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
分类
作者 徐承芸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2封信让我们的孩子不说谎

童童妈妈:

您好!

孩子说谎是个问题,但分析原因,我们一起努力也是有办法的。

在日常生活中,小儿说谎的情况并不少见。导致小儿说谎的原因也挺多。年龄不同,说谎的动机、表现也各有不同。

说谎在3岁以下的幼儿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的孩子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父母不用在意,更不能给孩子扣上“说谎”的帽子。

3—4岁幼儿的认知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孩子年龄小、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他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而成人常认为他们在说谎。比如,有的孩子说:“爸爸给我买了个房子那么大的玩具。”其实,这种情况不能认定孩子在说谎,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他能幻想出许多其他孩子不曾想到的事物、事件。当然,如果孩子是有意说谎话以逃避责罚,应跟他讲清道理,经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说谎了;但如果处理不当,比如谩骂、责打,则会导致孩子继续说谎话。

4—6岁幼儿的说谎特点就不同了,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大人的较多,此时谎话成了他们的保护伞。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其会引起的后果。这个阶段是帮助孩子养成诚实品格的最佳时期,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6—12岁是个“理智的年龄段”,儿童在智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时的孩子说谎往往是为了逃避责罚、掩盖真相,也有的是因为好玩、吹牛等。其实,这时候的孩子说谎已是一种痛苦,不再有童言无忌的快乐。他们往往为了达到父母的要求,为了哄父母开心,为了使自己在父母、老师面前的形象与被期待的形象相符,想尽办法说谎,并且为了一个谎言要说无数个谎言。这个阶段我们就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_旦发现孩子说谎,就应该先分析原因,再找合适的机会,选择恰当的场合劝说他们,切忌在大庭广众下揭穿孩子的谎言。

这时的孩子说谎大抵有以下两个原因:

1.父母言传身教不够,教育不当。孩子的模仿性很强,父母曾经有过的不诚实行为,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有的父母教孩子说谎:“不要告诉奶奶,我们家好吃的藏哪儿。”“告诉老师,你不能去参加运动会是因为你生病了。”“别告诉你舅舅,家里又新买一套房了。”他们只认为偶尔说些谎话是权宜之计,却没想到这些谎言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

2.害怕父母训斥、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孩子做错一件事,便要打骂孩子。孩子由于本能地自我保护,常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一旦得到父母的宽恕,在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他们便会轻车熟路地再次以说谎来求得宽恕。

我们怎样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不纵容孩子说谎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以身作则

研究证明:说谎话的孩子大多出自父母常常说谎或不遵守诺言的家庭。因此,如果您希望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奠定诚实的基础,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他树立一个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

2.尊重孩子的秘密

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是孩子日益增强的独立意识与父母过多的保护。不幸的是,大多数父母几乎很少考虑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应该了解些什么。父母应该想到孩子也有自己的小秘密,而且应该知道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向他了解不同的内容。

3.相信自己的孩子

也许父母培养一个实事求是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关系。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如果父母常常表现出信任感,任何年龄的孩子都会为此而自豪,从而养成诚实的习惯。即使发现孩子说谎,父母也不应为此而结束对他的信任。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我们还是爱他的,我们能理解他的心情,并该告诉他,一句谎言是可以被宽恕的,但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他就会失去父母的信任。P7-9

后记

“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我国教育专家林格为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用了十年时间进行教育新探,在踏遍了全国将近1000个县,走进1200所学校,拜访了400余位教育专家后,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的使命感和敬畏心,我也赞同林格老师的观点:“教育是没有用的。”

不是漠视教育的作用,而是谨慎地掂量教育的分量,感到简单盲目的说教是没有用的,细节末梢和教育技巧上的创新已经不足以缓解目前的全民教育焦虑,真正需要创新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者,包括教师以及家长,能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尽量减少干预和一厢情愿的规划,实施有效的教育,才是我们对教育最重最重的期许。

以这样一种方式与孩子家长对话,谈教育孩子的困惑,谈教育孩子的体会,分享我的思想,希望唤醒更多孩子家长对教育的深度思考,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回想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的实践经历,思绪如丝如絮般纷纷扬扬。

观点一:教育不是摁着牛头吃草——妈妈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涉足如今的教育现状,真有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尴尬。家长明明知道此路有“虎”,可又找不到通幽的“山道”,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于是家长带着孩子“望虎兴叹”。“老虎”打不死,还累得自己浑身是伤。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喜欢“摁着牛头吃草”,“闭着眼睛打虎”。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牛的本能!正如一个人天生就具有学习的本性,人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学会了与人交流,可是面对教育,许多孩子怎么就苦不堪言呢?这就是方法问题了。一味“灌输”,把“草”往“牛嘴”里硬塞,这不是对孩子学习本能性的蔑视吗?他们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便逐渐失去了这种本性,丧失了原有的学习热情。

怎样把知识变成孩子内心渴望的青草,是所有妈妈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一旦成人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求孩子如此,不准孩子那般,其时,双方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被教育者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的教育,必然会以失败而告终。让孩子在宽松、愉悦、无拘无束的状态下,给他讲一则美丽的故事,剖析一个动人的事例,告知一条感人的新闻,以启迪孩子的智慧,点燃他心中的火花,激发他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自己明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贾志敏老师这段话巧妙地告诫我们教育孩子“无招胜有招”的深奥哲理,值得我们好好推敲、细细琢磨。

观点二:教育不靠吹胡子瞪眼——妈妈应自觉自动地让自己的内心柔软起来

前不久刚结束的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讲到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时,播放了班得瑞的乐曲《童年》。当宛如天籁的乐声在会场回转时,我见到两百余名骨干教师眼睛里闪烁着孩子般的晶亮的光泽。这是一首让人很容易回想过去的曲子,我仿佛看到教师们尘封的记忆随着婉约、清幽的乐声慢慢拉开帷幕,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美丽的音乐让大家的心柔软起来。

是的,每位老师都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每位妈妈也应该是一首柔软的乐曲。

要使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教育者应有一个美德,那就是让自己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因为,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曾见过,妈妈训斥犯错孩子的声色俱厉;曾见过,妈妈讥讽咬笔孩子的怒目圆睁;曾见过,妈妈厌恶调皮孩子的冰冷面孔……她们的言语、声形中流露的是霸气、煞气和怒气,哪里看得见一点柔软的影子!于是乎,孩子的创新意识、童真童趣消逝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怯懦、自卑与盲从。惊呼:教育的希望何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在《教育就是服务》中指出,教师应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与自豪,作为家长的母亲不是更应该真诚为孩子服务吗?让我们的孩子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务精神的教育。

谈到服务精神,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服务行业的那些服务生,见到客人笑脸相迎,躬身问候,和风拂面,艳阳暖身。在这样柔软的服务下,哪位顾客不会“大开胃口”呢?如果孩子的“精神”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孩子还有什么“欲望”,还有什么“胃口”,还有什么追求,还有什么未来?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善于在每一个孩子面前,甚至是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由此可见,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崇高的教育素养。成功的教育就是在教育者水一般高贵柔和的气息滋养中形成的,伟大的柔弱才能培养孩子不断地体验成功、不断地走向成功,使每个孩子成为相信自我、敢于挑战、爱“吃草”的小黄牛。  观点三:教育不能一把尺子定乾坤——妈妈应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唤醒孩子的自觉

林格先生摘记《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来说明教育之道不在“器”,而在于“道”。这里的“教育之道”指的就是如何洞察、处理人的内在自觉。孩子的自觉意识一旦产生,就将获得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这就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所在。

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调皮捣蛋的小学生罗杰-罗尔斯,出身贫苦,由于受到不良影响,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校长皮尔·保罗将从窗台上跳下的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当时的罗尔斯受宠若惊。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他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语言不再肮脏难听,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40年如一日,终于在51岁那年,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位校长根据孩子独特的个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成就了一个孩子的伟大梦想。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位妈妈好好反思。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孩子都是内心向善的。让每个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本原得到弘扬,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只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那么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巨人都将被唤醒。即使天赋极普通的孩子,身上也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大声告诉他们“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再笨的孩子也会飞扬梦的翅膀。

“或许他没有英俊的外表和娇媚的容颜,但是他自然朴实,乐观自信,不卑不亢,能够平等与所有人交往;或许他并不高大,却有人格的挺拔与伟岸,有坚定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和纯净正直的品格。”这就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最好诠释。

教育真的没有用吗?不是。这本书字字句句都在告诉我们:说教是没有用的,智慧的妈妈应该懂得静静地等待、慢慢地渗透。教育是教育者一生的追寻。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早放歌……

目录

第一章 道德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1封信 孝顺是培养出来的

 第2封信 让我们的孩子不说谎

 第3封信 顽皮的孩子要知道“度”

 第4封信 培养孩子的包容心

 第5封信 教孩子学会认错

 第6封信 教孩子学会担当

 第7封信 给爱抱怨的孩子正确的引导

 第8封信 不能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

第二章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第9封信 让孩子有一颗独立的心

 第10封信 帮助孩子摆脱害羞

 第11封信 保护孩子的正义感

 第12封信 有一个普通的孩子也很快乐

 第13封信 教孩子交朋友

 第14封信 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第15封信 孩子可以选择放弃

第三章 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的家

 第16封信 和谐家庭,孩子快乐成长的沃土

 第17封信 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

 第18封信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第19封信 享受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

 第20封信 与有逆反行为倾向的孩子和谐相处

 第21封信 努力维护爸爸的形象

 第22封信 学会和孩子沟通

第四章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23封信 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宝

 第24封信 辩证地对待孩子的“错误”

 第25封信 放飞童心,享受快乐

 第26封信 要给孩子买玩具吗

 第27封信 发现孩子的天赋

 第28封信 拜孩子为师

 第29封信 培养有思考力的孩子

 第30封信 孩子不爱吃蔬菜需要想办法

 第31封信 教会孩子自护

第五章 学习本是一件美好的事儿

 第32封信 孩子上小学,我们要准备什么

 第33封信 告诉孩子学习也是快乐的

 第34封信 指导孩子把字写好

 第35封信 指导孩子课外搜集资料

 第36封信 帮助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孩子

 第37封信 孩子迷恋电脑游戏怎么办

 第38封信 孩子为什么每逢大考就砸

 第39封信 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第六章 让孩子成为语文小达人

 第40封信 培养孩子做个“小书虫”

 第41封信 让孩子从小不怕习作

 第42封信 习作从仿写、续写做起

 第43封信 写生活小作文

 第44封信 边玩边写

 第45封信 教孩子习作的诀窍

 第46封信 让孩子有双明亮的眼睛

后记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序言

我是一位教师,从教22年。

我是一个妈妈,孩子13岁。

一次,孩子的爸爸和孩子开玩笑:“你要感谢我,因为有了我,才有了你!”孩子俏皮地回答:“你也要感谢我,因为有了我,你才有了儿子!”

我,坐在一边,看着我家的大男人和小男孩,心中幸福满满。

说得一点不错。感谢有他!与孩子相伴,见证他成长中的欢愉、烦恼、进步、缺憾,实在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事情。

说起来,我与教育有着奇妙的渊源。5岁的我便因为崇拜多才多艺的幼儿园教师立下要当老师的志向。19岁时,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还戴上红领巾,做起了大队总辅导员。那时,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他们是我的笑,是我的泪,是我歌唱的音符。

老教师说我的教学奇招怪招不少;孩子们夸我上课很有意思,作业也不多;学生家长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因为我而爱上了语文。

五年后,我成为这所省级名校的教导主任;又过了三年,我成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学实践让我明白,教学贵在得法,懂得教材的特色、懂得教育的规律、懂得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做好一个好教师的前提。

可爱的儿子,在我28岁那年悄然而至。初为人母,我也像无数妈妈们一样,床头放着好几本《育儿大全》,但每每甜蜜地看着这张充满朝气、充满个性的小脸,我的内心会有声音在说:“他是独一无二的,在他成年之前,我对于他来说,很重要。”

育儿果真如教学生,像画一幅画作——爱是基础色,恰如其分的关爱、理解是绚丽多姿的彩色。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张白纸,一张等待父母着色的白纸。人生是多彩的,每一种颜色分别代表着诚实、谦虚、孝顺、宽容、自信……它们将在每一天的平凡生活中悄悄印染在孩子们心灵上。作为妈妈的我们,应该为孩子添上哪些色彩呢?

构图方法多样,画笔颜料多种,要想画出一幅佳作,最重要是“懂得”。

妈妈爱孩子,这是天性,也是人伦。但许多妈妈对孩子盲目溺爱,既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伤了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实在让人遗憾。

所以说,“懂”比“爱”更重要。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这种影响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也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秉持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真正懂得教育的根本,懂得教育的方法,懂得孩子的心理,因材施教,才能实现最有效的家庭教育。

十一年前,机缘巧合,我携着十余年的一线教学和教育管理的经验开始了教学研究工作。经过长长的积累与静静的思考,我以书信的形式与广大读者朋友交流、分享我的教育心得。

希望这本书对家长们有用,尤其是对年轻的妈妈们。

读着书,陪伴孩子长大,这应该是人生一种特别的幸福!

内容推荐

《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通过优秀青年教育专家徐承芸老师给年轻妈妈们的46封信,将徐老师的教学育子经验娓娓道来,让年轻妈妈们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性格培养、身心塑造以及学习辅导。

《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作者既有丰富的育儿心得,又有专业的语文教学经验,那么就来听听她是怎么为年轻妈妈们排忧解难的吧!

编辑推荐

《好妈妈懂比爱更重要》作者(徐承芸)采用回复信函的方式,跟众多年轻妈妈们分享育儿经,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塑造孩子健康的身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学习尤其是语文的学习上帮助指导孩子等方面,将自己的经验与体会娓娓道来。本书是十分适合3~12岁孩子妈妈的育儿读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1: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