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影工作室编著的《算命(清影纪录中国2009)》为“《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在向读者展示作品和作者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近三十年来,尤其在近十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与传统民俗之间的冲突、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许许多多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命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算命(清影纪录中国2009)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清影工作室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清影工作室编著的《算命(清影纪录中国2009)》为“《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在向读者展示作品和作者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近三十年来,尤其在近十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与传统民俗之间的冲突、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许许多多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命运。 内容推荐 清影工作室编著的《算命(清影纪录中国2009)》汇聚清影工作室2009年度放映的18部纪录片和13位导演的精彩访谈,其中包括—— 孙曾田《最后的山神》:鄂伦春最后一位萨满 张以庆《幼儿园》:孩子们的心灵,一个被你忘却的世界 董钧《大水》:治水政治带来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 徐童《算命》:游民世界的苍茫和纷乱,被掩盖的历史,被压抑的现实 林鑫《同学》:三十年后我们再相逢,浮生若梦,今夕何夕 《算命(清影纪录中国2009)》以纪录片作者访谈为主,兼有对作品的介绍,努力记录下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每一个精彩问答并认真地录音整理而形成:这将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 目录 张献民序 《我们为什么坐到一起看纪录片》 孙曾田作品《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 纪录片只有材料是真实的 陈晓卿作品《生者,绵竹》《北川中学》 我们今天的报道和1976年没有差别 张伟杰作品《闲着》 门里门外截然不同,我进出一次就要精神分裂一次 冷凇作品 《俄亚纳西人》 纪录片的宣传效果比电视剧、广告好得多 张以庆作品《幼儿园》《舟舟和他的世界》《英和白》 今天的人需要一种柔软的抚摸 董钧作品 《大水》 时间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施润玖作品《敬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安定医院》 我的高度就是没有高度 徐童作品 《算命》 我愿把镜头对准一个混乱肮脏、变化无常的江湖 张同道作品《小人国》 我们所有的影院系统都被商业占领了 李一凡、鄢雨作品 《淹没》 我非常迷恋拍纪录片的过程,这是一个做人的过程 林鑫作品 《同学》 创作者必须俯下身去,生活才会为他绽放 周卫平作品《茶马古道》 我的拍摄基本上都是跪着完成的 书云作品 《西藏一年》 做片子只需要好好待着,待一辈子 清影工作室后记 《以影像温暖世界》 试读章节 比起几年以后的《神鹿啊,我们的神鹿》,拍摄时间长达半年多的《最后的山神》没有那么曲折和坎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短片中没有动人之处。 “山神”是鄂伦春人曾经最最虔诚、最最珍贵的信仰,而在现代社会的吞噬下,它们遗失在远去的历史长河中,渐渐变成了模糊的背影和符号。 《最后的山神》的男主角孟金福,是一位67岁的鄂伦春猎人,也是中国境内鄂伦春族最后一位萨满。鄂伦春人干百年来在大小兴安岭中以游猎为生,它们的族名意思是“山岭上的人”。49年建国以后,在政府的帮助下,鄂伦春人逐渐地走出山林定居,告别了游猎的不确定性。年轻的一代很快地适应了山林之外的新生活,但是对于孟金福而言,山林不是一块能够轻易割舍的地方。他眷恋山林也习惯山林,所以他带着他的老伴,重新在山林里搭起了住处——老式的“仙人住”,用几根树干做支架然后用兽皮围起。他们回到了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状态。 传统的生活里有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山神的崇拜。其实鄂伦春人并不只是崇拜山神,他们信奉的是以自然万物为神灵的萨满教,因此,日月水火,山林草木,在他们心中都是有神性的。 然而,作为游猎民族,他们对于主管山林狩猎的山神,有着特殊的敬意。所以孟金福沿袭着族里的规矩,每到一片山林,都先要选一棵高大的松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用心雕刻一尊山神像。打猎之前,他和族人会虔诚地向山神像膜拜和乞求,而当打猎不顺,他们也会来到山神面前,诉说生活的不易与狩猎的委屈。 对山神的信仰,也塑造了鄂伦春人独有的骄傲和信条。孟金福打猎用的是一支很老的枪,他不肯换新的,认为新式的枪体现不出猎人的水平;他也不肯学着用套索、夹子做辅助,他认为不分老幼地猎杀动物,山神是会不高兴的。 看着孟金福夫妇的生活,不禁让人想起了诗经里面那首著名的《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实那首国风是一首叙事长诗,徐徐地描摹着一幅社会风俗画卷,从七月开始,按照一年的时间,一月一月地进行和展开着不同的生产生活,从容、宁静而富足。 P7-8 序言 对权力和资本的不妥协,是文化的立身之本。权力和资本不是纸老虎,一个是只铁狮子,另一个是只金老虎,分量都够重的。文化却只属于少数人,因为权力和资本在营造只有它们才创造价值的神话,而这个神话已经被多数人奉为真理。多数人因为受到确切、具体的管制而感到安全、欣慰,多数人阅读到别人发财的消息自以为也要加入他们的行列。 我看中国社会现在分为五个阶层:一个掌握权力,一个掌握资产,以上两个对自身之外的事物有支配和决定权;而以下三种人则只对自身有支配权,一个以脑力方式为上述两种人提供服务(从而被权力和资本控制),另一个以体力方式为以上三种人提供服务(从而被权力、资本和“知识”控制),最后还有一种,没有任何人需要他们提供的服务,或他们提供不了任何服务,这个阶层整体在消费社会之外,任何资本手再长也控制不了他们,他们只受权力的控制,而且权力只在他们干扰到消费社会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确切、具体的管制。 其中占据中间位置的那一类人,看似可以对应于西方的“中产阶级”,或者中国古代的“在野之士”,可能“荣升”为前两种人,也可能“堕落”为后两种人,然而这两个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现成词汇,都与今天的状况不吻合。说中产,这些人不一定有产;说在野,田都被征用为开发区了,每个村子都通公路、通电视,想野也野不成。成熟的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基础是这个人群占人口比重的扩大,就是这些人不要都去当官,不要都去当资本家,也不要轻易去当建筑工人或按摩小姐。参与各种民间文化活动的人,包括组织者、作者和观众,都是这一类人。 这个阶层广泛共享的困惑,无非是有限的财产化为乌有。假设A先生十年打拼,依靠头脑灵活积攒下了房子一套、小车一辆,共值百万。面对产业转型、年轻人更加卖命、迁升无望、头发渐少等个人烦恼,此君思前想后,打拼阶段种种地道不地道的作为涌上心头,无非害怕在权力和资本未来十年的地道或不地道的诸种游戏中,车没了,房子也没了,四五十岁时回到二十岁的资产状况。劝说化解不了这样的忧虑,破解的唯一方式是从现在开始做一个无产的脑力劳动者,所拥有的一切,都献出来吧,不是献给别人,是献给自己,这是我们能对文化有所贡献的唯一方式,反之亦然,文化也只能以这种方式被建设。 不要以为我在这里蛊惑。以上对这些人的描述,是多数纪录片作者的速写画像,他们的经历就是在实现无产的中产、没有朝廷的在野,以提前释放的方式免除文化之外的忧虑,拍纪录片是他们避免成为资本家或建筑工人的主要本领。这种人明明是永远要受到权力和资本控制的,怎么摆脱得了?这也是我不理解的地方。 后记 中国独立纪录片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惜大部分人没有机会看到。即便是在互联网横行天下的时候,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好影片总是无法与好观众在惬意中相逢。正是在这种想法折磨下,我们开始准备做一个纯粹的纪录片放映,并且坚持一定要定时、定点、免费。看纪录片的观众实属不易,纪录片观影不论地理位置还是放映条件都无法与商业院线相比,还有导演们自由的创作状态,总是让观众必须主动参与才不至于半途而废。因此我们努力给观众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一个固定不变的时间、一个免费欣赏的承诺。近四年来,虽然也有各种遗憾和不足,但这或许就是今天,这个转型时代,纪录片拍摄、放映和观看的魅力。 2009年4月25日,文津·清影·放映第一次正式放片,刘硕想的口号是“以影像关怀世界”,一句有理想有视野的话,美中不足的是“关怀”多少有些居高临下的感觉,或许应该改为“以影像温暖世界”。消息放出去的那几天,我们收到了很多朋友发来的邮件信息,从里面发现了老朋友,发现了校友,发现了同行,发现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志同道合者。那一天,我们摆好了从“金五星” (北京著名的批发市场)买来的小椅子,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那些即将到来的观众,等待着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平凡和感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文津时代为我们提供了稳定的放映场地,良友文化基金会成为我们的主要资助者,电影学院的张献民、张民两位老师、CNEX、栗宪庭电影基金、香港采风电影等机构和个人成为我们主要的片源,Elvita和她的生活便签给予推广上的大力支持。在这些没有任何回报的、无私的帮助下,我们把一部部优秀的纪录片带到了观众的面前,并且结识了一个个优秀的作者、一位位优秀的观众,这个世界温暖了我们,我们再把温暖通过纪录片传递开来。 放映的同时,我们也尝试对大部分作者进行采访,对作者与观众的交流进行录音,通过这些声音我们试着走进他们的创作理念,走进他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最终听到了冯艳讲她“被抓”的故事,听到了林鑫讲仰视生活的态度,听到了顾桃讲敖鲁古雅和神鹿的关系,听到了盛志民讲摇滚与撒娇的区别,听到了张以庆讲《幼儿园》之后无法再拍纪录片的心情,听到了徐童讲东北的见闻,听到了蒋樾讲理想横行的年代……我们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一切,也希望读者们可以感受到纪录片、纪录片作者及片中人物的真实存在,感受到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那份相对的宁静。纪录片就是生活,是值得分享的那部分生活,是直达人心的、温暖的影像记忆。 书评(媒体评论) 关注是一种温暖,让被忽视的不再被忽视;纪录是一种力量,让没有声音的发出声音。向中国独立纪录片人致敬! ——杨澜 好的纪录者,有助于未来的历史在细节处更加真实。而靠近他们,将有助于我们提前感知:未来的历史,正在被怎样地存留着。 ——白岩松 多数纪录片作者的经历就是在实现无产的中产、没有朝廷的在野,以提前释放的方式免除文化之外的忧虑。 ——张献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