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西尼嬉笑怒骂天下噱
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1868)是意大利一代歌剧大师,他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和《威廉·退尔》等歌剧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
贝多芬曾对罗西尼说:“意大利人在喜歌剧上举世无匹,你们的语言和气质天生就是喜剧性的。”贝多芬确是一言中的。罗西尼正是这“天生喜剧性语言和气质”的活化身。他的喜歌剧令人叹为观止,他那机敏、犀利、幽默的言词和举止也令人拍案叫绝。
现在就开始讲有关他的一连串小故事。
绝妙的指桑骂槐
有一次,罗西尼去观看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主角是由著名的男高音鲁比尼(Giovanni Battista Rubini,1794~1854)饰演。罗西尼的旁边坐着一个年轻人,他不停地随着台上的演员大声哼唱,闹得四邻不安,无法欣赏歌剧。罗西尼忍无可忍,终于脱口而出:
“这个畜生!”
“你干什么!是骂我吗?”年轻人气势汹汹地斥问。
“啊,不!”罗西尼心平气和地说,“我是骂那个大傻瓜鲁比尼,他妨碍了我好好儿听您唱呀!”
沙漠变花园
罗西尼并没有系统地学过作曲,主要靠自学成才。他从海顿和莫扎特的总谱里抄出声乐部分,自己为它写钢琴伴奏或管弦乐配器,然后跟原作对照,找出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许有人以为,这办法颇易导致模仿,甚至抄袭。其实,罗西尼对于“曲抄公”向来都是冷嘲热讽,毫不留情的。一个初出茅庐的作曲家问罗西尼:
“大师,对于我的歌剧《沙漠》,请问您有何指教?”
罗西尼微微一笑,答道:
“歌剧不坏。不过我要是你的话,就会把歌剧取名为《街心花园》。”
“那是为什么?”
“因为在那里每走一步都会碰到熟人。”
出奇的礼节
罗西尼应一位年轻作曲家邀请去观看他的歌剧首演。他们坐在包厢里,按照意大利当时的风尚都戴着大礼帽。奇怪的是,台上演唱每一首咏叹调的时候,罗西尼都脱下礼帽挥动几下,好像在向什么人彬彬有礼地打招呼。
“大师,您这是做什么呀?”歌剧作者诧异地问罗西尼。
“我是在向我尊敬的同行们致意,我看到他们一个个不断地在您的作品中出现。”
怪招
罗西尼行事怪异,往往令人费解。你看,他一向鄙薄“曲抄公”,但不知是否是鬼使神差,他自己也干了一次这种勾当。
1813年2月6日,他的歌剧《坦克雷迪》问世。一夜之间,歌剧中的音乐风靡了整个威尼斯,剧中的咏叹调不胫而走,传遍大街小巷。但人们哪里知道,这部歌剧中的不少段落是他从意大利同时代作曲家派西埃洛(Giovanni Paisiello,1740~1816)和帕厄尔(Ferdinarldo Paer,1771~1839)的作品中抄来的。罗西尼为何会出此怪招,世人不得而知,但观众的回应如此狂热却是罗西尼始料不及的。他自我解嘲地说:“我本以为观众会将我关进疯人院去的,没想到他们比我还要疯狂。”
哪一首好些
对于一些平庸之作,罗西尼向来不愿违心地恭维,但也犯不着太得罪人。怎么办?
一个年轻人腋下挟着厚厚两册乐谱手稿来见罗西尼,兴奋地说:“指挥已经答应演奏我的交响曲,从这两首中选一首。大师,我想弹给您听听,看您觉得哪一首好些。”年轻人坐到钢琴前,只弹了几小节,罗西尼便站了起来,阖上他的乐谱,拍拍他的肩:“年轻人,肯定另一首要好些。”
P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