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凭借苏联的扶植,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操控中共最高领导权,积极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王明,一生瞻左顾右,歧路徘徊。他堪称中共“左”倾第一人,以他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长、危害大,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悖论的是,抗战时期,王明又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晚年踏上留居苏联的不归路,著书立说攻击中共和毛泽东。这样一个大浮大沉的历史人物,是如何成长发迹的?如何掌握中共最高权力的?又是如何在高层斗争中沉落的?《王明传(增订本)》作者周国全、郭德宏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对王明的一生做了客观公正的评说。
周国全、郭德宏著的《王明传(增订本)》讲述的是:王明是中共党史上的有名人物,但是他同许多人走的道路却不同,他既为党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也犯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失的“左倾”错误;后来随着共产国际战略策略的转变,他的思想也逐步发生变化,于1937年底回国后又犯了右倾错误。他口头表示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实际上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了解王明的一生,从王明一生中汲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加强党组织的建设,提高个人的修养,都是有所裨益的。
王明在学习期间,由于个人聪明,学习又努力,成绩一直很优秀。据同班同学王逸常回忆:“我与陈绍禹都是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当时老师批改的作文本,每次都按写作的好坏次序发放,最好的放第一本。每次发放的第一本不是我的,就是陈绍禹的。凡写文言文时,往往我是第一本,凡写白话文时,陈绍禹往往是第一本。他的白话文写得很生动。”“陈绍禹舌苔突突的,学习外语自然条件不好,可是他肯读,常常反复地练,所以,英文也学得不错。”
据孟庆树说,王明在三农时,参加过抵制日货、办平民夜校和反对反动的安徽督军马联甲的活动。1922年,安徽一中学生姜高琦被马联甲枪杀,三农学生曾罢课示威,王明还写了《高琦不死》诗一首:
死于军阀手,活在青年心。
英雄倒一个,继起千万人!
王明1926年12月14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填的登记表还说,他从1923年至1924年上半年,还曾在三农担任过学生联合会的工作。
但据王明的同学王逸常说:王明在学校开展的政治运动中,“既不站在激进派一边,也不站在保守派一边。而是站在中间立场,采取温和态度”。王明的同班同学、和王明“形影不离”、对王明“知之较详”的桂尊秋也说:“三农学校开办后,在同盟会员、校长沈子修影响下,聘用朱蕴山、桂月峰、钱杏邨等进步人士为教师,给学校带来了革命气象。在1919年到1924年的5年中,学校开展了‘响应五四运动’、‘反对曹锟贿选’、‘大演革命文明戏’、‘驱逐坏县长骆通’、‘成立贫农夜校’和‘赶走继任校长刘先黎’等一系列的政治斗争。陈绍禹在那几年没有什么进步表现。”特别是在1924年驱逐刘先黎的斗争中,他竟站在拥刘的学生一边。当时“全校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反对刘先黎,只有陈绍禹等少数人支持他。陈绍禹甚至支持刘先黎用武力镇压学生。我当时就跑到六安附近的农村,后来回了家,也顾不得毕业不毕业之事。后来,听说刘先黎把所谓‘闹事者’都开除了。我也被开除了。陈绍禹是毕业离校的”。 1924年夏王明从农业学校毕业后,因家庭生活困难,在上不上大学的问题上一时拿不定主意,遂回家与父母商量。据孟庆树说:金寨镇的两个大绅士汪四爷(汪培之)和桂四爷(桂玉阶)为了不让绍禹上大学,合开一个山货行,把绍禹父亲的生意顶了一半以上,并阻止邮政代办所设在绍禹家。绍禹的同学阚如棠也请绍禹到霍邱县阚家圩的高等小学校去教中文、英文和算术三门课,一年给三百块钱,因为阚知道绍禹学的好,三门课都能教。绍禹和父母商量是否先教两年书,积点钱再升大学。但绍禹父亲说:“既然汪桂两绅士捣乱,今年就非升大学不可!没钱也得升学,给他们看看!”并说:“穷也要穷得有骨气!”母亲说:“要像牡丹,不要像芍药。你看芍药那点不如牡丹,就是因为没有骨头,一见霜就凋零了。”绍禹听了父母的话后,随笔写了一首题为“芍药”的诗,给父母看。这首诗的内容是:
堪称国色与天香,可算花中又一王。
能向牡丹比芳艳,唯无傲骨不经霜。
在父母的支持下,王明决定报考大学。但他和同学陈璧如到了安庆后,才知道安庆没有大学,并从三农校长刘先黎处得知可以报考武昌商科大学。于是,他和詹禹生、陈步云决定报考商大,并在安庆“发起组织安徽青年学会”。
1924年9月,20岁的王明升入武昌商科大学预科。
P12-13
增订说明
王明是中共党史上有名的人物,曾担任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两次犯了“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使中国的革命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但他在延安整风中,一直拒不承认错误。直到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前后,才写了检讨。不久,他又翻案。为了给自己的错误翻案,他在晚年编造谎言,歪曲事实,吹嘘自己,污蔑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了解王明的一生,从他的一生中吸取经验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周国全同志和我开始搜集有关王明的材料,并与李明三同志合写了《王明评传》,1989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外关于王明的第一本传记。在此书出版之前,关于王明的书都是批判性的。由于是“评传”,此书的分析、评论、批判仍然比较多。但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利用了中央档案馆和中央组织部的档案材料,以及俄罗斯等国外的材料,还原了一个比较真实的王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后出版的各种有关王明的著作,凡是引用的中央档案馆和中央组织部的档案材料,大部分都是从本书中转引或转抄的。因为迄今为止,只有我们两个人看过这些档案。1997年,周国全同志和我删掉了原来的许多评论和批判,并增加了一些新材料,将此书改为更为平实的《王明传》,1998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不久前,人民出版社的王世勇同志觉得此书还有些价值,提出由人民出版社再版。我觉得此书是15年前出版的,内容已经比较陈旧,而且字数太少,只有20万字,很多内容都没有写进去。这15年来,关于王明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资料,出了很多新成果,有不少新的进展。如果再版,就应该把这些新资料、新进展都吸收进去,反映出来。因此,我提出应对原书加以改写和充实,以反映关于王明研究的最新研究水平。周国全同志完全同意我的提议,觉得改写一遍很有必要。于是,我就根据这15年来发现的新资料,出版和发表的新成果,对原书进行了改写和充实。为了使本书更加客观,我把各种不同的观点都写了进去。这些观点都是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把它们写进来,有助于大家互相参考,以便做全面的分析和判断。
改写部分和新充实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指正,并由我完全负责,特此说明。
郭德宏
2013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