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中,父母遗传占15%,社会与自然环境占17%,医疗条件占8%,而个人生活方式占60%。
如何才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呢?必须自主养生,在精神状态、饮食习惯、锻炼方法等方面掌握科学的养生知识,并在生活中坚持运用,做到生活积极、饮食均衡、锻炼科学,才能真正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书从养生新概念、精神养生、饮食养生、医药养生、艺术养生等五个方面,辑录了洪昭光、杨力、赵霖等20多位专家教授的文章,全面介绍了自主养生的基本知识,澄清了一些养生实践中的错误习惯。
本书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实用性、大众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保健类图书。
本书从养生新概念、精神养生、饮食养生、医药养生、艺术养生等五个方面,辑录了洪昭光、杨力、赵霖等20多位专家教授的文章,全面介绍了自主养生的基本知识,澄清了一些养生实践中的错误习惯。
学会“慢生活”
肩负生活、事业、家庭三副重担的中年人,一定要登高望远、看清方向。要记住一位老前辈的肺腑之言:少做多活是多做,多做少活是少做,横批是:实话实说。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中,要避免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就要学会“慢生活”,使自己心理生理阴阳平衡。在这一点上,80高龄,精神矍铄、潇洒从容的金庸先生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乐观豁达养天年”。金庸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华,羡慕“且自逍遥没人管”的生活,饮食简单清淡、七八分饱,衣着自然简朴。他说:“人要善于有张有弛。武侠小说打一会儿,就要吃饭,谈情说爱,不能老是很紧张,要像《如歌的行板》韵律一样,有快有慢。我们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这样对健康很有好处”。徐徐缓缓地他做出了自己的事业,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200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当快节奏的生活成为生存所必须适应的规定模式,也许在人们的心底,对脚步不再匆忙、生活舒缓安逸的渴望已如山花般灿烂。所以,当“慢生活”的概念在1989年一出现,便迅速震动世界影响至今。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扭曲了生命和环境。因此,人们要从慢慢吃开始,抑制生活快节奏。这是国际慢餐协会对忙碌的现代人提出的忠告。国际慢餐协会是一个源于意大利,提倡放慢节奏,注重生活质量的协会。
与之相反有一种被医生称为“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患。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有这一隐性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表示,不少都市人在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中感到精神疲惫,没有满足感,主要是因为其“吝啬”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上的自我整理。其实,适时地“刹车”是为了走得更远。经常有计划地拿出整块的时间来做运动,给自己慢慢做一顿好饭、看喜欢的书、给花浇水,甚至只是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凡的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如今,受“慢生活”理念影响,一些公司也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著名的安永管理咨询公司建议职员不要在周末上网查邮件,日本丰田公司则不再允许员工把年假推迟到来年。
学会“慢生活”,并不是指在工作上的懒惰,而是提倡人们不要将工作带到家中,尽量不要加班,杜绝周末还要查看电子信箱、打工作电话。
学会“慢生活”,可以从运动开始。慢式运动能提高生活品质,那种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动作,所带来的是内心本质加速度地放缓。如今,无论是在忙碌的美国还是在浪漫的澳洲,一种“每天一万步”的健身方式相当流行。医学研究表明,每天步行一小时以上的男子,心脏局部缺血的发病率只是很少参加运动者的四分之一。
入席少喝酒
人们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爱酒是男人的本性。男人应酬,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还要“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
男人为什么偏偏钟爱饮酒呢?
人是感情动物,在内外环境压力下,人的感情需要有宣泄释放的窗口。男人压力大,但通过语言交流宣泄的窗口少,男人有苦不爱说,因而烟、酒、吃、喝、夜生活成了男人宣泄情感的方式,其中酒精的刺激、兴奋、释放和麻醉功能尤其符合男人的需要。人类学家维特·巴诺教授通过对美洲印第安部落人群心理行为的研究发现,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虑程度的指标,越是焦虑的人群,酒的消耗量越大,并认为这个观点适用于所有饮酒民族。
客观地说,酒是一种多情物,又是一把双刃剑,少量的酒是健康所需,多量酒则是罪魁祸首。每日不超过15~30克酒精,有助于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即“好的胆固醇”,可以延缓动脉硬化。在一项为期12年有28万名中年男子参加的研究中发现,适量饮酒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0%,在猕猴的饮酒实验中也证实饮葡萄酒的猕猴,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要明显轻于对照组,而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资料也表明,适量饮酒者平均寿命要比滴酒不沾着长一年,而酗酒者则平均折寿六年。
但千万别忘了,酒绝非谦谦君子,只要稍一过量,即一步之遥,酒立刻凶相毕露,把饮酒者送入地狱。酒精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层破裂,而只要斑块一破裂,脂质内容物释放出来,在几分钟、几十分钟内就能吸引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继而红细胞聚集形成“红色血栓”,使直径为2~3.5毫米的冠状动脉迅速狭窄甚至完全堵塞,造成临床上的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直至猝死。这就是中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一一危险“三联症”:饱餐、酗酒、激动的病理基础。
酒造成了无数的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一位著名演员在朋友家中聚会饮酒,欢笑间,猝死在朋友客厅里。只要想一想,酗酒造成了监狱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和医院重症病人的25%,酗酒之害就叫人不寒而栗了。笔者一位美国医生朋友,其父是里根总统高级幕僚,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不久,一次周末晚宴,年轻气盛,酒后驾车,在高速路上冲出护栏100米,当场死亡,令人痛彻肺腑。难怪,世界卫生组织不仅不提倡以少量饮酒来预防冠心病,更是在不久前把对酒的口号改为:“酒,越少越好”。
酒的两面性也充分反映在饮者的不同表现上。起初喝半两至一两白酒时,血中酒精浓度为0.02%,饮者神清气爽气色好,有欢快感,是最佳状态,属君子阶段;再往下喝,酒使饮者逐渐变成动物样状态,当血中酒精度达0.04%时,饮者表现如孔雀,开屏炫耀,展示自己,开始吹嘘;再往下,当浓度为0.08%时,饮者表现如狮子,因酒能壮胆,饮者骄傲自大,自吹自擂,处长说成局长;再往下,血浓度达0.12%时;表现如猴子,失去自控力,“酒杯一干,政策放宽”,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字都敢签,是酒后误事期;再喝下去,血浓度达0.6%~0.2%时,表现如蠢猪,思维混乱,语无伦次,步履蹒跚,东歪西倒,朦胧困倦,渐入昏睡。
一位影星开着奔驰,追尾车祸死亡,血中酒精浓度为0.205%。戴安娜王妃车祸时,司机口中酒精浓度也超过第四期了。俄罗斯一次饮酒比赛,冠军喝了1.5升伏特加,回家后20分钟死亡,其余五名获奖者也全都送入医院抢救,而比赛组织者也以“谋杀罪”被告上法庭。
应酬多的中年人,喝酒喝到“君子”或“孔雀”阶段,就该打住了。
P10-13
健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健康是通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通行证,是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保证。按照国际标准,我国自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4亿,占总人口的11%,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1000多万人,90岁以上的老人达80万人。老龄化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
健康的需求,呼唤着老年保健事业
建国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稳步增长,从建国前的人均预期寿命35岁,发展到2002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1.8岁。但是,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人们伴随着身体的衰老、患病种类和患病次数的增加,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中国科学院对本院职工调查表明,在职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为52岁,大大低于北京市人均期望寿命。
中国记者协会对上海新闻记者调查,1995年因病去世的记者28人,平均年龄只有45.7岁,可谓”英年早逝”。
清华大学医院体检显示,40~59岁组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高血脂已连续四年居该校疾病榜首位。
北京市的一项体检调研显示,接受体检的知识分子中患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高血压、癌症的人,竟占84%以上。
中年人六成以上健康有问题。一项针对上海、深圳、无锡等地中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6%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等问题;62%的人经常腰酸背痛;57%的人脾气暴躁;48%的人忧虑不安。
最近有关方面对北京八个城区进行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占17.75%,其中四成以上是独居或与子女分开居住。老年人各种慢性病患病率为72.7%,身心健康的老人比例仅为15%。他们的保健知识优于一般人群,但保健技能比较差,有1/3以上老人在离退休以后从未做过体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深远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今的老年保健事业要做得好,做得轻松,还是要抓住根本,要防患于未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应上升到全社会的高度,而不单单是老年人。
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在当前,往往是老年人比较注重养生,但人若想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应该从小时候就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青年时期做好生命的储备,中年时期积极抗衰,才会有好的收获。人的衰老也是一个过程,如果60岁以后才注重保健,为时已晚矣。
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关键在于家里的长者。长辈容易对子女或孙子女娇惯,培养了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一些儿童肥胖、近视、营养不良或孤僻等,这些都对儿童的健康和成长极为不利。
此外,城市青年一代亚健康或不健康者逐年增加,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紧张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如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升迁压力等,使其精神高度紧张;
过度工作 目前中国企业家多数在超负荷工作,有近20%的人平均工作时间每天12小时;
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为心理孤独和情感失落;
信息污染信息接受超量,人的大脑就会患“消化不良”,表现出头昏脑胀、消化功能紊乱、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等;
不良习惯北京的部分企业家调查显示,40%的人有骨质疏松,38%的人患有脂肪肝:
缺乏运动一些人每天大部分时间在电脑前操作,上下班以车代步,致使全身血液循环不畅,肌肉松弛,脂肪增加:
情绪不稳定 由于生活优越,缺乏艰苦的经历,导致感情脆弱,对挫折、失败承受能力差。
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的儿童及青年一代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也必将影响到未来的中国老年保健事业,所以说,要想促进健康老龄化,必须从娃娃抓起。学习先进的健康文化
“健康文化”是一个新的命题、新的概念,它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与健康相关的文化理念和意识形态;二是与健康相关的文化活动和行为。人类的先进文化是社会进步和提升健康水平的指导思想,而健康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哲学与健康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有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生与死。
文学与健康通常把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体裁。诗歌是抒发内心情感的美好形式,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经常诵读诗歌、散文可以益智健脑、怡情养性。
艺术与健康艺术是以美学作为基础的,研习书法、绘画,有利于陶冶情操。工作之余听听音乐或在饭后休闲时高声歌唱,不仅可以放松精神,解除愁闷,还可以增加对艺术的热爱和感悟。
宗教文化与健康宗教现象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产生于史前时期,并将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长期存在。一位哲人说过:宗教是镇静人们的鸦片。各种宗教普遍注重行善,修心,中国的道教尤其注重修炼、养生,在批判的继承中弘扬宗教的精华,对于安定人心、克服浮躁,会起到积极作用。常去寺庙、教堂走走看看,也有益于健康。
此外,学习与健康、科学与健康、交往与健康、旅游与健康等,都是有益的结合和促进。它提示我们,要热爱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永葆青春。
维护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40%取决于客观因素,其中15%在于遗传,10%在于社会因素,8%在于医疗条件,7%在于气候影响,而60%取决于自己。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影响健康的因素可分成七大部分:健康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影响、经济状况、个体健康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生物遗传等。总之,健康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维护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维护健康应从心理与健康、饮食与健康、运动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等方面加以系统管理。 人们对自己健康的程度往往难以掌握,因为有些疾病是潜在的,有时人又处在亚健康状态,这就要求人们的健康需处在被管理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身体很重要,通过查体,可以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治疗疾病。总之,健康管理的最终实现是靠自己,以科学的系统工程理念管理健康是积极有效的养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