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涵老师跟随马一浮先生多年,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国学宗师马一浮先生的生平、年谱、学行、学术思想、诗书评介、教育实践及贡献、交友等最为熟知。《永怀集(怀念一代儒宗舅祖马一浮)》的出版对深入研究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具有极高的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怀集(怀念一代儒宗舅祖马一浮)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丁敬涵 |
出版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丁敬涵老师跟随马一浮先生多年,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国学宗师马一浮先生的生平、年谱、学行、学术思想、诗书评介、教育实践及贡献、交友等最为熟知。《永怀集(怀念一代儒宗舅祖马一浮)》的出版对深入研究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对中国文化的卓越贡献具有极高的价值。 内容推荐 丁敬涵著的《永怀集(怀念一代儒宗舅祖马一浮)》《永怀集(怀念一代儒宗舅祖马一浮)》主要内容包括:马一浮先生生平介绍、年谱资料介绍、学术思想评介、国学教育及复性书院教育实践介绍、马一浮诗、书法作品评价、马一浮与近代名家的交往轶事。 目录 序 一、怀念 怀念舅祖马一浮 诗教 重读《蠲戏斋诗自序》的感悟 马一浮先生的待人原则 大师与书——记国学大师马一浮与书为缘的一生 刻印珍籍遗爱人间 ——记舅祖马一浮先生保存和刊印古籍 漫谈马一浮先生的名、字、号 马一浮先生轶事十则 复性书院与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与世博会 从马一浮的日记看百年前世博会 马一浮的“龙井”情 为后来读书人多留一粒“种子” 巧用民谣讽时弊 残年疾病怀兄弟世路艰危仗友生 孔子之后绝非“衍圣公” “乘化吾安适”和“落日下崦嵫” 二、论述 学融百家一代宗师 ——略述马一浮先生的治学精神与学术思想 谈谈马一浮先生的学术思想 对马一浮先生“六艺统摄一切”之我见 试探马一浮先生儒佛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一浮先生论艺术 马一浮的画论 熟谙声律——以歌励志 马一浮治印 《马一浮集》(第二册)整理后记 三、书论 从马一浮的书论看其书法风格及由来 醇厚超绝的学者书法——浅论马一浮先生的书法 马一浮论作字要点 喜读《儒宗文翰》 一史馆的“例外”档案 两上庐山慨古今 马一浮题“吟风漱玉”桥 四、其他 国学大师马一浮的殡葬传奇 ——生圹、权葬、安葬、一人三墓葬 高秋烟柳静——马一浮先生作挽联 汤寿潜《诫子书》浅析 五、马一浮交往轶事 亲情 友谊 方外 弟子 名人 六、马一浮先生年谱简编 七、马一浮弟子忆先生 乌以风/马一浮先生学赞 乌以风/问学私记——乌以风辑录 王敬身/马一浮弟子王敬身先生的三首诗 彭未辛/马一浮恩师是怎样教育我的 王焕镳(王驾吾)/追悼本师马蠲叟(一浮)先生 后记 试读章节 舅祖见我能写律诗了,就又进一步要求我写格律严谨、科举时代考试用的诗——试帖诗,也就是用一句古诗作题的限韵诗。他先讲了写试帖诗的要求,接着就出了诗题。因当时是腊月,就出了个“赋得寒梅着花未,得寒字五言四韵”的题目。按要求试帖诗至少得“六韵”。现在他只要求我写四韵,说明他不是死抱着格式不放,而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我才写了一首四韵诗,马上要求写六韵,很难达到。但也不能不知道严格意义上的试帖诗。所以,他自己先写了同一题目、八韵的诗做示范。从示范诗,我不仅看到了这一诗体对格律的要求,也知道了这一题目应着眼于“问”意。诗写出来后,经过舅祖的修改,也俨然像一首试帖诗了。 一生中最难忘他的殷切期望 舅祖一直对我们期望很高。前面提到的“示弥甥”诗,第二首的末句是“望汝学龙蛇”,希望我们做不平凡的人。现在他又教育我说:诗可以学,但学写几首古、近体诗,只能用读经之余的时间精力去做。主要精力要放在读经、学六艺之学上。学诗是学六艺之旨的诗教。他说,诗教是很广大的,而世上名为诗人的人,其诗则是渺小的。具体的一首、两首诗不能和诗教混为一谈。诗教包含了六艺的道理,天地间的一切都是诗。诗通于六艺,可统摄其余的五个方面。在古代,朝聘燕飨皆用歌诗,以微言相感,是诗通于政事,故可以统《书》;以声教感人,故可以统《乐》;孔子说诗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是说诗可以统礼;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而天下和平”,诗之效也,故可以统《易》;《诗大序》上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可以统《春秋》。所以,六艺之教,《诗》实该之。 他要我读经,所以当晚侍坐时,主要讲解《四书》和《诗经》中的章节。当时正值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战火使宝贵的书籍顷刻化为灰烬的时代。他竭尽全力刻书,不惜自贬而卖字,就是想为后人多留下几本可读的书。他不止一次给我讲伏女传经的故事。说秦始皇焚书造成汉初无书可读,伏胜虽满腹经书,但因年老而语言不清,学生都无法听清他讲经。其女就代父传授古文《尚书》,使古文《尚书》得以流传。他要我读经、背经,就是期望我能像伏女那样,为战后无书可读者传授经书。他还对我说:没有“咏絮”之才不要紧,但不能没有传经之志。 光有志向没有本领也是空话,为了鞭策我自觉地学经,掌握传经的本领,他还用宋儒程伊川的名言“涵养须用敬”,把我的名字“镜涵”改为“敬涵”。因为前者只是让人像镜子那样被动地接受事物,给予反映,后者则意义更为深广。“涵”字本来就是虚明照澈,如敬涵万象、月印千江的意思。但如心有私欲,则一切为习气所蔽,什么也看不清了。只有“敬”才能去掉私欲、去掉妄心;才能尊德性而道问学;才能在明确为学根本的前提下,不为物欲所蔽、永不满足地自觉的学习下去,最终得以明确学术之本原。 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深感愧恧,虚负“敬涵”之名。没有不为物欲所蔽地自觉学习,所以不仅未明学术之本原,而且六经之中未明一经,连舅祖之学亦尚未窥见其堂奥。即使尚存传经之志,却毫无传经之资,奈何!为报答舅祖教诲之恩于万一,只能在出版《马一浮集》《马一浮先生遗稿》中做一些具体抄点工作,编注一下《马一浮诗话》《马一浮书论》,为传播舅祖之学尽一点力,表达一份心意。 坚持处己信、与人忠的立身处世原则 舅祖平时教育我们要处己信、与人忠,以仁爱之心待人。他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不少人都认为他对人严厉,我认为他的严厉正是诚信的表现。他因为以诚待人,而遇事又坚持原则,这才出现了似乎“不近人情”的严。如1939年创办复性书院之初,他的老友及书院筹备委员、董事中,均有人介绍亲友来书院求学。但他把介绍仅作为报名手续,什么人介绍都与录取无关,均是看学员的入院志愿书和所写文字,再决定是否录取。结果,报名者800人,只录取了约30人。有人批评他太严,是“狭隘”,他仍坚持不变。他认为基础太差的,进来之后也听不懂、学不进,反而误人、害人。也是在这个时期。有人看到他和过去一味闭门读书不同了,肯出来讲学,肯与人应酬了,就派人来请他写祝贺孔祥熙、何应钦寿辰的文字。他都予以严词拒绝,在复信中说:“方今强寇未除,方忧勤惕厉之不遑,似不当以庆祝为事。”并指出:“古之贤哲尽瘁国事,有大勋劳于天下者……未有以称颂功德为事者,惟衰世之始有之。”表示:“平生遇人以诚,不敢苟为容悦。” 诚和信又是连在一起的。1943年,因书院经费困难,刻书难以为继,他就写《蠲戏老人鬻字刻书启》,开始鬻字。自2月至5月,得润金三万元,悉数捐充刻资。并告书院办事处同仁说:“继此若犹有作书之时,犹有求书之人,固当求所以增益之。”但事与愿违,由于物价日涨,后来员工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了,鬻字所得的对刻书亦无多大补益,所以到1944年,他就不受书院的修金,把自己应得的修金分给员工,自己则以鬻字所得维持8口人的生活。因此有印发了《蠲戏斋鬻字改例启》,说明今后鬻字所得“不复更言刻书”,而要“以是易膻粥”“无其实而尸其名,不可”,“处己信,与人忠,吾之分也,其欲得吾书者,固不以是而异,是以敢告。” P4-6 序言 马一浮先生思想的久远价值 (代序) 20世纪极其罕见的中国思想文化大师和为往圣继绝学的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既是当代学术界和后来者需要长期系统深入挖掘的重要思想文化宝库,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需要系统汲取的巨大精神财富。马一浮先生在儒学、佛学、诗学等领域造诣极深,为同时代的思想大家所敬仰。他对儒家思想文化体系的融合创新,已然成为自宋明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巍峨耸立的山峰。继往开来,功莫大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然景仰者众,研究者少。而能够真正读懂并深入研究马一浮先生思想者,则更少。在中国现代儒家三圣中,梁漱溟先生的独特人生经历,近30年来学者们的系统研究,使其思想学说广为人知。熊十力先生思想研究因其在海外新儒学弟子的传播,近年也成一门显学。马一浮先生在传承儒家思想文化精神所体现的思想精深、义理精醇、整体圆融、体用兼备、以诗说法,可以说是远过汉唐,比肩宋儒,羽翼六经,直接孔孟也不为过。马一浮先生出入二氏,回归儒家,在理学、心学、易学、佛学、诗学、佛儒会通、学融百家及书法艺术等诸多领域,可谓是一座巍峨耸立、难以企及的高峰。 马一浮先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长河中如何定位?目前国内学术界仍不十分清晰。是否可以概括为整体圆融,继往开来?惟期来者!如果说,孔子之前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由孔子直接传承。孔子之后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文化,则由孔子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继往开来,传承中华文明使其傲然耸立于世界文明之巅而能使其永续发展。那么,马一浮先生传承宋明以来的中国文化精神,深度融合从远古至近代以来的百家学说,首标“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思想文化总纲领,直接接续自孔孟以来的中国文化血脉并发扬光大。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创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旧有经、史、子、集之分,但知分类,不知统摄。马一浮先生认为,六艺之学(诗、书、礼、乐、易、春秋)乃中国先哲自心固有性德之流露。六艺之理乃一切皆从穷理尽性、日用实践中体会而来的实理。一切学术之流派,从根源上说,无不是一心所发。固一心可以统摄一切学术。以六艺之教衡量两千多年来的诸子百家和西来一切学术而判其得失,是马一浮一以贯之的思想精髓。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缘起序》中指出:“窃惟国之根本,系于人心,人心之存亡,系于义理之明晦,义理之明晦,系于学术之盛衰。中土圣贤道要尽在六经,唯六经可统摄一切学术,一切学术莫能外之。”“故必确立六经为道本,而后中土学术之统类可得而明,文化之源流可得而数,即近世异域新知亦可范围不过。六经者,圣人之权度,将以明伦察物,彰往知来。别是非,辩义利,正人心,厚风俗,其必由斯。”对中国两千多年文化发展进行正本清源的梳理,进而标出以六艺统摄,以六艺判教的中国文化发展的总纲领。六艺论的思想内核应该是马一浮先生传承创新千年中国文化在当代及久远的卓越贡献。 抗战期间,马一浮先生在浙江大学流亡江西泰和、广西宜山的系列国学讲座中,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历史节点,高擎六艺文化之大旗,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价值,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文化引领,清晰指明了历史方位和前行路标。马一浮先生强调:“魁实言之,全部人类之心灵,其所表现者不能离乎六艺也,全部人类之生活,其所演变者不能外乎六艺也。”“学者当知,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至特殊之文化,唯其可以推行于全人类,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至高;唯其为现在人类中尚有多数未能了解,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特殊。故今日欲弘六艺之道,并不是狭义的保存国粹,单独的发挥自己民族精神,而是要使此种文化普遍地及于全人类,革新全人类习气上之流失,而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方是成己成物,尽己之性,尽人之性,方是圣人之盛德大业。若于此信不及,则是于六艺之道尤未能有所入,于此至高至特殊的文化尚未能够真正认识也。”。“吾敢断言,天地一日不毁,人心一日不灭,则六艺之道炳然常存。世界人类一切文化之最后归属必归于六艺,而有资格为此文化之领导者,则中国也。”这是何等自信的圣贤气象!何等气魄的中国文化宣言!如果我们能够深刻领悟马一浮先生一以贯之、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学术精神,深刻领悟马先生思想的心路历程,深刻领悟马先生思想的当代及久远历史价值,那么,我们必将对自近代以来的东西文化冲突,中华文化融合吸收西方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未来发展大趋势,在宏观上方有清晰地把握,对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才有精准的定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入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价值引领,需要基于中国文化融合创新与创造性转化的价值引领,需要祛敝复性、领悟自心本然之善的人类智慧之光。马一浮先生的思想学说和方法体系,都具有极为重要而久远的标杆价值。 梁漱溟先生曾高度评价马一浮先生是“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这的确是十分精准的概括。马一浮先生早年悟道,毕生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中国儒家文化精髓,致力于探寻儒、释、道各家思想在人类心智上殊途同归的终极根源。无论是他融会华梵,折中百家,首倡整体圆融会通的六艺思想体系,还是毕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绍述与传播的书院儒学教育实践,以及以诗说法,心心相印的悟道真言,都无不体现出马一浮先生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下传承中华圣贤血脉的不懈追求和圣人情怀。马一浮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学融百家的整体圆融,直接孔孟的文化传承,以诗说法的鸿篇巨制,祛敝复性的学术宗旨,明体达用的为学路径,自证自悟的方法精髓,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精神!中国著名哲学家贺麟先生认为马一浮代表着中国文化仅存的硕果。马一浮先生坚信,学术之胜衰,有关缘分。然义理乃人所同具,乃人的本然之善,并不因时代的升降而有增减。“植千年之道因者,缘不必结于一世;培万代之道基者,功不必成于一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终将证明,一代儒宗马一浮先生的学问人生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为耸立于中华文化千年传承历史长河中的巍峨奇峰。马一浮先生的思想学说,犹如奇峰之上的常明灯,更犹如一颗明亮的超级巨星闪耀在永恒的太空,为人类社会的理性前行和永续发展导航指路。 林义 2016年10月於蓉城敬一斋 后记 舅祖马一浮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道德文章,一直萦绕在我们心中,无时或离,偶有所得,随时记录,以寄哀思,亦积累了数十万字。去年以来,病魔缠身,精神日衰,不能复继,已有之文字,敝帚自珍,不欲随之消失,欲以“永怀”之名留之后世,亦可为后之研究留下一些素材,然而收集整理已力不从心。 众友得知此情况后,鼎立相助,马景娣、赵蔚明、郑旭文、徐玉福、郑翔等同志均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收集文稿竭尽全力。特别是西南财经大学的林义教授,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劳,并带领研究生进行繁重的文章辑录工作;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汪涌波编辑,也为本书的出版费了很多精力;参与录入的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陈建杰、赵天洋、窦沛瑶、魏莱、饶杨雨娇、金燕、苏怡云等研究生面对不熟悉的业务,努力钻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由于多人的努力,众志成城,此书终于面世了,在此一并致谢! 年幼时的记忆,不一定完全正确,又由于自己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不妥之处,望读者指正。 2017年,舅祖离开我们五十周年了,敬以此书奉献于舅祖灵前,以示永怀! 丁敬涵2016年10月干合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