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设计(精华版)/尊重改变未来丛书/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文库
分类
作者 闫玉双//李嫄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设计(精华版)》是“尊重改变未来丛书”的又一新作,也是尊重教育研究推出的又一项新的研究成果。

本书收集了35篇活动设计,这些设计把研究和活动牢牢地绑在一起;这些洋溢着一线教师的鲜活气息的设计,深化了尊重教育的理论,丰富了尊重教育的实践活动,对活动如何走进学生心灵做了很好的诠释。本书由闫玉双、李嫄主编。

内容推荐

教育进入学生心灵世界,不是单凭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可以奏效。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但把理念变为行动,需要通过教师的行为改变,来促进学生的行为改变。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这本《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设计(精华版)》将老师的行为改变落实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提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途径和方法。

《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设计(精华版)》收集了35篇活动设计,这些设计把研究和活动牢牢地绑在一起;这些洋溢着一线教师的鲜活气息的设计,深化了尊重教育的理论,丰富了尊重教育的实践活动,对活动如何走进学生心灵做了很好的诠释。本书有助于比较和鉴别、分析和判断的思辨性素材;从错误现象出发,选取有助于明辨是非、吸取教训的反面素材。本书由闫玉双、李嫄主编。

目录

感悟亲情

妈妈,我爱你

体谅父母,不乱花钱

体验艰辛,理解母爱

感恩也是在感受幸福

珍惜我们共有的生命

妈妈的心有多高

欣赏身边的人

欣赏带来和谐氛围

懂得欣赏,发现身边的美

说出真诚的赞美,感受语言的魅力

夸夸我家乡

彼此接纳,体验欣赏

让沟通更顺畅

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让沟通更顺畅

相互理解,缓和矛盾

换位思考,和谐共处

倾听要“用心”

学会宽容

在合作中成长

合作体验成长

承担己任,彼此信任

优势互补,彼此支撑

认同差异,和谐集体

性别有差异,彼此要尊重

用目标指引未来

寻找身边的快乐

理性选择,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学会管理我们的时间

目标就在那里

微笑面对挫折

高三最后100天的诺言

我离成年只差两岁

负责任地生活

“换绿”——校园环保行动

短信之辩

金钱买不来资源

规则处处伴我行

心系安全,快乐成长

诚实,不说谎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主题班会

1.新闻故事,畅谈感受。(5分钟)

最近在阅读报纸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条消息,由于北京气温骤降,北京儿童医院的地下车库成了患儿家长们的避难所。为了御寒他们都用纸壳、塑料泡沫、棉被垫在地上,很多人甚至是蒙着头将全身包裹在被子里。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这么辛苦不过是为了能够给孩子挂上号。

请同学畅谈感受,引导学生从中看到父母为孩子的无私付出。

请学生谈谈自己搜集到的新闻故事。

设计意图:以社会上的客观新闻为导入,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许多家长不顾自己的饥寒,睡在水泥地板上,不过是为了孩子能够看上病。希望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能够引发孩子内心的触动。

2.真实故事,激发感恩情感。(8分钟)

某学生:那些父母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带孩子到北京看病,说明父母把孩子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教师引言:刚刚我们看到了一些生病孩子的家长是怎么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让你感动呢?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学生1:有一次,我生病发烧了,妈妈一夜都没有睡好,陪着我去医院,输液、哄我睡觉。可能是身体太弱了,吃过药没多久,又都吐出来了,吐得到处都是。平时,妈妈对我特别严厉。可这一次,她不仅没说我什么,赶紧把吐脏的地方清理干净了,还问我感觉怎么样。这件事让我印象比较深。

学生2:家里如果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爸爸妈妈会给我和弟弟留着,他们还说自己不爱吃,其实我知道是他们舍不得吃。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那样一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参与,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这样来源于亲身经历的事情更能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3.对比反思,有所行动。(15分钟)

1)孩子回忆印象中父母每天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分小组进行讨论。

通过讨论,可以看到家长为孩子们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早上从叫起床开始,要为孩子准备早饭,许多家长还要赶在上班之前送孩子上学。下午放学的时候要准时接孩子,个别家长还要在学校外面等待孩子改完错。回家之后,督促孩子写作业、听写字词、检查读书等。基本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为孩子忙碌许多事情。

2)我们为父母做的事情又是什么。

孩子们到了四年级,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应该多为父母分担。只是在实际行动上能够为父母做的事情比较有限。能够做的不过是盛饭、洗碗、扫地等简单的事情。

3)将上面两方面进行对比、思考:为什么父母每天为我们做许多却无怨无悔?我们能够为父母做些什么?

学生1: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

学生2:我想自己可以多做些,可以给妈妈捶背。

设计意图:这里没有教师的说教,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不过是学生聚在一起相互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对比的过程中,结果不言而喻。这样真实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4.制作感恩卡。(10分钟)

我们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父母无私的付出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畅谈感想,并说一说父母之爱要不要我们去报答?我们应该如何去报答?  学生制作感恩节贺卡,并写上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词。杨瑀琪同学写道:“妈妈,今天是感恩节,谢谢您养育了我。让我有了现在的快乐生活。我的成长离不开您的爱。I love you!您是我前进的灯塔,在我走错方向的时候,给我一个指引,给我无私帮助。祝您感恩节快乐!”

设计意图:爱是要表达的,爱是要说出口的,同时被爱的人也是需要知道的。这样一种感恩卡的形式,可以让孩子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的爱表达出来,让亲情自然流淌,孩子的情操得以升华。

5.教师总结发言。(2分钟)

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品德。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了无怨无悔的付出。父母付出最伟大无私的爱,为我们的点滴成长开心不已,为我们微小的身体不适而提心吊胆,他们细心地呵护着我们成长。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是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我们,但他们却常常忘记了自己。正是在他们精心培育和悉心呵护下,我们才能幸福健康地成长。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恩”有很多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伙伴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热爱生活。希望同学们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二)感恩践行

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在“知”和“行”上达到统一。感恩节当天,学生放学后将自己制作的感恩节贺卡送给自己的父母,并为父母做具体的力所能及之事:一是为父母倒杯茶;二是为劳累一天的父母捶捶背;三是根据各自情况为父母再做一件事。

放学回家后,张铮为妈妈读了自己写的感恩卡。随后,他让妈妈坐在沙发上,自己则蹲在地上为妈妈捶腿。之后,他又将自己晾好的茶水送到妈妈手中。面对儿子一连串的行动,妈妈刘娟欣慰地笑了。刘娟一家来自甘肃,原本她和丈夫都在餐饮行业工作。因为腰疼,刘娟只好放弃工作,在家养病照顾儿子。对于儿子的表现她感到很知足:“平时扫地、洗碗、拿药的活儿,他都抢着干。虽然家庭条件不富裕,但是孩子懂事听话让我们很欣慰。”

王守叶要感恩的人不是父母而是二姨和二姨夫。王守叶来自山西大同,离开父母来北京求学的日子里,都是二姨和二姨夫在照顾她。感恩节当天,素来内向的她为二姨夫朗读了感恩卡,还按摩了他的肩膀。二姨夫说:“我认为学校组织的活动很好,对孩子不能一味地溺爱,要让他们独立,学会感恩。”

(三)持久关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1.每周班会时间询问学生为家长做了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持之以恒的同学给予表扬。

2.利用家长会询问家长孩子的变化,争得家长配合,促进学生感恩父母的观念逐步树立。P22-25

序言

尊重教育研究已经进行了17年。经历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现在已经进入“十二五”的研究。

17年来,尊重教育研究以“尊重”为教育理念,总有话可说,总有事情可做,总有问题可研究;17年来,尊重教育研究在不断深化、发展和创新着教育的理念和形式;在研究过程中,将课题研究、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不断形成的文字成果融为一体。

尊重教育研究先后出版了师生案例“当代中学生的思考系列丛书”(《寻找自己》、《两代人的沟通》、《我的选择》)、《我和学生共成长》、《反思教育习惯》等,撰写了《学会尊重,成功做人》、《尊重,小习惯改变大世界》、《懂得尊重才有朋友》等书。近期在陶西平主任的亲自领导下,又撰写、编辑了“尊重改变未来丛书”,已经出版了《改变教育行为》和《让孩子有尊严》。《走进学生心灵的活动设计》是“尊重改变未来丛书”的又一新作,也是尊重教育研究推出的又一项新的研究成果。

尊重教育曾被媒体报道为“打动心扉的教育”,被老师称为“用一颗心摇动另一颗心”。“情感为先,用情感沟通认知和行为”,是实施尊重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十几年来,尊重教育研究在主题活动方面积淀了鲜明的活动特色。例如,《热爱生命》、《妈妈的心有多高》、《告别嫉妒》、《在选择中成长》、《为适合自己的加油》等,这些主题活动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注重学生内在的真实表达,不事先彩排、不营造任何虚假的成分、没有空洞的说教。活动时,受感动的不仅是学生,在场的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会被深深打动。

打动心灵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但是教育要真正进入学生心灵却并不容易,它需要以“尊重”为支撑。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是表现在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学生价值的认可——“眼中有学生”,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从事教育活动。

我们通常所开展的活动往往是呈现式的,即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得以展示。学生展示的是老师的设计,而非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这种立足于老师而非学生的教育活动,即使内容再丰富、形式再翻新,也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他们是被设计的,他们被限制在老师设计的框架中。

没有与学生内心共鸣的活动,虽然学生也会按照老师的意向进行表态,也会有一些立竿见影的行动,但是活动一结束,又回归到自己的本性。所以,要想使教育活动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必须有学生内心情感的参与。

以“礼貌用语”为例,培新小学王芊婷的设计是,请讲述:

“由于某个人的一句话给你带来伤害的事”;

“由于你的一句话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事”;

“你不喜欢别人怎样对你说话”;

“让人感到舒服的话应该怎样说”。

围绕着“礼貌用语”,老师只是创设了一个学生相互交流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在谈自己感受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受到启发——在交往中,要多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说话伤人。

尊重教育突出的一个思路和特点,就是教育回归到本质上来,是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一个过程。而横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尊重为基础,即教师对另一个心灵的理解。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辑组的老师一直在探索能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活动形式,提出:不要根据教师的主观愿望进行一相情愿的设计。要设计出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设计出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的过程。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习惯了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支持我们这样做的最有力的一句话是“我对学生负责”、“我为了孩子好”。诚然,这颗“对学生负责”、“为了孩子好”的心谁都不会质疑,但是不从学生的认识出发,认为自己是对学生负责,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其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为我好并不等于尊重我”、“为我好并不等于理解我”,学生们的这种呼声传递的是对心灵沟通的需求。

教育进入学生心灵世界,不是单凭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可以奏效。教育理念说起来容易,但把理念变为行动,需要通过教师的行为改变,来促进学生的行为改变。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这本书将老师的行为改变落实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提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途径和方法。

本书收集了35篇活动设计,这些设计把研究和活动牢牢地绑在一起;这些洋溢着一线教师的鲜活气息的设计,深化了尊重教育的理论,丰富了尊重教育的实践活动,对活动如何走进学生心灵做了很好的诠释。在此,我感谢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感谢一直关注、支持尊重教育研究的各级领导和专家。

尊重教育源于东城,已经是东城区教育的一个品牌,我们很希望这个品牌叫得越来越响,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我也希望借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在更广的范围内,更深入地推进尊重教育研究。

2012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