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得好优雅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琼·齐谛斯特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遗憾是衰老的幽灵之一,有一天它找到我们,打扮成智慧,看起来深刻而严肃、讲理而负责。它督促我们开始回想,催我们质问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事情:我应该听母亲的话……我应该留在学校继续读书……我应该别那么快结婚……我应该主修别的科目……我应该换个工作……我应该给孩子、家人、家庭更多时间……我应该离开这个地方、这个城、这个无聊或疯狂或捆绑人的生活……幽灵在低语。

这种操练十分累人,也十分危险。

它在心的边缘啃啮,我们感觉得到伴随而来的那股疲惫。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溜走,如今再按照遗憾的要求去改变,已经来不及了。来不及去那趟梦中之旅,来不及换工作,来不及搬去林中小屋,来不及去大都市体验想当然的更大、更亮、更好的一切。来不及从头来过,把事情做得更好。最糟的是,遗憾要知道我所做所为的背后理由。而我说不出来。

回顾的强迫性冲动,老是对自己、对别人解释为什么自己那么做,或者更糟,老是说明当初没做某件事怎么怎么有理,这是通往忧郁症的一条大道。威尔医生(Dr.Andrew weil)在《老得很健康》(Healthy Aging)那本书里说,思想、情绪、态度是“决定我们怎么老的关键”。我们放进此时此刻的思想、情绪、态度,足以威胁这段生命时间的品质。

我们听到心里有个声音:“快结束了,时间用到哪儿去了?”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过去”跟“现在”一样,吵着要我们注意它。有时候,吵得更凶。

不过,一旦遗憾开始了,令我们失望的将不只是过去。愁思溜进了现在。眼前身边都染上了低沉的色调。我们走路不再轻快。不论我们人在哪儿,在做什么,原本都是可以做别的事情的。别的更令人满意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更有价值的事情。

然后,想到曾经做的选择,想到没去做的那些事情,于是已经做的事情失去了光采。  当初要是如何如何就好了,这种想法一直噬咬着内心。它化装成反省,一脸检讨过去的样子。可是在内心深处,我们的感受更接近受挫,而非理解。我们的人生是怎么过的?我们变成了什么德性?

我们发现自己开始重新看待曾经做过的每一件事。哪一天有老朋友来,我们就拿自己跟他们比。一心想的不是他们做了哪些事,而是哪些事自己没做。

这些心理活动对我们生命的基础施以当头重击。我们为何做这、不做那?为什么没把另一件事办成?灵魂的明灯被捻暗了,生命罩上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灰色。我们给了自己一场末日审判,又生怕自己通不过审判。

遗憾自称有眼光。可是,为了没发生的事而对既成事实的诸多好处视而不见,这在精神层面怎能算得上有眼光?错了,遗憾不是有眼光。事实上,遗憾是灵魂的流沙。它不了解抵达生命的圆满有很多途径,互不相同,各有千秋。

遗感的操练,一开始看似单纯、无辜,然而它有一种推不动的特质。它拖着我们陷入自己的内在,又湿又重,把我们搁置在幻想的泥淖中。它用蛛网和空气编织了一个虚假的生命,让我们后悔既有的生命。它把时间花在不存在的事物上,忽视了本来存在的事物。

P17-19

书评(媒体评论)

《老得好优雅》是一本令人惊异的智慧手笈,不但面临衰老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力量,而且,想以精神价值为生活重心、想在生活中重拾平衡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力量。琼·齐谛斯特是世间之宝,文字的深度与焕发的光芒出人意表、令人愉悦。

——伦纳(Michael Lerner),《复元》(Tikkun)杂志总编辑

关于衰老,这是我读过最好的一本书,洞察人生的光芒自每一页射出,晶莹璀璨。这将是我今后的灵性阅读。我们这些一天天在变老的人更需要读它!

——葛理立(Andrew Greeley),着有《伟大的神秘》(The Great Mysteries)

这一代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之一,献上了一场包罗万象的沉思飨宴,而其默想的主题我们每一个人都日渐趋近。琼·齐谛斯特的反思既睿智又淘气,而且安慰人心。她的书使大家都遗憾自己还没更老一点。

——库希纳(Lawrence Kushner),着有《一个爱的故事》(Kabbalah: A Love Story)

在以青春为荣、以老年为耻的这个世界里,琼·齐谛斯特关于衰老的一字一句都是珍贵的礼物。她以无数的睿智洞见邀请我们去了解,老年并不是从一个尽情发挥的人生退出来,老年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如果好好活出它,会使我们更接近生命之源。

——那思尔(Seyyed Hossein Nasr),著有《真理花园》

《老得好优雅》洋溢着洞见、不服输、活力和勇气,并且具有信心——相信最终在上帝之爱中“一切都是平安”。这本书既显示了衰老的喜悦,也显示了衰老的挑战,并且鼓励我们去发现老年岁月带来的深刻精神意义。

——普列金(Helen Prejean),著有《越过死亡线》

目录

卷首语:生命的目的

遗憾

意义

恐惧

年龄歧视

喜悦

权威

质变

成就

可能性

调适

圆满

神秘

关系

讲故事

放下

学习

宗教

自由

成功

时间

智慧

悲伤

限制

独处

生产力

记忆

未来

不老

即刻

怀旧

灵性

寂寞

原谅

伸出援手

当下

体悟

信念

遗赠

卷尾语:薄暮时分

序言

生命的目的

凯瑞(County Kerry)一月的早晨。我的下方,岛岸蛲崖外的大西洋,白色的浪头和汹涌的排涛冲击着岩岸细碎的石屿,水沫掀腾。前两个晚上的暴风雨淋透了这座爱尔兰石头小屋紧依的丘陵,几个小时后,秃枝上的水珠仍然不断滑落,使窗外的小溪狂野地奔下山坡,冲进下方的山谷。这是凯瑞郡一个平常的冬日。

虽然,对某些人来说,这个冬日并不平常。据报道,两天来咆哮撼地的狂风中,一艘拖网渔船和五个爱尔兰渔夫在海上失踪。今天早上,渔夫正式被宣告死亡,风浪还太大,无法搜寻尸体。

 那些人是谁,年纪多大,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一件事:生命跟时间都是幽灵。它们属于我们,同时又不属于我们。有人像遭逢当季暴风雨的渔夫一样,意外地离开了。而绝大多数人,如你如我,却一步一步地走过生命,一方面很肯定,自己永远不会停步,另一方面又很明白,要不了多久一切都会结束。

在这样的时刻,心头安静而雪亮,我们有必要自问:老化、变老、老了、成为社会尊重的长者,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紧抓着生命不放,并不因为上年纪而松手,这点很重要。可是,生命不只是呼吸。生命是变得比自己更大,成为自己能成为的一切。不管做什么,不管年龄多高,不管社会经济地位落在哪个层级。

这本书是写给濒临“老年”的人,刚收到退休人协会寄来的第一封邮件的那些人,他们明知自己年轻而健康,十分讶异怎么会收到那封邮件。

不过,这本书同样是写给那些关心父母的人,他们关心父母可能会碰到的上年纪所引起的问题。也是写给那些想要反思老化历程在自己身上逐渐显露的人。

最后,这本书是写给不“觉得”自己老的人,不论实际年龄是多少,有一天他们呆住了,发现自己终究没能逃脱“老”。这些人已经老得超过了自己想像中可能会活到的年纪。如今四周的小毛头称他们为“资深者”、“前辈”或“上一辈的”,甚至“老人”,尽管在同辈之间,他们不觉得自己跟一年前有丝毫不同。当然,除了年纪的明显迹象之外。而到头来,后者决定了一切。

没有错,他们老了,而且一天天变得更老。至少在日历上看来如此。不过他们心里明白,自己正从生命的一点走向另一点,就算紧紧抓着这一端不肯松手,也没法阻挡自己滑向另一端。而他们不晓得该怎么看这件事。这辈子所知道的一切好事、一切成就,就此告终?该向大限低头,接受老来的疲惫困顿?或者,这不过是全新生命的起点?只是暂时迷失了目的?还是,生命的目的直到现在才浮现?不少人走下工作岗位后的岁月,并不短于坚守岗位的时光,既然如此,那么当然该想想这些岁月里隐含着什么,要求些什么,会提供什么。然而,关键在于到时候我们知不知道要去寻找的是什么。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搞不好是由我来写还太年轻。毕竟,我只有七十岁。为了取信于大家,我在此申明,我要保留九十岁时的修订权。

然而,此刻我要写的是,面对没有未来事业蓝图的人生,是什么感觉。

我要写的是,这辈子一直跟我一起生活的长辈给我的观察,他们晚年的岁月充满生命力,尽管年龄早就超过多数人认为“有生产力”的阶段。

我要写的是,人类在最后一个成长阶段如何转型,怎么活出生命的巅峰。

老年学家说,我们的社会有三个“老年”阶段。老青年期,从六十五到七十四岁;老壮年期,七十五到八十四岁;以及老老年期,八十五--岁以上。三个阶段具有若干共同点,而每一阶段又各有特殊议题。

高龄期跟人生初期(出生到二十一岁)不同,向来没什么人着墨。事实上,老年学做为一门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层面来研究老化的科学,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展开。在那以前,任何关于年纪的研究都集中在延长青春或逆转老化的效应。然而,老年学至今仍然缺少精神层面的体察,而老年期却是人生中有足够资源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予以长期评估的唯一阶段。

我要写的生命,超乎生理的层面,向心灵的成长延伸。其实,随着生命的生理层面削弱,通常心灵层面会增进。但是,我不会写随年纪而出现的生理变化,尽管后者并非小事,冲击也大。我要写的是,应付这些挑战的心理和精神姿态,才能真正决定我们从前一个阶段成长到下一个阶段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不会写死亡本身。死亡和年纪不是同义词。死亡能随时降临。年纪则只有真正有福的人能有。我要写的当然还包括,怎么样才可以称为自觉地、清晰地认识我们正在向大限逼近。

我要写你,写我,写这段时光对我们的过往岁月与将来时光有什么意义。未来的日子长得很。

得到岁月这份礼物的人,远多于了解它是礼物而非负担的人。身处晚年的人,并非人人了解或欢迎这份礼物。这本书写的是,拥抱这段幸运辰光并克服其沉重负担的大业。这正是晚年的心灵任务。

这段生命很特殊——可能是生命中最特殊的一段。不过,伴随而来的是整个一辈子的恐惧和希望。想好好过这段岁月,需要抬头挺胸、生气勃勃地正视每一个恐惧和希望。生命不在年纪,不在我们能巴结上多少年的寿命。生命在于年纪增长,在于活出每一段人生阶段所特有的价值。像佛斯特(E.M.Forster)写的:“我们必须愿意松手放开我们计划的人生,才能进入正等着欢迎我们的人生。”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放下青春永驻之梦,放下对于变老的恐惧,去发现好好地老下去所内涵的美。我们应该了解生命的最后阶段并不是“非生命”;而是生命的“新”阶段。上了年纪的岁月,本当是很好的岁月:活动力不低,头脑灵光,经验丰富,充满好奇,对社会有意义,精神上有价值。

可是,老得好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环,或许在于体察到老是有目的的。不管生命状态的优劣、社会资源的多寡,年老都有它的道理所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有用意,用意有不同而无高低。法国道德家朱贝尔(Joubert)说:“一个有用的生命进入黄昏期,会自备灯火。”老年所照亮的,不只是我们自己(尽管这点可能十分重要),也包括周围的人。我们的任务是实现它。其实,这个末尾阶段是生命中最好、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怎么说呢?

我们当中有谁不曾听过这句话,一遍又一遍被重复:“人只有一条命。”这话意味着,生命是一条不中断、不出错的直线;昨日所为、今日所做,都不能重来。一辈子抱着这种想法,有致命的危险。未来被塑进水泥,成功与失败冻结成了永恒,明日有如遭到电线短路,永远无法修复。假使每一步都决定了下一步,那么永远没有新鲜事,没有改变。有的只是生物时间——命中注定、无从挣脱、永无终结的日复一日。现在决定了未来。

但是,我的经验并不是这样子的。刚好相反,我的生命完全是一连串新的开始。

在我年过七十,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对于“生命是昨日的延续”这个观念,从不怎么在意。事实上,这个想法使我非常不舒服。感觉上是大人一边责备小孩,一边坚持自己并不是在责骂——孩子马上觉察挨骂了,一如猎犬闻到猎踪。“生命是昨日的延续”的意思是,一个人不管在哪个特定情况下做了什么选择,结果若非从此得救,就是万劫不复。仿佛“生命”是个不能分割的单调乏味的时间点,每一个现有的段落已经预定了未来的段落。

我现在认为,人只有一条命的说法不能成立。事情的真相是:一条命只是串起来的许多段生命,每段生命各有自己的任务、自己的风格、自己的错误、自己的罪过、自己的荣耀、自己那种深沉阴郁的绝望、自己的种种机遇,这一切都是为了引导我们走向同一个目的——幸福与自我完成。

生命是许多小碎片镶嵌起来的图案,每一片都是自足的存在,每一片都是跃向其他部分的垫脚石。

此刻,对我而言最明显的是,不论这些单独的生命片段是怎么构成一个连续整体的,它们都是分离的单元。每一段都分别存在,都独一无二,都以自己那部分组合起生命的全部。每一段都在更新我们。每一段都有目的。

最初,你掌握到“活着”的基本内容。学会走路、讲话、喝东西不洒出来、不尖叫、不跺脚说“不要”——尽管你心里想这样做,想得要命。

然后在下一阶段,你学会上学、交朋友。或者,你学到了自己不会交朋友、自己有个什么地方是别人不喜欢的。因此,到头来你可能进不了那个核心分子的交游圈。好在,你利用自己内在某种不朽的实心材料,塑造了一个更稳固的自尊,下定决心不管人家怎么说,你都是好的。你开始发现自己里面的那个“你”。

终于,你长大了。他们宣布你是成人。而且有意思得很,你真的觉得自己成人了。

所以,你在某方面有了点能力,或许是得到哪家机构的认证,或许是生活中自学有成。你当了推销员或经理、小饭馆的大厨或皮肤科的医师、救火员或老师、牙医助理或焊工。你有了工作、专业、技术,能靠它立足世界的一个角落,刻下自己存在的记号。你碰上一个生活价值观跟你相配的人,找到了能一起打拚实现生活理想的伙伴,成了家安定下来,两人共同为将来的长远日子作打算。或者,你选择独身,到处移居,探访世界,全心投入工作,或从事神职。不论你是哪一种情况,假如幸运的话,你有个目标。

可是,这个阶段学到的人生道理,往往遗落在追求目标的忙乱之中。你为了觅职,为了保住职位而奔忙。你找到工作,辞掉工作,失去工作。你为了买房子,为了拿学位,为了建立这个社会所认为的一辈子的生活保障而累得半死。

直到有天出乎意料地,时间开始不留情地现身。现在离付清房屋贷款只剩几年。现在离做好退休计划只剩几年。你碰上一连串的企业瘦身、公司关门,或者对某些人而言,则是越过一连串的晋升、红利和专业成就的里程碑。

然后,跟一开始一样简单,一切都结束了。有了第一张年金支票,或公交车老人票。有了退休——退休的解脱感,对不少人来说,很可能迅速转变为被迫的无用感。

有那么一堵灰溜溜的高墙,叫做“晚年”。

学术界人士会写文章,探讨晚年的心理状态和生理变化。可是,我们从一个人生阶段成长到另一个阶段时,我们只知道,变老就是变老。

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变老,我们既变得更蠢,也变得更有智慧。”法国作家拉侯希夫寇(La Rochefoucauld)说。

那到底是哪一种?这些多出来的岁月,不属于组织,也脱离了企业机构,到底目的是什么?是渐渐死亡吗?难道就是在等死吗?假使如此,那么面对晚年,我们怎么可能有任何喜悦、尊严可言?

我只能说我相信自己身边所见的人和事。九十七岁的玛格丽特,从前是裁缝高手,现在还在找事情做。她说:“我还在做生意。”她一直到处找机会替朋友新买的长裤收边,或是缝新窗帘。她跟身旁每一个人说话,有时候有些人不再上门,她就会去找他们。她阅读、听音乐。她跟老学生保持联络。她听雷射唱碟录音演讲。她活着。她焕发出某种东西,能使时间变得神圣,变得有创造力,而非死水一潭。她让我看见了我还看不到的自己生命的那个部分。她告诉了我,生命不是用年龄来测量的。

生命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目的。生命的晚期给了我时间去同化其他时期。玛格丽特的榜样告诉我,这个时期的任务不光是坚忍地坐以待毙,而是在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面向去活出人生。

这本书探讨老化过程的很多层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战、困难和惊喜、问题和潜力、痛苦和喜悦。这本书探讨被拒绝的感受,后者来自于觉得跟其他生命失去了联系。书中检视行动与存在的区别,主张两者都是生命的重要层面,两者在生命的质地中都不可或缺,本来都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重要性不分轩轾。书中探讨自外于周围变化的孤立倾向。这本书还观察,当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束、流动、转化、消失,或出现新人、新挑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书中谈到明日的可畏,永恒的神秘。也谈到怎么面对那一切。随着年纪而来的生命议题包罗万象,引导我们通往生命淋漓尽致的挥洒,全面地更新我们。

这本书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后顺序来读。就像老年岁月,它要人读得慢一点,自省地读,更认真地读。一次读一个题目。要反反复复地读,就算不为别的好了,只为了听听生命的脉动,如何从前一个议题、前一个十年,走向下一个议题、下一个十年。

这个阶段是集大成的巅峰岁月,重新创造生命的岁月。不过,这段岁月给我们的礼物,不仅仅是活着的一口气,而是活得比人生任何阶段都更蓬勃,更有生气。

内容推荐

《老得好优雅》这本书探讨老化过程的很多层面,老化的目的和挑战、困难和惊喜、问题和潜力、痛苦和喜悦。《老得好优雅》探讨被拒绝的感受,检视行动与存在的区别,以及自外于周围变化的孤立倾向。《老得好优雅》还观察,当原有的人际关系结束、流动、转化、消失,或出现新人、新挑战时,会发生什么事情。书中谈到明日的可畏,永恒的神秘。也谈到怎么面对那一切。随着年纪而来的生命议题包罗万象,引导我们通往生命淋漓尽致的发挥,全面地更新我们。

《老得好优雅》共有四十个主题,它不是让人一口气读完的,甚至不用按前后顺序来读。就像老年岁月,它要人读得慢一点,自省地读,更认真地读。一次读一个题目。要反反复复地读,就算不为别的好了,只为了听听生命的脉动,如何从前一个议题、前一个十年,走向下一个议题、下一个十年。

这个阶段是集大成的巅峰岁月,重新创造生命的岁月。不过,这段岁月给我们的礼物,不仅仅是活着的一口气,而是活得比人生任何阶段都更蓬勃的生气。

琼·齐谛斯特写这本书时是七十岁,为了取信于大家,她要保留九十岁时的修订权。

编辑推荐

琼·齐谛斯特编著的这本《老得好优雅》是写给濒临“老年”的人,刚收到退休人协会寄来的第一封邮件的那些人,他们明知自己年轻而健康,十分讶异怎么会收到那封邮件。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关心父母的人,他们关心父母可能会碰到的上年纪的问题。也是写给那些想要反思老化历程在自己身上逐渐显露的人。

最后,这本书是写给不“觉得”自己老的人,不论实际年龄是多少,有一天他们呆住了,发现自己究竟没能逃脱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