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封信让我们的孩子不说谎
童童妈妈:
您好!
孩子说谎是个问题,但分析原因,我们一起努力也是有办法的。
在日常生活中,小儿说谎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小儿说谎的原因也挺多。年龄不同,说谎的动机、表现也各有不同。
说谎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父母不用在意,更不能给孩子扣上“说谎”的帽子。
3—4岁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孩子年龄小、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他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而成人常认为他们在说谎。比如,有的孩子说:“爸爸给我买了个房子那么大的玩具。”其实,这种情况不能认定孩子在说谎,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他能幻想出许多其他孩子不曾想到的事物、事件。当然,如果孩子是有意说谎话以逃避责罚,应跟他讲清道理,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说谎了;但如果处理不当,比如谩骂、责打,则会导致孩子继续说谎话。
4—6岁幼儿的说谎特点就不同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大人的较多,此时谎话成了他们的保护伞。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其会引起的后果。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养成诚实品格的最佳时期,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6—12岁是个“理智的年龄段”,儿童在智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的孩子说谎往往是为了逃避责罚、掩盖真相,也有的是因为好玩、吹牛等。其实,这时候的孩子说谎已是一种痛苦,不再有童言无忌的快乐。他们往往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为了哄父母开心,为了使自己在父母、老师面前的形象与被期待的形象相符,想尽办法说谎,并且为了一个谎言要说无数个谎言。这个阶段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_旦发现孩子说谎,就应该先分析原因,再找合适的机会,选择恰当的场合劝说他们,切忌在大庭广众下揭穿孩子的谎言。
这时的孩子说谎大抵有以下两个原因:
1.父母言传身教不够,教育不当。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父母曾经有过的不诚实行为,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有的父母教孩子说谎:“不要告诉奶奶,我们家好吃的藏哪儿。”“告诉老师,你不能去参加运动会是因为你生病了。”“别告诉你舅舅,家里又新买一套房了。”他们只认为偶尔说些谎话是权宜之计,却没想到这些谎言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
2.害怕父母训斥、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孩子做错一件事,便要打骂孩子。孩子由于本能地自我保护,常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一旦得到父母的宽恕,在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他们便会轻车熟路地再次以说谎来求得宽恕。
我们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不纵容孩子说谎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身作则
研究证明:说谎话的孩子大多出自父母常常说谎或不遵守诺言的家庭。因此,如果您希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奠定诚实的基础,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他树立一个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
2.尊重孩子的秘密
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孩子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与父母过多的保护。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几乎很少考虑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应该了解些什么。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秘密,而且应该知道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向他了解不同的内容。
3.相信自己的孩子
也许父母培养一个实事求是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关系。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如果父母常常表现出信任感,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为此而自豪,从而养成诚实的习惯。即使发现孩子说谎,父母也不应为此而结束对他的信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我们还是爱他的,我们能理解他的心情,并该告诉他,一句谎言是可以被宽恕的,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他就会失去父母的信任。P7-9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我国教育专家林格为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用了十年时间进行教育新探,在踏遍了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1200所学校,拜访了400余位教育专家后,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使命感和敬畏心,我也赞同林格老师的观点:“教育是没有用的。”
不是漠视教育的作用,而是谨慎地掂量教育的分量,感到简单盲目的说教是没有用的,细节末梢和教育技巧上的创新已经不足以缓解目前的全民教育焦虑,真正需要创新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者,包括教师以及家长,能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尽量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实施有效的教育,才是我们对教育最重最重的期许。
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孩子家长对话,谈教育孩子的困惑,谈教育孩子的体会,分享我的思想,希望唤醒更多孩子家长对教育的深度思考,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回想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实践经历,思绪如丝如絮般纷纷扬扬。
观点一:教育不是摁着牛头吃草——妈妈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涉足如今的教育现状,真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尴尬。家长明明知道此路有“虎”,可又找不到通幽的“山道”,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于是家长带着孩子“望虎兴叹”。“老虎”打不死,还累得自己浑身是伤。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喜欢“摁着牛头吃草”,“闭着眼睛打虎”。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牛的本能!正如一个人天生就具有学习的本性,人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与人交流,可是面对教育,许多孩子怎么就苦不堪言呢?这就是方法问题了。一味“灌输”,把“草”往“牛嘴”里硬塞,这不是对孩子学习本能性的蔑视吗?他们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便逐渐失去了这种本性,丧失了原有的学习热情。
怎样把知识变成孩子内心渴望的青草,是所有妈妈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贾志敏老师这段话巧妙地告诫我们教育孩子“无招胜有招”的深奥哲理,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细细琢磨。
观点二:教育不靠吹胡子瞪眼——妈妈应自觉自动地让自己的内心柔软起来
前不久刚结束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讲到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时,播放了班得瑞的乐曲《童年》。当宛如天籁的乐声在会场回转时,我见到两百余名骨干教师眼睛里闪烁着孩子般的晶亮的光泽。这是一首让人很容易回想过去的曲子,我仿佛看到教师们尘封的记忆随着婉约、清幽的乐声慢慢拉开帷幕,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美丽的音乐让大家的心柔软起来。
是的,每位老师都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每位妈妈也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
要使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曾见过,妈妈训斥犯错孩子的声色俱厉;曾见过,妈妈讥讽咬笔孩子的怒目圆睁;曾见过,妈妈厌恶调皮孩子的冰冷面孔……她们的言语、声形中流露的是霸气、煞气和怒气,哪里看得见一点柔软的影子!于是乎,孩子的创新意识、童真童趣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怯懦、自卑与盲从。惊呼:教育的希望何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在《教育就是服务》中指出,教师应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作为家长的母亲不是更应该真诚为孩子服务吗?让我们的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
谈到服务精神,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服务行业的那些服务生,见到客人笑脸相迎,躬身问候,和风拂面,艳阳暖身。在这样柔软的服务下,哪位顾客不会“大开胃口”呢?如果孩子的“精神”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孩子还有什么“欲望”,还有什么“胃口”,还有什么追求,还有什么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善于在每一个孩子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由此可见,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素养。成功的教育就是在教育者水一般高贵柔和的气息滋养中形成的,伟大的柔弱才能培养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不断地走向成功,使每个孩子成为相信自我、敢于挑战、爱“吃草”的小黄牛。 观点三:教育不能一把尺子定乾坤——妈妈应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唤醒孩子的自觉
林格先生摘记《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来说明教育之道不在“器”,而在于“道”。这里的“教育之道”指的就是如何洞察、处理人的内在自觉。孩子的自觉意识一旦产生,就将获得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所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调皮捣蛋的小学生罗杰-罗尔斯,出身贫苦,由于受到不良影响,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校长皮尔·保罗将从窗台上跳下的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当时的罗尔斯受宠若惊。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他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语言不再肮脏难听,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40年如一日,终于在51岁那年,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位校长根据孩子独特的个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成就了一个孩子的伟大梦想。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位妈妈好好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孩子都是内心向善的。让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那么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巨人都将被唤醒。即使天赋极普通的孩子,身上也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大声告诉他们“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再笨的孩子也会飞扬梦的翅膀。
“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纯净正直的品格。”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最好诠释。
教育真的没有用吗?不是。这本书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说教是没有用的,智慧的妈妈应该懂得静静地等待、慢慢地渗透。教育是教育者一生的追寻。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早放歌……
我是一位教师,从教22年。
我是一个妈妈,孩子13岁。
一次,孩子的爸爸和孩子开玩笑:“你要感谢我,因为有了我,才有了你!”孩子俏皮地回答:“你也要感谢我,因为有了我,你才有了儿子!”
我,坐在一边,看着我家的大男人和小男孩,心中幸福满满。
说得一点不错。感谢有他!与孩子相伴,见证他成长中的欢愉、烦恼、进步、缺憾,实在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事情。
说起来,我与教育有着奇妙的渊源。5岁的我便因为崇拜多才多艺的幼儿园教师立下要当老师的志向。19岁时,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还戴上红领巾,做起了大队总辅导员。那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他们是我的笑,是我的泪,是我歌唱的音符。
老教师说我的教学奇招怪招不少;孩子们夸我上课很有意思,作业也不多;学生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因为我而爱上了语文。
五年后,我成为这所省级名校的教导主任;又过了三年,我成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学实践让我明白,教学贵在得法,懂得教材的特色、懂得教育的规律、懂得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做好一个好教师的前提。
可爱的儿子,在我28岁那年悄然而至。初为人母,我也像无数妈妈们一样,床头放着好几本《育儿大全》,但每每甜蜜地看着这张充满朝气、充满个性的小脸,我的内心会有声音在说:“他是独一无二的,在他成年之前,我对于他来说,很重要。”
育儿果真如教学生,像画一幅画作——爱是基础色,恰如其分的关爱、理解是绚丽多姿的彩色。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张白纸,一张等待父母着色的白纸。人生是多彩的,每一种颜色分别代表着诚实、谦虚、孝顺、宽容、自信……它们将在每一天的平凡生活中悄悄印染在孩子们心灵上。作为妈妈的我们,应该为孩子添上哪些色彩呢?
构图方法多样,画笔颜料多种,要想画出一幅佳作,最重要是“懂得”。
妈妈爱孩子,这是天性,也是人伦。但许多妈妈对孩子盲目溺爱,既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伤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实在让人遗憾。
所以说,“懂”比“爱”更重要。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这种影响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也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秉持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真正懂得教育的根本,懂得教育的方法,懂得孩子的心理,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最有效的家庭教育。
十一年前,机缘巧合,我携着十余年的一线教学和教育管理的经验开始了教学研究工作。经过长长的积累与静静的思考,我以书信的形式与广大读者朋友交流、分享我的教育心得。
希望这本书对家长们有用,尤其是对年轻的妈妈们。
读着书,陪伴孩子长大,这应该是人生一种特别的幸福!
《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通过优秀青年教育专家徐承芸老师给年轻妈妈们的46封信,将徐老师的教学育子经验娓娓道来,让年轻妈妈们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性格培养、身心塑造以及学习辅导。
《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作者既有丰富的育儿心得,又有专业的语文教学经验,那么就来听听她是怎么为年轻妈妈们排忧解难的吧!
《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作者(徐承芸)采用回复信函的方式,跟众多年轻妈妈们分享育儿经,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健康的身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上帮助指导孩子等方面,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娓娓道来。本书是十分适合3~12岁孩子妈妈的育儿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