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学术繁荣,学术大家众多。畅钟老师的作品《民国十家》选取十位民国学者(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张君劢、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辜鸿铭、宗白华),深入分析其学术思想、学术研究方法、展现其主要学术成果及影响,力图以此十家为例,反映民国时期基本学术面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十家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畅钟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学术繁荣,学术大家众多。畅钟老师的作品《民国十家》选取十位民国学者(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张君劢、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辜鸿铭、宗白华),深入分析其学术思想、学术研究方法、展现其主要学术成果及影响,力图以此十家为例,反映民国时期基本学术面貌。 内容推荐 畅钟老师编写《民国十家》的目的有三,其一,对民国十大家之学术思想从其精神特质、学术目的、研究方法以纵向及横向两个角度进行全面解读,以期对其学说有更为客观与全面之认识;其二,通过对民国十大家之简述,侧面述及中国儒学史、佛学及其历史、西哲之渊源流变、中西历史发展之大势以及不同。简而言之,即读者通过对本书之阅读,可简单了解中西历史发展之大势、中西思想之渊源流变及其异同;其三,希望通过对民国十家之解读,以资读者对中西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之精髓以及不足有所认识与体悟,以资中西文化融合之咸助也。成书其间,常受失眠之困扰,断续写就,文笔或有不逮,思路间或岐出,然,学之所养,境之所成,匪以病痛为由,或殆乎于世道轮回,几人能知其天命哉?书成之日,则被之以大雅君子、通识学人之评判焉。 目录 前言 自序 内容提要 第壹章 梁启超:蹉跎负尽百年心开辟新学头一功 一、生平 二、梁启超的文学研究 (一)梁启超文学研究方法与内容举例 (二)梁启超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之挖掘及评述 (三)梁启超诗词选登 三、梁启超的历史研究 (一)引言 (二)梁启超历史研究目的 (三)史家、史体、史学之评判以及梁氏之历史观 (四)史学改造之法 (五)梁启超对所谓历史规律之说明 (六)梁启超对历史人物之研究 (七)梁启超史学研究之贡献总结 四、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国学思想研究) (一)目的与方法 (二)梁启超关于学术史划分以及不同学术流变融合之说明 (三)梁启超学术史研究之主要特点及重要价值 五、梁启超的佛学研究 (一)佛教历史简介 (二)梁启超佛学研究目的 (三)梁启超佛学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其主要成果 六、梁启超的政治、经济、财政、法学及西方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简述 七、梁启超学术研究方法、学术逻辑、学术体系以及为学目的再论 八、梁启超之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一)梁启超之评价 (二)梁启超善变中之不变 (三)梁启超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第贰章 王国维: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一、王国维生平及著述 二、王国维学术成就、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简述 (一)王国维之考证(考据)之学 (二)王国维的义理之学 (三)王国维的文学创作 (四)总论 三、王国维的精神内核 第叁章 陈寅恪:四海无人对夕阳 文史独留两青峰 一、陈寅恪生平及著述 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述评 (一)陈寅恪的史学研究 (二)陈寅恪的文学研究 (三)陈寅恪学术研究方法及成果总论 三、陈寅恪为学理念及精神特质之总括 (一)陈氏对同时代学者大家之述评 (二)陈寅恪诗歌之略举及其所反映的陈氏精神 (三)陈寅恪精神特质总结 四、陈寅恪学术思想再评 五、续语 第肆章 胡适:工具成学问 自有真主义 一、胡适生平及其思想变化 二、胡适的研究方法再探 三、胡适学术研究及其成果 (一)胡适的文学研究 (二)胡适对中国哲学方面的研究与整理 (三)胡适对杜威哲学的研究 (四)胡适晚年的国故整理 (五)胡适的文学创作 四、胡适之价值及精神特质之总结 第伍章 张君劢:中西勘通途 实践难容世 一、生平 二、科玄论战 三、张君劢对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及其成果 (一)张君劢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及总结 (二)张君劢关于西方哲学流变的说明 (三)张君劢关于康德哲学的说明 (四)张君劢关于黑格尔哲学之说明 四、张君劢的儒家思想以及中西哲学汇通之研究 (一)张君劢的学术研究方法 (二)张君劢儒学研究框架 (三)张君劢儒学研究贡献 (四)张君劢对孔孟思想的总结以及与希腊哲学之比较 (五)宋明理学以及与西哲亚氏的比较与汇通 五、张君劢的政治学及宪法学思想 (一)张君劢政治学思想之出发点 (二)张君劢政治学之核心 (三)张君劢对民主政治之总结 (四)张君劢的宪法学思想 六、张君劢的学术思想及政治实践小结 七、张君劢之精神特质及其与学术思想之间的关系 八、张君劢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 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 第陆章 马一浮:释道儒成一家言 一代宗师阁问谁 一、生平 二、马一浮学术思想总论 三、马一浮的学问精神与求学之道 四、马一浮儒家之学 (一)马一浮六艺判教之说 (二)马一浮六艺汇通之学 (三)马一浮的六艺贯通之学 五、马一浮释道儒融通之学 六、马一浮之诗词 七、马一浮治学之鹄的 八、马一浮生活中所表现出得精神气节举例 九、总论 第柒章 熊十力:誓破唯识筑新学 翕翻转化成大道 一、生平 二、熊十力之儒家说 (一)熊十力之儒家统摄论 (二)熊十力对儒家所言“道”的解读 (三)熊十力《原儒》概说 (四)熊十力儒家学说小结 三、熊十力的学术研究方法 四、熊十力之历史观 (一)熊十力历史研究宗旨以及中西国家观不同之界说 (二)熊十力对历史时期的划分以及与外族交融视角的历史变迁说 (三)熊十力文化史观及其对历史人物评价之观点 (四)熊氏认为历史之发展当以中国文化为正途 五、熊十力佛学新论 (一)马一浮、欧阳竟无等对熊十力佛学之评价 (二)熊十力佛学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三)熊十力的佛家名相新解 (四)熊十力的佛学新论 六、熊十力学术体系之核心思想 七、熊十力精神特质与学术思想之关系 八、熊子学说之后继 (一)唐君毅 (二)牟宗三 九、熊十力小结 第捌章 梁漱溟:究元决疑立大志 知行合一赖精神 一、生平 二、关于后人之梁氏思想评价以及问题 三、梁漱溟为学目的 四、梁漱溟之学术思想之分段 五、梁漱溟学术研究方法 六、梁漱溟之佛学研究 (一)印度佛教之渊源 (二)梁漱溟对印度佛教之本质或日最要者之理解 (三)佛教之哲学思想 七、梁漱溟关于中西印的文化比较之学 八、梁漱溟对中国文化之研究与解读 九、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十、梁漱溟之精神特质 十一、梁漱溟学术思想之重大价值 十二、梁漱溟学术思想之再梳理及修正 第玖章 辜鸿铭:四海飘蓬过一生 欲将儒学救世荒 一、生平 二、辜鸿铭对中国传统之认识 (一)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之认识 (二)辜鸿铭的中国妇女说 (三)辜鸿铭对中国语言之认识 三、辜鸿铭之儒家说 四、辜鸿铭之时代解读与批判 五、辜鸿铭学术逻辑及其学术思想之利弊 六、辜鸿铭的精神特质 十、总结 第拾章 宗白华:理性问真与感性求美 一、生平 二、宗白华的哲学研究 (一)由佛学之角度对西哲之理解 (二)宗白华对西方哲学的梳理与总结 (三)宗白华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四)宗白华形而上学之研究 (五)宗白华对道家时空意识之解读 三、宗白华的美学艺术思想方面的研究 (一)宗白华的西方美学、艺术思想之源头以及不同派别之研究 (二)宗白华的中国美学以及艺术思想之研究 (三)宗白华的中西美学以及艺术比较之研究 四、宗白华的艺术创作 五、宗白华之艺术批评与美学思想之学术逻辑及体系 六、宗白华的精神特质 七、总结 参考书目 跋 试读章节 而举起此面大旗者,非顾炎武莫属。顾炎武涉猎众多,大家知道的是顾亭林每每游学时,总有两驴,一驴载人,一驴则满载书籍。顾炎武每到一处,则考察其风土民情,人物典故,金石奇文。故而顾亭林之学,包括金石、律法、音韵、制度、典章等。其著有《日知录》及《亭林文集》等。黄宗羲、王夫之同样涉猎众多,这里略举几例,黄宗羲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而《明夷待访录》为其最精彩的一部,书中考察历代学校、官治等,每发前人所未发。王夫之则遁入深山几十年,孤独求证,通过史料考证义理,其著作有《船山遗书》等,其中对老庄哲学提出深刻的批判(见《老子通》《庄子衍》)。顾、黄、王俱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研究领域广泛且卓有成效,其共同点是均具有实证精神,对清学之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据一路,有阎若璩(主要成就在考证《古文尚书》中之伪作)、胡渭(考证河图、洛书实传于陈抟、邵雍),至惠栋集大成,此乃古文经学一派。惠栋之学,梁启超以“凡古必真,凡汉皆好”为其概括。而今文经学则至康有为、梁启超乃大成(康作《新学伪经考》,考证王莽当政时刘歆大量篡改添加之五经为伪作)。戴震兼考据与义理,作《孟子字义疏证》对宋明道学提出猛烈批判,而其“不以人敝己,不以己敝己”也成一代名言。被梁启超及诸多学者推为清学全盛时期代表。当然,对宋、汉两家俱提出批判的以颜习斋为代表。此外,兼及段玉裁、王念孙等文字考证,史学建设及考证者有万季野、全谢山、赵翼、钱大昕等人。格物一路,随西学之传播而兴盛,也可以说是对考据学的反动,涉及水地、天算及诸多科学之学,人物包括顾炎武、阎若璩、戴震、王寅旭、梅定久等。此外、关于金石、音韵、校勘、辑佚等也分别作了详细说明。对章实斋、章炳麟、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治学思路及思想也一一介绍,而对康有为的《孑L子改制考》及《大同书》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言其在当时犹如喷火,称赞康有为的《大同书》为创新之作,实为孔子以来的最伟大的理想主义。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关于清朝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作了详尽的说明,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则总结了前清学风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异同,以及总结了清代自然科学为何不发达,指出清朝研究已具备科学精神,而自然科学需传承、实验、组织,这些条件在当时的清朝仍不具备,假以时日,将此种精神发扬至科学界,必定有所斩获。 (三)梁启超学术史研究之主要特点及重要价值 观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从空间讲,具全球眼光,从时间上讲,具历史眼光。故而有以下特点:一曰比较全面,二曰相对客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仅仅简单论述其在新学方面的宣传及其与康有为等分裂的原因,其实乃过谦之词。正如梁启超自己所言,从来不独尊一家一派,当然,这与其“学问欲极炽”有关,而在大力发展中国文化的今天,确实需要我们吸收包括历史上全球范围内所有优秀的学术成果,并将其融会贯通,以造福于中国之人民、中国之未来。尤其是在学术界分科愈来愈细的今天,中国历代学术史被扭曲为“阶级史”多年后的今天,梁启超的学术史研究具有着重大的研究及参考价值。 关于梁任公的学术史研究,我认为于当下乃至于后世有以下重要价值: 第一,史料与思想并重,梁启超既重视各个时期不同学派的史料遗存,并且广泛搜集,旁征博引,然不仅仅限于史实的整理与分类,更重要的是挖掘不同学派的沿革流变及其精神内涵。 第二,不独尊一宗,而是以全局的眼光,分析其互相交融、影响及融合的过程。此点甚为重要,对现今重新挖掘整理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第三,梁启超在分析中国文化之优劣的同时,比较西方自希腊到近代历史上不同哲学思潮与中国学术思想上的异同,并且超越于专业的眼光,能更好地明了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及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关于梁启超的西学研究,后文简述)。 第四,梁启超所开创的“问题的研究、宗派的研究、时代的研究”三种方法能一以贯之,并且互相补充,堪称梁氏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与贡献。 第五,梁启超每研究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时,能将当时的时代风潮、政治环境简而论之,但并未像后世的许多研究人员一样,仅仅将学术思想归结为朝代的必然,思想的必然,而是能指出其学术思想之精神内核。此点,可谓梁启超之远远超出当时及后世诸多学者之不同点。P27-28 序言 浮躁之风吹遍大江南北,欲望层层堆积,坚硬如铁。生活在石屎森林中的人们,总期盼超脱牢笼般的存在,向往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大漠、或是山水田园,享受其间的宁静与隽美,超脱与隐逸。而生活在田间地头的人们,却遥望着城市中高耸人云的建筑,时常叹息生活的艰辛与不便。人性恒常而背离,欲望飘忽而不定,人性之变与不变,造就了人类的历史,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此种延续既蕴含着无穷的创造性,同时也潜藏着无尽的破坏性,创新与破坏从来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存在。 文化即人化,深深植根于人性中对食色与超越食色的追求。此种满足与超越充满着无穷的张力与深刻的矛盾。平衡一旦打破,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治一乱,循环不已。中国自三皇五帝以来,圣哲与恶魔纷纷登场,沉沦与超越构成了这个民族不可分割的两面,和平年代抑或战乱之时,思想常为弱者之武器,而权力永是强者之工具。弱者之武器必将光耀千秋,强者之工具在时间的长河中则幻化为一坏尘土。追求灵魂安宁的人们往往不知所措,任由浮波飘荡,何谓高远之意境,何谓真知之卓见,邪恶的灵魂常充满迷人的光辉,思想者的思绪则任人践踏,天高水远,春花秋实,万物生生不息,既济而未济,月满而比亏,自然之道也! 人在斗室,窗外天色日暮,又一轮明月将会升起,提笔填词一首,聊作前言之结语: 临江仙:放舟 翠绿山水天正暮,几只鹧鸪云收。夜里犹待一扁舟。放飞五湖上,沉星下山头。寒江独钓波光远,抛洒酒后哀愁。任叫雪月裹鱼钩。抖落天下事,化作水中沤。 不空山人畅钟草于珠海惠岩堂 乙未年三月初八 后记 跋 斗转星移,世事纷纭,此书缘起于本人对民国诸子的潜心研读,植根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体悟。 写作过程中,多次受到旷昕先生的热情鼓励,作者在此表示诚挚之感谢。 本书草成于二零一三年六月,几经周折,因缘所至,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湖南出版中心大力支持,感谢李平、王梦洁编辑的认真审校,感谢美术编辑彭琳小姐的精心设计,还有许多朋友为此书的顺利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作者在此一并致以诚挚感谢! 史学及思想史大家吕思勉言“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本书纵横比较,剖析原旨,但言新语。愿能给予现阶段追求真知与灵魂安宁的人们有所启迪,瑕疵必存,见有不同,唯读者诸君大雅通识之人评判焉! 不空山人畅钟草于珠海惠岩堂,乙未年三月初九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