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邓飞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国歌响起,沙坝小学举行了升国旗仪式。阳光下,169名大小孩子努力站得笔直,仰着小脸,庄重肃穆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礼。

我们需要对孩子说一些什么。

站起来,望着全场安静看着我的百名孩子,我突然哽咽。“只要沙坝小学存在,我们的免费午餐就要继续做下去。”握着一支嗡嗡作响的旧话筒,我挥动手臂,使狠劲喊出这句话。

掌声雷动。

这是我们对沙坝小学孩子的承诺,也是给我们自己的鞭策,只能往前,不能退缩。

要开饭了。在领了一个崭新的不锈钢饭盒后,8岁男孩陈兴安走到盛饭菜的阿姨面前,得到了一份米饭、一个煮鸡蛋、一勺酸菜炒肉、一勺烧土豆,一勺白菜汤,双层饭盒被塞得满满的。

回到座位上,他和几个小伙伴围坐在一起,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可孩子们始终没有去动饭盒中的鸡蛋。“鸡蛋揣起来。”陈兴安向伙伴们喊道。听他这么一说,其余孩子赶紧将鸡蛋放进衣兜,还腾出一只吃饭的手,紧紧地护着衣兜,生怕鸡蛋掉在地上或被别人抢了去。

有的孩子说,要把鸡蛋带回家,给没有上学的弟弟妹妹尝尝。有的孩子说要把鸡蛋留着当作晚饭。

这顿简单的午饭,孩子们吃得很开心,却令我们悲喜交织。吃完后,他们又小心仔细地将饭盒擦洗干净,紧紧地抱在胸前。这一切都被校长看在眼里,“孩子们太想吃饭了。”

一早赶来学校看孩子吃饭的,还有不少家长和村民。一位老人忍不住抹起了眼泪。孩子饿着肚子上课老人心也疼,但是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没时间管孩子。现在好了,孩子有吃的了!

其他村子的家长也来到了现场,他们请我们也去他们的学校。我安慰他们,我们一定会去他们的学校,尽快。

校长腾空了一名老师的宿舍,做了一个简易食堂,架口大铁锅做饭,并在乡村招聘了两名阿姨。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两名厨师将尽快前往医院接受健康体检,学校也将为食堂申请卫生许可证。  万事开头难,但我们猛打猛冲,开头似乎并不难。接下来真正考验我们的是“免费午餐”的成本、安全和流程控制。

我的伙伴胡益华律师从北京赶来,他带来了一份合作协议,规定我们和学校的权责:我们定期给学校打款,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组织全校做饭,并负责食品安全。

多年做调查记者,帮助我获得了一些统筹能力,并掌握常识。午饭后,在沙坝小学的教室里,我们和校长、老师们商量,作出如下决定:

一、就地取材。大米和油盐等去镇上购买,但蔬菜、鸡蛋和肉类就在学校周边村庄采购,就地取材确保食材新鲜和安全。

二、师生同食。老师和学生一起吃饭,这既是对老师辛勤劳动的补偿,也是将老师和孩子们温柔捆绑,这样饭菜也不会太差,更减少食品安全事故。

三、厨师必须在当地乡村聘请,我们来支付工薪。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亲朋好友的孩子都在学校里,本村厨师可能较多维护乡村和孩子,而不是外来校长。

四、整个运行过程中,校长要接受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确保食品安全。

此外,我提议吸纳乡村的老干部和老党员监督“免费午餐”。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乡绅,但一个村庄总有几名老干部和老党员,经历沧桑一路走来,身上刻着那个时代烙印,有较多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他们真诚勤勉,珍惜名誉,是“免费午餐”学校的“土地爷”,可以帮助保护各自村庄的孩子。

我们上门去拜访这些老人,说社会现在需要他们发挥余热,邀请这些乡村精英组建“免费午餐”监督小组,请他们出面负责照看自己的孩子,赋予他们定期查阅学校账本和询问校长午餐进展情况的权力,形成第三方力量。

没有什么指导,就凭着这些常识,我们意外建立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控制体系,有力保护了行动。

傍晚,远山如黛,乡村里升起袅袅炊烟,突然下起小雨。  P12-P17

目录

第一章 青蘋之末

第二章 泉涌微澜

第三章 熔金淬火

第四章 柔软力量

第五章 国家行动

第六章 协同治理

第七章 未来的眼睛

序言

2011年秋,庐山东林寺,黄叶一地。

大安法师问我,为什么要做免费午餐?

我说,是不忍。

他再问,为什么不忍?

我想了想,说我不知道,或是天性。见人有苦,心有恻隐,人皆有之吧。

一直想写完这本书,告白大家这两年来我们做的事情。但一直在各地奔走,几乎没有一段整块时间,事务也总是像帽子戏法一样变多,无边无际,似乎永远不会有写尽之时。

生命的箭簇扯开新的地平线,来不及回头。

只有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飞机上或者静寂午夜,我的心才回落到记忆的水面,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一群记者、小职员、基层公务员和大学生等志愿者,使用怎样的方法,又是凭借何种力量,奇迹般完成一场变革?将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第一个学校生火造饭时,我们只有2万元。

我从中国洞庭湖边一个乡村走出,做了一名调查记者,倔强正直,信奉真相的力量,试图用笔展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我曾发誓要写出中国的幽暗秘密。像是一个永不缺席的防疫者,以笔为针剌,穿刺这个国家肌体上的各种病灶,将问题曝光出来,呼喊医生们来医治。

污染、腐败、贫富悬殊、资源透支……这个国家在高速行进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我写了11年,保留着令同行惊讶的激情、敏感和愤怒,但沮丧渐生,因为改变稀少。纠结的是,我知道内心某处分明又保留着一份不肯睡去的期待。

对这具庞大的社会躯体,我想要找到新的方式,期待它能好起来。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悟性和心意。

2011年初,我遭遇了一次偶然的内心触动。在贵州,我看见小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吃饭。这是撤村并校的后遗症,无数孩子因为上学路远,只能在课堂上忍饥挨饿,但无人关心。

撤村并校的背后是更加宏大的时代变迁与断裂。中国一度牺牲乡村来发展城市,制度性抽空乡村的劳动力、资源和资金,给乡村留下至少6100万承受空虚重担的孩子。

我爱自己的女儿,也爱其他的孩子,天性中的温热令我熊熊燃烧,决意改变。

因为微博,加上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中国人不再是一地碎玻璃,而是通过集群形成组织,整合无数人财物变成行动力。

2011年4月,我和500名记者同行在微博上发起“中国乡村儿童免费午餐”,尝试行动,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为他们发育的身体获取基本的营养公平。

我意外看见柔软力量,中国人的爱和善良激活流淌,涓涓细流,汇聚江河,波澜壮阔,滚滚向前。在互联网上透明、公开、接受监督,我们做得好,得到掌声,做不好,则被质疑、批评甚至责骂,逼迫我们及时纠错,坐实稳健执行体系,形成严密解决方案。

我们不争吵,不抱怨,回归诉诸最基本的人性,融合各界,也获得一些地方政府的良好合作。我们深信是人对孩子都会心生恻隐。我发现了庞大社会躯体上那个灵敏的触点。

概括起来,我们通过微博这个新工具,使用柔软、透明和联合等三个方法采取行动,获取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国家领导人看见巨大的民意雪球,也看见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央拨款160亿元,先行解决中国最贫困地区2600万乡村儿童的营养问题。

用新媒体发起倡导,呼吁联合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实现官民合作,令改变大规模发生。我们为中国温和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由此出发,我们又发起了“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项目,为孩子筹钱治病,让他们有尊严且病有所医。我们发起“让候鸟飞”,帮助候鸟免于大规模杀戮。今年,我们又发起“中国水安全计划”,再度联合各界着手解决中国水污染问题,坚守生态红线,保卫人民生命健康。

我们的行动不断增加,力量持续壮大,出发点仍然是最初的一次感动。我知道爱和不忍,这一直是我们力量的来源。  今年,中国领导人完成了新一轮的换届。

对人民的困境和期待,这个国家的总书记习近平或许更多感同身受。他诚恳表态: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是什么?

前总理温家宝说,任何一项改革都将艰苦卓绝,需要人民的觉醒,参与和支持。

人民是什么,中国就是什么。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生活,我们就必须行动起来,扎扎实实去解决一个一个问题,帮助我们的国家。我们已经证明,不抱怨,行动起来,就可以令改变发生。

数十年的发展消耗了中国各项红利,中国或将推进城镇化,汲取发展动力。但随着乡村精英进一步转移,中国乡村还将剧烈变动。

中国,如同一台正在高速奔跑的车,乡村则是这台车的底盘,底盘不稳,或将车毁人亡。

今后多年,我和我的伙伴将整合多个儿童公益项目——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病医保和暖流计划,组建一个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并建立一个网络社区,召集和组织更多儿童组织形成联盟,更有力地引导城市良善资源回流乡村学校,从营养、图书、大病救治、人身安全、各类生活用品、精神抚慰到教育均衡,我们竭尽全力去服务6100万留守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公平的成长环境。

这些乡村孩子,是各自家庭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

这本书,我先重点讲述免费午餐的故事。我得到了我的伙伴刘长、赵家鹏、张建峰的帮助,他们梳理我数万条微博,整理脉络。我的老搭档、老编辑袁凌则再次为我润色文字,令我的书写更加克制和结实。

谢谢我的伙伴、免费午餐的志愿者、免费午餐学校的老师们,我们的努力帮助了数万孩子获得安全的午餐。

谢谢一百万名捐款人,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但你们沉默而坚定的支持,是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谢谢大山里的那些乡村孩子,是你们帮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激活爱,联合爱,涓滴汇聚,奇迹般地完成了一次美妙的社会运动。

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我的妹妹。我很幸运,一家人从乡村到小镇、县城、省城再到北京,从无分开,安全温暖。而我的妻子和女儿三三,则令我时常感恩天赐。这个港湾帮助我休整和修复,获取爱的力量,可以一次又一次出海远航。

我,这样使用我的生命,我可以不虚此生。而孩子们,他们的生命里有了免费午餐的成长印记,未来将拥有更舒展的身段,还有植入爱意的心灵。以善养善,爱自生爱,他们身受了民间社会的哺育,也必将成为新的酵母,催生新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成长。

爱是我们的成人礼。同样,它也将帮助这个命运多舛的国家成长,帮助日渐麻木迟钝的社会躯体,重新醒来、行走、呼吸。

为了一个更好的国家,请让我们一起并肩奋斗,努力。

内容推荐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编著者邓飞。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内容简介:互联网的出现,曾经颠覆我们的沟通方式,将我们孤立在各自的屏幕前,透过代码嘘寒问暖。今天,我们正在从这种松散的社交网络中,找回凝聚力:贪官污吏无处遁形,社会的不公必遭谴责,不幸的人也能及时得到援助……当无数微小的力量透过网络汇聚到一点,一切都将为之改变。2011年3月1日,一名普通的调查记者通过微博,让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那些因为上学路远无法回家吃饭,必须忍受饥饿的孩子,并大声疾呼:孩子们需要一份“免费午餐”!一夜之间,无数像你我一样善良的人们,用网络时代特有的方式,为山区孩子送去一份份热腾腾的午餐。看似普通的献爱心活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冰冷的电子屏幕背后,还有一颗颗炙热的心,和对我们深爱着的这个国家的呵护之情。所以,请停止抱怨,用行动改变中国。翻开本书,见证您的一份爱心,如何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免于饥饿,快乐成长。

编辑推荐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编著者邓飞。

“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是由曾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现为《凤凰周刊》编委、记者部主任的邓飞发起的一次公益活动。该活动的创办源于中国中西部偏远山区的小学生吃午饭难、甚至吃不上午饭的现状,作者邓飞有感于孩子和家长的艰难,决定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孩子们提供真正的免费午餐。这一活动历经多重困难,终于收到巨大收效,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对贫困山区学生营养问题的关注。这一书稿讲述了这一行动的发起、建立、发展过程,见证了邓飞及其团队为贫困山区孩子所作出的努力。

《免费午餐:柔软改变中国》揭示当下中国各阶层涌动的社会变革热情。邓飞向您汇报:截止2013年11月, “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共募款超过7000万元,参与人数突破千万,项目惠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328所学校,7万余名学生。这是一场全民公益行动,学生、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老板、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国家领导纷纷参与其中,这更是网络时代的中国社会深刻变革的一项标志性事件!翻开本书,见证用行动改变中国的每一个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