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河南之美》(作者:蔡清新)的编纂与正在筹拍中的同名26集河南旅游文化电视专题片同步进行,异曲同工,以全面真实推介河南为宗旨,以18个省辖市行政区划和旅游线路为版块,以融汇全球旅游文化与经济为起点,以城市新貌、历史文化、山水风光、工业观光和农业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以崭新的理念和创意,以图文和影像的直观方式,综合立体展现富于河南历史文化之美、山水风光之美、农业生态之美、工业旅游之美、城市新貌之美,实现资源与创意的结合,综合展现赋予特色的河南之美,打造全面解读中原历史文化、闪亮展示河南崭新形象的名片,洞开河南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窗口,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河南,架起“让世界了解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的一座金桥。
《发现河南之美》(作者:蔡清新)以中心城市为依托,按18个省辖市行政区划和旅游线路为板块,以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农业生态、工业旅游、城市新貌为主要内容,以崭新的理念和创意,图文并茂,立体展现,全面解读中原旅游文化,向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河南。
《发现河南之美》以“厚重中原、美丽河南”为主线,以“河南之美,美在人文、美在自然、美在生态、美在创新、美在发展”五个方面倾情展现大中原独有的多元文化风情,从容领略河南5000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秀美的山水风光,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
《发现河南之美》以讲故事的新颖方式叙述、对话。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人人可以评说,人人可以发现,人人可以探讨。用一种温和朴实的方式展现河南的变化,对大众的需要起到了有判断的引领和追求,把自己置身于“中国梦”的圆梦旅程之中。
郑州·黄河之都中原明珠(上)
【同期声】
甲:朋友们,大家好!神奇的大中原真的是美不胜收。在第一集介绍了河南概况之后,从今天开始,我们和大家一起遍游中原的好山好水、风景名胜,与大家分享大自然的神奇创造和大中原悠久的历史文明,用您睿智的目光去发现一个真实的河南。
乙:朋友们,河南居中国之中,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又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咱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郑州的市中心——二七广场,用中国古人的说法就叫做站立于天地之中了。
甲:那咱们就站在天地之中,首先说一说郑州吧。这座高耸的二七纪念塔,就是郑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她记载了郑州在大革命时期的显赫地位。举世震惊的京汉铁路大罢工,上演了中国工人阶级与反动军阀进行英勇斗争的最为惨烈的一幕,而郑州就是这场斗争的中心和策源地。血与火的洗礼,铸就了二七名城的荣耀。直到今天,仍有许许多多的仰慕者专程来到郑州,为的就是一睹双塔的容颜,缅怀二七英雄林祥谦和施洋大律师等革命先烈。
乙:站在塔顶环望四周,就是闻名天下的二七商业圈。20世纪80年代中叶,发生在二七纪念塔周围的那场商战可谓如火如荼,惊心动魄,商战的结果却使二七商业圈名扬四海,成为今天一道亮丽的现代城市景观,一段硝烟弥漫的拼杀,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解说】
在二七商业圈里,有一条著名的老街度过了她的百岁生日,这就是见证了现代郑州城市发展的德化街。过去都说她是郑州最早的街道了。100岁,在大多都是千年数千年历史的中原城市群中,也只能说是最年轻的了。而正是这100年中,这片最初看起来是荒无人烟的土地,由于现代交通的变革,纵横中国的京广、陇海两大交通主动脉在此交叉,使之成了大中国的十字路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似乎早已注定了她今天的繁荣。有人说,她是一个被火车拉来的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早已为她的振兴埋下了伏笔;也有人预言,她位居中国之中,市场经济成熟的时代必将是她腾飞的时代。
可是,郑州是不是中原最年轻的城市呢?她真的只有百余年的历史吗?答案并不是那么简单。
就在数十年前,当这道夯土城墙尚未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时候,郑州的确是被冠以年轻和英雄城市称号的。无论这新兴的商贸城怎样风华正茂,占尽风流,这道夯土城墙却一如沉默的老人,静静等待着一次横跨3600年的历史性对话。
2004年的深秋时节,100多位历史和考古学家云集郑州,面对周长达7公里的夯土城墙和数以万计的出土文物,面对2000多平方米的宫殿遗址和大面积的作坊遗址,在许久的沉思和深入研讨之后,他们给出了确定的答案:这里就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商代隞都。其建筑规模之大,规划布局之严谨,文化内涵之丰富,不仅为当时世界之最,而且以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而论,堪称人类城市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完全当得起“华夏第一城”的称号。由此,郑州也被国家古都学会认定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同期声】
甲:哦,原来这座被称为现代商都的年轻城市,3600年前就已经是商代的都城了。多么有趣的重复,难道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吗?显然不是,明眼人都能体悟得到,所有的玄机都蕴藏于那个“中”字里。
乙:正在专家学者感叹于古代和现代商都的相遇之时,郑东新区从那张宏伟的蓝图上走下来了。这梦幻般的新城区,带着当代中原人的理想和抱负,带着现代化大商都的豪情和气概,同时也带着远古商城那殷殷的期盼和叮咛,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就拔地而起,成为大中原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说】
无论您走过多少世界名城,当驱车行驶在郑东新区的大道上,您依然会为这壮美的现代化新城而感叹。青青的草地、碧绿的湖水、林立的高楼、千姿百态的城市雕塑、风格各异的主题性建筑、艺术廊桥、花园小区等等,让人觉得是走进了美轮美奂的梦境之中。
远远望去,如意湖畔那座摩天高塔与水天相连,张扬着古朴、灵秀。那呈六棱塔状节节攀升的外部造型,以竹节拔高和垂直向上的形象,彰显着郑东新区蒸蒸日上的活力与精神气势。
这就是郑东新区CBD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绿地中心·千玺广场商务聚核体,其主体建筑高280米,是中原第一高楼,共60层;配备28部高速电梯,2部观光层电梯,5A智能系统,其设计创意灵感来自于有“中国第一古塔”之称的登封嵩岳寺塔。登高观景,北望黄河,西眺嵩山。在千玺广场东临湖公园旁,闻名遐迩的国际会展中心,那扇状楼顶呈现出的强烈时代气息与如意湖流露的恬静优雅相互映衬,动静有致,相得益彰。与之相邻的河南省艺术中心由五个巨大的椭圆形金球组成,五个金球呈蝶状分布,如安然栖息于如意湖畔的金蝶。两片翻卷上升的艺术墙,似黄河翻卷的浪花。中间晶莹剔透的装饰柱,根据舞阳贾湖出土的8600年前中华第一骨笛而设计。整个建筑群体均取之于古代乐器的抽象造型,把中原古代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华灯初上,整个中心公园恰如七彩幻城,灿若云霓。您若于此刻站在如意湖边,仿佛置身于海市蜃楼之中。彩灯映照天地、喷泉如诗如画,音乐宛若天籁,令人不知天上人间。
中央公园之外,便是由商务内环和商务外环高层环形建筑群组成的CBD中央商务区。数不清的高层建筑,呈辐射状向外延展,纵横有致、层层叠叠,汇成一曲宏大隽永的现代城市交响乐。
龙湖可谓这座现代化新城的点睛之作。7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不仅能为新区增添无尽的灵秀之气,而且可与流经老城的金水河、熊儿河、七里河、贾鲁河、东风渠等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也使龙湖区逐步成为郑州最为宜居的生活区和最具活力的城区。P18-21
当今的旅游产业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即从“大众观光时代”到“大众休闲时代”和“个性体验时代”。这是世界跨入知识经济背景下旅游产业自身发展和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而,文化创意对旅游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可以说,文化创意是实现我国旅游业从低端到高端、从数量到质量、从国内到国际、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巨额投入到依靠产业创新和人才资源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旅游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的融合,正成为世界范围内日益兴起的新型旅游形态。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导向大致可概括为两个:一是资源导向型,即有什么资源(狭义旅游资源)发展什么旅游产品,旅游景点景区是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也是旅游产业要素配置的中心,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资源走”的格局,这是旅游产业发展初期的主要模式;二是市场导向型,是当今我国旅游发展的主流模式,得到政府、投资者和企业的广泛认同,旅游产业呈现出“跟着市场走”的格局。由于旅游产品从开发到走向市场有一定的周期,常常出现“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市场滞后,造成投资失败,资源浪费。创意旅游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导向,注重对潜在旅游需求的激发和市场消费潮流的引领,缔造“市场跟着创意走”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一种高附加值的“酷”旅游产业模式。
因此,如何将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如何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加强对各类资源的多维化整合,如何强化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进而对旅游消费潮流进行积极的引领和塑造,如何创造新型旅游市场、培育旅游消费群体,如何积极促进旅游拓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秀出“主题链”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旅游业界内外认真思考。令人欣慰的是,将有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发现河南之美》一书,给我们思考上述问题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其书本身已对一些问题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中共十八大提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并在今年初春的“两会”与会代表、委员中产生广泛共鸣,更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也是今后一段相当长时间内,各地区和各行各业齐抓共管、倾力做好的重要工作。而旅游业就是具有创建生态文明、展示并体验美丽中国整体价值的重要行业之一,甚或是这一生态和产业链条上最重要的一环。我在翻阅《发现河南之美》书稿时注意到,书中有一条主题红线就是积极倡导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惜笔墨从山川风物、历代古迹、城镇新貌等方面展示河南之美,给人以享受和感悟。
我在七八年前提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并在持续不断的调研过程中丰富和延伸,还曾就河南如何加快发展创意旅游与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会长王明义先生交换过意见。所谓“创意旅游”意在强调对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改造,提倡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重塑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全新旅游模式,其关键是创造新的价值、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创意旅游有四个特征:一是强调对各类资源多维化整合;二是强调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三是强调对旅游消费潮流的引领和塑造;四是强调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锻造旅游产业链。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发现河南之美》一书印证了河南在各类资源多维化整合、对未来文化遗产的创造和旅游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锻造旅游产业链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产业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实用性资料。
我一直认为,文化旅游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最具发展前景的黄金产业之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抛开片面重视载体而不重视内涵的老路,减少盲目、重复和低俗发展,注重旅游文化体验的真实性,加强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防止本源文化被世俗文化所同化、文化差异渐次衰减、文化魅力和吸引力降低等问题出现。在具体运作过程中,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产业开发,使各种文化搭接与共生、资金资源充分流动,把无形的文化转变为有形的生产力。这其中,文化是灵魂,创意是触媒,技术是手段,营销策划是条件,管理模式是重点。
河南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其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有非常大的潜力和空间,如果更进一步把文化创意产业融入旅游业价值链环节,可以显着改变旅游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走向,通过与旅游产业的整合、联动和升级,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因此说旅游是创意经济,文化与旅游互动、互融、互生的巨大威力,将逐渐张扬其特色,整合和激活旅游资源中的“文化灵魂”,必将生发出无限的发展动力。
有关旅游文化的书我看过许多,但《发现河南之美》是一本具有独到之美的书,或说是一本独具创意的书。书的内容不仅“全”,涵盖了全省十八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山水风光、生态农业、工业实景、城镇新貌,而且注重对于城市和景区品格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不同场景、不同风格、不同意味的“美”。令人赞叹,令人神往。从文体上看,这显然是一部长篇旅游纪录片的解说脚本,于投拍之前先期付梓,足见编著者对于河南当代旅游发展倾注了大量热情。因此,我很高兴为书作序,并愿意向各界读者朋友推荐此书。
编著出版《发现河南之美》一书,是去年初春才有的想法,此前,一直奔波忙碌于策划同名26集河南旅游文化电视专题片的筹拍工作。在专题片还在孕育的时候,这本对河南一往情深的图书先行问世,不啻是编著者经年心血的回报,也是对痴爱眷恋的故乡中原的一种倾心奉献。
始于2007年,编著者就开始了酝酿撰写电视专题片脚本的履辛之路。用镜头记录河南,把家乡的美展示给全世界,让那些没有来过的人记住河南,让来过河南的人再从中找到一种认同。河南赛博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投入了相当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察访和调研,多方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数易其稿,不吝精益,以优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倾情展现大中原独有的多元文化风情,引领大家感悟历史文化之美,体味自然山水之美,享受农业生态之美,参访工业旅游之美,观瞻城市新貌之美。乘中共十八大提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愿景之东风,围绕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编撰出版《发现河南之美》正逢其时。
几年来,《发现河南之美》得到多位领导和同仁的关注和鼓励。厉无畏先生欣然为本书作序,龙永图先生、张广智副省长、陈锡添理事长应邀担任顾问,李学斌会长出任编委会主任。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旅游局、河南省文化强省建设协会、河南省创意产业协会、河南电视台、大河报、东方今报、河南商报、郑州晚报等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创意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传媒研究所给予了智力支持。在此一并诚挚谢意。
《发现河南之美》一书的出版,在河南省民营经济维权发展促进会的指导支持下,在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的统筹下进行,并得到河南人民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发现河南之美》或能吹皱河南旅游文化的一池春水,期盼以家乡美弘扬中原人文精神,展现中华文化发祥地当今风貌,以国际视野认知老家河南。但编著者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像黄河里的一朵浪花,在人们的心中荡起涟漪;像宝天曼深山密林中的一汩清泉,给人们滋润和清爽;像嵩山的云霞和云台山的瀑布,给人以神秘和遐想。让河南之美在世人眼前闪烁,让河南之美永远美不胜收,这是编著者的初衷,并愿与读者共勉。
本书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