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雨果研究文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罗国祥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国祥编选的《雨果研究文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分别从世界各国较有影响的雨果研究中选择了一些较具代表性的成果。其中较大部分是前辈雨果研究专家们所翻译和选编的。本书在此基础之上,又选译了一些从神话学、精神分析学和文本分析角度出发的雨果研究成果,作为补充。

内容推荐

罗国祥编选的《雨果研究文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精选对雨果及其作品研究的富有代表性或阶段性、标志性的重要论文,系与《雨果学术史研究》相配套的经典论文翻译。论文作者生活的时代和地域不限,唯其在该研究对象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是取。选文中较大部分是前辈雨果研究专家们所翻译和选编,这本选集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神话学、精神分析、文本分析等角度出发的雨果研究的新成果。

目录

编选者序

第一辑 法国

 评论三则

 雨果的《暮歌集》

 戏剧文学史

 《埃尔那尼》 于勒·雅南 (张月楠译)

 评论二则

 评《林园集》

 论《凶年集》 巴尔贝·多尔雏利 (周善华译)

 维克多·雨果在讲坛上 路易·弗约 (程干泽译)

 维克多-雨果 勒孔特·德·利尔 (程曾厚译)

 致雨果的两封信 居斯达夫·福楼拜(姜蓉译)

 评论二则

 评《凶年集》

 读《九三年》 泰奥多尔-德·邦维尔 (周善华译)

 谈《埃尔那尼》 阿尔封斯·都德(张月楠译)

 雨果传说 保尔·拉法格 (罗大网译)

 维克多·雨果及其诗歌作品 欧内斯特·杜皮伊 (周善华译)

 离乡背井的人 莫里斯·巴雷斯 (张月楠译)

 维克多玛丽·雨果伯爵 夏尔·贝玑 (程曾厚译)

 评论二则

 雨果研究

 维克多·雨果诞生一百周年 斐尔南·格雷格(张月楠译)

 现实主义诗人维克多·雨果 路易·阿拉贡 (罗大冈译)

 写作雨果(1) 亨利·麦硕尼克 (罗国祥林婧敏译)

 写作雨果(2) 亨利·麦硕尼克(杨庭芳罗国祥译)

 雨果作品中的神话创造 皮埃尔·阿尔布 (罗国祥赵鸣译)

 雨果作品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夏尔·波杜安 (罗国样赵鸣译)

第二辑 英国

 雨果——拉辛 特罗洛普 (王希苏译)

 雨果新的传奇作品 刘易斯 (王希苏译)

 雨果 奥利芬特 (王希苏译)

 雨果 圣茨伯里 (王希苏译)

 雨果的传奇作品 斯蒂文森 (王希苏译)

第三辑 俄国及苏联

 书信两封 普希金 (沈渝来译)

 文学的幻想 别林斯基 (满涛译)

 评论二则

 往事与随想 始末集·信笺之三 赫尔岑 (沈渝来译)

 在国外 萨尔蒂科夫一谢德林 (洗渝来译)

 略论俄国文学中的果戈理时期 车尔尼雪夫斯基 (沈渝来译)

 我的采访·美丽绝伦的法兰西 高尔基 (沈渝来译)

第四辑 其他

 维克多·雨果 马修斯 (王希苏译)

 书信选 歌德(郑寿康译)

 评论四则

 法国现状

 论法国舞台

 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

 路苔齐亚 海涅 (郑寿康郭鸣琴译)

 法国的浪漫派

 勃兰兑斯 (李宗杰译)

 维克多雨果

 德·亚米契斯(王希苏译)

试读章节

必须习惯于这样的想法:像雨果、巴尔扎克和巴雷思这一类人,种种牵绊使他们成r过去时代的俘虏,然而在他们身上有许多矛盾,这是当时的新时代——比他们自己落后的思想更强有力的新时代——给他们留下的印记。他们想把我们从大海上带回原港,代表着已经僵化了的传统的原港,但是他们自己也在海上,也不免披大海的洪涛所推送。有一天,雨果必定会明白有一股潮流在推挽着他,他一定会抛弃童年时代的梦想,他会在这海上当一名水手,顺流肮向未来。可是,他之所以终于有醒悟的一日,是因为在他身上早就伏有醒悟的契机。尽管说他反动,在他身上却早已有了今天的革命者所师承的切。

且听我慢慢说来。

革命者所师承的,比方说是现实主义。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现实主义全是革命的。曾经有过一个时期,那时和反动社会作斗争的人们,认为逃避周围令人颓丧的现实,就是反抗。在当时,有某一种“现实主义”,那是赞成当前社会的人们的所谓“现实主义”。这是谁都知道的事。现实的逃避者、为艺术而艺术的迷恋者,举出一些原则来反对满足于现状的“现实主义”者,显然也反对那个社会。因为,这些“现实主义”者,即使用反动势力的名义,也反对逃避者与为艺术而艺术论者。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满足于这些逃避者和为艺术而艺术论者的反现实原则,那么我们就在斥责任何现实主义.同时我们自己也会变成反动派。相反地,如果我们把那些政治上反动,可是文学上则以描写现实为目的的作品加以分析,那么,以现实主义的艺术而论,我们会发现它有下列的缺点与优点:它缺少真正的现实主义———社会观的现实主义的目的·但是,和那些反动的“现实主义”者的政见相反,在他们的作品里夹带着一些历史的真理和真实的远景。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这一切是很明显的,例如他那本《阿尔西的议员》。因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本人可能是反动分子,但是在他的艺术中,他的态度是科学的,这一点上,他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有所不同;并且正如相信上帝的自然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一切作为是唯物论者的作为,相信君主极权和神圣的奴隶制度的现实主义艺术家,按照他的现实主义的程度,可能写出来的东西正好和他的信仰相反。

也就因此,今天在历史事实、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事例之前张开了眼睛的人,向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们进攻,即使那些人是共和分子;同时和年轻的雨果和老年的巴尔扎克之类的君主政权拥护者,却觉得是同心一致的。

现实主义是一种有思想的文学,和假称客观并且把生活作片段处理的自然主义恰恰相反。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有显著的区别,因为现实主义者首先有所抉择,而照相式的形象是自然主义的事情。至于现实主义的事情,那并不是出其不意的摄影,一瞬间的形象,而是典型——创造出来的典型,典型坏境中取得的典型人物。说到这里,如何能不把自然主义看作一种照相,所照的是过路人,偶然的人物,现成的事物。可是现实主义却固定了英雄人物的形象,这形象是千百万人的视线集中点,这人物的存在具有激励与教育的价值。现实主义开始的地方,也就开始了英雄人物的用武之地。

至于诗歌方面,我所谓现实主义的诗歌,非常明显,决不是指除了本身的燃烧以外别无目的的诗歌;而是指这种诗歌:它之所以成为诗歌的理由,是以未来的精神教育人、改造人,从现实出发创造典型形象,也就是创造改造现实的英雄人物。我所谓现实主义的诗歌,与那种逃遁的、催眠的、故意什么都不肯说的诗完全是相反的,而是指有思想的、英雄主义的诗;对于这种诗,完全能用年轻的君权主义者雨果对他未婚妻说过的话来说:诗存在于思想中。思想来自心灵,这是心灵的诗,它能启发高尚的情感,高尚的行动与高尚的著作。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就是心灵这个概念。雨果相信他所说的这些思想,相信它们的能力和效应。对于我来说,思想决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事。至于促使现实主义活跃的那些思想,应当把心灵二字改为阶级。使思想发生的是阶级;启发情感、行动、著作的也是阶级。阶级的性质决定情感、行动、著作是高尚的,或是卑鄙的。

P80-P81

序言

在众多现代学科中.有一门过程学。在各种过程研究中.有一种新兴技术叫生物过程技术,它的任务是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对生物有机体进行不同层次的定向研究,以求人工控制和操作生命过程,兼而塑造新的物种、新的生命。文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过程研究,从作家的创作过程到读者的接受过程,而作品则是其最为重要的介质或对象。问题是.生物有机体虽活犹死,盖因细胞的每一次裂变印意味着一次死亡。而文学作品却往往虽死犹活.因为莎士比亚是“说不尽”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换言之,文学经典的产生往往建立在对以往经典的传承、翻新乃至反动(或几者兼有之)的基础之上。传承和翻新不必说,即使反动,也每每无损以往作品的生命力.反而能使它们获得某种新生。这就使得文学不仅迥异于科学,而且迥异于它的近亲——历史。套用阿瑞提的话说,如果没有哥伦布.迟早会有人发现美洲。如果伽利略没有发现太阳黑子,也总会有人发现。同样,历史可以重写,也不断地在重写,用克罗齐的话说,”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是,如果没有莎士比亚.又会有谁来创作《哈姆雷特》呢?有了《哈姆雷特》.又会有谁来重写它呢9即使有人重写,他们缘何不仅无损于莎士比亚的光辉,反而能使他获得新生,甚至更加辉煌灿烂呢?

这自然是由文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盖因文学是加法.是并存.是无数“这一个“之和。鲁迅谓文学最不势利,马克思关于古希腊神话的“童年说”和“武库说”更是众所周知。同时.文学是各民族的认知、价值、情感、审美和语言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文学既是民族文化及民族向心力,认同感的重要基础,也是使之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轻易被同化的鲜活基因。也就是说,大到世界观,小到生活习俗,文学在各民族文化中起到了染色体的功用。独特的染色体保证了各民族在共通或相似的物质文明进程中保持着不断变化却又不可淹没的个性。惟其如此.世界文学和文化生态才丰富多彩,也才需要东西南北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同时.古今中外,文学终究是一时一地世道人心的艺术呈现,建立在无数个人基础之上,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表达与传递、塑造与擢升着各民族活的灵魂。这正是文学不可或缺、无可取代的永久价值与恒久魅力之所在。

于是,文学犹如生活本身,是一篇亘古而来、今犹未竟的大文章。

此外,较之于创作.文学研究则更具有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属性,因而更取决于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社会发展水平。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如是,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研究起步较晚,外国文学研究更是如此。虽然以鲁迅为旗手的新文学运动十分重视外国文学,但从实际成果看,1949年前的外国文学研究却基本上属于旁批眉注、前言后记式的简单介绍.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因此.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几乎可以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全面展开的,而系统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这还是第一次。

学术史研究也是一种过程学,而且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过程学。不具备一定的学术史视野,哪怕是潜在的学术史视野,任何经典作家作品研究几乎都是不能想象的。

然而,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结果是绝对的相对性取代了相对的绝对性。于是,许多人不屑于相对客观的学术史研究而热衷于空洞的理论了。在一些人眼里,甚至连相对客观的真理观也消释殆尽了。于是,过去的“一里不同俗,十里言语殊”.成了如今的言人人殊。于是,众声喧哗,且言必称狂欢,言必称多元.言必称虚拟和不确定。这对谁最有利呢?也许是跨国资本吧。无论解构主义者初衷如何,解构风潮的实际效果是不仅相当程度上消解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甚至对国家意识形态,至少是某些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民族凝聚力都构成了威胁。然而.所谓的“文明冲突”归根结底是利益冲突.而“人权高于主权”这样的时鲜谬论也只有在跨国公司时代才可能产生。

且说经典在后现代语境中首当其冲.成为解构对象.它们不是被迫“淡出”,便是横遭肢解。所谓的文学终结论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与其说指向创作实际,毋宁说是指向传统认知、价值和审美取向的全方位的颠覆。因此.经典的重构多少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于2004年着手设计“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计划,并于翌年将该计划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一五规划”。这是一项向着重构的整合工程,它的应运而生.标志着外文所在原有的“三套丛书”(即20世纪60至90年代——“文革”时期中断——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等工作的基础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也意味着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已开始对解构风潮之后的学术相对化、碎片化和虚无化进行较为系统的清算。

于是,关乎经典的一系列问题将在这一系统工程中被重新提出。比如,何为经典?经典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经典重在表现人类的永恒矛盾(用钱锺书的话说是“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呢,还是主要指向时代社会的现实矛盾?它们在认知方式、价值判断、审美取向方面有何特征?经典及经典批评与时代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关系何如?批评及批评家的作用(包括其立场,观点、方法及其与时代社会的一般和特殊关系)又如何·此外,经典作家的遭际与性情、阅历与禀赋,经典的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以及文学的一般规律和文学经典的特殊性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将是本工程需要展示并探讨的。  且说世界文学一路走来,其规律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童年的神话,少年的史诗、青年的戏剧、中年的小说、老年的传记是一种概括。由高向低、由外而内、由强至弱、由大到小等等,也不失为一种轨辙。如是,文学从摹仿到独白、从反映到窥隐、从典型到畸形、从审美到审丑、从载道到自慰、从崇高到渺小、从庄严到调笑…-终于一头扎进了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死胡同。小我取代了大我.观念取代了情节,“阿基琉斯的愤怒”变成了麦田里的脏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变成了“我做的馅饼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是谓下现实主义。当然,这不能涵盖文学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认知与价值、审美与方法等等的背反或迎合、持守或规避所在皆是。况且,无论“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经典是说不尽的,这也是由时代社会及经典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所生发的。

众所周知,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向来重视文学,尤其是经典作家在反映和揭示社会本质方面的作用。马克思在分析英国社会时就曾指出,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也说,他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列宁则干脆地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这并不是说只有文学才能揭示真理,而是说伟大作家所描绘的生活、所表现的情感、所刻画的人物往往不同于一般抽象的概括、数据的统计。文学更加具体、更加逼真,因而也更加感人、更加传神。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载道与传道功能更不待言。站在世纪的高度和民族立场上重新审视外国文学,梳理其经典,展开研究之研究,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文明的律动和了解不同民族的个性,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从而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他山之石”。胡锦涛前不久说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大势,坚持立足国情,同时又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立足当代,同时又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和“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思想一脉相承。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础和介质,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一时一地人心、民心的最深刻、最具体的体现,而外国文学则是建立在外国各民族无数作家基础上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认识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象反映。研究人心自然不能停留在简单抽象的理念上,因此,走进经典永远是了解此时此地、彼时彼地人心、民心的最佳途径。换言之,文学创作及其研究指向各民族变化着的活的灵魂,而其中的经典(包括其经典化或非经典化过程)恰恰是这些变化着的活的灵魂的集中体现。

如是,“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从我出发,以我为主,瞄准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和思潮流派,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梳理。其中第一、第二系列由十六部学术史研究专著、十六部配套译著组成第一系列涉及塞万提斯、歌德、雨果、左拉、庞德、高尔基、肖洛霍夫和海明威。第二系列包括普希金、茨维塔耶娃、康拉德、狄更斯、哈代、菲茨杰拉德、索尔·贝娄和芥川龙之介。

格物致知.信而有证,厘清源流,以裨甄别。“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中的经典作家作品学术史研究系列,顾名思义都是学术史研究(或谓研究之研究)。学术史研究既是对一般博士论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文学研究方法,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文化积累工程,同时还可以杜绝有关领域的低水平重复。每一部学术史研究著作通过尽可能抽丝剥茧式的梳理.即使不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至少也能老老实实地将有关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包括有关研究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公之于众,以裨来者考。如能温故知新,有所创建,则读者幸甚,学界幸甚。相配套的经典论文翻译,则遴选有关作家作品研究的阶段性和标志性成果.其形式类似于外文所先前出版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

此次面世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中的每一部学术史研究著作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经典作家(作品)的学术史梳理。这是相对客观的,但其中的艰难也不可小觑。首先,学术史梳理既不像平素泛舟书海,拾贝书海,尽意兴而为之的俯拾由己和随心所欲;其次.牵涉语种繁多,而且经过20世纪的形形色色的方法论和批评思潮的浸染.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成果已不为过。因此,要在浩如烟海的研究史料中攫取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方法,实在是件考验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战战兢兢.生怕挂一漏万,自不待言,且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只能择要概述.甚至把侧重点放在经典作家的代表作上。不然纵使篇幅再大,也难以涵括浩瀚的文献资料。换言之.去芜杂的枝蔓和重复的敷衍,留精粹要义和真知灼见是必然的,但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它考验我们涉猎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检验我们学术水准和价值判断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分研究之研究何啻是一大考验。都说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在经历了现代主义的标新立异和后现代主义的解构风潮之后,在各种思潮、各种方法杂然纷呈的情况下,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炒冷饭,殊是不易,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前进,就更是难上加难。反过来看,正因为文化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批评的多元.也才有了我们展示立场、发表见解的特殊理由和广阔余地。举个简单的例子,解构主义针对二元论的颠覆虽然是形而上学的,却不可谓不彻底。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者怀疑甚至放弃了二元思维,但事实上,二元思维不仅难以消解,而且在可以想见的未来仍将是人类思维的主要方法。真假、善恶、美丑、你我、男女、东方和西方等等实际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学者,面对西方话语,我们并非无话可说。总之,从文学出发,关心小我与大我、外力与内因、形式与内容、反映与想象、情节与观念,以至于物质与精神、肉体与灵魂、西方与东方等诸如此类的二元问题.以及经典在民族和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可以是我们的着力点。当然,二元论决不是排中律,而是在辩证法的基础上融会二元关系及二元之间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和无限可能性。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解放思想.广开言路,但日新月异中不乏矫枉过正、时髦是趋。比如大到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小到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等等,都大有乾坤倒转、黑洞化吸之势。至于意识形态“淡化”之后,跨国资本主义的一元化意识形态更是有增无已,真假不辨、善恶不论、美丑混淆的现象所在皆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从而使抽象的人性淹没了社会性;普世主义势不可挡,以致文化相对主义甚嚣尘上。文学从大我到小我,从外向到内倾,从摹仿到虚拟,从代言到众声喧哗;真实给虚幻让步,艺术向资本低头;对妖魔鬼怪和封建迷信津津乐道,任帝王将相和无厘头充斥视阈,能不发人深省?然而,经典作家是说不尽的,以上的任何一位作家都是无法穷尽的。用巴尔加斯·略萨的话说,伟大的经典具有“自我翻新”的本领。至于何为经典,虽然也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但用简单的方式综观前人的观点,也许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它们必须体现时代社会(及民族)的最高认知和一般价值(包括人类永恒的主题、永恒的矛盾);二是其方法的魅力及审美的高度不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褪色或销蚀。当然这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说法。而本课题便是关乎经典其所以成为经典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论证方式。需要说明的是,经典不等于市场。用桑塔亚那的话说,经典不在于一时一地喜欢者的多寡,而在于喜欢者的喜欢程度。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历史的维度,那么这话也就更加全面了。

学术史研究的最后部分为文献目录。它在尽可能详尽的基础上,还要有所选择。不然,展示一个经典作家的学术史.光文献目录就可以编辑厚厚的几大本。因此,去粗存精,是为重要或主要文献目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中长期目标是在作家作品和流派思潮研究的同时,进行更具问题意识的学术史乃至学科史研究,以期点面结合,庶乎“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若能密切联系实际,促进中华学术的繁荣、发展和创新,则读者幸甚,我等幸甚。无疑,此工程面向全国高校及科研机构,希望有志于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同仁踊跃加盟、不吝赐教。  陈众议

2010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