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在青天水在瓶(智宗法师佛学随笔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智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学佛数年,以自己的独特经历与感悟来体察人生与观照生活。《云在青天水在瓶(智宗法师佛学随笔集)》为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智宗法师的佛学随笔集。其中既有解读佛教经典经文的篇章,又有讲述佛门日常生活的随笔,知识性与可读性兼备,有助于修心养性。

本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云在青天水在瓶(智宗法师佛学随笔集)》是一部佛学随笔集,收录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智宗法师的作品三十九篇,分源探、经说、漫谈、禅话、时记五篇编辑。

《云在青天水在瓶(智宗法师佛学随笔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篇 源探

 1、云在清天水在瓶

 2、佛法简谈

 3、佛经、历史和神话

 4、佛教·科学·科学家

 5、高峰祖师曾闭关

 6、地藏的秘密

 7、杨枝观音

 8、观自在

 9、上西天

第二篇 经说

 1、阿弥陀

 2、弥陀经说

 3、心经心径

 4、心经心得

 5、心经心悟

 6、《普门品》心要琐谈

第三篇 漫谈

 1、海岸孤绝处

 2、六祖他妈的问题(或放源探篇?)

 3、吕洞宾的佛教育“八卦”

 4、苹果佛缘

 5、天花乱谈

 6、烟酒糖茶(或放禅话?)

 7、一件袈裟引发的血案

 8、杂说韩愈反佛

 9、知识的力量

第四篇 禅话

 1、禅外乱弹

 2、从前有座山

 3、茶禅不二

 4、也谈禅茶一味

 5、“风”“幡”之动

 6、梅子熟了

 7、抬驴另解

 8、我从空中来

 9、知识的力量

第五篇 时记

 1、怀念师傅

 2、一百岁奶奶的首诗

 3、天上掉下个小妞妞

 4、寺院妞妞已长成

 5、猫情猫事

 6、教驽台高古寺幽

附录 《略谈居士学佛》

后记

试读章节

先说说苦行吧。这简直就可算是佛教脱胎旧传统的一大隐疾,动不动就要发作一下,刺激刺激时人的神经。我们知道,佛祖本人是反对执着苦行、极端苦行的,佛祖提倡的是一种既满足人性基本需求,又不致引发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剧烈冲突的、不苦不乐的人生态度,即所谓中道。而中道的行事原则,就是随缘——能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息世讥嫌”,非常简单,特别务实。这都是见诸经典的确载,然而,也正是因此,执着苦行的大迦叶与佛祖产生了分歧,极端苦行的提婆达多与佛祖最终分裂,给佛教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佛教传人中国后,阵痛依然。早期佛教行人根据个人基础与外部环境的不同,分别走上相异的弘法道路:学识渊博的,被皇帝请进“钓鱼台国宾馆”,好吃好喝地侍候着,建官方译场,广招天下学人,走知识路线、上层路线——是所谓义学僧,隋唐时统称为教门;专志笃行的,身无长物,无籍无寺,游行民间,唯苦行修禅是务,以走下层路线居多——后世僧史称之为禅门。这原本是没什么问题的,各随各的因缘嘛。但北魏时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中“崇真寺”条,却通过一个阎王爷发落五比丘的故事,反映出当时洛阳有一种舆论:“坐禅苦行,得升天堂”;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凌物”,是“比丘中第一粗行”,被送进地狱受罪;“造作经像”,建寺造庙,是劫夺民财,也被送进地狱。据说,这故事一出来,当朝的胡太后“即请坐禅僧一百人,常在殿内休养之”,“京邑比丘,悉皆禅诵,不复以讲经为意”。这当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北魏胡太后时,佛教义学反倒发展更大。但这一传说却不能不令人注意到,当时的教门与禅门之间的确存在着严重对立的倾向。比方说北魏菩提流支译经团和散兵游勇的菩提达摩。唐中期的《历代法宝记》和《宝林传》都记载说,达摩之死,是因菩提流支等人六度于食中置毒所致。为什么要毒死达摩?《续高僧传》说:“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这显然是轻描淡写,没在点上,因为包括菩提流支在内的义学僧们也都是讲“定法”的,多年下来大家怎么能算得上是“乍闻”?可见,让人“多生讥谤”的,只能是达摩的禅法与菩提流支不同。如何不同?汤用彤先生研究指出:“达摩‘四行’非大小乘各种禅观之说,语气似婆罗门外道,又似《奥义书》中所说。达摩学说果源于印度何派,甚难断言。”真是一语道破天机——所谓毒害,怕也是印度佛教新旧派之争流毒蔓延中国的变异版本罢了!

乍看起来,这事好像与苦行是无甚大关系的,起码字面上不明显,但问题是。达摩在五代后被追认公推成中国禅宗第一祖,这下事情可就闹大了。因为禅宗此时已成中国佛教第一宗,势力最大,范围最广。又因为达摩留世最深的,其实并不是他的禅法,而是“九年面壁”的传说和强身健体的武术。武术又叫功夫——这名字很有创意,双关甚明,肯下功夫,才能有功夫,能下苦功夫,才能有真功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得,“苦”出来了。九年面壁,那更是一个苦啊——据说,小鸟在他的头顶上都孵出几百个蛋了,这几人能做到?如此一来,苦行就成为中国僧人的心灵烙印了,即使出则众星捧月入则敬若神明,再身不苦的,也要口头上纷纷以“心苦”作标榜,好像不苦就不是僧人了似的,流风所及,人人都习以为常,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真是何其怪哉!

前不久,有人在网络上还把北方某寺与中原某寺放在一起比较,说北方某寺苦行是佛教正道,中原某寺富贵为佛教败家子,褒贬分明,理直气壮。更过分的是,甚至把人家长得肥头大耳也当作是脑满肠肥的一大罪状——这似乎已经不是为佛教而争,而是为个人审美而斗了——活脱脱地又是如上心理的一次新时代“闪光”。而实际上呢,且不说北方某寺的师兄们没那么苦,中原某寺的同修们也没那么腐败,就是随便翻翻佛教史,我们也不难发现,总体说来,佛教主流好像从来就没苦过,而且,不光没苦过,甚至还可说是一直锦绣花开、富甲一方!试想,“三武一宗”为何灭佛?宋代的搞丛林清规研究的宗赜禅师就毫不客气地指出过:“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肯清俭守真风。”这首当其冲的,还是钱多烧的呀!还苦行呢,你银子比皇帝都多,小日子过得又那么招摇,这不是找灭么!再想想,印度佛教为何在13世纪时灭亡?除去战争因素外,不也是因为后期密宗贪腐堕落,失了民心?中国亦如是:“三武一宗”后,禅宗聪明,躲入山林打游击,保存了实力,后来又农村包围城市。成功地占据了中国佛教的半壁江山。如何?人一阔脸就变!什么农禅并举自力更生,一边歇着吧,翻了身的禅师们有得是皇帝赐的土地、信徒捐的珠宝,变现、放贷、圈地、出租,你追我赶地,个顶个都成了庄园大地主了,落到民国时,社会上都闹着要“庙产兴学”。这是为什么?眼红呗。谁让你钱多了不花,明摆着是要做唐僧肉啊!唉,慈航法师当年说,佛教有三大救命圈:一者教育;二者慈善;三者文化。我本人理解:教育,就是要让我们明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不忘本;文化,就是要博采众长、因材施教、教化众生:慈善,就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社会,做财富的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应当铭记,随缘和众,息世讥嫌,才是佛教立身处世的标准啊!

当然还有持心修定,也就是通常所理解的禅,这更是佛教的重要内容,重要到说中国佛教其实就是禅与禅宗了。然而这里边花样儿也最多,说下来又是一大堆的官司要打。

P6-8

序言

天花乱坠说菩提

为智宗法师新著《云在青天水在瓶》作序,有三不敢。其一,法师通晓佛学,而我只窥一斑;其二,法师读书多,尤其谙熟佛经、古代笔记、摭言,我自愧不如;其三,法师正当盛年,春夏葳蕤,而我已跨越“老气横秋”,不说代沟,也难免隔膜。近年我写过不少书序,唯独这次有点心怯,或说有点自知之明吧!

智宗的文章我早就拜读,惠蒙法师多次赐稿《普陀山文化》,得以先睹为快。印象所及,可以用“指”、“通”、“变”概括。

首先说“指”。指通旨,意向;有指点、指示、指导、指迷等义。又通旨,美好。《诗·小雅·鱼丽》:“物其旨矣。”故好吃的食品称甘旨。司马迁说:“其言近而其旨远,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称文即能指,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包括音素或音素组合,索绪尔称之为“音响形象”。众所周知,佛教东传中国,首先有赖于译经。汉语是翻译的载体,梵文称作“乘”或“筏”,印度佛教是乘着中国船筏进入的,后来在中国发扬光大了禅宗。禅是梵语Dhya^na(禅那)的音译,原意为“思维修”,入乡随俗,就被当地风土同化。智宗《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文对此作了开示。他说:佛经翻译挂靠中国道家的土特产,把道家“没有”的“无”,移花接木,改作佛家“变化”的“无”。“禅”同样取自道家。《庄子·寓言》:“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继承、衔接),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智宗把“禅”看作汉传佛教的关键词,甚至是同义语;又认为包含原教旨万物轮回更迭、种性平等的意思。智宗说:此中的“禅”,意为“替代”,扬弃了原先“苦行”、“持心”两义。他还考证这一妙译出自公元2世纪的佛经翻译家安世高。安大师同时精通儒、道学说,尽量把概念往这两家挂靠。智宗还在《说文解字》中找到论据:禅从示,有神示之意,与“Dhya^na”思维修重合,充分发挥译文“禅”字的精微幽妙。然后又从“苦行”、“持心”说到印度佛教的分裂、达摩之死因、禅宗在中国的壮大以及“三武一宗”灭佛之背景和教训……天花乱坠,落英缤纷!智宗的行文风格类似开坛说法,机智多变,虚实难辨。正如公孙龙《指物论》所云:“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庄子《齐物论》所云:“以指喻指之非指。”名物之辩,亦指与能指之辩,意在言外,贵在妙悟。

其次说“通”。通有贯通、通达、往来、陈述等义。佛教讲圆通,儒家讲旁通,道家讲玄通。做学问、写文章的关键就在一“通”字,所谓一通百通。智宗散文的优势也在一“通”字,宏观说是大道通天,合释儒道于一体;微观说是曲径通幽,熔情事理于一炉。如《杂说韩愈反佛》、《六祖他妈的问题》、《吕洞宾的佛教八卦》、《抬驴新解》等,都能出入三教,一以贯之。《佛经、历史和神话》、《佛教·科学·科学家》、《知识的力量》、《我从空中来》等更打通古今,超越时空,博而能约,求同存异。正如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所说:“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读智宗之文,要以通求变,方有所得。

再次说“变”。《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变”是世间万象的一个共同规律。一千五百年前《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指出:“时易世移,质文代变”(《时序》)“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通变》)智宗的文章不僧不俗,不即不离,不衫不履,甚至不伦不类,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谈经说禅,亦非时下流行的散文随笔。探究其渊源,或可追溯唐五代的俗讲,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俗讲广譬博喻,纵横铺陈,把深奥的佛典通俗化、生活化,曲折反映社会众生相与时尚时弊,并且与民间说唱变文相结合,把内容扩展到讲史与敷衍时事。变文之所以称“变”,不仅变内容,而且变文体、变语言。智宗的文章或可称之为哲理散文、佛学小品。“云在青天水在瓶”,其要旨精义在宇宙人生之中,色空有无之间,文字形相之外,诚如庄子所云:“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彼是可否,全凭因缘;变或不变,存乎一心。

智宗法师新著有两篇文章冠名“乱读”或“乱弹”,一篇《天花乱谈》,一篇《禅外乱弹》。“乱弹”亦杂记一类,因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得名,后专指说唱结合的地方剧种。而智宗的“天花乱谈”即“天花乱坠”,传说南北朝时梁武帝时请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坠落。智宗的《天花乱谈》先从一段少年往事争夺雨花石谈起,引出“天花乱坠”典故,列举梁武帝有一次讲经也“花雨缤纷,地变琉璃”。尔后考得“散花”原是佛教一种礼仪,与梅兰芳的“天女散花”相类,有散花僧司职。接着征引了绍隆大师的《槿花诗》:“朝开暮落关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又征引《大智度论》、《法华经》与《阿弥陀经》,指出“天花”原来是曼陀罗花和曼殊妙花。然后,笔锋一转,把曼陀罗与《水浒》蒙汗药联系起来,列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以及《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辞海》等条目,指出其产地、俗名、别名、性能、药用价值、用量与适应证……《心地观经·序品》:“上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智宗行文大抵如此。所以,我戏称他为“散花僧”、“花和尚”,以花作喻,将其生花妙文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无色花。《辞海》:“曼陀罗花,花冠漏斗状,白色。”白色即无色、绝色。佛教有两对重要概念,一对是“色”与“空”,一对是“有”和“无”,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宇宙间根本没有绝对的存在。得失苦乐,悲欣祸福,都由因缘,生与死亦是如是观,这是佛法精髓所在。智宗新著第二篇《经说》诸文对此作了种种开示,就近取譬,当头棒喝。另有《梅子熟了》一文,从马祖禅师“梅子熟也”一语与慧南禅师的“三问”开笔,论说尊师重道的要旨在敢于离经叛道,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抬驴新解》一文也推倒陈说,翻出新意,一醒耳目。恕我驽钝,不解禅机。但从新著文体与行文风格着眼,颇似《六祖坛经》,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慧能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自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本于无,无色亦可看作本色,即自然的本来面目。智宗的文字质朴、纯净,几乎不加色彩,没有大段描写,甚至不用形容词修饰,而只是平实、平易地叙述因果缘起,无剑拔弩张之态,有月白风清之致;文体亦不巾不帻,粗头乱服,不主故常,歪打正着,时有惊人之语,出奇之笔,机智诙谐,妙趣横生。智宗由儒入佛,先受《论语》、《孟子》以及笔记、摭言的熏陶,又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以及禅宗公案得到启发,深谙自然之理。元好问诗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你能说《论语》《孟子》有色吗?你能说《般若心经》、《阿弥陀经》有色吗?所以说智宗的文章是无色花并无不可。

第二类为有情花。佛教称佛为觉王,称菩萨为觉有情。佛教主张“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佛家的慈悲喜舍,不杀生,不偷盗等五戒八戒,都是有情的外观与内涵。佛法从有情缘起,智宗的文章谈经说禅,谈天说地,谈今说古,谈玄说偈,怎一个情字了得?阅读《天上掉下个小妞妞》、《寺院妞妞已长成》、《猫情猫事》……不禁会联想起“五四”以后那些谈龙画虎、说狗养猫的小品文,然而面目迥然不同。那些小品的共性是消闲,智宗文章的特点则是慈悲。《天上掉下个小妞妞》记的是养狗的日常琐事。寺院里收留了一只流浪狗,疑似普济寺车队养的那一只,叫妞妞,也就以妞妞相称。智宗娓娓动听地叙述妞妞的故事,有情有景,有笑有泪,有滋有味,一波三折,却没有把它当作狗写,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可爱的讨人喜欢的小女孩:“而妞妞就是那个梳着两个朝天小辫儿,绷紧了圆鼓鼓的红脸蛋的小姑娘……”后来庙里两个小和尚恶作剧,把妞妞带上佛顶山,不料时至半夜,妞妞竟回到寺院敲门,我见犹怜。智宗不由得设身处地推想:妞妞在佛顶山上疯狂地寻找,又带着无尽的慌乱与疑惑下山……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这就叫以己度人,或推己及人。我佛慈悲,众生平等。当今许多人养宠物,狗是首选。不知在百般宠爱之余,有智宗法师的慈悲心没有?另一篇《猫情猫事》,状形绘声,惟妙惟肖。其观察的细微,刻画的生动,体验的深切,叙述的委婉,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怀念师父》一文则可谓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龚自珍说:“落花不是无情物。”《红楼梦》又名《情僧录》,曹雪芹把心中最喜爱的一个女孩取名“晴雯”(情文),并为她制作了一段动情的曲文:“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死后,还和泪为她写了一篇绝世佳文《芙蓉诔))。这才是“阿弥陀佛”,“般若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三类为无花果。无花果,桑科,雌雄异花,花隐于囊状总花托内,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中医用果干入药,功能开胃止泻,主治咽喉痛。所以用无花果比拟智宗的文章,一是指其果实(知识)的密度;二是指其种植(写作)的随意,“多用扦插与压条繁殖”;三是指其藏花于果,寓有多重隐喻、暗示与启示。无花果扦插属无性繁殖,只须取植株营养器官之一部分,插入松土或细沙,利用其再生能力,使生根抽茎,成为新植枝。而且按取用器官,可用枝插、根插、芽插、叶插多种方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雌雄异花”,这多么像智宗法师撰文,取其一点,联想生发,奇思覃想,接踵而至,妙笔生花,果实累累。如果你细读《烟酒糖茶》与《苹果佛缘》等佳作,就一定会赞同我这“无花果”一说。试想,当年云光法师讲经时乱坠的不是花,而是无花果,流蜜飘香,自天而降,那该是万众雀跃,多么动人的情景!

天花乱坠说菩提,恭贺智宗法师新著问世,借集名凑成一联:

无生妙有空生色

云在青天水在瓶

后记

在佛教的法脉传承上,我算来是禅门临济宗的第四十六代传人。而临济宗风,历来传为美谈的,显然是不立文字的当头棒喝,而非今天如我这般胡言乱语式的“葛藤”——纵然历史上的禅宗大德们不少是著作等身!

究其原因,绝不在于禅宗思想上要反智,更不在于政治上要发泄愤懑——学术界的观点总是令人大开眼界、大摇其头!前贤运用棒喝的根本,只在于禅的教育,首以心地开悟为宗极。然则我辈之凡夫,无论贵贱,平日里的念头均如瀑流,心思转换直如电光石火,是稍纵即逝,若要自悟,诚属甚难,故而具眼明师,但欲令后学开悟者,唯于师徒相授的日常起居间,觑得心意转换的那一刹那,快下手眼……此种情势,何来余暇咬文嚼字拟议思量!故此,或棒或喝,随手拈来,直截快当,立竿见影,这简直就是禅宗教育的必然。

至于以文字讲禅,绕路说禅,那是入宋后文化思想普及发达,知识分子学佛参禅的强烈需求所致。因此纵览佛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唐与宋的佛教大师们果真是相映成趣:用世俗的方式来划分。唐代的佛门大师都应属思想家,是哲学的高峰;而宋代的大德们则类似文学家,是艺术的极致。又拜极其注重书写史的中国传统使然,宋代禅宗大德们流传至今的创作成果之丰、门类之全、规模之巨,可称得上是汗牛充栋、蔚为大观了。假如稍有涉猎,便可得出如下的认识一一中国的诗词歌赋茶与酒,琴棋书画戏并馔,无一不通禅归禅说禅悟禅,其实绝大部分是自宋伊始的。

也正因为宋代文字禅(或文艺禅)的勃兴,对应的,佛教内部最有名的公案就莫过于大慧宗杲禅师火烧其师的名作《碧岩录》了。“火烧碧岩”的这种极端做法,彰显的不是大慧不尊师,恰恰是大慧能重道,重禅之道、佛之道!禅由心悟,佛由己作,倘是不如此拨乱反正,任由士子学佛者,游心于字里行间,乐逞口舌之机变肆意,妄以为此种葛藤文字即是禅道,岂不是自误误人,贻害甚深!

尤其是,公案之作,全在师徒当机之佳妙,说者自清,听者自明,主客双泯,俨然即禅。而记录文字,仅存只言片语。却任凭后来之第三者横插一足,涉入其中,非要觅出个道道来,这几近游戏,不过是世智辩聪式的狡狯罢了。

所以,以此论而观个人的这本集子,不得不汗颜承认,多数文字尚属文人习气,迷尘认影,实入不得大家法眼。而之所以还愿意编集成册,贻笑大方,我亦无他,唯彰个人上下求索之愿心未灭,只做个不断努力学习佛法的见证罢了。至于有缘阅读本集者,则要再饶舌几句。小说写才情,散文写性情,本人无才,唯以拙笔写个人学佛的真性真情,是故嬉笑怒骂,玩笑调侃,皆入文中,但这只是佛法生活化的一种特色尝试,并非本人之本来面目。若有因文废意或逐文解意者,万万未可。钱钟书曾言:吃鸡蛋不需要认识母鸡。而个人则要反其道而提倡:世人学佛,确需读文更要知人,人文合一,知行合一。所以,以文交友之后,更希望能有缘与不同见解的佛法学习者当面砥砺,相互增上。

感谢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李稚音老师字斟句酌地细致编辑,更感谢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的齐俊望老师,于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本书设计增色,方使此书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尤为感谢著名学者方牧先生,抱病为本集作序,妙笔生花,锦文焕灿,至为溢美,颇令本人甚感兴奋兼惭愧!又蒙本山几位大法师,或题写书名,或帮助修改,复使此书再增美化,但尊嘱不做一一注明,谨致万分谢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