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真是货币增长推高了房价吗?
地产商任志强经常宣扬一个结论:“房价翻了5倍,中国的M2也翻了5倍”,房价是由货币增长和通胀推高的,相当于房子没涨价。任志强说的是错误的,真实情况并非货币增长和通胀推高了房价,而是房价推高了通胀和货币增长。任志强的说法是倒果为因。
我们先来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货币,一个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才是印刷出来的钞票,而广义货币只是一个记账数字。任志强所引用的M2数据,就是广义货币数据,也是我们的媒体广为引用的数据。银行放贷后,企业借到的钱一般并不马上使用,也不放在保险柜里,而是马上又存到了银行,这样银行就增加了一笔存款,也就是派生存款。这就是说,银行放出贷款一次,存款也增加一次,在记账上,贷款不仅不会造成的存款的减少,反而会造成存款的增加,中国央行公布的存款余额大部分都是这样通过贷款派生出来的。这就是广义货币增长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货币的循环利用。
理论上讲,这种循环可以无限进行下去。广义货币与基础货币的比例,称为货币乘数,从理论上银行有永远用不完的钱,货币乘数可以无限大,但货币乘数无限大,金融风险也就无限大,如果最原始的存款被抽回,所有的循环链条就崩溃了,因此现在各国银行都设有存款准备金,不允许将所有的钱都贷出去,必须保留一部分。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决定货币乘数的大小。次贷危机后,虽然美国、欧洲等较着劲开动印钞机,但为什么世界流动性反而突然消减了?关键在于房地产价格涨跌对信用存在着扩张、收缩效应。伴随着美国房价的下跌,美国的货币乘数也急剧下降了,原先美国的货币乘数一直维持在9左右,而到2008年11月份时已下降至5左右。
中国与美国的趋势相反,美国是房价下跌导致了货币乘数下降,而中国则是房价上涨导致了货币乘数上升。中国的新增贷款主要是住房贷款。
地产商推动广义货币增长,买房也是创造广义货币的一个重要过程,比如在一线城市买一套房,贷款二百万,就是创造了二百万的广义货币,二线城市每个贷款买房的家庭大概创造五十万的广义货币,三线城市每个贷款买房的家庭大概创造二三十万的广义货币。大家可以想想,每个贷款买房的家庭都以几十万的数量级来创造广义货币,那广义货币能不暴增吗?
中国广义货币的暴增,并不全是地产商的推动,住房市场化本身就是个货币化的过程,只要是市场化供应就很难任谁都买得起,因为大家都是在城市买房,城市的地因稀缺而不断高涨,因此百姓买房所付出的资本远高于建筑材料的成本。其实东京、瑞士、纽约、伦敦房价也高得不行。
因此,任志强强调广义货币推高了房价,这是颠倒了因果,事实是房价推高了广义货币。 另外,通胀也不是房价上升的原因,相反是房价推高了通胀。中国每年的通胀超过5%的时候很少,中国的绝大部分产品几乎不涨价,有的产品甚至一直在降价,比如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家用电器、汽车、消费电子商品等是降价趋势。如果真是通胀造成房价上升,这些商品的价格也应该跟着房价翻了五倍才对,但是并没有,如果说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平稳是因为应用电子技术革命的影响,那汽车价格的平稳显然与应用电子技术革命没多大关系,从汽车的价格我们就能判定中国的通胀情况。
中国的通胀有三个基础因素:一个与粮食有关,一个与住房有关,另一个与大宗商品进口有关。与大宗商品进口有关的因素基本上都被企业的技术改进消化掉了;与粮食有关的因素被国家有节奏地控制住了,基本上变化不大;那么与中国的通胀有关的因素就只有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了,中国近年的通胀主要是房价推动的。
任志强模糊了广义货币的概念,未弄清广义货币的运行、增长原理,将广义货币等同于基础货币,得出错误的结论是必然的。总之,不是货币增长和通胀推高了房价,而是房价推高了货币增长和通胀。
那房价为什么这么高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分析的。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