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钓到鱼,得问鱼儿吃什么
影响他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处处为人设想,看他们需要什么。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
每年夏天的时候,我都会到缅因州一带去钓鱼。我这个人很喜欢吃鲜奶油草莓,可是,我知道,出于某些特殊的原因,鱼类却喜欢吃虫子。所以,当我钓鱼的时候,我想的不是自己要吃什么,而是鱼儿要吃什么。我没有用鲜奶油草莓当诱饵,而是用一条虫子或一只蚱蜢,放到鱼儿面前,说:“你想不想吃这个?”
钓鱼是这样,想要他人为你做些什么,何不也用同样的办法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治家劳合·乔治就是这样做的。有人问他,许多战时的领袖人物——像威尔逊、奥兰多和克里蒙梭——都逐渐在政坛消失,而他如何仍能位居要津?乔治回答说,如果一定找出一个原因的话,那就是,钓鱼时得用对钓饵。
为什么要提到别人的需要?那是多么幼稚、荒唐。不错,你注意的当然是自身的需要,但除了你自己,可能再没有人感兴趣了。
所以,天底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影响人,就是谈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
记住,从明天起,你要想让某人做某件事——比如说,假如你不愿孩子抽烟,千万别唠唠叨叨说一番大道理。只要告诉他们,抽烟可能会使他们进不了棒球队或跑不赢百米赛。
无论对方是小孩、小牛或大猩猩,这个方法都值得你牢记在心头。
有一天,爱默生和儿子想把一头小牛弄进牛棚里,他们就犯了“只想到自己的需要”的错误——爱默生用力推,儿子用力拉。但是,那头小牛也正好和他们一样,只想到自己所要的,所以拒绝前进,坚持不肯离开草地。有个爱尔兰妇女见了,虽然她不会写什么散文集,却比爱默生更懂得“马性”或“牛性”。她把自己母性的指头放进小牛嘴里,一面让它吸吮,一面轻轻地把它引到了牛棚里。
从你生下来开始,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表示你所要的东西。也许你会问,有次我捐了许多东西给红十字会,这总不会是在为自己着想吧?不错,这个行为仍不例外。你把东西捐给红十字会,是因为你想要帮助别人,想要完成一件美好、不自私、高贵的行为。
如果不是这种念头强过你需要金钱的念头,你就不会把东西捐献出去。当然,也很可能是因为你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要求。但是,可以很肯定地说,你的捐献行为一定是由于你想要什么。
哈利·欧佛在《影响人类的行为》一书中写道:
行为发自于我们的基本欲望……不论在商场、家庭、学校还是政治中,对那些想说服人的人,有句话可以算是最好的建议:要首先在别人内心激起一种渴望。凡是能这么做的人,他就能左右逢源.永不寂寞。
安德鲁·卡耐基,那个常为贫穷所苦恼的苏格兰少年,最初的工作每小时只有两分钱,后来却捐出了3.65亿美元。他很早就懂得,影响他人的唯一方法,就是处处为人设想,看他们需要什么。卡耐基只上了4年学,却深谙处世之道。
卡耐基有两个侄子在耶鲁大学读书,常常忙得忘了写信回家,完全不理会家人的担心。安德鲁·卡耐基打赌100美元,说他写一封信可以要两位侄子马上回信,虽然他在信中提都不提这一点。于是,他写了一封闲话家常的信,末了还提到附上5美元的钞票一张,送给他们作礼物。当然,他忘了把钞票放进信封里。
很快回信就来了,两个侄子感谢“亲爱的安德鲁伯伯”。然后——下面的情况不用讲,你们也都知道了。
让我再举一个诺瓦克先生的例子,他曾参加过我们的训练班。
诺瓦克先生住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有天下班回家后,看见最小的儿子吉姆躺在客厅地板上又哭又闹。原来,吉姆第二天就要上幼儿园,而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去。诺瓦克本能的反应是把孩子赶到房里,警告他最好乖乖上学去,除此以外别无选择。但是,这晚他想到,这个方法并不是叫儿子喜欢上学的方法。他想:“假如我是吉姆,什么东西会吸引我到学校去呢?”于是他和太太列出了许多吉姆喜欢做的事,如绘画、唱歌、结交新朋友等,然后付诸行动。“我们都到厨房的大桌子上画画——我太太、另一个孩子鲍勃和我,大家画得兴高采烈。果然没多久,吉姆出来瞧热闹了,并且要求加入行列。(P2-4)
为什么要编辑出版这样一本书?这个问题的确说来话长。让我们将时光倒转七十余年,回想一下当时发生在世界一个角落的罕见场面。
那是元月,一个寒冷的傍晚,二千五百多名男男女女挤进了纽约一家大饭店的宽敞舞厅。
早在七点半以前,这里的所有座位均已被占满,直到晚上八点,热情高涨的群众还在不停地往里拥挤,连走廊里都挤满了人。
后来者连找个立足之地都困难了……
这些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竟然打算在这里站一个多小时,他们究竟想观看什么?华尔街的股市行情?名模时装表演?还是自行车赛?
不,都不是!
原来,他们是被报上的一则广告吸引而来。两天前,他们拿起《纽约太阳报》,一幅整版的、引人注目的广告吸引了他们。
信不信由你,在这个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还有20%的人正靠领救济金生活,却有2500人因为同一则广告而离开自己的家,赶往广告所指定的地点——宾夕法尼亚饭店。
刊登这则广告的《纽约太阳报》是纽约一家最守旧的晚报,它的读者大多是上层的有产者——高级职员、雇主、企业家。
他们蜂拥而至,为的是要听一个在他们看来最为新颖、实用的讲座——“有效说话与影响他人的技巧”。主讲者:戴尔·卡耐基及人际关系研究会。
他们为何对这一讲座如此感兴趣?难道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产生的一种求知欲吗?显然不是,因为这一训练课程,在纽约市已经风行数十年了,而且每场都爆满。
在此期间,许许多多商人及职业专家接受过卡耐基的训练,连那些思想守旧的机构,也在本单位内提供场地,为其员工接受培训提供便利。
这些自愿前来接受训练的成人,已经离开学校多年。这一事实表明,我们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需求,有一段惊人的差距。那么,成人究竟需要什么?这确实是一个一句话难以回答的问题。
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成人教育协会和青年联合会曾耗时两年,在全美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人最关注的有两个问题:一是健康问题,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他们要学会与人交往和影响他人的技巧。他们不想成为演说家,也不想去听那些枯燥无味、脱离实际的心理咨询指导,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让自己在事业、社交和家庭中即学即用的真诚建议。
在中学和大学时期,他们曾浏览过许多书籍,他们似乎只有一个信念:知识,只有知识才是打开通往经济和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但在若干年的事业生涯之中,在经过一次次生活的困苦与折磨之后,他们深感失望,悟出了另一个道理:那些在事业上获得重大成功的人,除了有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生存的技能——善于讲话,善于转移和改变他人的思想,善于推销自己和“出售”自己的意见。
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己要戴上船长的帽子,扬起事业的风帆,自我的人格与说话的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比哈佛的文凭还重要。
卡耐基的事业正是无数美国人渴求的东西。他1912年开始为成人开设培训课程,逐渐发展起了一种非常实用、有趣的特殊训练方法——一种谈话术、当众讲话术、推销术、公共关系学及实用心理学的惊人的混合。
报名参加他的训练的人主要是商界人士,其中许多人已很多年没有踏进学校的门。大部分人的学费都是分期付款;他们要获得结果,并且要很快地获得——次日便能在商业交往上及团体沟通上应用的结果。经常有人驾着汽车疾行50里或100里去上课。有一个学生每星期都要从芝加哥赶到纽约,他已经习以为常。
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哲学家、已故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认为,普通人只开发了蕴藏于自己体内的十分之一的能力。
卡耐基因为帮助成年男女开发他们潜在的才能,在成人教育事业中开创了一种影响巨大的运动。他本人也成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导师、成人教育家。
从1912年到现在,时间一年一年流逝,卡耐基先生本人也已去世超过60年,但他所开创的事业却成了全人类的永久财富。
今天,卡耐基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所撰写的《影响力的真相》、《语言的突破》等著作,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创造了人类出版史上的神话。他的成人培训已风靡全球五大洲,在五十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全世界许许多多的人,无论是普通的职业男女、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在校学生、家庭主妇,还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商界领袖,都在不断地从他留下来的著作和培训事业中受益。
卡耐基毕生致力的事业造福了许许多多的人,但可以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帮助人们掌握“有效说话和影响他人的技巧”。他的训练班以此命名,他的著作也为此而写。
本书是卡耐基有效说话训练的选集,汇集了卡耐基关于沟通、公开讲话,如何影响他人的思想等内容。只要你能善用本书中的技巧,一定能使你在公司、政府机关、民间组织和家庭中,踌躇满志,卓越出众。
本书主要根据卡耐基先生下列著作翻译整理而成:、
Public speaking and influencing men in business.Dale Carnegie
Institute of effective speaking and human relations,1939; The quick and easy way to effective speaking,AssociationPress[1962];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Pocket Books,1982.
(感谢您对本书的喜爱!想阅读更多内容,请购买正版图书。)
由苏思文编译的《卡耐基价值百万的口才课》一书是根据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几部著作编译而成,内容以卡耐基开始的“有效说话训练班”为主,帮助读者掌握各种说话、演讲的技巧,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取得成功。图书内容丰富、例证充分,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清晰、有力、强劲的表达,正是我们社会中领导才能的标志之一。这种表达造就了领导人物。
无论你在私人访问中,还是在公开发言中,只要你的一切言谈,能善用卡耐基书中所说的技巧,一定能使你在公司、政府机关、民间组织和家庭中,踌躇满志,卓越出众。
由苏思文编译的《卡耐基价值百万的口才课》一书是美国戴尔·卡耐基有效说话训练的上集,汇集了卡耐基关于沟通、谈话、公开讲话的思想与文字,凝聚了这位人生导师对人性的洞察和他所创立的成功学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