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精选2010-2011)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杜涌涛//徐百柯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首创中国新闻界的“冰点高度”。

冰点从诞生之日起,便怀揣真挚的新闻理想,从小人物的生存、情感与心灵出发,努力呈现大时代的浮沉与变迁,并竭力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与价值,给予人们以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精选2010-2011)》精选出20篇冰点特稿,力图向读者传递冰点一以贯之的价值与追求,带给读者思想深处的激荡与灵魂深处的感动!本书由杜涌涛、徐百柯主编。

内容推荐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在一片纷乱喧嚣中,冰点仿佛一位笃定的观察者,将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变革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注视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诉说他们微小的愿望与简单的快乐、深深的无奈与绵长的苦痛……

《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精选2010-2011)》精选了20篇中青报2010~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共分为“伤逝”“世相”“家国”三辑。这些文章饱含深情地讲述着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对我们的时代与社会进行着真诚、理性、温和、持久的思考,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对读者而言无异于一场畅快淋漓的精神洗礼。

透过《永不抵达的列车(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特稿精选2010-2011)》所讲述的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它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本书由杜涌涛、徐百柯主编。

目录

序言

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第一辑 伤逝

失落的阶级

一个老派共产党人

精神病院里的知青科

最后的铁蹄马

谁来定义英雄

永不抵达的列车

第二辑 世相

码头春秋

柠檬水起义

对抗语文

政治课

最倒霉的家庭

生命的礼物

一个矿工的两重世界

第三辑 家国

为国家让路

别了,土地

人民会用脚投票

批评官员的自由

永不消逝的爱情

共产主义大楼

改革深 社会稳

试读章节

11月6日的徐雪寒同志百年诞辰纪念会,气氛是“最独特、最温馨的”。

在北京木樨地国宏宾馆一个简朴的会场里,原本定了50人参加,却来了70多人,甚至有人从上海连夜飞来。一位94岁的老人由孙女推着轮椅来,他没什么力气说话了,可他坚持要带着有些聋的耳朵来“听听”。

座位没有按官职排列,大家“一团一团”地挤坐在一起,81岁的吴敬琏的胳膊都快贴到旁边78岁的张卓元身上了。

会上,没人说官话、套话,没人用“伟大的”“正确的”“杰出的”这样的大词,大家都沉浸在细碎的故事里。吴敬琏扬着白眉毛,没有稿件,绘声绘色地讲了好几段故事。在场有人暗叫,吴老实在“是个讲故事的天才”,弄得自己鼻子一阵阵发酸,不得不退场抹泪。

鲁志强说,这是一场真正只谈“人”的纪念会。

关于自己的研讨会,徐雪寒一生也没经历过,尽管他可谓成就斐然。

为了成立央行,他分别和四大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的负责人座谈,经过12次座谈会,才大体达成协调。最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向国务院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中央银行职责。

晚年,他有过3次调任、高升去做“正职”的机会,但都放弃了,他甘于“跑龙套”。

女儿徐淮说,父亲一辈子非常低调,从不觉得自己是个“角儿”。他常跟保姆、司机说:“我们都是一样的”。

在鲁志强眼里,徐老做事,从不为“得分”,他的理想不是当官、不是当学者。若用这些衡量他,“实在亵渎了他”。

“徐老不喜欢在聚光灯下,他非常‘享受’,甚至‘自得’被人们遗忘的感觉。”鲁志强学着老人“得意”的样子,最后摆摆手说,“徐雪寒的气质是学不来的。”

在纪念会上,让很多人感动不已的是,这位“被冬眠”了20多年的老人再出山时,他的锐气丝毫没有被牢狱钝化,他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新生活。

1978年,他被安排到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研究》杂志担任编辑。他很珍惜这份工作,天天挤公共汽车上下班,戴着副套袖,有时还把稿件带回家加班审阅。他总是最早到单位,打扫卫生、拿铁皮水瓶打水。有年轻人过意不去,也早来抢着打水,可总抢不过徐老。

吴敬琏回忆,徐老寡言少语,工作极其认真,竟然把自1956年创刊以来的《经济研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把一批从来没有人发现的错别字一一标了出来。

1979年,《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篇论述目前中国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的文章。有领导认为这是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强令编辑部组织文章批判。徐雪寒很生气,据理力争,坚持文章观点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态度极为坚决。而当时,他还没被平反。

“这么多年过去了,事实再一次证明徐雪寒是对的。”张卓元在他老旧的办公室里,大声地向记者强调。

徐雪寒的“直”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1981年,他被彻底平反,宣判无罪,并到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任常务干事。在修三峡水库的问题上,他明知自己的意见与决策层不合,但还是将自己的意见提了出来。他说这是他的责任。  他也不太懂官场的“规矩”。有一年,有个领导给当时很穷的研究中心拉来了一笔赞助,要给每个人发200元的奖金。徐雪寒知道后,一下子从沙发上跳起来,当着所有人的面,毫不留情面地说:“这些不正当的钱、肮脏的钱,我一分不要。”

他是“改革派”。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波折,他常常心急如焚。1987年,国家经济遇险,他发文预警:制止通货膨胀是当务之急。

他曾和一些经济学家研究“深圳特区货币”的发行问题,后来当深圳特区改革遇到一些人的质疑时,他“力挺改革”。

邓小平南方视察后,徐雪寒抱病参加了相关会议。他颤抖着说:“我等邓小平这个讲话等了3年了!”

他竭力主张及早开放和开发上海,要对上海“松绑”。他说:“上海人灵得很”“要解脱发展商品经济的束缚,使上海人的长袖能够舞起来”“着眼于祖国的统一,有必要和香港、台湾比”。这一建议引起了当时中央领导的重视,很快就被采纳。那些年里,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等上海市领导来京开会,必来看他。

1995年3月18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举行了一场研讨会,纪念当时并不为人熟知的顾准。由此,顾准的名字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被称为“中国六七十年代唯一一位像样的知识分子”“近五十年来中国唯一的思想家”。而这个纪念会,正是由徐雪寒和骆耕漠联合倡议召开的。

上世纪30年代,在徐雪寒和顾准认识前,胡乔木曾提醒他:“你同顾准说话时要当心!这个同志很有能力,但也有些自傲。他会掂量你的斤两。如果你没有水平,他会看不起你的。”徐雪寒说:“我不把自己当做党的领导,只做一个党的联络员,总行了吧?”结果,他和顾准谈得很好,而且成了很好的朋友。

徐雪寒的文章语言朴实,没什么数学模型,却篇篇都直指当时的经济热点。他的司机施国通不懂什么“实证研究”,只是记得,在徐老的最后10年里,这个对自己的存款从没概念的老人,总是让他推着轮椅,一趟趟地去菜市场里转,看老百姓的经济状况。

在《徐雪寒文集》的后记中,他写道:“我自己认为有一个优点,就是真实。自信每为一文,都是从‘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出发的。”P22-25

序言

冰点:有温度的故事

你相信吗,在这个国家、城市和乡村每扇紧闭的门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我们相信。并且,这就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存在的理由。

一个从业3年的年轻记者在总结里写道:“冰点之于我的意义,就在这一篇篇特稿中透露出来。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而一个社龄近30年的老记者这样说:“纸媒完蛋了吗?原来去敦煌采访,一个在那儿工作了48年的老艺人领我逐个洞子地参观壁画。从他的解说中,我悟出,无论社会怎样变幻、岁月如何更替,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千百年来一直存活着,那就是我们从先人身上遗传下来的人性和人情。现时代,生活方式、传播方式总在变,但人性和人情还是没被改变的吧?我又想起冰点在创办之初受到读者喜爱的理由,那就是打动人。在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中,展示出一种价值——善良、勇敢、坚韧、抗争、同情心、爱、创新等人类共同尊崇的优良品质。它们仍在默默地、顽强地存在和生长着,正是它们打动着读者。”

因为某些机缘,我们得以敲开一扇又一扇的门、取得信任,并让里面的人开口讲述他们的故事。

透过这些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每篇报道都会触及这些东西。不过,十多年以来,冰点的人员尽管有变动,但这套相对恒定的价值观一直都在,涉及这些价值的新闻线索对我们会特别地有吸引力。

写特稿是技术活,但新闻样态里包涵着上达于“道”的东西,所谓“明道”。道是什么?即新闻的价值观、报道的价值取向、记者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冰点而言,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山之作《北京最后的粪桶》起,我们就亮明了视角:关注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甚至被屏蔽的人与事。冰点,不是焦点或热点。然而,我们又是以最深的情怀去关注这些故事、以不“冰”的方式把它们传递给读者,让阅读感受不“冰”、让引发的思考不“冰”。

所以,冰点,讲的其实是有温度的故事。

曾有一位给冰点写过稿的学者对我讲:“你们要坚持下去,要知道,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我平时接触过一些冰点的读者,尤其是基层的朋友,他们很看重冰点带给他们的温暖。冰点让他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什么?就是弱肉强食、就是不择手段、就是“拼爹”、就是工具理性完全地压倒和吞噬价值理性。如果冰点提供的新闻,能让人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么冰点同人是可以欣慰的。

常听到一些朋友——媒体同行也好,关注我们的读者也好——提起冰点的定位时爱说:“这是办得挺好的一个栏目,经常发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东西。”实际上,这里面稍微有些误解。如果你翻看从1995年至今的冰点特稿,便会发现这个栏目的主体并不是扒粪式、揭黑式的报道,而是一种基于深切的情感关怀、命运关怀的报道。这恰恰才是冰点最大的特色。冰点当然出产过影响颇大的调查性报道,但整体的基调还是落脚在这个“冰”字上面。

话说回来,大家是觉得冰点做得不错,为了赞扬它,才以揭露性报道来为冰点定位的。在我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在当下的传媒领域里,此类报道稀缺,而此类问题在社会上又特别严重;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是不是也正好说明了,目前更稀缺的是那种充满命运质感和生活细节的、基于人性温度的报道呢?这种报道,甚至稀缺到了大家都没有专门把它作为一种类型来加以“赞扬”的程度。

而这恰恰是冰点安身立命的、也是冰点最乐于奉献给读者的一类报道。

平面媒体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于深度。报纸能提供什么?已经越来越不是简单地向读者告知信息,而是告知其深层的真相和逻辑。这便是所谓的“深度报道”。揭露真相毫无疑问是深度报道的职责。而同时,从城市和乡村的那些门后面寻找动人的故事,并从中萃取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阐释这个时代的演进逻辑,则展示了深度报道迷人的另一面。《冰点周刊》不排斥前者,但更专注于后者。

徐百柯

2012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不放弃社会“热点”与“焦点”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想法,更多地发表一些人所未言的真知灼见。

——杜涌涛

如果冰点的新闻能让人看到社会上还有一些没有被压倒、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那么作为媒体人,我们很欣慰。

——徐百柯

通过冰点特稿,我得以见到并记录多种多样的世界,特别是那些人性中最难向外人表达的善、美、智慧、宽容、丑陋、痛苦,以及爱。

——冰点记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8: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