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征颂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家申主编的《长征颂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介绍了,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赢得伟大胜利的英雄史诗。八十二年前,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红军三大主力先后从南方红色根据地撤出,进行规模的战略转移。经过长达两年时间的万里转战,突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跨越半个中国的山川险阻,在雪山草地挑战人类生存的极限,无数将士为之流血牺牲而始终高扬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终于在1936年10月达到陕甘革命根据地胜利会师。这是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所创造的最伟大、最辉煌的英雄业绩。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中国革命踏上走向胜利新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以及东北抗日联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英勇奋战,迎来了新中国的光荣诞生。

内容推荐

孙家申主编的《长征颂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教材,主要介绍了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缘由、长征的战斗过程以及长征中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并对其中蕴涵的长征精神进行了叙述和阐发,这是对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一个很好的呼应,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领悟长征精神,并继承长征精神。

目录

战略转移

 复杂背景

 长征探因

 绝密情报

 地理环境

 酝酿决策

 将帅少年

 “长征一词的由来

 三个方面军

 六个目的地

 八选根据地

 长征先锋

遵义会议

 急信救师

 领导机构

 胜利起点

 历史贡献

 传达宣传

 诗歌映史

红旗飘飘一

 土城之战

 残阳如血

 再占遵义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过大凉山

 大渡河畔

 夜访“高人

 飞夺泸定桥

 翻越夹金山

 过草地

 血战腊子口

 老者指路

胜利会师

 陕甘落脚

 三军会师

 七次会师

长征轶事

 哑巴功臣

 独臂将军

 巾帼英雄

 开国女将

 红色“华佗

 屡越雪山

 战地“春晚

 文化名人

 全家长征

长征颂歌

 长征意义

 毛泽东诗词

 长征组歌

 肖华之作

 长征之歌

 长征之最

 斯诺情结

 舞台形象

 长征画集

 鲁迅贺信

领袖妙论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1931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成立;1937年8月改为中央军委)发布战略转移行动命令,自16日开始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五个军团及两个军委纵队,开始战略转移。之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苏区,踏上了长征之路。

复杂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究竟是何人提出?何时提出?何人批准?何时批准?共产国际、斯大林、王明等与红军长征又有何关联?

共产国际顾问提出“湖南计划”

红军长征决策究竟是何人提出?何时提出?人们一般认为是由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提出,或由李德提议、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实施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红军长征决策最早是由李德的顶头上司、共产国际总军事顾问施特恩(化名弗雷德)提出来的。1933年11月27日,弗雷德提出名日“湖南计划”的中央红军“中心作战计划”,并将这一“中心作战计划”致电江西瑞金的中共临时中央。弗雷德“湖南计划”的核心是:中央苏区红军基本力量向湖南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突破,打击由北面进攻中央苏区的国民党部队侧翼和后方,以从根本上改变江西的形势,并解决粉碎敌军“围剿”所有困难的问题。

李德认为:“弗雷德的计划是在西北部向敌人的中心地区,发动一次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讲都是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的进攻。”弗雷德的“湖南计划”也受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的坚决拒绝和强烈质询。他们认为这个计划不符合实际力量的对比情况。与此同时,共产国际执委会也反对这个计划。

弗雷德的“湖南计划”虽然遭到李德的抨击,招致中共临时中央的强烈质疑,共产国际远东局内部对此也存在着明显分歧,共产国际执委会甚至明确表示不同意。但是,这一计划确实是比李德1934年3月底首次提出从中央苏区突围足足早了4个月。

后来,也就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的突围方向、战略目标、最初目的地等,均与“湖南计划”高度吻合。因此,“湖南计划”无疑应视为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决策的最早动议和雏形。

共产国际的指示

1934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共产国际执委会驻上海远东局,汇报撤出中央苏区的决定,提出两种可能性:一是留在中央苏区,转入游击战;二是保卫中央苏区到最后,将主力撤到另一个战场。中共中央书记处非常纠结,难以下定决心,征询共产国际的建议,请示共产国际的指示。

中共中央请示共产国际远东局希望有个明确答复。但是,共产国际远东局的答复却是模棱两可,对两种可能性没有作出决择。

博古请示与国际批复

1934年9月17日,博古以个人名义致电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再次提出撤离中央苏区,向湖南方向实施战略转移。这一次请示比5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的请示,要直接、明确、迫切得多。

9月28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回电要求说明理由。然而,鉴于局势严峻。9月30日,共产国际又一次以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的名义致电中共中央同意将主力撤往湖南的计划。

这样,从1933年11月间开始酝酿,到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正式提出,再到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批复同意,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决策,前后耗时近10个月。

斯大林另藏战略图谋

历史资料表明,共产国际事实上是不愿意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进行充满危险的远距离战略转移的,他们希望红军在原有的根据地基础上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国际原因和共产国际实际领袖斯大林的潜在考量。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际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欧洲的德意法西斯在夺得国家政权后迅速整军备战,磨刀霍霍,对苏联的潜在威胁日益增加。而亚洲邻近苏联的日本,自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在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同时,对苏联的挑衅也一刻没有停止过。为此,1934年夏,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转变其世界战略,准备着手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根据这一战略,共产国际和苏联急需在远东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有一支强大的抗日力量,以牵制侵略气焰十分嚣张的日本,减轻苏联在远东的国际压力,以避免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曾一度把在亚洲牵制日本的希望放在国民党身上。但在看穿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剿共”政策的顽固性以后,便把抗日以牵制日本的希望放在了中国红军的发展壮大上。当时共产国际所了解的中国红军数量已达30多万人,是亚洲和远东地区最大的一支革命劲旅,也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军事力量,斯大林和共产国际都希望看到中国红军不断壮大,并在时机成熟时承担起抗日的重任。在这种大前提下,他们自然不愿意看到中国红军主力退出中央苏区,在强敌压境下进行前景不明的战略大转移。P1-3

序言

长征精神

(代序)

长征精神,是指广大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长征精神,是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离开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和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在甘肃会宁会师。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在世界人民的心中,早已成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江涉水、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红军辗转多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及封锁,唱响了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诗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突破。在一年的时间里,中央红军长征转战多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整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毛泽东主席在讲到长征胜利的意义时曾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80年,但它的丰功伟绩,仍然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鲁迅先生曾赞扬长征中的英勇红军,认为其精神能使半身不遂的人也站起来笑。是啊,正是这些参加长征的英雄们,在1949年10月1日,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兴高彩烈地站立起来笑了!正义战胜了邪恶,人民胜利了!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

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地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孑L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猢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会自觉不自觉地发挥作用。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强国、实现“中华梦”的腾飞中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长征精神万岁!

止于此,作为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