,写真城市故事,为新时代的杭州人描述城市相貌。六年来,沿着城市的经脉或走马观花,或深入找寻,杭州城的前世今生,在一笔一笔的寻觅中变得生动、清晰。《城纪》就像是城市的索引和注释,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认识这座城市,就是认识我们自己。本书由赵晴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纪(共3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晴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城纪,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城纪,杭州生活历史与街巷岁月的还原! 2005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了一个讲述杭州历史文化的版面——《城纪》,打捞历史碎片,写真城市故事,为新时代的杭州人描述城市相貌。六年来,沿着城市的经脉或走马观花,或深入找寻,杭州城的前世今生,在一笔一笔的寻觅中变得生动、清晰。《城纪》就像是城市的索引和注释,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认识这座城市,就是认识我们自己。本书由赵晴主编。 内容推荐 杭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隋朝筑城郭,吴越建王城,南宋立国都,两千多年的历史,层层叠叠地积累在这块土地上,稍稍一挖就是一件千年的物什,一块千年的遗址,可见历史的密度和厚度。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就是由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积累而成的。 历史并不遥远,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2005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了一个讲述杭州历史文化的版面——《城纪》,打捞历史碎片,写真城市故事,为新时代的杭州人描述城市相貌。 《城纪》文字优美,故事性强,不吊书袋,读来引人人胜,可读性非常强,目标是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市井风情。人文精神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和品质,市井风情则延续着这座城市的生活习惯及精神风貌。《城纪》不是游离于城市、游离于报纸之外的,而是对城市的建构、对城市的人文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书由赵晴主编。 目录 《坊巷卷》 前言 中山中路传奇 1920年的大街 德寿宫 岳飞蒙难之地 辛亥——最后的旗营 直大方伯——故事说与谁听? 行到百井坊巷 皮市巷云烟 大井巷——寒药热药无非良药 百年拱宸桥 南星古桥纪事 一个叫水星阁的地方 探秘北山街84号 俞楼传奇花落春仍在 青白山居的静好岁月 羊坝头的老银行 吴宅的前世今生 罗苑碎片 宿舟河下 杭州老城门十记 清波门外柴担儿 涌金门外划船儿 钱塘门外香袋儿 武林门外鱼担儿 艮山门外丝篮儿 庆春门外粪担儿 清泰门外盐担儿 望江门外菜担儿 候潮门外酒坛儿 凤山门外跑马儿 鼓楼 后记 《人物卷》 前言 百年秋瑾墓 风木书楼丁氏传奇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旧式闪光人物 朱智与杭州六和塔 马一浮的杭州鳞爪 十年杭州华彩梦 浙江一师的四大金刚 舒鸿的梦想 锦绣百年 桥人往事 愿做西湖老画工 我要回家——林风眠在杭州 丰子恺:杭州的不了情 天下谁人不识君 司徒雷登的小弄堂 千年贴沙河 寻找陈蝶仙 寂寞蒋百里 葛岭路5号 坚匏别墅小刘庄 沈秋水的山庄 八姨太的刘庄 陈端生的勾山樵舍 叩问杜庄 西湖山水与陈布雷 笕桥英烈 环城西路20号——那些应该记住的人和事 后记 《文化卷》 前言 良渚古城发现记 南宋官窑之谜 一座石质书库 晚清杭州四大书院 西湖香市 满觉垅桂化的记忆 湖畔梅影 八卦田的民间文本 祭天台及它的后世 八千岁的独木舟 井里乾坤 山水长卷 十八世纪的西湖风景画 扇子记 沧桑文澜阁 孤山路28号,一座城市的精神轨迹 公元605年的运河 1899年的运河 运河的桅帆 中河桥评话 寻访钱江海塘 西溪深呼吸 孤山文武亭 中山纪念亭 寻找一棵树 过年记 山上有座庙 1924年9月25日这一天 雷峰塔地宫发掘记 千年琴音 后记 试读章节 “大街”这个名字说起来很好听,我很喜欢听这个名字,并且经常自言自语地把它挂在嘴边。对于我来说,“大”这个词总是意味着庞大、壮观,像埃及的金字塔或是中国的长城。然而,当我们坐在黄包车里一路颠簸经过这条“大街”时,却并没有我想象中那种宏大的感觉。 当然,这是杭州市中心最长和最宽的一条街道,但路面仅有六至八英尺宽,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更使这条街道显得狭窄。除了要躲避人群之外,我们的黄包车还被对面来的另一辆黄包车挡住了去路一那是我们在路上看到的唯一一辆带轮子的车……大街的两旁没有美丽的公园,没有富丽堂皇的建筑,没有古老的石碑和牌坊,尽管过去千百年曾经有过,当时杭州刚刚开始变成一座城市。 然而大街确实是一条重要的街道,我想我心里一直是这么想的。大街就代表着杭州——这并非是指它那梦幻般的、沉思冥想或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是指它最土的、带有地方色彩的一面。这是一座忙碌的、活生生的城市——城里人生I生谨慎、勤劳、能干和自信。在大街两旁林立的商铺中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那些都是男男女女的手艺人用手工制作,并拿出来卖的商品,人们每天都来到这儿购买他们所需要或想要得到的东西——在这儿你能够看到杭州人是怎样赚钱谋生的。 若想仔细欣赏大街上的所有景观、声音和气味,你最好是下车慢慢地游逛。我们坐在黄包车上,不断地扭头察看街道两旁的景色,而我们的观察不断地因为黄包车的突然颠簸或摇晃被打断…… 大街的中央铺着双排长方形的石板,石板的两旁铺着鹅卵石。在石板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隙,以便能让积水渗入下面的阴沟系统——也就是马可·波罗在数百年前所描述过的那个下水道系统。路面所铺的石板和鹅卵石已经不是马可·波罗那个时代的了,但从其磨损的状态来看,也是足够古老的。有的石板已经破损,还有的石板中间已经缺了一大块;有许多石板在脚步或车轮的重压下就像跷跷板那样上下摇动。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就会发出一声尖叫,赶忙用手去抓旁边那个人的手臂。在大街上坐黄包车就像一条小船在令人捉摸不定的大海里航行那样,一会儿风平浪静,一会儿又巨浪滔天。 我被那缓慢升起和降落的雪白云团催眠了 一阵丁丁当当的声音使我们转向了街道的左边,在那儿我们看到了一个铜器铺。有两三个年轻人像裁缝那样坐在店铺门前的地上,以急促的节奏敲打着一块正在加工的金属。在店铺内幽暗的货架上,可以看到那些成品的亮光,在靠近门口的柜台后面,坐着一位年纪更大的男人,正在把一个铜水壶拿给顾客看。 当敲打金属的声音逐渐消失之后,我又听到从街道的另一边传来了咔嗒咔嗒的声音,那是一个丝织行——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靠墙摆着一对从地板一直碰到了天花板的织机。有两个女子坐在织机前面的长凳上,专心致志地在织绸,她们的手似乎伸向了织机,并且在那儿挑出瑕疵,扯断丝线或给丝线打结。她们完全沉浸在工作之中,充耳不闻街道上的喧闹声,就像正在演奏庄严乐曲的器乐演奏家那样严肃。但是她们所演奏的音乐只是脚踏在织机踏板上的咔嗒咔嗒声。 在街道的对面,有一个编制篮子的店铺。一堆堆结实的箩筐一排排整齐地靠后墙叠放在宽敞的房间里。在店铺的一边,有个年轻人靠墙坐在敞开的门边,一边看着门外过往的人群,一边用柔软的芦苇秆灵巧地编织篮筐。他扭头对坐在身后的同伴说了一句什么话,从屋里传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再往前走,我们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嘣嘣声。当我们走近的时候,这种声音变得越来越响:嘣嘣——。那声音颤抖着慢慢减弱,但还没等它完全消失,嘣嘣——它又开始了。周而复始。当我们来到发出声音的地方,正好看到一朵白云缓缓地降落在地板的雪堆上。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一个像连枷般的工具,上面还绷着一根皮带,猛地落在了那毛茸茸的雪堆里,把另一个由白色细末组成的云朵弹向了天花板,然后又慢慢地降落下来。那个工作的男人晃动着身体,似乎在全神贯注地做一种静止的韵律操。我已经记不清弹棉花工具的准确模样和整个过程了,也许我已被那缓慢升起和降落的雪白云团催眠了。 现在我们正在经过一个棺材铺——它就像大多数棺材铺布置得那么整洁和令人生畏。狭长的屋子两边陈列着各种棺材。它们都首尾相连,整齐地堆放在一起,共有好几层高。有些棺材色泽鲜艳,新上的油漆未干;另一些则尚未上油漆,这样顾客就可以用较低廉的价格来买它们,或者订购他们个人所喜欢的色彩或装饰样式……透过屋子后面开着的一扇门,我看到一个洒满阳光的院落,并瞥见了一堆堆木头,有两个男人正在把一根木头锯成木板。那把有两个手柄的锯子在被人上下前后拉着锯木头的时候,发出一种悦耳的尖利声音。新鲜木屑和松脂的气味从里面飘出来,跟店铺里新鲜的清漆和油漆味道混杂在了一起……杭州的棺材铺几乎都是那么整洁、庄严和令人振奋。我当时还不知道,中国有一句老话,说的是“死在杭州”。这倒不是(按字面上理解)因为你终于看到了西湖的美景,可以死而无憾,而是因为你可以在这儿以打折的价格买到一口好棺材——还有哪位中国人能比知道自己不用花多少钱就买一口好棺材下葬这件事更感到高兴和欣慰的呢?P13-16(《坊巷卷》) 序言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哪个时代,经济变革都需要人文精神来支撑,于是,许多城市在回望自己的历史,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本。 杭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隋朝筑城郭,吴越建王城,南宋立国都,两千多年的历史,层层叠叠地积累在这块土地上,稍稍一挖就是一件千年的物什,一块千年的遗址,可见历史的密度和厚度。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就是由这样的历史和文化积累而成的。 历史并不遥远,它就隐藏在我们身边。2005年,《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了一个讲述杭州历史文化的版面——《城纪》,打捞历史碎片,写真城市故事,为新时代的杭州人描述城市相貌。 一座古城往往有非常庞杂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写在史书里,也写在那些大街小巷里。那些纵横交错的街巷,和珍珠般散落的老宅古桥,甚至一块山石,就像一张密密的网,将历史织进城市的身体;像一条条隐秘的通道,指向历史的深处。街巷、城门、老屋、人物,就像无数闪光的碎片,保留着城市的记忆。我们把那些或消失无踪,或湮没在居民后院里的历史,一点点地挖掘出来,整理成文,让今天的杭州人了解,这座城市有着怎样连绵不绝的文脉。 六年来,我们沿着城市的经脉或走马观花,或深入找寻,杭州城的前世今生,在一笔一笔的寻觅中变得生动、清晰。《城纪》就像是城市的索引和注释,让我们可以在今天翻阅,也让我们知道,城市是怎样长大的。 一张报纸不仅是政治经济资讯的集散地,也应该是文化的引导者。给读者高品位的优质文化,这是一张有责任感的报纸应该做的。《城纪》是《杭州日报》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每周一期,配以新旧照片,至今已刊出近三百期,每期一个主题。并策划了许多系列专题,比如大运河历史、十大城门、杭州丝绸历史、西湖香市等民风民俗,对杭州文化做了精心而又耐心的梳理。 《城纪》的性质决定它并非一炮而红,而是强力渗透,日积月累,它的影响越来越大,受欢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在它已成为老师的教科书、研究者的收集资料、读者的“床头报”。 《城纪》文字优美,故事性强,不吊书袋,读来引人人胜,可读性非常强,从2007年起,连续三年获杭报集团读者最喜爱的十佳版面,2006年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一等奖,2009年获浙江新闻名专栏。 我们所做的文化寻觅,目标是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市井风情。人文精神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性格和品质,市井风情则延续着这座城市的生活习惯及精神风貌。《城纪》不是游离于城市、游离于报纸之外的,而是对城市的建构、对城市的人文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纪,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认识这座城市,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后记 杭州是个有着缤纷过往的城市,杭州又是个有着绚烂今天的城市。有这样一个城市,才有这样一个《城纪》。 杭州,一条运河穿城而过,十大城门开合繁华,西湖酿尽江南美色,丝绸织造锦绣民生。《城纪》寻访、记录、梳理杭州的种种宝贝,你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宝贝,你眼前的和你梦中的宝贝,《城纪》不遗余力,如数家珍。 有历史有文化的城市才是一座有品质的城市,城市如果失去记忆,就像一个人失忆。所以我们要回望历史,寻找一座城市的文化根基。古老的坊巷就像是城市的褶皱,掩藏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时间逝去了,历史走远了,《城纪》在寻觅,将城市底片一张张重新显影,一次次还原刷新,用今天的视角进行解读,过往的历史不再模糊一片,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市井风情渐渐清晰。 《城纪》出没于时空隧道,一条街巷的前世今生,一座老屋的私人记忆,一个人物的鳞爪碎片,一座城市的岁月毛边,以津津有味的故事,讲述历史的一举手一抬足。每周一篇,历经六年,不知不觉中,你就认识了你所在的城市,她的今天和昨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