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全职太太的生活
1
张小七是北京的一位家庭主妇,确切地讲,是全职太太。
自从生完小孩后,她就没有再上过一天班。刚开始的两年因为孩子要喂奶,请保姆也不放心。时间一长,再去职场竟然生出一些胆怯,再加上工作上不顺利,索性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
对于这点,丈夫朱明月倒也没有意见。
全职就全职吧,只要带好孩子管好家,孩子能有出息,对中国家庭来说也是最大的投资回报了。他的态度是无所谓。现在请一个月嫂,贵的听说要上万了。张小七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4000元,在家带孩子还能节省开销。
朱明月在北四环上班,做建材行业。中国楼市这十几年惊心动魄的长盛不衰,不仅时时刻刻牵动着他们这个房地产的上游行业,也牵动着全国老百姓的心,更牵动着无数“刚需”们的喜怒哀乐。
朱明月自从大学毕业就跟着广东老板干,看着当年那个广东烂仔一步一步从小混混到小老板,到暴发户,再到亿万富豪,仿佛弹指一挥间的事。而他也跟着老板一步一步完成了职场的积累,从一个底层的销售人员慢慢蜕变成为京津地区的负责人。用他老板的话说,要在古代,这个位置叫作封疆大吏、一方诸侯,权力大得很,是个美差,也是个肥差,派其他人去坐镇不放心,但朱明月是他一手培养并提拔起来的人,人品信得过。
每天早上6:30,张小七都会准点睁开眼,自动醒来,雷打不动。
因为这个时间段对于这个三口之家来说,属于一天当中最紧张最忙碌的时刻。丈夫朱明月要上班,儿子朱七七要上幼儿园。
张小七起床后,简单梳洗一番,就一头钻进了厨房。在这个六十来平方米的蜗居,为了怕声音太响,吵醒了还在酣睡的父子,她总是轻手轻脚地把厨房门和卧室门关得严严实实。
由于早年跟着朱明月在广东待了几年,全家人的口味更倾向于清淡。家里最喜欢吃的两样美食,一样是粥,一样是汤。张小七花了不少心思,做出来的味道比一般店铺的都好。就拿白米粥来说,极其简单,但要做好却非常难。她琢磨了一段时间,试着在里面加了_—.点点麦片’味道立马不一样。忙到7:00,张小七煮的粥也差不多了’再配了点红萝卜丝做的成菜,蒸了一些黄金糕点,煎了几个鸡蛋。把几样小菜端上桌,摆在—块五颜六色,倒也赏心悦目。 回到卧室,正准备叫醒床上的儿子朱七七,猛一看,丈夫朱明月正睁大眼,望着天花板,一动不动。
“咋了?”
“你淘米声音那么大,能睡得着吗?”
张小七有点委屈,自己已经轻手轻脚L
“房子太小,隔音又不好,能怪我吗?你是继续睡还是起床?如果要起床,那就赶紧去上厕所,晚了又得跟儿子抢了。”
朱明月一向睡眠质量差,又容易失眠,早上哪怕能多睡半小时,对他来讲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昨晚恰好熬夜写预算方案,现在又被提前闹醒,心里有些窝火,猛地一掀被子,正准备起床,没承想,力度过猛,被子一角刚好砸在儿子脑袋上。
朱七七猛然从睡梦中惊醒,痛得大哭起来。
张小七一看,儿子半边小脸都红了。她心疼孩子,忍不住数落起来:“就为了早醒这半个钟头?有什么大不了的,犯得着发这么大脾气?”
“你知道我昨晚总共才睡了几小时?五小时!”
“房子就这么点大,角落里打个哈欠都能听到声音。你说怎么办?要不住郊区去?”
朱明月—下子就没声了。
2
当年,他被老板发配到北京做开荒牛时,真的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连宾馆都住不起。一个南方的品牌想在这京城里站稳脚跟谈何容易,况且他做的还是高端品牌,全世界各行各业的高端品牌都在这儿汇集,你凭什么就能杀出一条血路?
幸好当年的朱明月对前途的迷茫无措,以及对未来的害怕忧虑,很快就被自己的心无旁骛和勤勤恳恳取代。在这座到处充满了机遇和淘汰的城市里,他逐渐沉下J心来,发展区域代理商、开拓设计师渠道、与大卖场结成战略联盟。这些工作很多人都在做,唯有他做得最扎实、最卖力,多年打拼下来,成绩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好。
广东老板的算盘打得比他精明得多,他并不认为这一切都是朱明月的功劳。恰恰相反,他觉得下属之所以能成功,在于自己给予了很多东西。比如,他给了朱明月一个极其难得的施展才华的机会,给了他一样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信任,还给了他一个非常好的产品及服务体系。没有这些,他根本不可能成功,所以朱明月要对自己感恩戴德。
在中国的职场中,老板和员工由于位置和立场的差异,同样一件事情,得出的结论常常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令人啼笑皆非,这是常态。 朱明月是一个没有多大野心的人,他的愿望很简单,有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家庭,最重要的是,有一张可以让自己提前退休的存款单。
现在,他感觉要实现这三个愿望,比他想象中的要难得多。这么多年职场打拼下来,他只换回来两样东西,一个是京津地区总经理的头衔,另一个就是京城里的两套房子。
总经理的头衔,可以说得上体面,但绝对不稳定,甚至还有点岌岌可危。狡兔死走狗烹绝对是千古名句,老板的信任是有时效性的,更何况距离太远又缺乏交流,常有小人在背后放冷箭,令人防不胜防。这一两年,朱明月越来越感觉到老板邓远军的疏远,言语中的过分客气及褒奖不是一个好现象。
朱明月在北京的两套房距离隔得有点远,一套在朝阳,一套在通州。外地人对北京的地名搞不清楚,但只要说起大名鼎鼎的北京CBD,很多人都不自由主地点头,这个著名的商圈就坐落在朝阳区。
至于通州,很多搞文艺的人都知道它。因为通州区出了全国第一个画家村,这里聚集了全中国最多的先锋艺术家,他们当中有的画家一幅作品能卖到上千万,也有的画家穷得三餐不饱,饥寒交迫。
朝阳区的那套房只有六十来平方米,一居室,十几年的老宅,旧得像未修复过的文物古迹,伤痕累累不说,还灰头土睑,难看至极。通州区的这套房足足150平方米,大四居,—梯两户,南北通透,还有空中花园。小区绿化也非常不错,鸟语花香,绿树葱葱,美得像公园。
令朱明月啼笑皆非的是,这十多年职场打拼的收入,竟然比不过两套房的升值。仅仅凭着这两套房,他的家庭资产轻轻松松就过了500万,成为了京城典型的中产家庭。
500万!
这是十几年前的朱明月,刚入职场的那个穷小子,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好多钱啊!
可以周游全世界!
可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前退休享受人生!
可惜,这个500万不是现金,而是—堆钢筋水泥。所以对朱明月而言,这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账面匕冷冰冰的数字。什么叫不动产?就是动也不能动,动起来会死得很惨的东西。如今这两套房,就如水中花镜中月,看得到摸不着,偶尔半夜焦虑当中醒来,聊以自慰的—个借口。
多年以后,当他在好友施凯的再三督促下,仔细阅读了当年名噪一时的理财书籍《穷爸爸和富爸爸》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最缺少的一样东西就是“财商”。
什么叫财商?
说白了,就是指一个人与金钱财富打交道的能力。在现代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经济及金钱的影响已经变得无处不在。换句话说,财商对于人们来说,其重要性已经超过智商和情商了。P3-5
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西班牙《世界报》如是描述那些“被中产”的中国年轻人的‘‘伪幸福’’生活
她,爱GUCCI包,去乐购买有机食品,厨房用的宜家,从香港偷带奶粉,用手机APP关注北京空气质量,喜欢看BBC的福尔摩斯系列片;他,开现代图胜SUv,希望有辆宝马SuV,抽红塔山香烟,有一部佳能60D和iPad2,想在国外置业,着迷于研究英国私立学校。
——英国《泰晤士报》副刊头版如是描述中国中产阶层的生活
一线城市高昂的房价成为中产阶层最大的烦恼。“一套房子消灭一个中产”,不仅仅是戏言。中产阶层的伪幸福生活,在低福利低保障之下,显得十分“易碎”。无论是富人群体还是中产阶层,都受困于普遍弥漫的不安全感,移民海外正在逐渐升温。
——2012年网易新闻专题《改革的下一站》中如是描述中产焦虑现象
《成交》出版后的第一年,经常有编辑和读者朋友询问我下部作品打算何时推出,我却—直鲜有时间;第二年,时不时还有编辑跟我打招呼,我因生活琐事缠身,仍然未能动笔;直到第三年,2012年3月的一天,我偶遇两位朋友,交谈之后,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焦虑,这点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位,女性朋友,初为人母,夫妻俩均来自外省农村,北漂一族。家庭月收入25000元,有车有房贷,养四位老人。收入刚够日常开销,没剩余。老公是事业单位,工作稳定但收入有限。她属于职场精英人士,随着年龄增长,又经历生育,已到工作瓶颈期,升职无望,新人又虎视眈眈。每每考虑到将来收入来源、孩子教育、老人医疗等问题,就备感压力,寝食难安。
第二位,男性朋友,多年自主创业,小有积蓄,较早步人中产家庭。可惜好景不长,前年与朋友合伙开厂,运行近两年,市场开拓层层受阻,赋税沉重,已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公司匕下人心浮动,流动厉害,造成恶性循环。朋友前期投入较大,半途而废意味着一败涂地,唯有咬牙坚持,每月亏损近五万。眼见着坐吃山空,老婆又是全职太太,医保全无,儿子在北京读贵族小学,压力之大令他曾经两天两夜无法入眠。感叹自己如溺水之人,在湖面上扑腾挣扎,求救无望。
一周之后,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中产阶层的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才发现我的这两位朋友只是这个阶层的一个缩影。不禁感到疑惑,这群人在普通老百姓眼里,应该过着惬意而又舒适的生活,为什么他们自己却感到焦虑不安,对未来茫然无措,甚至缺乏安全感?
于是,我终于有了提笔的冲动。中产阶层无疑是我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几个朋友得知我要写一本关于中产阶层生存现状的书,表示非常有共鸣,热情地为我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甚至帮我寻找最合适的采访对象。其中有一位朋友问我写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只想在作品中为中产阶层呐喊,做他们生存现状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不希望这本书仅是为你讲述了一个能够引起你内心共鸣的精彩故事而已。我希望,10年之后,它虽然已旧得成了_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被人们挂在墙上探讨时,褪去的是浮华,留下的是岁月。
《焦虑的中产》是一本社会问题小说,延续了((成交》的风格,采用了大量的纪实手法,揭秘社会生存法则。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我迄今为止采访人数最多的作品,这部作品讲述的故事就是这些被采访者在北京的真实生存现状实录,书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也许就发生在你我身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社会的反思。
从冲动之下动笔到敲下最后一个字完稿,整个过程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鼎力支持,在此一一深表谢意。
感谢尚冉女士提供心理咨询及催眠治疗的素材。
感谢王京先生提供天使投资人的素材。
感谢朱用机先生提供建材行政进口瓷砖等相关素材。
感谢张益铭先生提供自主创业及企业管理的素材。
感谢晋朝人先生提供房地产投资的素材。
感谢李琳、张琦和曲懿三位女士提供美容养生的素材。
另外,本书关于催眠治疗的案例参照了邰启扬、吴承红两位老师的《催眠术治疗手记》,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热心朋友的无私帮助,在此感谢胡令婕老师、张丽女士、海菱女士、杨波先生、徐芳女士、张晓宇女士、张丁秀女士,也感谢QQ群里的众位朋友。
我周围有一批这样的朋友,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主要靠薪金或经营收入谋生,有一技之长,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追求高品位有质量的生活,在北京有房有车有部分存款,闲暇之余喜欢玩点业余理财,一年当中总要拿出至少两个假期用于长途或出境旅游。
媒体喜欢用一个词来高度总结这群人,把他们称为“中产”。
在这几年的中国,“中产”这个词常被各种各样的群体用来讨论和研究,从而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他们眼里看到的更多的是电视里的画面:
一个绿意葱葱的小区,漂亮又宽敞的洋房门前,停着一辆锃亮的中级轿车。漂亮的女主人和优雅的男主人相拥笑看前方,可爱的孩子和小狗正在草地上嬉笑玩闹,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梢空隙,星星点点洒在他们身上……这就是幸福!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前面永远光鲜亮丽,色彩浓烈得像一幅水彩画;镜子后面往往平淡无奇,甚至是一片坑坑洼洼的沼泽地。感谢我的朋友们,让我有幸同时看到镜子前后截然不同的风景。在我眼里,它们都是故事。
因此,我把故事写进了这本书里。在我写作此书的漫长过程中,众多出版机构编辑老师和朋友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我尤其感谢本书的出版方对我新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感谢知名策划人许挺先生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最后,借用朋友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自序的结尾:
我每天都在做选择题。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干什么、以后想干什么、等待自己的又是什么。没有安全感、焦虑和矛盾是我现在最深的感受。
大家都在说中产,不知道我们算不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代中产阶层。如果是的话,那我很悲观。由于环境和制度的缺失,以及财富分配的畸形,我们很有可能成为时代的牺牲品,甚至沦为贫民。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希望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包括我们的挣扎和无奈、欲望和选择、物质和精神,能有人真实记录下来。5~10年之后,不论我是沦为贫民还是成为富人,这段经历都将成为我人生当中永不磨灭的一份记忆。希望那个时候,我能做到无怨无悔。
中产阶层在政治上看作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经济上被着作是促进消费和内需的重要群体,在文化上被看作是承载现代文化的主体,这在国内外学术界巳经成为一种基本共识。从职业上看,中产阶层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职业者,既包括管理者和中小企业主,也包括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主要是现代服务人员)。对个体而言,“中产阶层”这个标签绝不意味着享受与奢华,而是意味着责任与付出。很多中国中产都说,自己过得很不轻松:“好不容易才凑足首付买了房,却要沦为‘房奴’;贷款买车,又还贷又养车,成为不折不扣的‘车奴’;生了孩子,更是被‘深度套牢’,沦落成了‘孩奴’……”
焦虑,是中国中产阶层的最显着标签。
转型期社会的流动性造就的中国中产正在焦虑中逆水行舟,忙于挣钱与花钱而忽略之间的过程。在很多时候,他们进退两难。
《焦虑的中产》将全全解读中国式中产的焦虑之源,并深度剖析虚妄韵中产和焦虑的社会所引发的中国焦虑现象。
《焦虑的中产》由方莹编著。
方莹编著的《焦虑的中产》是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两个外地中产阶层家庭在北京的生活缩影,详细地再现了中产阶层群体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在婚姻、工作、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焦虑和困惑。书中塑造的朱明月、张小七、施凯、李木木,就是中国大城市中产阶层白领的典型形象。他们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也许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都有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