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家说佛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吴平//郑伟//叶宪允
出版社 研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学佛,就是学会生活。

吴平、郑伟、叶宪允编著的《名家说佛》——参禅学佛进阶高级读本!佛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正能量!学一点禅的智慧增添一份人生的自信领受一份创新的勇气!

禅改变了乔布斯,乔布斯用“禅”改变了世界;胡适、冯友兰、范文澜、钱穆宗白华任继愈数十位大师指点迷津!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难免失色!

内容推荐

吴平、郑伟、叶宪允编著的《名家说佛》汇集梁启超、冯友兰、汤用彤、金克木、赵朴初、池田大作等现、当代中外名家的佛学作品数十篇,《名家说佛》内容涉及佛祖菩萨、佛教教义、佛教源流、佛教文化、佛教修行、佛教与中国文化等方面,是一部取材广泛、择选周全的“说佛谈禅”作品集。

目录

佛祖菩萨

 佛陀

 龙树和世亲

 观音崇拜之由来

 地藏菩萨

佛教教义

 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四圣谛

 照见五蕴皆空

 无常之恸

 “无我”与“自我”

 佛教的涅槃

佛教源流

 印度佛教的起源及其兴衰

 中国佛学的建立

 隋唐佛学之特点

 藏传佛教密宗

 日本的佛教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哲学

 谈谈汉译佛教文献

 读戒律

 论佛典翻译文学

佛教修行

 学佛的基础入道的要门

 五戒及其内容

 冥想禅定

 佛教的现代智慧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佛学传入对中国思想界之影响

 佛教和中国传统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与中国绘画

 佛教与中国雕刻

试读章节

佛陀

[斯里兰卡]毗耶达西

伟大的宗教——佛教创始人佛陀,生活在2500年以前的北印度,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取得成就的人)。他的父亲净饭王,在尼泊尔边境的迦毗罗卫城中治理释迦族的国家。拘利族的公主摩诃摩耶,是净饭王的王后。

五月的月圆日,印度的树和花枝繁叶茂,果实满枝,人、乌、兽都心情欢畅。这时摩诃摩耶王后已身怀有孕,依照当时的习俗,正从迦毗罗卫城去提婆陀诃城的娘家分娩,当她行至两城之间的蓝毗尼园,在盛开的娑罗花树下手扶树枝稍事休息,生下了一个儿子。

蓝毗尼园,位于波罗奈(现在的贝拿勒斯)以北的100英里处,在该地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即将成佛的悉达多太子降生处,316年以后,阿输迦王在这个著名地方树立了一根大石柱,以纪念这一盛事。石柱上刻有敕令5行,93个阿输迦时代的字,其中有“此是释迦族圣人佛陀降生处”字样仍然依稀可见。石柱“像刻时一样脆”,在过去曾被雷电击中。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的译经兼旅行家玄奘还看到过这根石柱。后来在1896年被发现并鉴定为蓝毗尼园遗址,要归功于当时著名考古学家孔宁汊先生。

母后摩诃摩耶产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由其妹波阁波提·乔答弥将太子抚养成人。太子虽然是在物资极其丰富而豪华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是他的父亲未忘记给他应受的教育。太子精通了各方面的知识,在武艺等方面,超过了别人。

但是,太子从幼年时代起,就被慎重关注着。太子长大时,其父的热切希望是:他应结婚成家,作为他当然的继承人。但他却担心太子受到当时婆罗门的感染而去过苦行生活。

根据当时的习俗,太子年十六,就与拘利族善觉王和波蜜塔王后的独生女、他的表妹耶输陀罗结了婚。耶输陀罗与太子同岁。太子虽然享受人间荣华富贵,并不缺乏任何东西,无忧无虑,但是他父亲的关怀却使他成为“囚犯”、成为世俗心理的人,但所有的努力,均不起作用。净饭王尽量不让太子看到人生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事态,这些更加促使悉达多太子的好奇心,更加提高他寻求真理、寻求解脱的决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成熟,太子开始思考人世间苦恼现象所产生的根源。据书上说,他看到了四种景象:首先他看到了一个完全无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皮包骨、极端不幸且可怜,并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可爱亲人的尸体去火化。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但是第四种景象,却使他长久难忘。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态度安静,沉着、超然和自立。他得知这是一位出家过清静生活的人,是要寻求真理、解决生命之谜的人。出家之念,于是在他的心里开始萌生。在回宫的途中,他深深地陷入了沉思,一种令他心悸的苦恼和不愉快的情感,于是在他的心里引起了共鸣。他越是与宫墙外的世界接触,他就越相信世间缺少真正的快乐。

在一个静寂的月夜(七月的月圆日),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命的青春年华,在老年中结束。入的官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却不起作用了。当疾病悄悄地入体内时,强壮的身体就突然失去活力和健康,最后死亡降临,这似乎是突然的或意外的,结果是结束一期短暂的生命。他相信一定有解脱这种苦痛的办法,有逃脱年老和死亡的办法。

这样思考之后,他的“青壮骄”、“无病骄”和“生命骄”都没有了。他看清了这三种虚幻骄傲的危险,被一种强有力的迫切要求所征服,即探求不死、了脱生死,不但为自己探求,为自己解脱,也为一切苦恼众生探求,为解脱生、老、病、死而努力。他的深切悲心,促使他寻找菩提和佛果;现在悲心鼓励他走向伟大的出家,为自己打开俗家生活牢笼的大门;悲心使他作出毅然的决定,直至最后别离时深情地向怀抱婴儿熟睡的爱妻看一眼,也绝不动摇自己的信念。

P2-4

序言

无论是在苍松翠柏的名山胜地,还是在红尘滚滚的文明都市,你都能看到黄墙青瓦的佛教寺庙,金碧辉煌的佛殿亭阁,庄严安详的佛像雕塑。当你置身于其中时,或许会听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类的说教;当你看到善男信女在顶礼膜拜、虔诚祷告时,或许会感受到佛教对民众心理的深刻影响。人们往往以为这就是佛教,其实,这仅仅是佛教的一个方面。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从改头换面到脱胎换骨,终于发展成为一种精密、深邃、严谨的思想体系,并以其强盛的生命力,渗透到哲学、伦理、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佛教改变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正是因为有了佛教,中华文化才显得异彩纷呈,回味无穷;正是因为有了佛教,才使得中国人知道了什么是大彻大悟,什么是大慈大悲,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佛教看出了世人在精神世界中出现的问题,将贪欲与无明看作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对此不可过于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乃至痛苦。佛教劝人一切放下,将名利视为身外之物,摆脱一切烦恼,超越生死轮回,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澄明清静,从而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境界。在各种宗教中,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解释,应该说佛教讲得比较切合实际,这就是中国的佛教信徒超过其他宗教的信徒、佛教寺庙多过其他宗教寺庙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并不是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逃避现实,而是积极面向社会,面向人生。佛教从不号召信众脱离现实生活,人人去做苦行僧。佛教并不认为出世与入世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精神状态,而是在宗教实践的基础上将两者统一了起来:先有出世之宏愿,然后有入世之壮志;先能看空一切,然后才能奉献—切。佛教的出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与升华,然后又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之下干入世的事业。

当今社会,以科学、理性、实用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果实是甜与苦交织在一起的。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人的物欲也在无休止地膨胀着。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追求物质享受,种种浮躁、焦虑、烦恼也随之而至。因此,佛教的种种法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如用“不执著”来驱除烦恼,恢复人们那被扭曲了的自然本性,用“无常”来遏制物欲横流,用“无我”来安稳人们浮躁的心情,用“一切放下”来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此外,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自利利人、慈悲济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佛教的五戒、十善等道德规范,也有助于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正是由于佛教有如此之大的魅力,所以历代的帝王宰相、文人墨客大都尊崇佛教、研讨佛学。他们无不从佛教中汲取精神力量,佛法与他们的灵魂融为一体,佛教最终成为他们的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进入二十世纪后,佛教那震撼人心的精神作用、惩恶劝善的社会作用,以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名流学者的关注和评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社会,对佛教抱有一知半解的人甚多,他们以为只要烧香拜佛,就能得到佛祖菩萨的保佑,消灾解难,好运当头。他们还不知道学佛是一种解除烦恼痛苦、追求人生真谛的积极行为,他们还没有品味到钻研佛学是一种精神享受。

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古老的佛教仍旧能焕发出精神的魅力,启迪智慧,净化人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帮助世人了解佛教的概貌,本书选编了现当代中外著名学者、作家对佛教的评说。这些评说大都以睿智的眼光、深入浅出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世人在读完本书后,如果能增长佛教智慧,感悟人生实相,升华精神境界,那我们就感到三生有幸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