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词里的中国(全3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有书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亮点展示

编辑推荐

“诗词里的中国” 套装

●内含含唐宋文人年表折页;精美词牌透卡,8款随机派送。

●唐诗+宋词,两大经典主题。10 个应用场景,遇到场面再也不怕词穷,25 个词牌起源,彻底弄清词牌名。

●首首是经典,篇篇有考点。245 首优秀诗词作品,71 位唐宋文坛顶流,90 首中小学必学必背篇目、部编本教材选篇,1500+ 文史知识点。三年级以上均可读,学生党必备。

●逐句剖析诗词内容,就像做阅读理解,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成绩。对比同期同名作品,了解为什么只有那首能出名。重现创作现场,文史同步学,深入了解作者心境,你就是作者,语文考试不用愁。

●词牌由来介绍,详细严谨,了解词牌来龙去脉,拓宽知识面。词谱展示,文字美+韵律美+结构美,美学欣赏。声律讲解,文学知识储备。故事娓娓道来,素材储备、语感培养、文笔锻炼,写作手到擒来。逐句剖析内容,上下阕详解,就像做阅读理解,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成绩。

●同题材拓展阅读,提升诗词储备量。

●给孩童关于世界初步的想象,赋予人生际遇无比恰当的表达。国民语文的启蒙,跨学科的中国史,开明盛世的记录,诗词的黄金时代。深度解读诗词背后的社会世情,畅览繁荣与风雅并存的唐宋风貌,字里行间贯通历史,透过诗词读懂中国。

●有书出品。深具影响力的教育平台,优质内容集结地,2000万人共同期待。"

内容简介

诗词是我们中国人语文的启蒙,是跨学科的中国史,是开明盛世的记录。

唐宋两朝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代,《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覆盖怀古、望月、羁旅、登高、边塞、田园、咏物、节日、送别、闺情10大生活场景,随时随地感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囊括超30位唐代诗人界的翘楚、意见领袖,全方位了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历史、政治、文化、生活。

《诗词里的中国·宋词》以时间为线,精选25首不同词牌的宋词,彻底理清词牌的来龙去脉,感受中国文字间蕴含的音律之美。从北宋到南宋,词的发展见证了宋朝历史的发展,体味不同阶级的作者风格,了解诗和词相同与不同。

《诗词里的中国》深度解读了诗词背后的社会世情,畅览繁荣与风雅并存的唐宋风貌,字里行间贯通历史,让人们透过诗词读懂中国,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了解中国历史,获取艺术熏陶,打开人生格局。

作者简介

有书,终身教育领创者。旗下拥有有书APP、有师、有书空间、有书新媒体矩阵四大业务,汇聚超6000万用户。首创共读+模式,深化服务体系,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知识服务及新教育产品,帮助有终身成长意愿的人群持续、系统、高效地获取所需知识,获得更好的人生发展。

“有书共读”是有书发起的一项为所有想要终身成长的人提供知识服务的行动计划,通过“组队对抗惰性,每周共读一本书”,陪伴终身成长者获取知识,共同成长。“有书共读”单品类涵盖通识科普、认知方法、人文社科、生活美学、人物传记、情感故事等多个维度,同时打通有书共读同城会,线上线下全线联动,为实现全民阅读贡献一己之力。

代表作:全网畅销书《典籍里的中国》

精彩书摘

《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

文化荒漠出宰相,海上明月寄相思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虽然与古人相隔久远,但斗转星移之间,却也有许多事物让我们与古人心意相通,比如,一碗杜康美酒、一轮天边明月,或是一首望月之诗。

中国的诗人对月亮有着极为特殊的情感,据统计,在《全唐诗》近五万首诗里,关于月亮的诗就有五千多首,是诗歌当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因此曾有人笑称,如果一个诗人从来没有写过一首望月之诗,那他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是啊,我们头顶上那轮穿越千年的明月,曾目睹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蕴含着轮回里的圆缺之道。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寄情明月、望月抒怀,给我们留下了“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壮志豪情,留下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恬静清雅,留下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落寞,留下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拳拳忧思,也留下了“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幽怨深情。

然而,世间虽有无数关于望月的名诗佳句,但我们却始终绕不过一个人一首诗。因此有人感慨说:“为人不识张曲江,看遍明月亦枉然。”

曲江,是韶州的一个地名,也就是今天的广东韶关。古人对那些取得极大成就、拥有极高名望的人,多会以其郡望,也就是这个人的故乡相称。例如,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郡望昌黎,柳宗元祖籍河东,因此后人分别称他们为韩昌黎、柳河东。

那张曲江是谁?大唐名相张九龄是也!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评价张九龄:“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为什么张九龄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要知道,唐代的广东并不像今天这么繁华富裕。在当时,两广地区可是整个大唐帝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方,甚至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

如果说,当时江浙一带的学子,生活在名校林立,图书馆、博物馆样样齐全的大都市,那么两广地区学子面临的环境,别说名校了,有间像样的教室,教材不需要几个人共用,都算是谢天谢地了。

而张九龄正是来自这片“文化荒漠”。据说,在他高中进士的那一天,有好几个落榜者愤愤不平,声称本场考试必有猫腻,否则为什么会让一个来自广东的“南蛮”中举呢?

不过,区区流言蜚语,又岂能扰乱张九龄的一片赤子之心?对于他来说,进士及第只是一个传奇的开始。在他考中的第二年,当时的文坛领袖张说在贬官途中路过韶州,读到张九龄的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张九龄顺利通过吏部考试,成为秘书省校书郎。在职期间,恰逢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策问天下名士,张九龄再次稳定发挥,顺利升迁。

他虽然在政治生涯中,因为直言敢谏得罪过权贵,但承蒙玄宗李隆基、宰相张说的赏识和提拔,还是步步高升,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不仅如此,张九龄身上还始终伴随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风姿气度。据说,他去世后,但凡有人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人选,唐玄宗总要问上一句:“这个人的风度能比得上张九龄吗?”

张九龄得贵人赏识,也乐于提携后辈,这其中就包括王维和孟浩然。张九龄做宰相时,失意之中的王维送去一首题为《上张令公》的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张九龄读罢此诗,非常欣赏王维的才华,于是就向唐玄宗推荐了王维,很快,王维就被任命为中书省的右拾遗。

孟浩然虽然没有王维那么幸运,一生无缘仕途,但也因张九龄的赏识,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那时候年近五十的孟浩然仍然独自来往于襄阳、洛阳、吴越等地,过着寄情山水的闲散生活。他写了一首比《上张令公》更有名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时的张九龄刚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便把他招揽到自己的幕府,也算是在孟浩然坎坷的求职路上点燃了一支蜡烛吧!

可以说,既善于打理政务,又乐于提携后辈的张九龄,是开元盛世的最后一抹绚丽光辉。在他身后,一抹自幽州而起的血色,为这灿烂的盛世镀上了一层不祥的色彩。从此,开元盛世便逐步转向了天宝之乱。

张九龄虽然堪称国之柱石、社稷良臣,但是,这位“诗人宰相”实在是太正直、太高洁了。因此,当遇到面厚心黑的权臣李林甫的时候,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就难逃黯然落败的下场。

李林甫不学无术,颇有心机,做事阴险狡诈。他经常装作与别人促膝谈心,用花言巧语引诱对方说出自己曾犯过的错误。斩获情报的他一转身就跑到唐玄宗跟前打小报告。因此,朝中大臣评价他说:李公虽面有笑容,而肚中铸剑也。这也是“口蜜腹剑”这个成语的出处。

而李林甫最狡猾奸诈的地方就是他善于欺上。满朝大臣都知道他是个奸臣,只有唐玄宗一个人不知道,甚至还打算任命李林甫为副相,就在他为此事征求正相张九龄的意见的时候,张九龄冷冰冰地说:“宰相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如果用人不当,国家就会遭殃。像李林甫这样寡德少才的人当宰相,我担心今后国家会因此而遭殃。”

结果,唐玄宗没有买账,李林甫怀恨在心。常言道,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在步步惊心的官场中,被这样一个奸佞小人惦记上,可不是一件好事!果不其然,没过几年,张九龄就在相位争夺战中,败给了以奸险善谀著称的李林甫,还被唐玄宗贬到了离长安城千里之遥的荆州去了。

张九龄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唐玄宗很快就尝到了错误判断的苦果。张九龄在朝理政时,尚能直言劝谏,反对任用李林甫,预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贬官在野之后,他对奸人乱政也无能为力了。

虽然张九龄天生乐观、生性旷达,但无端被贬、目睹盛唐危机四伏,难免会有些心灰意冷。所幸,在这个凉薄的世界上,还有一剂可以排忧解闷的良方,那就是诗歌!于是,心中愤愤不平的张九龄,很快就写出十几首《感遇》,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诗乍一读很有意境,但如果你联想到张九龄此刻的人生际遇,然后再多咂摸几遍,就不难发现,这首诗分明是傲骄的张九龄写给唐玄宗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岂不是在说:我这么一个有才有德,像兰花一样高洁的名士,才不稀罕给你做宰相呢!

此诗一出,立马在文人圈传唱。当然,真正让张九龄流芳百世、成功跻身诗坛第一梯队的,却是另外一首诗。那是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夜,张九龄刚被贬官没多久,胸中抑郁,独自坐在窗前喝着闷酒。一轮明月缓缓从水中升起,一直升到高高的夜空中。张九龄不顾屋外寒露清冷,匆匆披上一件单衣,走出门外赏月。望着当空的皓月,他不由看得痴了:想必此刻,天下人共赏的都是这同一轮明月吧,但却不知当年的故人,此刻是否安好呢?念及此处,张九龄不由在院子里缓缓踱步,曼声长吟,作成《望月怀远》。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一个人所作的诗,必然要与他的身份相称。我们无法想象,一个皇帝会写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诗句;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游侠会写出“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诗句;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权臣会写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

如果说,“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帝王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英雄诗,那么这首《望月怀远》,就是一首宰相诗,在冲和雅正的诗句背后,隐隐传出黄钟大吕之声。

诗的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颇具盛唐气象,张九龄将明月置于浩瀚苍茫的云海之间,在雄浑开阔的气象之下,蕴含着深沉幽远的情思。其实,对月寄相思的写法在古代颇为常见,南朝诗人谢庄就曾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的诗句,而后来的苏轼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与张九龄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真可谓是“万里此情同皎洁”了。

颔联,张九龄突然笔锋一转,将百炼钢化作了绕指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轮自海上升起的明月,引发的是诗人心中不变的相思之情。句中的“竟夕”就是一整夜,诗人整个晚上都在思念远方的故人,以至辗转反侧、夜不成寐,无可奈何,只能去怪罪这让人无心睡眠的漫漫长夜了。不知你有没有经历过相思之苦呢?若是用情至深的话,恐怕这一宿你都会辗转无眠。既然睡不着,不如出去走走,于是就有了

颈联的“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借着皎洁的月光,吹灭了桌上的蜡烛,披上单衣走出门外,浑然不觉衣衫已被清凉的露水打湿。

就这样,全诗寄托的思念之情,被一环一环地推上了最高潮: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有什么办法,能让远方的那个人感受到呢?于是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皎洁的月光,还有这清凉的露水,都无法捧到你面前,罢了罢了,还是回屋睡觉去吧,希望今夜你可以入我的梦,让我与你在梦中共诉衷肠。

当然,如果只是把这首《望月怀远》看作一首儿女情长的爱情诗,那就未免太小看张九龄了。当年,三闾大夫屈原在《九章·思美人》中首创了一种象征手法。在这首长诗中,屈原把楚怀王比作一位美人,用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屈原试图用这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以求重新得到君王的眷顾,进而实现心中的政治理念。这种被称为“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后来就成了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很显然,张九龄对这种手法并不陌生。前面我们说到,他曾在《感遇》诗中写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诗明显带有“香草美人”的象征寓意,用“草木”代指自己不俗的才能和高洁的品德,而用“美人”比喻远方的君王。那么,在这首《望月怀远》中,那位让诗人“竟夕起相思”的“情人”,是否也代表着张九龄对唐玄宗的希冀呢?

延展阅读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秋夕望月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长吉鬼才身世苦,黑云压城色彩多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边塞除了具有寒冷阴郁、野兽出没、偏远荒凉等恶劣的自然特征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那便是战争。边塞自古就是历朝历代的战争前线,战争也是边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

艺术来源于生活,边塞诗人的创作多是基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以,边塞诗中不仅有投笔从戎的高亢,想念亲人的幽怨,也有对战争残酷的感叹。战争是残酷的,厮杀、流血、悲鸣是战争的特性。因而描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

然而诸多的边塞诗中有一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成为边塞诗中的奇观。这首诗想象奇特、构思精巧、语言精辟,极富独创性,使其在边塞诗中独树一帜。这首诗便是李贺的名作《雁门太守行》。

唐朝著名的诗人大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号。比如,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等。李贺也有一个名号—“诗鬼”。这个名号不仅少了一分文雅,还多了一丝恐怖。

其实,称号来源于诗人作品的风格。李白的诗歌飘逸洒脱,宛如天上来;杜甫的诗歌厚重深沉,犹如圣贤般忧国忧民,而李贺之所以被称为“诗鬼”,正是因为他的诗歌想象瑰丽,构思精巧,多引神仙鬼怪,给人以空灵甚至诡异之感。

李贺的诗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格,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李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父亲见儿子生得怪异,体形细瘦,通眉长爪,又体弱多病,特为他取名“贺”,取字“长吉”,寓意长久、吉祥。

多病的身体给李贺的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他诗歌风格的形成。少年时的李贺极少和同龄人玩耍,识字以后,更是每天窝在家里看书。母亲担心他,便让他出去玩,不承想李贺竟跑到坟地去观摩墓碑、揣测碑文。很难想象,一个体弱的少年沉迷在阴森森的坟场中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或许正是在与亡灵的对话过程中,李贺形成了其诡异奇幻的诗风。幸运的是,上帝给李贺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给他留下了一扇窗。等到李贺年纪稍长一些,他常常白天骑着一匹瘦马出门,身上背着一个锦袋,每当自己想出了诗句的时候,便写下来放在袋子里。

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看到袋子里面满满都是诗文就很心疼。她看着在灯下研墨叠纸的李贺说:“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李贺吃完饭,便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成一首首完整的诗。

不疯魔不成活,就这样没过多少年月,十五岁的李贺就已经誉满京城了。意气风发的李贺在备受瞩目的同时,也开始憧憬未来,希望自己能够登科及第,大展宏图。于是,十八岁时,他便带着这首《雁门太守行》,去拜谒韩愈。

韩愈看到李贺这首诗的时候,大为震惊。这首诗用词大胆,场面宏大,其中暗含的报国之情,更是深深打动了韩愈。

首句“黑云压城城欲摧”既是写景也是叙事,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给人以压迫之感。“黑云”既指天上乌云翻滚的样子,也暗示攻城的敌军进攻时的场景—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用“压”和“摧”揭示敌军来势凶猛,守城将士处境艰难。

次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城内全副武装的守军。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用“金鳞”来比喻守城将士身上被阳光照耀着的铠甲,铠甲金光闪闪好似金色的鱼鳞,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进一步突出守城将士的威武形象。

王安石曾经批评这一句,说黑云压城,盔甲哪里有光可以反射?这样解读就无趣了。艺术并非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李贺在这里把“黑云”与“金鳞”放在一起,突出的是敌我双方的对阵局势,敌军围城的压迫感和守城将士的威严感,碰撞出紧张的氛围,通过强烈的颜色对比和明暗反差,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以及对取得胜利的信心也得到了突出。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两军对垒的惨烈。战士们吹响的号角声,伴随着萧瑟的秋风响彻天际。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战死将士流下的如胭脂般鲜红的血迹,早已凝固成一片紫色。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规模的宏大,渲染了战争激烈的氛围,也突出了守城将士的昂扬斗志。敌军依仗人多势众,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战场泥土中混着的,如胭脂般凝固的鲜血。李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是选取几个典型的意象来描摹,如“角声满天”“秋色”“塞上”“胭脂”“夜”等,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和交战时间之长。

同时,对交战之后的景象做了极丰富的点染,一个“凝”字暗示死者的鲜血已经慢慢凝固,混入泥土由鲜红变为紫红。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血腥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也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境地,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在五、六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李贺通过典故来表达将士视死如归的豪情。深夜里,寒风卷起旗帜,增援的军队悄悄接近易水;浓霜浸湿了战鼓,鼓声变得沉闷,击打不出振奋的声音。

“易水”让人不自觉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里运用了“荆轲刺秦”的典故,既点明作战地点,又暗示将士杀敌报国的决心如同视死如归的荆轲。此外,“半卷红旗”“声不起”表明援军正在准备夜袭,为了避免被发现,只能半卷红旗、悄悄鸣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细致的景象描写,营造了大战之前的一种安静,给人以紧张之感—因为这种安静将会在一瞬间被打破。

最后两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也运用了典故,传说战国时燕昭王曾置千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贤士。“玉龙”指代宝剑。这里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感激天子赏识,以及誓死杀敌、报效君王的决心,同时也暗含诗人立志报国的愿望。此二句中,君王千金一掷为求将才,将士感恩赏识万死不辞,在诗的结尾用人心中的对知遇之恩的感激来缓和环境的肃杀之气,使得整首诗在格局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李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以色示物,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色彩虽多,但不矛盾,瑰丽之中透露着和谐,赋予这首诗独特的魅力。

读完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韩愈颇为震惊,不由得对李贺大为赞赏。他鼓励李贺一定要去参加科举,以他的才学一定可以高中。

李贺才华横溢,又得到当世文豪韩愈的肯定,心里自然是有一丝得意的,但是一得意就容易忘乎所以,栽跟头自然就是免不了的。

在《太平广记》中便记录了李贺栽跟头的故事。当时李贺声名大噪,元稹非常仰慕他的才华,特别是他那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更是让元稹佩服得五体投地。

明经中第的元稹非常想结交这位诗坛新星,便前去拜访。但是元稹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心中爱国忠君的李贺,竟然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李贺看到元稹,只说了一句话:“明经及第,何事来见李贺?”意思是说,你个中明经科的小子还有脸来见我李贺?短短几个字饱含了对元稹的贬低和不屑。元稹的自尊心遭受了极大的侮辱,他涨红的脸逐渐变得惨白,然后愤然离去。

李贺凭什么看不起元稹?因为唐朝科举,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考中进士科的那都是古代的学霸,而明经科的难度就远远不如进士科,所以,声名鹊起的李贺看不起元稹这个明经科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得不说李贺的这句话实在太伤人了,特别是在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这样伤害了别人实在不应该。受辱的元稹不断刻苦努力,一路飞黄腾达,后来当了礼部侍郎,成了进士科的主考官,而此时李贺正要参加科举考试。元稹看到了参加考试的名单上有李贺的名字,从前那句“明经及第,何事来见李贺?”的讽刺之语,不断在耳畔回响,那种屈辱再次袭来。

于是元稹跟朝廷提议,李贺父亲名“晋肃”,跟“进士”音近,所以李贺应该避讳,不能考进士。韩愈爱才心切,听说此事后,非常气愤,写了一篇《讳辩》为李贺发声。但是结果已经无法改变,想要考进士的李贺最终还是没能如愿,只好愤而离开长安。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因此写了不少抒愤之诗。不过,后来在韩愈的推荐之下,李贺又返回长安,考核后,任奉礼郎。从此,开始在长安为官。

为官三年,李贺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李贺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虽然此间心情“憔悴如刍狗”,但增长了生活阅历,拓宽了知识领域,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便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作品所奠定的。

然而不幸悄然到来,李贺的妻子因病去世,他伤心难过,无心做官,便开始了游历生活,希望能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然而李贺的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只得抱病回到家中,整理诗文,不久就病逝了,这时他才二十七岁。

李贺这一生曲折坎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不过,在《唐诗三百首》中,却不曾见过李贺的诗歌。为什么呢?

《唐诗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他之所以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当时流传的《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他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更合适的家塾课本。换言之,

《唐诗三百首》相当于儿童启蒙读物。反观李贺诗作的风格,大多诡异,有的甚至近乎荒诞,而且遣词造句颇为晦涩难懂。比如,同样是写牡丹,刘禹锡写“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李贺则写“归霞帔拖蜀帐昏,嫣红落粉罢承恩”。相比之下,刘诗通俗易懂而李诗就很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诗歌的儿童来说,自然很难理解其中的美感。李贺的诗歌基本都是这种风格,所以他没有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这并不影响李贺在诗坛的地位,他绮丽多变、空灵诡异的诗作成为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至今仍在绽放。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