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众人皆知的摄影大师,被尊称为“台湾的布列松”,“中国摄影教父”。91年版《人与土地》是他最知名的经典摄影集,二十年后,当他首次写出这些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们发现,他的文字就像他的照片一样,敦厚优美,饱含深沉的乡土情结。在人心浮躁的年代,阮义忠对摄影传统的忠诚守卫以及对质朴生活的执着追寻,使人心生敬意同时,也唤起人们对理想和生长的积极思考。
《人与土地》由阮义忠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与土地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阮义忠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众人皆知的摄影大师,被尊称为“台湾的布列松”,“中国摄影教父”。91年版《人与土地》是他最知名的经典摄影集,二十年后,当他首次写出这些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们发现,他的文字就像他的照片一样,敦厚优美,饱含深沉的乡土情结。在人心浮躁的年代,阮义忠对摄影传统的忠诚守卫以及对质朴生活的执着追寻,使人心生敬意同时,也唤起人们对理想和生长的积极思考。 《人与土地》由阮义忠著 内容推荐 《人与土地》是“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最著名的摄影系列,拍摄于1974年至1986年,该系列以黑白画面记录台湾乡土风光及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成长的土地的价值和美的再发现。2011年年初,作者阮义忠在《南方都市报》副刊部开设摄影专栏,首次执笔道出《人与土地》拍摄背后的故事。本书为该专栏结集而成,阮义忠朴实、浑厚的文笔,证明他不仅是优秀的摄影家,也是一位文字高手。 目录 第一单元:成长 美浓,回家的小孩 忆浣衣图与二位友人 埔里的两兄弟 都兰的蔗香 二龙村的井田 澳花的三代同洗 品出输的甘味 大地游戏与口琴舞 鹿港的午餐 永靖的好德之家 双双对对的身影 桃源村的过客 车城的海角几号 比利良的最后人家 会回来的才让它离巢 恒春放牛的祖孙 多纳的夜明珠 月光下的好故事 血缘与亲情 深山小学的算术课 心有灵犀一点通 告别童年 第二单元:劳动 头社的米真香 消失的风景 花生田的乐章 播种与传承 山的另一边 西螺的惜福老人 布农族的床头话 流笼里的农夫 垦丁农场的孤单女工 风柜的蒙面女 水埯的鹦鹉鱼 寂静的天地 蔺草的清香 农妇的雕像 被爱串起的一家子 菠萝田的背影 二水乡的十字路口 芦洲的沧海桑田 碧侯村的浓烟 赛嘉村民的笑容 摄影就像双面镜 兰屿的包袱 红叶的一家四代 第三单元:信仰 北港的妈祖信徒 苏厝的陆上行舟 摄影与信仰 美浓的伯公坛 旗津的酬神戏 兰屿的白日梦 兰屿的头发舞 在武界祈祷 多纳天主堂的小孩 关庙的把关老妇 多纳的哺乳图 庙祝与小孩的对弈 比利良的桂冠 在利稻忏悔 安平古堡的摆渡 看守员与诗人 裸身和真诚 举手宣誓或去煞仪式 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 渐行渐远的朋友 农夫与稻草人 第四单元:归宿 灵魂的肖像 美而险的景与色 这世人和下辈子 人生飨宴 祖母和孙女的答案 永远的老师 头城竹器匠 空荡的告别式现场 永浴爱河的人瑞 走入未知的旅程 光阴流逝中的光影 长白山上的日落与日出 台上台下都是戏 有葬礼和没有葬礼的死亡 离家或是返乡途中 孩子,你记不记得 走回童年之路 试读章节 头社的米真香 为了取个好角度,我差点被这位农妇的臀部给撞倒。仗着自己有农事经验,我信心满满地脱掉鞋袜、卷起裤脚下田,躬着身以插秧的姿势一步一退。没料到她的速度奇快,没几下就根本无法配合,就在镜头将要被她的背影遮住时,我深陷泥沼的双腿竟抽退不及,只有在跌倒之前赶快按下快门。本以为这张照片一定是失败的,没想到底片冲出来后,竟发现构图的倾斜强化了劳动的力道,就此决定用它来当“劳动”单元的开头影像。 南投县鱼池乡的头社村就在日月潭之侧,却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因为游客全冲去了只有一山之隔的观光胜地。被遗忘倒也是一种福气,能让朴实纯良的风景与民情尽量保存久一点。田里正忙着,村民赶着在坏天气来之前把秧栽好。这就是我要取的画面,再好的风景若是少了人的生活痕迹,就禁不起细细品味。 造访那天的情形,直到现在都让我怀念。农民的午餐就摊在田埂上,足足有五菜一汤,田主一直等到所有帮忙千活的村民都吃饱了,自己才进食。庄稼汉的日子不好过,米价贱,收成往往只能和劳力、肥料、税收相抵。许多年轻人干脆进城打工,舍不得土亲人亲的人却宁愿留在故乡,春耕、夏忙、秋收、冬藏。毕竟,人间温情是赚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我和田主共进午餐,两人盘腿坐在田埂上,剩菜不多,米饭倒还足够。阴阴的天空飘下丝丝细雨,仿佛为余肴剩饭加上了甘霖。头社的米还真香哩! 消失的风景 虽然我常被美丽的风景吸引,却很少将它拍下来,唯恐将大自然缩成一格照片,框限了它的千变万化。头社村的这一幕让我屏息,却不得不取出相机,虔诚地按下快门。这是台风来临前才会有的天象,空气中飘浮的尘粒、水分被强劲的气流席卷一空,云朵急急行走,像是要将蓝天擦得更亮。光线穿透一切,让人明白自己是多么渺小又多么幸运,能够在天覆之下、地载之上受万物滋养。 头社盆地原系一洼湖泊,为水里溪东岸支流的源头,后因受侵蚀而干涸,渐次被辟为水田。六百户村民分成四个聚落,散布在盆地边缘的山脚下,村民赶在台风来袭前把秧插完,六十多甲水田的嫩苗被汪汪的水泡着,映出一方方美丽的苍穹。 那次的震撼,让我从此只要路过鱼池乡,就会专程绕道去那个定点欣赏美景。稻子长高了、稻穗垂头了,快收割时,金黄稻浪随风起伏……每个季节的头社盆地都以不同的风姿欢迎着我,直到有一次彻底将我吓住了。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百年浩劫的大地震,几天之后,我特地到受创最重的南投县走了一圈,了解我所拍过的村落有何灾情。一路看不完的残垣断壁令人触目惊心,各界人士的援助行动及物资却令人感受到处处有温情。在常去的这个观景点,却让我看到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灾情。整片水田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获利较丰却不利水土保持,且有损身体健康的槟榔树,林间还搭起一座座奇丑无比的铁皮屋,整个盆地看起来就像长满疮癣的癞痢头。 我再也不敢驻足那座山头了,每当想到那片美丽的良田已从这个岛上消失,我就会心痛一回。天灾饶过了头社,人祸却不肯收手。 P81-86 序言 我以拍照被熟知,以所撰写的《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两书被当成将西方摄影潮流引进华人世界的传道者,又因创办《摄影家》杂志,被认为出了点力,将中国当代摄影家推向国际舞台。其实,在拍照前我是个勤读书、爱画画的文艺青年,写过诗、小说,发表过数不清的插图,但一路走来,在摄影投入的时间、精力最多,受到的肯定也比较大。 文学、绘画着重想象与回忆,摄影却仰仗直觉与发现。两方各有所长,但摄影的见证性凌驾于其他符号,难怪日本人将之译为写真。《人与土地》是我的一个摄影主题,将我在1974-1986年于台湾农村所捕捉的画面分为“成长、劳动、信仰、归宿”四个单元,共八十四幅照片,曾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摄影的强度全在瞬间的精准,想要交代前因后果、表达内心的感动,还是有赖于文字。每张照片背后都有段长长的故事,足以让行家们写成一篇篇动人的小说。但我做不来,只有偶尔在课堂上跟学生讲讲故事。拜《南方都市报》之邀撰写专栏,又蒙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结集出书,促成我与更多人分享经历的因缘。 近三十年来,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恐怕超过以往三百年,甚至三千年。这不只是生产消费的失控、科技的滥用,也和人类的自大、贪婪及价值观颠倒有极大关系。我在拍照时,最想留住的正是人性的美好:人与人的互信互助,人对土地的依赖感恩,人对天的敬畏、对物的珍惜。这些价值在今天的台湾、大陆还留下多少? 一切都在变,都在消失。在变化与消失的过程中,有一个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就成了不变的永恒。摄影者最大的挑战在于:感动的当下也是创作的同步,因此身、心都必须极度敏感与机灵。我已年入花甲,照片越拍越少,写文章的意念却越来越强。写《人与土地》正是一种反省,期许自己在未来的十年间以文字为重;再有十年,那就重拾画笔。艺术手法要灵巧容易,要朴拙可难,一切感觉的棱角都磨平、磨润了,离拙就近了。 在旭海所拍的这张照片是《人与土地》中难度最高的。这个位于台湾南端的小村子,有几户人家被圈在全台最神秘的军事基地里。等待搬迁。那回我虽有“警备总部”的核准公文,依然被挡驾在外。就在必须交出所有装备方可放行的点收空当,在地平线发生了这一幕我誓必要冒险抢拍的画面。 一排村民在比赛,看谁的筋斗能翻最多次。一件极其平凡的事件,却让我直觉到它的深刻寓意:人类在土地上重复着“生、老、病、死”的轮回,累积着“贪、嗔、痴、慢、疑”的业力,却一同注目着颠倒的人生,毫无所觉。我攫住了一个永恒的刹那。 画家陈丹青十分喜欢这幅作品。有一次,他顶认真地问我:“这张照片是上帝替你按的快门吧?”没错,回首来时路,我拍到的所有好照片,包括镜头前一切人、事、物给我的启发,都是老天给我的礼物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