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到底在哪里?很多人不死心一直在探寻“香格里拉”的位置,亦有不少的探险家、摄影家、驴友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征程。作者脚步遍及滇川藏结合部,先后来到云南香格里拉德钦、四川亚丁稻城、西藏林芝,拜见了梅里雪山、南迦巴瓦峰、亚丁三神山。在行摄这些美景、留下完整笔记的同时,忽然明白一个道理:其实世间压根就没有一个叫做“香格里拉”的地方,或者说希尔顿描绘的“香格里拉”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一座具体的山、一条具体的河,而是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以及对美好事物追求的那份愿望。
《梦里的香格里拉之梦回香巴拉》是作者(杨旭东)多年来追寻梦中圣地香格里拉的摄影作品和散文游记的系列图文合集中的一部。
《梦里的香格里拉之梦回香巴拉》由杨旭东编著。
《梦里的香格里拉之梦回香巴拉》讲述了:
行笔于此,突然间,这个家伙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其实世间压根就没有一个叫做“香格里拉”的地方。或者说希尔顿描绘的“香格里拉”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一座具体的山、一条具体的河,而是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份美好,以及对美好事物追求的那份愿望。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引导着我们追求美好的事物,享受美好的生活。她是我们积极向上心态的源泉,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证,使我们拥有感知、感受美的能力,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动力。我们心中只要保持着这样的“香格里拉”,我们的人生必定是精彩的、必定是值得回味的。
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香格里拉”。
风马,其实是“经幡”的意译,也有叫“祭马”、“禄马”、“祈愿幡”等等,都是指的它。“风马”的藏语发音叫“隆达”。“隆”就是风的意思,“达”意为马。为什么叫“风马”呢?藏民是这么解释的: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
和藏区其他艺术一样,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流沟通的一种载体。藏民把经咒和动物印在五彩布幡或长条形旗幡上,插挂于房顶、桥梁、山顶、隘口、祭台等通风的高处,利用风吹动经幡达到念诵经文的效果。风马旗作为渗透在藏民族血液里不可或缺、也无法替代的一种特殊文化产物,渊源久远。有一种说法,最初的风马旗是军户的标识。据《白史》称:藏先祖大部分臣民为游牧户,后每户仿军户门口立一旗矛,风马旗渐成为藏族民居装饰标志,只是后来才演变成为带有宗教色彩的行为。
但是,宗教界和学界一般认为,“风马”源于苯教原始祭祀文化。在藏民眼里,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为报答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在灵气聚集之处(神山圣湖等),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经幡,让风吹动,把藏民的愿望向上苍神灵传达。后来,这种风马祭祀文化受佛教传入影响,与之融合,逐渐成为藏族苯教与藏传佛教互相融合后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征。公元12世纪初,最早由噶举派寺院广泛使用,用以传布其教义,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藏传佛教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佛神沟通的一种媒介物。
而在民间,关于风马旗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有人说,当年佛祖坐在菩提树下,手持经卷闭目思索,忽然一阵大风刮来,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经书。被风吹刮成千万碎片的经书,飘落到四方信众手中,于是这些人都得到了幸福和祥和。之后,人们为了感恩佛祖和长久地消灾祈福,便把用彩布制成的上面印有经文和佛祖像的三角形旗幡,高高挂在空中,让它在风中飘动。还有人说,一位藏族僧人从印度取经回来,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上岸后他把经书一一摊开晾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微风拂面,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睁开眼睛看,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以此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虔诚和敬意。风马旗一般包括白、红、绿、黄、蓝五种主色调。在藏族民众心目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五色风马旗就代表了世间诸多美好的情感,代表了天地万物众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线和四色护法神等,都与此象征意义有关。风马旗除了拥有五色象征之外,一般还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于五种不同单色的经幡。主幡与边镶布条颜色搭配,是根据藏族历算关于母子生克学说中相生原理来决定的,如主幡的颜色是绿色,边镶布条的颜色应该是蓝色,主木水相生。所以说,风马经幡具有深奥的意义,象征着生命的本源,整个经幡完全是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的产物,完全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
风马旗图像的象征内涵也别具一格。经幡四角通常有四个动物图像,分别是大鹏乌、龙、虎和狮子。老虎栖息在森林中,象征着木或风;狮子居于山上,象征着土;鹏鸟飞翔在天空,双角喷发出火焰,象征着火;龙生活在大海中,象征着水。目的在于祈愿受五种自然物制约的世间一切事物由对立转向和睦、由坏转向好、由恶转向善、由凶兆转向吉兆、由厄运转向幸运。
经幡的中心是一匹骏马,骏马是神速的象征,这充分表达了藏民祈求转变而且要转变得迅速的愿望。有的风马旗中心奔驰的马背上还驮有佛法僧三宝,那更是促成人们心愿实现的如意吉祥。
风马旗的形式有多种,最典型的是布印的“风马旗”。它是在长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个单色布片上印刷上红色或黑色的图案和经文,一般有佛像、菩萨、护法神、宝马驮经、宝塔、曼陀罗(坛城)、经文章段、六字箴言、符咒等。单色布片大小不等,大若杂志小如书本,用长绳串起。
长串的风马旗一般由白、黄、红、蓝、绿五色为一组,按照顺序一组组、一排排系挂于树枝之上、旗杆之巅;也有横空悬挂在道路两侧、对立的岩石之间,形成漂亮的旗门。但是我们通常见到、最壮观的还是那些悬挂于各个高山垭口、风口的风马旗。
一般来说,根据环境地势需要,风马旗可长可短。但是在藏民心目中都认为经幡串结得越长越好,挂得越高越好。所以,在藏区你经常能见到几十米甚至长达百米的风马旗,我见过最长的是在青海日月山,几百米的风马旗横跨两个山头,疾风吹过猎猎作响,气势分外磅礴;短者犹如片片活脱鲜亮的小彩旗,可以插于帐篷、农家宅院和城乡居民的屋顶上成为美丽的点缀。“风马”还有一种小型化的形式,就是便于随身携带更大众化的、纸印的“风马片”,主要用做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大的巴掌大纸片,小的邮票大小,方便藏民转山时随身携带。当然,也有成本低供那些贫穷的藏民请得起的因素在内——我是这么想的。
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名片一般大小的的纸片上。可以大量印制,更可以大量携带作为各种宗教节日上、各种神山圣水处、甚至可以依照自己的心情抛撒。而且,据说藏民们在抛撒风马纸片时,口中会念着祝诵词:“风马升起来,飞向空中!没有升起的风马,请赶快升起!吉祥如意!吉祥如意!风马哟,愿你们快快升入高空,与神与佛相会……”在亚丁景区去牛奶海、五色海的路上,我亲眼所见给我牵马的小姑娘站在舍身崖边,迎着朝阳、背靠着央迈勇雪山,向空中抛洒“风马片”,那样神圣庄严的情景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除此之外,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式、祈祷功能的不同,风马旗又分为悬挂式、插挂式、经幡立柱和经幡塔。悬挂式的风马旗,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插挂式的风马旗,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直条的飘带,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
立柱式的风马旗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或者很重要的关口。其形巨大,最高的甚至可达十米。2005年,我去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路经珠峰保护区大门时就看到过这样的巨型立柱风马旗,柱顶还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再大一点的就叫做风马经幡塔了。它有一个主桅杆,又有几根斜拉的支柱。开始只是悬挂风马旗的地方,逐渐成为“风马柱”。随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供奉的藏民一次又一次的、一层又一层的用丝质风马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最后形成一个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在央迈勇雪山面前、在诺大的洛绒牛场中,你第一眼就可以看见这样的鲜艳无比、圣洁无暇的经幡塔。大的你甚至可以爬到它的肚子里,透过层层经幡看到央迈勇的英姿——那又是另外一种奇妙的感受——本文的第一张图片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这不是最壮观的风马经幡。我见过的、最壮观的风马旗是在黄河源头玛多县县城边上,一个光秃秃的山上,无数迎风飘扬的风马旗占据整整一面山坡并组成一个巨大的坐佛像!!几十km外一眼就能看见,那种震撼无以言表!据说在四川色拉寺还有比这更大的风马群(那是不是得叫风马山?风马城?),不知啥时能去看看?!P222-226
55集,10万多字,500多张精选的图片。
如果再算上《守望卡瓦格博》《探秘南迦巴瓦》《梦回香巴拉》这个三部游记系列,估计得有140多个篇章,
20多万字,1500片精选的图片,背后是数百G的内存、近万张的原始照片,即使一张照片只需要举
一次36kg重的大马三相机的话,是不是至少应该举起过累计超过36,000Kq的重量?何况,这只是部分数据的统计,还有多少付出,估计算也算不过来。当初,说真的,没想写什么游记、书之类的东西,实在是这些地方太美,拍了照片不抒发两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开始写博客。
当初,说真的,也没想写出个三部曲什么的,只不过恰恰这三年走到的这三个地方,地理位置上比较靠近、风景景观比较近似——分别排名中国最美、最神秘的雪山冰川峡谷的第一、四、六,人文景观相近,又都自称“香格里拉”,所以干脆将其作为一个系列,组成了“梦里的香格里拉”的三部曲:
《梦里的香格里拉之守望卡瓦格博》
《梦里的香格里拉之探秘南迦巴瓦》
《梦里的香格里拉之梦回香巴拉》
这一趟走下来,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前面的文字里已经有所提到(虽然远远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你们都知道我的口拙)。而今天,我想感谢在这个系列游记文字记载过程中对我帮助的好朋友:感谢我的师妹Lily、博友傻瓜兔兔等等所有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老友新朋博友色友驴友们,你们的精彩点评是我坚持写下来的动力:感谢《中国民族》杂志社执行主编梁老师、编辑部副主任许mm给我的鼓励、机会促成了该系列游记的高标准制作,并推荐了非常优秀的美编设计;感谢我的四姐同学,作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前十名、SCI论文核心期刊杂志的编辑部主任(如果你想拿个博士学位,你就知道SCI是个多么令你头痛的拦路虎了),却帮我做着最基础劳神伤眼的校订工作;感谢道宽克井设计工作室的张老弟,让我终于明白了业内的那句话:一本好书的一半是美编;当然还要感谢Mav首席代表、袁同学在后期的积极奔走……只不过俺天资驽钝,文字水平有限;加之一介平民,亦非社会名流上镜人物、更不是什么绯闻麻烦中心,所以,在如今纸醉金迷、道行极深的出版业内自然看不上这样的“影响力”和文字,类似于《日子》《月子》之类的正式出版物是几乎不可能了,至于时下流行的花钱买书号自费出版——我想还不如买个镜头、多出门走几趟更有意义(没准哪天天上掉馅饼也难说)。
不过,我想你们是对的,应该请个好的设计美编、认认真真地按照一本好书的标准做出来,印上数本,留给自己和好友做个纪念——至少对得起这样的美景、对得起这样的友人、对得起自己的旅途。
是以此文作为“梦里的香格里拉”这个三部曲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