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终末论》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体现了作者的真正到达点和内核,清楚地呈现着作者的学术动机和构成该书以及其他论著的现实基础和学理基础,甚至也可以说,此著作即作者本人的高度浓缩。
本书的着眼点始终是日本战后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思想问题,而日本战后思想史的丰富内容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编织到作者的“鲁迅论”中来。本书能否深化鲁迅研究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比起“鲁迅论”来作者跟关注的是“人”的问题,关于与“人”的塑造密切相关的“学问”和现代教育制度问题。在阅读本书时,应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所在,即强调“个的自觉”,作者认为以这个“个的思想”为标志,鲁迅所代表的是真正的“近代”。
这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它对留日时代“初期鲁迅”的阐释和对《狂人日记》的解读,作为“伊藤鲁迅”的本体论,具有着一个出色的学术模型所具有的优点。其对“竹内鲁迅”框架的继承与突破,其把鲁迅放在明治三十年代背景下的问题提起,其对鲁迅与尼采关系的微宏兼备的阐释,对《狂人日记》的处理,均是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道人之所未道,体现着学术的继承性、独创性、开放性和可能性——在作者看来,“鲁迅研究”非但不是一个过去的课题,而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性和未来性的课题。
作者所用“终末论”,非预告世界末日的流行语,而是指哲学意义上的“终末论意义的个的自觉”。“所谓终末,并不是预想当中这个世界走向最后的事件,而是这个世界本身,在根柢上就是终末的。”“终末论”实际是要“确保乃至恢复历史,以作为主体的‘个’去爱和决断的场所”,因此“终末论是希望之学”。
代序——“战后民主主义”与大学改革
第一部 初期鲁迅中的欧洲——关于作为“精神”的人与文明的整体性
第一章 研究笔记一初期鲁迅中的欧洲
前言
第一节 关于初期鲁迅的“个人主义”
一、“人”的发现——“主义”的相对化
二、整体性崩溃的感觉一迷信可存
三、何谓“文明”?——新的人的观念的发现
第二节 关于清末思想界“奴隶”一词
一、鲁迅所使用的“奴隶”一词
二、清末思想界的“奴隶”一词
第三节 作为“自由精神”的人
一、作为“主观内面之精神”的人
二、作为自我一意志的人
三、反抗的入和作为精神的、不断寻求发展的人
四、作为“自由精神”的人
五、中国“文化革命”的原点
第四节 小结——异质的“语言”
一、语言的整体性
二、异质性的提示——最初的文学运动
三、“预言者的文学”——语言的外在性
第二章 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关于鲁迅与尼采思想的“结构性”类似
前言——鲁迅身上所见尼采之影响
一、关于初期鲁迅的“个人主义”和“唯心论”
二、关于接受和摆脱超人思想
三、进化论与尼采
第一节 反体系的思考与“生成”的立场
一、不是有体系的思想家
二、反体系的思考
三、“精神和个性”主张的无构造性与“生成”的
立场
第二节 “清醒的现实主义”与对传统的激烈否定
一、关于“清醒的现实主义”
二、激烈彻底地否定传统
三、否定的逻辑与憎恶的痛烈
第三节 本源的宗教性
一、关于某种宗教性
二、宗教破坏者同时是探求者
三、“上帝之死”——被现世化了的终末论
第四节 志在文明的整体性恢复
一、对“斑斓之社会”的抗议
二、语言的整体性把握
结束语——暂时性结论
一、对欧洲异质性的认识
二、通过对异质语言的把握而整体性地把握了欧洲近代精神
三、对欧洲近代人的观念的接受
四、从鲁迅到毛泽东之路
第二部 鲁迅的进化论与终末论——近代现实主义的成立
前言
一、关于“终末论”的流行
二、关于进化论的移入中国
第一章 鲁迅留学日本时期的进化论
第一节 对异质的精神原理感到惊异
第二节 “倒过来”的进化论
第三节 从斯宾塞到赫胥黎
第四节 尼采“进化论的伦理观”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狂人日记》——“狂人”的治愈记录
第一节 月光与发疯——发端
第二节 吃人社会——由留学时期的“进化论”所构筑的世界心像
第三节 狂人改革的努力及其挫折——作为“预言”的文学
第四节 救救孩子——关于鲁迅的“回心”
第五节 现实主义的成立——从“预言文学”走向“赋文学”
第三部 显现于鲁迅论中的“政治与文学”——围绕“幻灯事件”的解释
前言
第一章 竹内《鲁迅》与战后民主主义
第一节 关于竹内好的《鲁迅》
第二节 围绕竹内好的“近代主义”批判
第二章 政治与文学
第一节 尾崎秀树《与鲁迅的对话》t
第二节 丸山升对《与鲁迅的对话》的“异议”
第三节 丸山升《鲁迅——其文学与革命》
第三章 文学与科学
第一节 对丸山《鲁迅》的批评
第二节 竹内芳郎《鲁迅——其文学与革命》
后记
附录四篇
鲁迅思想的独特性与基督教——围绕着接受近代文化
一、前言
二、围绕《复仇(其二)》的耶稣形象
三、鲁迅思想的基督教性格
四、结论
鲁迅中的“生命”与“鬼”——鲁迅的生命观与终末论
二、“生命”的相位
三、大正时代的生命主义与鲁迅
四、“鬼”和“迷信”
五、结束语:幽鬼与生命——鲁迅的终末论
再论“鲁迅与终末论”——“竹内鲁迅”与日本一九三○年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前言
二、“赎罪文学”——竹内好《鲁迅》
三、“个的自觉”与“终末论”——熊野义孝的《终末论与历史哲学》
四、由鲁迅论所看到的战后思想史——战后民主主义缺少终末论
战后中日思想交流史中的《狂人日记》——从学习中国”到“探求共通的课题”
前言
一、战后日本人的自我批判与“悔恨共同体”
二、战争责任论的分裂与不彻底
三、竹内好的民族主义
四、转向型”与“回心型”——比较近代化论的
五、“赎罪文学”——来自中国知识分子方面的
解说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