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绿色人生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谢朝柱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谢朝柱编著的《绿色人生路》讲述了谢朝柱老书记从一个聪明好学习的懵懂少年到中年时期走上领导岗位,再到晚年退休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书中重点讲述了谢老自己为祖国林业教育事业以及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中南林学院的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事迹感人,催人奋进。

内容推荐

《绿色人生路》既是本人人生写照,也是中南林历史的缩影。踏遍青山人未老,绿色事业奏新章。绿色象征着生命,绿色象征着和平,绿色象征着未来。愿绿色森林遍布全球大地!愿世界未来充满和平!《绿色人生路》这本书不但是作者家族的文化财产,也会属于社会的一份文化财产,本书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

目录

前言

春夏耕耘绿色人生

第1章 勤奋创业的家庭

 勤劳睿智的父亲

 慈爱如水的母亲

 善良朴实的兄弟姐妹

 贤惠能干的妻子

 奋发有为的儿女

 好学求知的孙辈

第2章 乡村滋润的少年

 故乡沃土风情

 人生第一课

 开蒙识字

 道县第一中学

 进入零陵农校学习

 长沙林校成立

第3章 城市哺育的青年

 走上工作岗位,收获爱情婚姻

 喜迎湖南林学院成立

 共渡生活难关

 革命家陶铸倡议建中南林学院

 “十年动乱”时期

 中南林学院并人华南农学院

 下放乐昌林区劳动

 走上厅级领导岗位

第4章 奋发实践的中年

 重建湖南林学院-

 奉命建设株洲新校区

 书写后勤改革的新篇章 

 肩负中南林重任

 头一回喜庆华诞

 考验的10年,发展的10年

 中南林再迁更名大提升

第5章 快乐有为的老年

 退休之后天地宽

 组建老科协晚霞尚满天

 临危受命赴九嶷山学院办学

 受命湖南大学“三讲”巡视

 参加湖南省老教授协会

 担任株洲市少数民族联谊会会长

 应邀参加华南农业大学百年华诞

 漫游香港、澳门

 读书健身写千秋

 夕阳映照耕作忙

 情感飞扬的1107病房

 情涌如潮的北京之旅

第6章 人生的感悟

 学会做人是人生之本

 学会做事是人生之基

 积极学习是人生之翼

 清正廉洁是走向成功之路

落花无言人淡若菊

 中国林业人名词典

 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

 《当代湖南人》自传

 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解放思想天地宽

 晚霞映青山老牛更奋蹄

 老有所为志不凡,科技兴国谱新篇

 用领导智慧开拓绿色事业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勿言年齿暮,胸怀万里程

 汪浩将军来信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

 中国家具工业发展纵横谈

 展望21世纪中国家具工业发展趋势

 绿色颂

 资源为根效益为本

 发展都市林业创建绿色文明

 保护森林造福人类

 知识经济与知识林业

 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

 西部大开发应从恢复生态开始

 高度关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森林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两型”社会

 大力建设森林城市,积极发展林业碳汇

 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

 绿满校园生态秀

 论凝聚力和影响力

 锐意改革,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青年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危机期

 加速教育大改革加快学校大发展

 坚持毛泽东教育思想,端正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人生六十是神仙,老有所为度百年

 加快中南林学院发展的建议

 老有所为志不凡甘为绿叶扶红花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建言献策要突出“四性”

 老科协是快乐人生之旅

 山以竹竞秀,竹以文生辉

 认真落实“三个代表”精神,切实搞好“三讲”教育

 素质教育与科教兴林

 艰苦创业特色办学

 学为人师身正为范

 创新城市理念是株洲发展第一推动力

 五十春秋灿烂辉煌

 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南林

 树木树人是中南林人的精神之韵

 竹产业在湖南省建设“两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老科协是社会管理组织创新的好形式

 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万世之基

 齐心共筑特色崛起路

 已发表的论文名录

试读章节

“世代千年久,永振朝庭昌”。这是我们谢氏祖先为后代“行辈字派”定下的两句话。

坐落于高耸的南岭山下,面朝蜿蜒不息的沱江,湘南古镇道州井塘乡的谢家厂村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远祖自广东经江西迁居而来。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村东南侧有一座植被茂密、灵气逼人的小石山,与南岭山脉紧紧相连。由于此山周边多是耕地和低矮的茶山林,更突显其苍翠与神秘。山上奇石嶙峋、古木参天,石洞幽幽、溪水潺潺,真可谓是镇村之宝山。山的南边有一泉潭,水质清冽、四季不断、日复一日地滋润着世代谢氏族人。1934年阴历十月,恰逢红军长征路过时,我诞生于此钟灵毓秀之地。

勤劳睿智的父亲

父亲谢振贵,是谢家厂村谢氏第7代人,有兄妹3人。他9岁丧父,很早就挑起家庭重担。少时,曾以帮地主看牛为生,过着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因家境贫寒,他从未读过一天书,30岁还没成婚。但他天生聪颖,善于谋划。为了自己的人生和婚姻,他挑着货担,以小商贩的身份进入深山瑶乡,把我母亲娶回成亲。从此之后,夫妻同心协力,打拼生计,走上置地立业之路。可以说,父亲硬是用自己的汗水,换取一分一厘,积攒一分一亩。从一个“无立锥之地”的看牛工,最终成为全村拥有十余亩田地的大户。

父亲平日生活极其简朴,终年都是穿着草鞋,哪怕是在下雪的严冬,亦是如此。为了种好自己的田地,他从不雇季节工,不雇长工,全靠自己,以一当十。别人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父亲则是每天天未亮就悄然出门,晚上明月高挂还在田里埋头干活。夜以继日,精心耕作,只求每季都有一个好收成。父亲视土地为命脉、若珍宝,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中,这些土地却统统被没收,变成了集体所有。他对自己付出了半生辛劳攒积的土地,就像对自己亲生骨肉一样,是那么的深深怀恋和依依不合。

1957年,父亲忍不住在原来属于自己的田地里插上写有他名字的牌子,当时却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被定为“右倾”势力,并用绳子把他强行捆绑起来进行批斗,直到棕绳断裂。那个看似轰轰烈烈的极“左”年代,却让一个生性极为纯朴的农民,在精神和肉体上都遭受了极大的伤害。

一生走来,父亲深深懂得拥有土地的重要性,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不仅如此,父亲更加懂得,光有土地没有文化知识,会连自己最基本的合法权益也无法维护,所以文化知识才是家族发展的根本灵魂,这也是他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道理。

尽管没有进过校门,但父亲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在年轻的时候,他曾当过谢家厂村留法博士谢海涛的勤务员。据说有两次出差在外,都机智应对了因不识字会闹笑话的情景。一次是别人请他念家信,由于他不识字又不好意思讲,当时灵机一动地说:“我的眼睛进了沙子看不清,请找别人看看。”还有一次他手持文件在看,对面的人说你把文件拿倒了,父亲立即说:“我是给你看的。”这些尴尬的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了没有文化的窘境,所以到了我这一辈,他就常常教导说:“如果你不识字,连契约都不会看,就要吃大亏。”因此,他后来举全家之力,送我们4个兄妹读书。这在我们村里来说,算是少有的文化家庭了。若不是父亲深因自己缺少文化之痛,从而更具培养子女的长远目光,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父爱如山,高大而深沉。那种爱是倾力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我参加工作后,父亲没有随我们到城里住过一天,没有享过一天儿女孝顺的福。我没能带他看过所谓的城市“风光”。每次我们请他来,他总是以家里事多离不开而推辞。他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张照片,这是我们家永远的遗憾。父亲生前,都是勤俭过日子,平日没有穿过一件好衣,冬天没有穿过一双棉鞋,没有吃过一餐好饭,没有停止过一天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他而言,只是一种梦想,而不是现实。他的一生,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的勤劳一生。

父亲于1977年8月23日不幸去世,享年76岁。逝世的当天,父亲上午还到深山高岭上,砍了一担柴回来做饭用。下午他自己杀了一只鸡吃,晚上一觉后,次日清晨,弟弟发现他老人家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告别了这个世界(那时候母亲还在大江口和我们在一起生活)。老乡们说:“你爸爸去世这样快速、利落,不需要儿女在身边服侍守候,是他的品行修身积德到顶了,才有这样完美的结局。”而平时我没有给他敬过一次菜,端过一次饭,他就这样地离开了。作为长子的我一直没有向他尽孝心,这是我永远感到最心痛的。父亲去世时,我因出差在外,不能赶回家治丧,只寄了80元钱给弟弟办理丧事。是弟弟费尽全力,在村后的山头上选择了一块尚风尚水之地把父亲安葬了。后来当我们举家回去为父亲扫墓时,我直接跪在父亲的墓地前,长跪不起,低头说:“父亲:我率妻子、儿子、女儿等来看您了!您是一个伟大的劳动者,一位伟大的父亲,是生我养我的伟大恩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我永远感恩您!您在世时我没能敬孝您,您上山时我又没能来为您送行,真对不起您老人家,我实在是愧对您的抚育培养,愧对您不求任何回报之大恩大爱。请您原谅我这个不孝的儿子吧!敬爱的父亲,您好好安息吧!”P2-4

序言

谢朝柱同志是我校的老书记,既是我们的前辈,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今,他的自传即将出版,写信要我为之作序,这既是对我的一种信任,也是对我的一种期待,更是对我的一种激励。

《绿色人生路》讲述了谢朝柱老书记从一个聪明好学习的懵懂少年到中年时期走上领导岗位,再到晚年退休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其中重点讲述了谢老自己为祖国林业教育事业以及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前身——中南林学院的发展而不懈奋斗的人生历程,事迹感人,催人奋进。

1934年,谢老出生于湖南道县一含偏远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勤劳朴实、善良、睿智的农民。父母良好的品德和湖湘文化的沃土滋润他长大,培养了他勤劳智慧、正直善良、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父亲的远见使他在当时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为他今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5年,谢老从长沙林校毕业并留校工作,从此一直战斗在林业教育战线,也因此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青年时代求学开始到晚年,谢老一直学于斯,工作于斯,退休于斯,整个一生都没有离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伴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也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成长为学校的党委书记。可以说,谢书记的一生都在为学校的发展壮大,为国家林业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人生历程也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一段时期的历史缩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发展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从1958年我校的前身——湖南林学院筹建开始,到1964年湖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林学系在广州合并组成中南林学院。从1970年中南林学院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改名为广东农林学院,到1975年从广州搬回湖南溆浦重建湖南林学院。再从1978年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到1983年从溆浦全部搬到株洲校区。学校分分合合,东搬西迁,中间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作为亲历人之一,谢老见证了学校这个时期的发展历史,也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伴随着中南林的发展壮大,谢老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他38岁走上厅级领导干部岗位,51岁担任学校党委书记,多年来一直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共克时艰,在动荡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发展。建设株洲校区,创新办学理念,创办新专业,提高办学品位,提高教师水平,建立国际合作关系,大力办校办产业,走林科教结合的道路……所有这些努力,为学校在新世纪的腾飞做好前期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该说,中南林学院发展到今天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凝聚了谢书记等老一辈中南林人的智慧和汗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蓦然回首,当年奋发有为的少年如今变成了皓首穷经的耄耋老者。古人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谢老退休之后,做到了“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仍然发挥余热,亲自倡导并组建了老教授科技协会,积极参加了省委“三讲”巡视,继续为学校的发展和林业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南林人那种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的深刻反映。

“落花无言,人淡若菊”。从39年前长沙林业学校一名普普通通的组织人事干部,成长为一名厅局级干部——中南林学院的党委书记,谢老矢志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党性原则为准绳。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和国家林业教育事业服务,是他一生的理想与追求。回顾谢老几十年以来的历程,他的每一步都是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急剧变革之中。从红色激情高涨的革命岁月,到“十年动乱”,再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谢老经受住了每一次社会浪潮的拍打与考验,见证了那种扶摇而上的鲲鹏精神,并以其固若磐石的党性原则与道德丰碑,践行了一个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下都应保持的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高风亮节与高贵品质。正是在这种精神与品质的浸润之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南林人努力奋斗,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昔曰的中南林学院在经历了谢老等一代代中南林人的努力以后,已经升格成为一所涵盖九大学科门类,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进入一本的教学研究型多学科性大学。学校也在2005年顺利更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加突出了学科专业方向与地方特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推进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过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谢老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是57个春秋。可以说,谢老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南林,献给了新中国的林业教育与科技事业。在《绿色人生路》这本书行将付梓之时,我衷心希望能将谢老的精神发扬光大,也衷心祝愿谢老晚年生活如意,健康长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