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国的气质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落尘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毋庸讳言,由于男性在力量、智力、胆识等方面的天然优势,人类社会基本上一直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即使在众多女性已经拥有独立工作、生存能力的今天,事实依旧如此。这也使得历史成为了男人的历史,女性的出现往往只能作为一种点缀。

作为《民国的底气》的姊妹篇,落尘所著的《民国的气质》恰恰将目光投向了民国时期那些被历史尘封的美好女性,以流畅优美的笔触,为我们记述下她们曾经如花般美丽绽放的青春,无私的付出,超乎寻常的勇敢和忠贞,以及她们不朽的灵魂。

歌德有言:“永恒之女性,引我们上升。”男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勇武、豁达、正直创造着世界,而那些美好的女性,则用她们的爱和美德守护着这个世界。

内容推荐

《民国的气质》由落尘所著,《民国的气质》选取秋瑾、吕碧城、张幼仪、宋清如、张可等7位女性,以娓娓道来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她们的故事,展现出一幅生动、细腻、感人的民国女性画卷,时代的烽烟、命运的流转、爱情的叹惋无不暗含其中。她们或美丽聪慧,温婉贤淑,或才智超卓,有胆有识,生活的年代跨越清末、民国以及1949年之后,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各自的人生磨难中,她们以自己的生命和品格唱出一支爱与美的长歌。

目录

秋瑾:洒去犹能化碧涛

吕碧城:我到人间只此回

张幼仪:小脚与西服

宋清如:春天已轻轻地流过

张可:人淡如菊

朱梅馥:有一种爱叫浩荡

张充和:彩蝶随意到天涯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1893年春,秋寿南赴任常德厘金局总办,不久又改任湘潭厘金局总办,全家人于是随同他搬到长沙,后来又迁居湘潭。也正是在这里,秋瑾缔结了一份不太幸福的婚姻。

一天,秋寿南的朋友李润生来访,但不同以往的是,他是受人之托,前来提亲的。男方的名字叫王廷钧,字子芳,父王黼臣,祖父王宝田是曾国藩的义兄,原本做点豆腐生意,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让他担任管账,因此发了一笔横财。王黼臣是个非常有生意头脑的人,他利用父亲的资产在当地开设起当铺、钱庄、茶馆,很快挣下了数百万的身家。一次,他来拜访秋寿南时,见到了他的长女秋瑾。当时秋瑾已有才女之名,又兼生得品貌端庄,王黼臣一看之下,非常中意,便想要为自己的小儿子、才满15岁的王子芳提亲。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王黼臣还请出了与己相与甚厚的曾国藩的孙子曾五爷,请他做媒。

听说王子芳相貌出众,就读于湖南著名的岳麓书院,通八股、善文墨,又是如此家世,并且有曾五爷出面担保做媒,秋寿南也觉得这应该是一门好亲事,于是答应了下来。

至于秋瑾自己,对于这门亲事却并不乐观,甚至充满了忧虑。她盼望将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一位有志向有胆识的君子,担心王家虽然家财万贯,其子却无德无才。在后来创作的自传体弹词《精卫石》中,秋瑾描述自己当时向母亲劝谏,母亲却“回言自己休多管,作主还须父母亲。岂有自己羞不怕,三从古礼岂无闻?小姐从此生了气,终朝至夕不欢欣”。虽然秋瑾感叹:“遇人不淑真堪痛,彩凤随鸦飞难展。唱和无人谁共语,俗奴浪子陪才媛。冰炭岂能同炉灶?今生境遇万难安。”但在当时,父母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具有决定权,他们的意志是不能违抗的,否则就是忤逆不孝。

1896年5月17日,秋瑾和王子芳成婚,嫁到位于湘潭十八总由义巷的王家。其时,秋瑾19岁,王子芳17岁。

婚后,秋瑾很快就陷入了苦闷之中。秋瑾生性旷达豪爽,果敢忠义,虽然身为女子,但对于天下时事却甚为关心。早在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之际,年仅17岁的秋瑾就在《赠曾筱石》一诗中写道:“海气苍茫刁斗多,微闻绣幕动吴歌。绿娥蹙损因家国,系表名流竞若何?”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闺阁女子的强烈的忧时爱国情怀。国家长年积弱,天下攘攘,竟然无人可以力挽狂澜,更让她生出“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的浩叹。而王子芳自幼生长于富贵丛中,胸无大志,只求一味享乐,秋瑾说他“无信义、无情谊、嫖赌、虚言、损人利己、凌侮亲戚、夜郎自大、铜臭纨绔之恶习丑态”集于一身,以致她发出“蒹葭倚玉”之叹。于是在秋瑾婚后的诗词中,频频地出现了“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本是瑶台第一枝,谪来尘世具芳姿。如何不遇林和靖?飘泊天涯更水涯”这样的诗句。

而且王家家风也和秋瑾娘家颇为不同。秋瑾娘家厚道大度,虽然对于女孩儿也有很多规矩,但父母的开明,仍使秋瑾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女时光。

嫁人王家为妇后,秋瑾的情绪却日渐愁闷。王家虽然家财万贯,却刻薄吝啬,公公聪明而工于心计,婆婆屈氏唠叨而挑剔,曾经盛赞梅花“开遍江南品最高,数枝庾岭占花朝。清香犹有名人赏,不与天桃一例娇”的秋瑾,不得不收拾起一身傲骨,拿出为人媳妇的礼数,忍耐侍奉。婚后第二年6月,秋瑾生下一子,取名王沅德。

1895年,清末维新派的著名人物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抱着富国强民、“营一隅为天下昌”的愿望,在湖南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办《湘报》。一时之间,“湘省风气之开,较他省犹神且速,为中国一大转机”。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处在深闺的秋瑾通过《湘报》、《湘学报》、《湖南新报》等,了解到了中外时事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明白了国家凋敝之所在,她为新学的振兴而兴奋,也因为此,后来戊戌变法的失败带给她非常残酷的打击,也让她逐渐意识到清政府不可能通过自身进行改良。恰在此时,她读到了陈天华撰写的《谨告湖南人书》。在这篇文章中,陈天华否定了君主立宪在中国实行的可能性,他指出,清政府实施的是皇权至上的专横残暴的独裁统治,它的利益取向与人民大众的希望相反,所以它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只能与人民大众相背,只为本民族以及个人谋取利益。而另一方面,要想让中国复兴,首先必须倡导开明政治,提倡民权,改革民主制度,为了达到这些,最初的手段就是革命。

这些观点令秋瑾颇受震动,也让她觉得心有戚戚焉,以至于后来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物。

还有另一位湖南人,也让秋瑾非常敬佩,那就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秋瑾非常喜欢读的《湘报》即由谭嗣同主笔。当“戊戌变法”失败之际,秋瑾写信给时在北京工部道路局供职的兄长秋誉章,让他随时把北京的情况告诉自己。“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谈笑自若、从容赴死的英雄气概更是让秋瑾崇敬不已。

谭嗣同的妻子李闰是名门闺秀,18岁与谭嗣同结缔,婚后伉俪情深,即使在他们仅有的儿子兰生夭折后,谭嗣同亦坚决不肯纳妾。谭嗣同奉光绪诏入京前夜,夫妻俩挑灯夜话,对弹谭嗣同亲制的“雷残琴”与“崩霆琴”。不久噩耗传来,李闰终日以泪洗面,曾有悼亡诗云:“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并取忍辱苟活之意,自号“臾生”,居于湖南浏阳,事亲养侄,后创办了浏阳的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同样居于湖南的秋瑾有缘与李闰相识,两人一见之下,即意气相投,成为莫逆之交。

P9-12

序言

写一本关于女性的书,这个念头始于14年前的一个春日。

当时我正在吉林省图书馆里,随意浏览着架上的图书。阅览室里非常安静,明亮的阳光从窗户里洒进来,大得有些空旷的屋子里只有图书管理员和我两个人,以至于每翻动一下书页都会发出一声清晰的脆响。有阳光,有喜欢读的书,还有安稳的心态和时间,那是人生难得的奢侈。一排排书架,一行行图书,无声地立在那里,架上的图书一看就长年无人拿取,无数尘封的历史都在那里静静等待着,一段不期而遇。

我翻开一本有关宋庆龄的书,那是一本发行极少、在市面上难得一见的书,内容是她逝世后曾经与她有过交往的人写的回忆性文字,而且大多限于她生命的早期。我一直喜爱回忆性的文字,因为即使抛除记述者的失误和偏颇,披沙拣金,它也能某种程度上为我们还原出当时历史的某些质感和印记。那些生命和生活的细节中所蕴含的真实的力量,是任何其他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我慢慢翻阅着,这才知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之夜,她怎样保护孙中山,让他先行脱险,以及后来她怎样拖着身孕从炮火和死人堆中爬出,因惊吓而流产,此后再不能生育,也才明白她后半生为什么会那样喜爱孩子。我慢慢阅读着众人笔下她惊人的美丽、沉静以及勇敢,不知是该惊诧于历史尘封下那样真实鲜活的生命,还是惊诧于我们社会中蕴含的某种特异能量,总能把一切真实的、鲜活的,化为苍白和空洞。

“为那些美好的女性写一本书吧。记述下她们曾经如花般美丽绽放的青春,无私的付出,超乎寻常的勇敢和忠贞,以及她们不朽的灵魂。”那一瞬的感动促成了这一念。

但当真正成书的时候,出于现实出版的考量,我却偏偏没有选择宋庆龄,而是写下了其他五位同样令我感动和喜爱的女性。在她们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女性最传统的美德,同时又体现出现代文明的精华。之后在我先生以及我的好朋友、本书编辑马浩楠的建议下,又从本想写在另一本书中的三位女性中抽出两位——秋瑾和吕碧城,加入本书当中。

男人用他们的智慧、勇武、豁达、正直创造着世界,而那些美好的女性,则用她们的爱和美德守护着这个世界。没有女性温柔的身影,这个世界即使再完美,也不免冰冷和坚硬。

最后,感谢温厚长者朱尚刚老师,他在网上阅读到本书后,没有责怪我贸然写了他的父母,还细心地指出了相关的史实错误,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修改意见。

也感谢所有喜爱本书的朋友。人生的路,前人曾经这样走过,对于正在路上的我们,那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激励。

落尘

2012年7月1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0: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