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里氏8.0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在地震灾区那些救人和自救就没有停止过。悲伤的泪水留给昨天,感动的泪水才是我们今天的语言。
那些超越72小时极限而获救的生命奇迹,那些因保护学生而倒下的老师,那些废墟下传来的稚嫩童音的歌声,那些冒死从5000米高空强行跳伞的空降兵,那些不顾道路滑坡和泥石流威胁不分昼夜前行的强行军,那些忙碌在灾区废墟上的白衣天使,那些千里跨进灾区施展救援的山东农民志愿者,还有那些知名不知名的款物捐赠者、献血者……灾区和全国各地那一幕幕感人的瞬间,诠释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这些中华民族最高责的精神品格。本书记叙了汶川地震中的50个感人瞬间。
一幢幢楼房在瞬间坍塌,一个个生命在瞬间逝去。曾经的美好家园,如今片片废墟;曾经的美满家庭,如今支离破碎。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恸啊!可是,我们却没有时间去舔舐上天留下的伤口。抗震救灾,一个个繁忙的身影正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废墟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坚毅而不屈的脊梁,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爱,凝聚起我们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坚强力量;爱,升华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大难中的大爱,给我们前所未有的震撼!
第一篇 爱与坚持
1.美丽女生邓清清:废墟中的读书声
2.“吊瓶帅哥”李阳:“你是我最好的兄弟,我不想你死!”
3.奇迹139小时:唐雄夫妻超越死亡
4.马小凤的80小时:“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
5.彭志军:“多坚持一分钟,就多一份获救的希望!”
6.爱情的力量:贺展曦被埋104小时后获救
7.8名矿工40个小时的跋涉求援路
8.苗慧芳:累倒的女村官
9.11岁的肩膀,3岁的妹妹,12小时的脱险路
第二篇 爱与勇气
10.震后73小时,胆小女人龚天秀锯腿自救
11.小馨懿,你是一个奇迹
12.万世师表:“我的爱是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13.那一跳,勇气与责任力撼山河
14.强行军:冒雨徒步挺进汶川
15.“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了!”
16.杨云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
17.邹雯:“不懂得自私”的美丽女孩
18.少年白乐潇断臂逃生
19.小班长林浩:英雄不在年高
20.废墟上的截肢手术,伤者医者的艰难选择
21.手术台边,七旬医生心脏骤停1分钟
22.陈晓泸:为救治伤员而致流产的白衣天使
23.齐羽:累死在救灾一线的警嫂
24.先人后己的“可乐男孩”薛枭
第三篇 爱与坚强
25.高莹:用微笑诠释坚强
26.任思雨:“我唱歌就不会觉得痛”
27.那3岁小男孩的一个敬礼
28.蒋敏:悲伤着,坚强着
29.杜娟:六天后决堤的泪水
30.收起悲伤,重建家园
第四篇 爱与希望
31.北川中学在余震中复课
32.“我们不能让油菜子烂在地里,我们是农民。”
33.新生命,在救灾帐篷中诞生
34.女警蒋晓娟:灾区哺育新生命
35.川籍农民工回乡救灾:重拾希望,就从加入救灾开始1
36.“向你致敬”:铁肩道义陈光标
37.救灾现场的私企经理和外国志愿者
38.一个人的婚礼,我不孤独
39.特殊的蜜月
40.唐山农民救援队:
“咱要还人家的情,别的地方有困难一定要帮!”
第五篇 爱与力量
41.天安门广场:默哀后的震天呐喊
42.肖松林:海外华人的真情
43.大爱无疆,天涯若邻
44.爱的祈祷:死者安息,生者坚强
第六篇 爱与感恩
45.位卑不敢忘国:硬币声中的大爱
46.那些朴实的感谢语
47.餐桌上的饭钱
48.“让你们操心了!”
49.被救者,志愿者
50.让我们对世界道声:“谢谢!”
结语 爱的礼赞
后记
苟晓超:为了孩子。他三次冲进教室
5月13日,通江县洪口镇。没有讣告,没有通知,上千名群众胸戴白花,自发赶来为一位刚刚离去的小学教师送行。
老师名叫苟晓超。地震中,他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23岁的他新婚还不满10天。
5月12日下午,洪口镇永安坝村小学苟晓超老师一如往常值守在三楼教室里。突然,整栋教学楼开始晃动、颤抖。地震了!他几乎是本能地大喊:“同学们,赶快跑!”几乎同时,他冲到阳台上,大声呼叫其他班的老师和学生,同时下意识拽着几个前排的孩子冲出教室,10余名孩子紧跟在他身后。
哭喊声、惊叫声响成一团。“不要拥挤!”苟晓超大喊,扯起两个跌倒的学生向楼下跑去。第一批学生被安全送到楼下,他又迅即转身,从人群中奔向三楼,带着十几个孩子向楼下跑。这时,墙砖伴着混凝土簌簌落下,玻璃不断碎落。教学楼墙壁上的裂痕越来越大,随时可能坍塌。放下孩子们后,苟晓超第三次钻进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奔到三楼后。他对那些吓呆了的10多名学生大喊道:“快!快跑!”双手夹着两个孩子飞奔而下。
当跑到一楼最后一级楼梯,“轰!”教学楼正面两根直径1米的圆柱倒塌,砖块和混凝土狠狠砸向飞奔中的苟晓超的右腿。就在扑倒瞬间,他使出全身力气,将怀中的王佳红和莘跃顺势推了出去。
两个孩子得救了。砖头和混凝土块雨点般向他砸来,双腿被砸断,胸部重伤。苟晓超倒在血泊之中……
看到周围的人们实施救援,准备搬他身上的砖块和混凝土,苟晓超断断续续地说:“快……快救学生!不要管我……”最终。被困的43个孩子得救了。
16时20分,苟晓超在转往县人民医院的途中,因伤势过重,停止了呼吸,走完了仅23年的人生旅程。
“我们全村人都说苟老师又年轻,书又教得好,对学生又负责任,人又和气,像这样的老师还不多见,这么大的祸咋出在他身上哟……”一位老大娘说起苟老师泪流满面。
“教好一个学生,就能拯救一个家庭,办好一所学校,就能拯救一个地方。”2007年8月,苟晓超在《志愿当一名山村教师的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最终,苟晓超用生命实践了他的抱负。
吴忠红:生死一线,用浩然正气铸就师魂
“灾难袭来,将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生死一线,用浩然正气铸就师魂。”
在5月21日吴忠红老师的追悼会上,怀远中学的师生们用这么一副挽联追思他们可敬的吴老师。
有人说,在巨大的危险面前,快跑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这与贪生怕死无关,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在吴忠红心中,守护学生,爱生甚于爱己,才是本能。
抢险战士从废墟中找到吴老师的遗体时,已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早上7时。随后,吴老师转身上楼营救的两名孩子的遗体也相继从废墟中找到。
吴老师被挖出来时,身体僵硬,面部一条很深的伤口。抢救人员根据挖出遗体的位置以及先后顺序,可以肯定地判断出,吴老师已将两名孩子护送出了教室,并在身后守护他们。只是灾难没有放过他们。
“如果吴老师要跑,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教室,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最高的第四楼层,他可以第一个冲下楼,他可以第一个到达相对安全的操场。但他没有!”校长高列与吴忠红共事10年,他太清楚吴忠红的为人——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
“七年级5班的教室和楼梯紧紧相邻,是离出口最近的一问教室,讲台刚好对着门,从讲台出门下楼到操场,是最短的一条逃生通道。”高列说,如果当时,吴老师抛下学生一个人逃生;如果当时,吴老师没有冲回楼上;如果……但残酷却感人的事实,不会再有如果……
学生杨莹是吴忠红罹难前从岌岌可危的楼房中推出的学生之一。回忆起老师,杨莹怎么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老师,您用生命换取我们的生命。您在给我们上的人生最后一堂课里,教会我们‘人’字的真正意义。”
张米亚:生死之间,双臂护住学生
这注定将是永恒的一幕:当救援者挖开垮塌的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看到一名已经气绝的男子跪仆在废墟上,两个孩子紧紧地搂在他的双臂间。
这名男子叫张米亚,生前是映秀镇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
8岁的杨茜睿是张米亚班上的学生。这个从废墟里挖出来的小姑娘健康无损,正是张老师的保护让她依旧天真活泼地站在我们面前。
“我们怕极了!都想往教室外面跑。”讲起地震时的情形,小茜睿仍惊魂未定,“可是张老师大声喊‘不要慌,都趴在课桌下面’,我们就钻到了课桌底下。前排有人趴得不够低,张老师还去按他们的头。几个同学想往外跑,张老师就一手抱住一个,拼命压在讲台下面。这时候,房子就垮了……”
张米亚的班在二楼,地震中30名学生全部被埋,后来几乎有一半获救,是全校所有班级中获救比例最高的。
“紧急情况发生时,教师的处置方式是孩子们生存的关键。很多获救学生家长,在转移之前,讲起张老师,还感激得掉泪。”同事贾正秋说。“他那么做我并不吃惊。以他的个性,他肯定先把所有孩子都送出去,自己最后再走,腰上还要夹上两个孩子。因为他平时就很爱孩子。”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们曾用这些词语形容老师:蜡烛、泥土、春蚕、园丁、人梯……而汶川大地震的这一刻,老师们无言地将这些词语升华。除了上面的三位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名字让我们铭记——
当人们找到年近50岁的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时,已经离去的他是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的,而他身下死死护着的4名学生,都活了下来。
21岁的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老师瞿万容,被扒出废墟时,已经停止呼吸。人们看到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她身下紧紧护住的那个孩子,只受了轻伤,呼吸平稳。
在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塌下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下,已经逝去的48岁的临时聘用教师杜正香匍匐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死死地各拉住一个孩子,胸前还护着3个孩子。
在红白镇中心学校,废墟中26岁的二(2)班班主任汤鸿弓着腰,张开双臂,像母鸡护住小鸡那样,怀里拥着3名学生。她被上面砸下的砖块击中遇难,而她怀中的学生有两名得救!
向丽、唐春梅、郑发富、方明飞、梁爱迪、张兰、联芳、何代英、张辉兵、王邹明、钱富波、郭小琴、董显荣、李萱、唐基磊……这些大部分只有二三十岁的年轻老师,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留下白发苍苍的双亲,没有来得及和心爱的人道别,在生死抉择的那一瞬间,他们选择了同一个姿势,紧紧拥抱着他们深爱着的学生。 这是雄鹰展翅般的姿势啊!可是,为了那些像雏鸟一样被你们揽在怀里的孩子们有一线生机,你们宁愿就此凝固。这又是怎样的一双翅膀啊,钢浇铁铸,给人以生机,更托起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生与死的瞬间,老师们用生命庇佑了更年轻的生命。“我的爱是折下自己的翅膀,送给你飞翔”,他们,无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P45-50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里氏8.0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
一幢幢楼房在这一瞬间轰然坍塌,一个个生命在这一瞬间悄然而逝。曾经美好的家园,如今片片废墟:曾经的美满家庭,如今支离破碎。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恸啊。可是,我们却没有时间去舔舐上天留下的伤口。
抗震救灾,一个个繁忙身影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瞬间。废墟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坚毅而不屈的脊梁: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泪水之外,我们收获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耀。
地震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迅速成立,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及公安消防战士立即奔赴抗灾一线,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救灾工作,大量志愿者自发前往灾区加入救灾。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投入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中。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在地震灾区那些救人和自救就没有停止过。悲伤的泪水留给昨天,感动的泪水才是我们今天的语言。
那些超越72小时极限而获救的生命奇迹,那些因保护学生而倒下的老师,那些废墟下传来的稚嫩童音的歌声,那些冒死从5000米高空强行跳伞的空降兵,那些不顾道路滑坡和泥石流威胁不分昼夜前行的强行军,那些忙碌在灾区废墟上的白衣天使,那些千里跨进灾区施展救援的山东农民志愿者,还有那些知名不知名的款物捐赠者、献血者……灾区和全国各地那一幕幕感人的瞬间,诠释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屈不挠,自强不息”这些中华民族最高责的精神品格。
此刻,我的泪为你而流。
“多难兴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你是我永远的荣耀!
自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们注视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我们为遇难的数万生命深深哀悼,为失去家园的灾区同胞深深祈祷,为那些奋战在灾区的救援人员、为那些知名不知名的捐赠者深深感动:我们为家园被毁和亲人离去而流泪,为同胞的勇气和中华民族的团结而流泪,为灾难中爱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而流泪。
我们编写这部书,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种情怀。
在救灾现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催人泪下。我们从那些平凡人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入手,从爱与坚持、爱与勇气、爱与坚强、爱与希望、爱与力量及爱与感恩六个角度,选取了50个感人至深的瞬间或故事,它们有对生命的坚持,对困难的无畏,有对未来的憧憬,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还有对生命的敬畏、对他人帮助的感恩,讴歌了人性的伟大。书中贯穿着亲情、友情、爱情,亲民情、军民情、医患情,师生情、同窗情、同事情、工友情,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以及宗教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四川灾区的人道主义之爱,这些真情谱写了一曲大难中大爱的颂歌。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许许多多平凡人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不已。
本书由江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徐建国社长及游道勤副社长承担了本书的具体策划工作:一编室主任余晖编审多方统筹,承担了具体的组织工作;编辑魏如祥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统稿工作,并撰写了各篇的开篇引言和全书的结语;编辑曾熙构建了此书的框架和体例,并撰写了前言。黎阳、周雷、左中甫、江左及邱睿等朋友也参与了此书的编写。李琪为本书配以英文目录。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的很多素材取自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各种媒体,谨向这些资料的原作者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