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孩子的后面》编著者蔡兴蓉。
本书原拟名《缤纷儿女》,写出了一百个孩子千奇百怪而又合情合理的故事,后考虑到《缤纷儿女》文艺性太强,故删之,而更名《走在孩子的后面》;又因为一百个孩子的故事中有略显重复的,故又删之,而只留下了60余篇。这60余篇中的60余孩子,个个都是“这一个”,性格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而整体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我希望这60余孩子如一个个的点,连成线,连成面,连成体,从而全面表现出当下教育的真实面貌和种种可能性——当然,希望而已,这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再一转念,是否做得到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因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还在关注孩子自身。
《走在孩子的后面》编著者蔡兴蓉。
《走在孩子的后面》内容提要:这是一个家教老师的观察笔记,讲述了60多个孩子的真实教育故事,探讨什么是好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如何面对这一代孩子。作者从家教老师的特殊视角,以卧底精神和文学手法,揭秘新一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真实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实,读来令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书中还记录了作者一系列新颖、有趣的教育尝试,以及许多优秀家长的教育良方,可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诸多启迪。
从手机说起。
杜玉娥玩手机玩出绝活:她可以整节课整节课地发手机信息,而神鬼不觉——她的眼睛直直地望着黑板,嘴微张,一副相当人神的样子,其实手却在课桌下飞快地盲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能力。您得说,这是一种能力。
这个初中女生玩的是苹果牌手机,且增设了“蓝牙”功能。关于后一点,请容我稍加说明:玉娥所就读的学校和其他很多学校一样,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当然,学校也清楚,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因此又补了一个科技措施:考试时,将校内所有潜在的手机信息实施屏蔽,以免学生用手机作弊。然而,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蓝牙”就是“魔”,它可以让手机在一定范围内信息无阻,像对讲机一样。如此一来,很少听课的玉娥每次考试几乎都是“A”。
日子就这样过来了。
但最近新换了个从外校调入的女班主任(以下称女班),她雷厉风行,拟将浮躁班风整饬得“鱼不动水不跳”。这当然是一场战争,在她纯洁的眼睛看来,这些“富二代”“官二代”们完全有“黄赌毒’的倾向。仅以“毒”为例:她发现有些学生喝德国进口的“联邦止咳水”。按用药说明,此种止咳水每次喝一两勺即可,但有同学经实践发现,一口气喝半瓶或一瓶大有摇头丸之功效,于是在圈子里竞相效尤。“能刺激就行”,大家在这方面还很能将就。
女班很快查明,圈子里的“大姐大”竟是杜玉娥。之所以用这个“竟”字,是因为杜玉娥身材瘦削,犹如蜻蜓一般;体质之差,更是令人咋舌:军训时站半个小时,人准晕倒。
容易晕倒的瘦弱女生却利用手机和盲打技术在校内校外编织了一个巨大网络。
女班从政教处得知,杜玉娥身上有一股相当浓烈的江湖气息。她为人豪爽,挥金如土,每月逾万的交际费用还常常不够,就到几家酒店(都是她父母开的)之一随便提走一两瓶洋酒(千元一瓶),再到礼品回收店一卖,以补开支之不足。正因为如此,她有时一个眼神,可以逼某个学生转学;有时一个电话,可以阻止一场酝酿中的械斗;有时一句通融,可以在校内找到安全的地方,让哥们儿姐们儿放心地抽烟、打牌、跳舞。
女班虽说才30出头,却是作为人才引进来的。她的特长就是治班有方,能把班级治得“鱼不动水不跳”的。优秀班主任碰到江湖“大姐大”,“睁只眼闭只眼”既不可能,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第一个回合是这样的:女班在班会上宣布,据调查,有个别同学平时从不认真听讲,作业请人代抄,但每次考试竟然还能得“A”,莫非这分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如果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就是作弊来的。希望有这种情况的同学实事求是,好自为之。这次讲话过了不到三天,校园周围竟出现了许多彩印小广告,上面写着一句很暖昧的话:“你寂寞吗?”右下方则赫然印着女班的电话号码!接着女班就当真接到了几个或大大咧咧或犹犹豫豫的男人电话,不由气得呼吸艰难……第二天她就换了电话号码。
对这件事,女班也闪过报案的念头,但只是闪了闪。在她看,未成年人犯错,三分之一的责任在学校,三分之一的责任在家庭,故还当以教育为主——当然,教育离不开惩罚。
她当然知道广告事件跟杜玉娥有关,只有杜玉娥有这种呼风唤雨的能量;但她没有证据,只好先按下再说。
又是一次课间操。女班在查操时发现,除了杜玉娥照例未来(因为身体原因,学校同意她不参加任何运动)外,还有两个平时与杜玉娥贴得最近的女生也没来。女班就回头找。三个女生正从卫生间出来,一晃上了楼。政教处的同事说过,他们经常发现男生女生利用课间时间躲进卫生间抽烟。她们是不是抽烟了?女班在心里肯定她们是抽烟了。女班跟进教室,问另两个女生为什么不上操?是不是跟杜玉娥躲厕所抽烟了?杜玉娥脸一冷,说老师你说话要有证据!证据?女班一气,说,像你这种人黄赌毒什么做不出来!就上前翻杜玉娥座位上的包,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
“道歉!”
杜玉娥忽然大喊一声,同时一拳砸向窗玻璃。“哗!”窗玻璃碎了。
正僵持着,刚做完操的学生们回来了。大家将女班和杜玉娥团团围在中间。女班脸涨得通红,尽量保持矜持;杜玉娥则一遍又一遍喊着:“道歉!道歉!道歉!”一个男老师过来了,邻班的学生也过来了。这时上课铃声响起来。男老师反复说:“先上课,先上课。大家回到座位上去!'’
这才好不容易恢复了常态。
在校长办公室里,做惯了强人的女班冷泪长流。校长的看法,一是女班的工作有失简单粗暴,二是杜玉娥的江湖气由来已久,很不好对付。但现在是义务教育阶段,不管杜玉娥怎样“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也不能开除了事,还是得教育。最后决定请杜玉娥家长来一次学校。
杜玉娥的父亲来了。这个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不知是俗务缠身还是见怪不怪,态度显得礼貌、疲惫和漫不经心。参会的有校长、政教主任、女班和杜玉娥本人。一番寒暄过后,就由教务主任历数杜玉娥入校以来的种种违规表现,杜玉娥父亲的脸开始转青,且越来越青。接着是女班就这次“抽烟”事件向杜玉娥道歉,希望杜玉娥能够理解她,原谅她,并从此配合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但杜玉娥父亲的脸还是青着。
最后教务主任征求杜玉娥父亲的意见。父亲盯着一直冷眼旁观的女儿,忽然说了这么一句:“你要动手为什么要自己动手?在外面出一点小钱,什么事情不能摆平呢?”
会议室的控气忽然凝固了。P5-P7
作为教师和知识分子,我所谓的自由更多的是指那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实现自我价值的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或者哲学点说,就是能把认识到的发展规律有计划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学习、交流和建树的自由。有关这三个自由,我相信卢梭理解至深,因为他在《爱弥尔》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不断有人请他做家庭老师,但他每次都婉拒了。他认为教书是如履薄冰的工作,怕自己做不好,比较而言,写书更合脾性;再者,他怕把一个公爵的儿子教得鄙薄财富,这就违背了雇主的初衷。第二个原因说得很逗,但却有正经意思在里头:教书,第一紧要的事情是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否则宁可不做。
时间永远快得荒唐。三年,三年一晃就过去了,然而,这是怎样的三年啊!我跟一个文友说,倘使我坐下来专事写作,这三年的素材十年也写不完。这是真的:三年来,我握手了数百个家长,更抵膝了数百个少年。曲径通幽式的接触,使我第一次抵达了真实;打入卧底式的工作,又使我成为一个个家庭的编外成员和稳定因素。站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三叉路口,回首廿年有余的公校生涯,一切历历在目,一切又恍若隔世——从前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对教育,对孩子,毕竟所知甚少,甚少!
举例言之:有一天,一个家长打来电话:“您是语文老师吧?我想请问,您教孩子能不能不考虑分数?”然后她就带着孩子来了。原来她已经找了六七个语文老师,这些老师都说,不考虑分数就不知道怎么教了。她的理由,乃是她本人在当年高考中,语文考出了135的高分,但她知道,自己其实只掌握了一些技术层面的肤浅东西,至于语文的内核,诸如思想、情趣和文化内涵等,基本上一无所知。现在孩子即将出国,连什么是中国文化,都一句也说不出来。她本人有过海外经历,知道人家一口一个“上帝”,或一口一个“真主”,换言之,人家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她害怕自己的儿子出去后,因为没有本国文化垫底,无从比较,无从甄别,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怪物”和流浪儿,——而这方面的先例,她知道的早不只一个了。
这使我意识到:学校只计当下,家长只好来计长远。
或许因深圳是国际都市之故吧,诸如此类的家长故事也就不少。这些家长大都有国际背景和国际经历,他们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教育始终保持着审慎甚至警惕的取舍态度。在本书中,您还将留意到更为激烈的做法:有的长期请家教,不让孩子上一天学;有的直接找到班主任和校长,要求减少孩子的作业量;有的让孩子从所谓重点学校激流勇退,转到一般的国际性学校,等等,等等。
说完了自己,说完了家长,现在就要说说孩子了,——如你所知,这正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本书原拟名《缤纷儿女》,写出了一百个孩子千奇百怪而又合情合理的故事,后考虑到《缤纷儿女》文艺性太强,故删之,而更名《走在孩子的后面》;又因为一百个孩子的故事中有略显重复的,故又删之,而只留下了60余篇。这60余篇中的60余孩子,个个都是“这一个”,性格不同,环境不同,际遇不同,而整体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点。我希望这60余孩子如一个个的点,连成线,连成面,连成体,从而全面表现出当下教育的真实面貌和种种可能性——当然,希望而已,这实际上是很难办到的。再一转念,是否做得到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因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还在关注孩子自身。譬如:那个“国内地震不哭,日本地震却哭”的小男孩,竟是因为害怕日本动漫“停更”;那个考试一失败立即飞跑回家的高中女生,原来是要用刀片自残——只有此时,她的内心才会得到一阵阵的安慰;那个家境富裕,备受关爱的白脸少年,却偏偏热衷于枪击流浪猫;那个“高三的大姑娘”情窦初开,却对男生倍感失望,因为“他们看见一只蜘蛛,跑得比我们女生还快!”……所有这一切,为人师者知之多少?将如之何?
当然,我不至于糊涂到孤立地描写一个个孩子,而忘了他们全部的社会关系;我也不至于自负到独立解决所有疑难,——总得与家长联手。纵然如此,还是有些无所措手的问题,就只好遗憾地留给社会了。
言及此处,我要郑重感谢各位家长给了我充分的信任,从而给了我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的创新自由:与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在月光下漫步谈心,是上课;用周黑牌鸭锁骨作道具,“引诱”孩子学习《浮生六记》,是上课;与母女俩在一棵大榕树下现场写作,是上课;一声“开始”,五个孩子分别扑到自己妈妈怀里,奶声奶气地背诵古诗,是上课;与一个有心理困难的高三学生整节课讨论尼采和叔本华,也是上课。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教育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也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天成。
唯其如此,我常常想起罗曼.罗兰称赞约翰.克利斯多夫的一句话:“即使在他最为痛苦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也洋溢着一片乐天的气派。”
本书历时三年。感谢月亮,书中的文字多是在月光下推敲出来的。感谢家长,他们常常远道登门,与我共同讨论文中的观念和细节。感谢孩子,他们刚从上帝身边雀跃前来,可使大人的世界不至混沌。
是为序。
篇篇都如奇花异草,却是长在现实的土地上。这本书有点像家教辞典。
——龙文教育 田家雄
我跟学生是师生关系,蔡老师跟孩子更像是师徒关系。
——家长 许教授
当我知道蔡老师的博客网址后,在几天内就迫不及待地将他的博文全部读完,那些有血有肉、鲜活的青春少年一个个跃然纸上。那不是文章,而是一部部MV,立体、生动!
——家长可妈
一直把蔡老师奉为心灵的解读者!能读到这本书是孩子的幸运,也是家长的幸运。
——家长清妈
感叹:这样有分量的文章,要站在一个怎样的高度才能写出,同时语气又像一个邻居在聊天!
——家长奕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