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傻子好几天都没有吃饭了。傻子的体温、血压都正常,照顾傻子时间长久了,夫妇俩都成半个医生了,体温表、血压仪家里常年准备着。找医生会诊,病情并没有恶化。原来傻子是想绝食,一死了之,这样父母就解脱了,其实傻子并不傻。夫妇俩与傻儿子抱头痛哭,说:“如果你死了,我们也不活了。你的病是被我们给耽误的,照顾你是我们这一生的责任。”从此以后,这样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但是为了减少排泄,傻子每天坚持只吃两顿饭,活动量小,能量消耗也少,这一点被老夫妇接受。
天长日久.傻子和老夫妇在很多地方达成了很多默契。傻子大小便都是二合一的,每天一次,基本是在中午进行,天天如此,很有规律。明眼人一看便知,傻子想尽量减少大小便的次数,也是通过这种特有的方式来减轻父母的负担,可想而知刚开始的时候,憋大小便是何等的艰难。可是,有一天中午,家里来了客人,等客人走后,傻子的父母才想起这件事来。急急地跑到屋里,傻子安然无恙,傻子又练就了更长时间憋大小便的本领。有时忙于农活或者家务,吃饭不准时、照看大小便不及时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但傻子从不大喊大叫,脾气是出奇的好,一声不响是傻子孝敬父母独有的方式。
傻子的四个哥哥和最小的六弟相继成家立业,原先拥挤热闹的老屋现在只剩下老夫妇和傻子三个人了。天气好的时候,瘦小的丈夫在前面弯着腰背着高高瘦瘦的傻子,妻子在后面抬着傻子的双腿,防止他双腿着地。屋檐下,傻子坐在中间,老夫妇一边一个,防止傻子突然倒地。这样的场景发生过无数次,所包含的是浪漫,是温馨,还是苦涩呢?我想只有他们三人才能读懂。
傻子整天坐在炕上,也有他自己的很多事情要干。剥花生米是傻子的一手绝活,速度快不说,还作了分类:粒大饱满的作为种子,稍微小一点的是菜肴,而那些最小的吃起来软软甜甜的,是傻子留给侄子(女)、侄孙子(女)们的礼物。傻子的听力特灵,一开门就知道是谁来了,每个人的开门声、脚步声在傻子看来都是不一样的。傻子还是照看孩子的高手,傻子的侄子(女)、侄孙子(女)睡着了以后,会被大人很放心地放在傻子的身边,小孩醒了之后刚开始还害怕,但是傻子特有的搞怪表情和动作,会很快成为孩子们别样的玩具,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傻子的侄子(女)、孙侄子(女)长大后,总是经常问候曾经陪伴他们成长的这个五叔叔(伯伯)、五爷爷(姥爷)。傻子的辨别能力特强,他把收到的礼物分类存放,将甲送来的礼物拿给乙吃,将乙送来的礼物拿给丙吃,以此类推,从未混淆。
傻子一家三口几乎足不出户,他们的娱乐方式主要有两种:听收音机和看电视。在整个村里来说,这两样东西傻子家买得最早。缘由可想而知,这几乎是他们仨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他们对节目形式没有什么大的选择,新闻、体育、戏曲、电影、连续剧、综艺都行。
傻子一家三口也时有矛盾产生。老头儿性格暴躁,说话粗声大气,往往是事件的导火线;老妇却恰恰相反,心性绵软,是丈夫的出气筒,是平息矛盾的消声器;而傻子总是坐在炕上,不声不响,仅有旁听的份儿。其实争执的起因也不是什么大事,无非就是一日三餐、老人过生日、小孩过满月等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活在老夫妇的吵吵闹闹以及傻子的沉默中继续着。
有一次,傻子遭了大罪,对老失妇来说简直罪不可恕。那一年年底,老夫妇忙着蒸年糕、菜包、饽饽,由于烧了一整天的火,炕先是温热,到了最后变得滚烫,简直可以煮熟鸡蛋。到了晚上脱衣服睡觉的时候,老夫妇才发现傻子的臀部、腿部,只要是接触到炕的部位全是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次,傻子要离开与他相依为命的父母和老屋。头一天,老夫妇为傻子理发、刮胡须、洗澡,还换上了新衣服,像过年一样。第二天,傻子的大哥和二哥打算将傻子背到停在老屋门口的出租车上。这时傻子像个疯子一样,回过头来眼巴巴地瞅向父母:“娘……,爹……,不……”断断续续的,连不成一句完整的话,傻子的说话功能也退化了。但是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晓得了傻子的意图:说什么也不上车,不离开爹娘。傻子害怕被别人扔到荒郊野外。老头儿说:“爹娘永远不会丢下你不管的,这是去县城为你做残疾人鉴定呀!”傻子只听爹娘的,这时他才放心了。做完医学鉴定后,大哥、二哥还背着傻子来到在城里住的四哥家,傻子是第一次来县城,第一次见到高楼大厦,40多岁的傻子高兴得像个孩子。回到家以后,傻子用非常不流畅的语言,再加上不协调的动作,向父母诉说着一天的所见所闻。他们三人先是笑,再是哭,个中滋味谁也说不清。
P4-5
爱是有温度的
什么是爱?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当下该赋予其怎样的含义?又如何将爱糅合进这样一个主题鲜明的散文集里?
作者居住于大山深处,生于20世纪60年代,对农村生活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民阶层始终抱有复杂而真挚的感情。父母养育子女,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劳作,日暮而归,看似仅是维系最基本的吃饭、睡觉、穿衣、繁衍、生老病死这么简单……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作此理解的话,那就太肤浅了,只能说明他对处于最底层的广大农民并未有真正的了解,也缺乏最淳朴、最原始的爱。
多子多女几乎是上世纪农村家庭最普遍的模式,不管有多少儿女,也不管儿女们是多么弱小甚至身有残疾,父母们都把他们当成心肝宝贝,把养育他们长大成人当成自己活下去的唯一理由和支撑。父母们往往不怕慢慢变老,却非常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死去,因为那样一来,谁能来照顾那些弱小无助的生命?本散文集的开篇就是这样的场景:
这对老夫妇照顾傻儿子,从满头青丝,到白发苍苍,再到稀疏无几。傻子也从当年7岁的孩童成长为青年,再到中年。一个正常人的梦想理应五彩斑斓,自由自在。而傻子仅仅就是为了维持生命,他赖以活着的地盘仅仅局限在老屋内。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无聊,枯燥无味,简直就是一种摧残和折磨,但对他们三个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甚至是一生一世。
——《老夫妇与傻儿子》
母爱恐怕是人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是一个人最难以割舍的依赖,是萦绕心中最美的底色、最靓的风景。都说儿女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母子连心就是最好的诠释:
下午放学了,一到村口我就着急上火地往家跑,迎接我的是妈妈温暖的笑脸。我扑向妈妈,把头深深埋在妈妈怀里使劲闻,想找回消失了一整天的妈妈的味道。可是有一天,放学回家以后,我东屋西屋房内院外,找遍了所有妈妈可能去的地方,都没有妈妈的身影。直到天黑之后,母亲才从地里干活回来,而我却坐在大门口,倚在门框上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痕。“你简直就是娘的小尾巴,一时见不到娘就哭,也不知道害羞。”娘笑话我,我才不管呢。
——《村口的母爱》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兄弟姐妹情同手足,相互友爱,尊老爱幼,达礼谦让,同甘共苦,将亲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盘不到三米宽的土炕,睡了6个人,全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因为一头儿根本睡不过来,只能这头儿三个,那头儿三个。被子也达不到一人一床,只好两人合盖一床,人员实行大小搭配,老大和小六、老二和小五、老三和我这个小四分别搭伙。 每天晚上的辩论会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猜谜语、讲故事,小屋里传出阵阵笑声。“时间不早了,赶紧睡吧。”惹得睡在另一盘土炕上的父母提醒多次。“嘘,我们小声一点。”大哥最大,也是主持人。不一会儿,鼾声此起彼伏,进入梦乡。
——《土炕暖暖,兄弟情深》
生活在田园里的孩子,对最基本生活条件的要求可谓微乎其微,只要饿不着、冻不坏、病不死,就是上天的眷顾。农村孩子早熟、懂事、顾家,蜗居黑屋子,挤睡大土炕,广阔天地就是他们成长的天然舞台,随便什么物件就可成为最好的玩具,约定一个规则就能展开趣味横生的游戏,身体倍儿棒,心智成熟……但是谁能怀疑他们满怀的亲情?谁又能说他们缺乏创造力?而真情与创造力.都源于他们心中的爱!爱生活,爱父母,爱家乡,其实不就是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乡愁吗?如其所云:
身体日渐强壮的同时,我也已经走过了初中,进入了高中。我是在县城上的高中,离家远,要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或者放寒暑假的时候,只要有时问,我就会帮助父母下地干农活。我的个头逐渐超过父亲,身体似乎也比父亲强壮许多,但是我干活时无论如何拼命追赶,总是被父亲落下一段距离,而这段距离越来越短,父子俩会心一笑,心照不宣。父亲说,劳动是锻炼身体最好的方式,也是最好的家风,但是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躁,人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贵在坚持。
——《父亲的家风——劳动》
老师对学生,如同父母之于子女,并不图学生的任何回报,学生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富有爱心就是老师的愿望。接纳学生们成长过程中的秘密、任性甚至这样那样的缺失,这正是爱的包容,也是爱的延续:
罢课风波逐渐平息了,司马老师的病逝似乎更加鼓起了同学们的干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弥补了更换老师所带来的不适。高考迫近,每一个同学都豁出去了,白天晚上连轴转,即使吃饭的时候眼睛也是盯着书本。那一年的高考,我们班54人,其中45人考上了大学,在那个挤独木桥的年代,在学校的高考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创举,直到现在这个纪录也没有被打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司马老师打下的基础。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事情,那一年我们高考填报的志愿,师范类和医学类占了一半以上,目的就是想当一个老师.成为和司马老师一样的人;或者做一个医生,把司马老师以及类似他那样的病人治愈。几年之后,我有
幸也成为一名老师,谨遵司马老师的教诲,以他为榜样,沿着他的足迹,耕
耘杏坛,教书育人。
——《怀念恩师司马敬》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有梁祝化蝶、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传说,今有《王贵与李香香》冲破世俗偏见的美好结局,国外也不乏《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经典。教师出身的作者又会续写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呢?花前月下是少不了的,但共同的理想、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成为他笔下的主旋律,有着浓郁的校园风:
“我在城里,你在乡村,按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的丘比特之箭将射向何处?”他给她的第一封求爱信算是投石问路,渗透了数学知识。“箭的轨迹是抛物线,两端的我与你是弦,这样就构成了一幅图案,不知能否趋于完美?”她的回信也包含了数学信息,有情趣,也有心灵的接纳。分处两地的他和她,鸿雁传书,你来我往,走的都是直线距离,但是感情的稠度和温度与日俱增。
如人们预料的那样,他和她的结合水到渠成,而他们各自的课题也交融在了一起,更具有了和谐的律动,发挥到了极致。而且他俩将数学知识渗透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壁橱的间隔男女有别,各自的衣服分为夏季、春秋、冬季,三季衣服的挂杆上又张贴了序列标签,洗衣服也是分门别类,容不得混淆;饭桌坐位有序,餐具合理搭配,分工明确:女的做饭炒菜,男的按照食谱负责采购并洗涮碗筷。总之,居室虽小但错落有致,摆放有序,什么东西在哪个位置都是固定的。有了孩子之后,孩子衣服的口袋也编了号码,而且不时变化,物号对应成为全家人的游戏。孩子上学了,他的起居时间、学习玩耍、图书摆放、健身娱乐,都编写了1、2、3……提前计划、简洁明了、做事有序成为全家人的良好生活习惯。
——《数学家庭》
爱历来不是自私的,博爱、社会大爱显现出人们宽广的胸怀,进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面对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譬如极端天气、雾霾,人类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作者的笔锋触及到了外出旅游、动物保护以及日常生活……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似的,同生共存,相依互融:
我徒步穿越大街小巷看人间百态,听鸟语、闻花香,上坡下坡、顺风逆风影响不大。我徒步我快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锻炼了身体,生活得到了充实,精神状态也好。
徒步出行,就是保护环境,也是丰富生活,更是最好的养生。徒步是丈量脚程,更是丈量生活!
——《我的徒步生活》
本散文集故事性强,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中,有的故事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创作而成,有的故事则是以作者家庭的其他成员(如妻子)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敷衍成篇的,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大多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加以讲述。
作者力求成为讲故事的高手,或通过抓人眼球的题目,或通过直奔主题的开头,或通过引人人胜的情节,将你带人预设的故事当中去。现在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时代,又是一个人人写作的时代,而能够让人完整地读完一本书,退一万步说,哪怕只是读完一个章节的,又能有几人做得到?作者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读者有一点点读下去的冲动。
贯穿着一股清新气息,或许这是本散文集的又一明显特点。文集中所描述的人物、事件,莫不来源于社会底层、街头巷尾,这是一个草根的舞台、平民的世界,种种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你我都是故事的主角。爱,润物无声,波澜不惊;爱,一直在,充盈你我心问。爱,像和风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爱,像绵绵夜曲,撩拨着我们的心弦……这或许就是爱的魅力吧!
在写作中,作者还力求文字简洁干净,又不失婉约隽永。文集中的故事有的篇幅较长,有的极短,无论长短,都力求给人这样一种感觉:绝不拖泥带水.绝不东拼西凑,绝不无病呻吟,而均是作者有感而发的作品,接地气,扬正气,来源于生活,给人以启迪。
该文集还努力弘扬社会正气。诚然,当今社会正在变革和重构中,人情淡薄,世风日下,但作者力争向读者呈现生活的本色,推崇和谐、诚信、友爱、仁义、自省等理念,诠释“用爱的眼睛看世界”的真正含义。
社会在变,生活在变,你我都在变,这是客观规律,而唯有爱不会变。愿处处都是爱的土壤,人人都播撒爱的种子,并以真情之水进行浇灌,让爱不断地开花结果、充满人间!
是为序。
作者
2016年5月
刘光吉著的《爱一直在》是一部个人散文集,作者饱含感情地将自身一大家子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以及同舟共济的故事娓娓道来,包括了父母养育、家庭伦理、美好爱情、家校田园以及社会大爱等数个主题。作品内容清新健康,行文富有幽默感,可读性较强,适合热爱生活的社会大众阅读。
刘光吉著的《爱一直在》故事性强,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中,有的故事是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蓝本创作而成,有的故事则是以作者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生活经历为基础敷衍成篇的。
作者力求文字简洁干净,又不失婉约隽永,并且力争向读者呈现生活的本色,推崇和谐、诚信、友爱、仁义、自省等理念,诠释“用爱的眼睛看世界”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