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事里的历史(江山人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念祺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故事里的历史(江山人物)》作者程念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富有深厚学养。书中所讲人物、故事,其实是作者的读史心得。全书文字清新,娓娓叙来,精彩纷呈;每个故事,都关乎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关节点,充分展示出历史的场景,使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绽发出丰富的历史意趣,从而可提高读者的读史品位,增强人们的读史兴趣。

内容推荐

历史的意趣,是历史与人的关系的微妙处。故事虽小,所呈现的历史的意趣,往往能反映出历史的大问题。《故事里的历史(江山人物)》所讲的故事,散在先秦、秦汉,以及秦汉以后的各朝。每一个故事,都关乎故事所发生的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变化。为了使这些故事中的历史的意趣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我在叙述这些故事时,尽可能使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在于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而在于把与故事相关的历史场景尽可能地展现出来。我以为,只有如此,一些人们已耳熟能详的故事,才得以呈现出丰富的历史意趣;一些原来为人们所忽视的故事情节,才能因其历史意趣的呈现,而彰显出时代的特点。

《故事里的历史(江山人物)》的写作,力求在叙述方式上有所变化;希望能够根据每个故事的特点,找到一种尽可能合理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努力,未必不会“弄巧成拙”。本书由程念祺著。

目录

1 宋襄公的历史价值

2 阴谋世家的“阴德”与“阴谋”

3 商鞅的刻薄少恩与战国风气

4 把政治当生意的吕不韦

5 荆轲的寂寞

6 刘邦以一人兼并天下

7 “汉家儒宗”叔孙通

8 周亚夫冤案的由来

9 说一套做一套的西汉风气

10 西汉亡于宫廷,王莽亡于豪强

11 班固笔下的侠

12 “一人逃死,祸及万家”

13 宦官得志,士人丧气

14 申屠蟠不仕

15 诸葛亮治蜀

16 司马氏阴谋家世

17 “崔司徒可惜,李宣城可哀”

18 高洋与杨惜

19 “经世神仙”李泌

20 “狼虎丛中也立身”

21 宰相赵鼎的悲剧性结局

22 刘基与朱元璋的政见分歧

23 汪文言与东林党案

试读章节

宋是商朝的后裔。在这一问题上,宋襄公是颇有些自负的。泓之战前,子鱼告诫宋襄公:“上天抛弃商人已很久了。您想让我们祖先的事业重新兴起,是不会得到上天宽恕的。”宋襄公没有理会他,却也没有否认自己确有光复旧物的憧憬。战败之后,当他向子鱼表明,他决不会下令进攻尚未排兵布阵之敌时,还特别强调了自己作为“亡国之余”的这一身份。意思是说,以他的身份,打起仗来就该堂堂正正,是决不屑以诈取胜的。

宋襄公绝对不是一个虚伪的人。还在做太子时,他就向宋桓公提出,让自己的异母兄长目夷(即子鱼)继位。这种推位让国的行为,其实正寄托着他对古代圣贤的仰慕和自许。目夷也是个仁者,说宋襄公能够推位让国,又是何等的仁,自己比不上他。亡国之余,必有亡国之痛。既奉先祀,慎终追远,对于祖先的事业与精神,往往会有超乎寻常的珍重,而更专注于自身道德和精神上的向往;而当此天翻地覆的“无道”之际,于光复旧物更怀有某种时不我待的特殊情感,精神上也更易受其支配。何况临阵而讲“君子”所为,讲“古之为军”,也是一种悠久的传统,至春秋之世并未荡涤殆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楚、晋“夹泯而军”。晋国的阳处父对楚国的子上说,如果要交战的话,晋军将后退七里,等楚军渡过衹水,摆好了阵势,两军再行交战。约定之后,晋军后撤,子上欲挥师渡河。有人提醒他说,晋人不讲信义,如果楚军才渡过一半,晋军就发起进攻,恐怕悔之无及。最后,楚、晋都撤兵了事。此事发生于泓之战后的第十年。可见,“不鼓不成列”的交战规矩,当时也还在沿用。想来泓之战前,宋、楚就此事应有事先的约定;而楚人对于宋襄公信之不疑,亦足以说明宋襄公的为人了。

齐桓公生前曾嘱托宋襄公在他死后扶持太子昭继位。齐桓公死后,嬖臣易牙、阉宦竖刁发动宫廷政变,立公子无亏为君。宋襄公于是率诸侯伐齐,迎立太子昭为齐孝公。有人认为,宋襄公此举,不过意在与楚国争霸;何况无亏为兄,立孝公是“奉少夺长”,“乱上下之分,长篡弑之阶”,分明是不仁不义。至于滕国不服从宋,滕宣公就成了宋襄公的俘虏;邯国单独与邾国会盟,宋襄公就命令邾文公将郎国的国君用作祭祀的牺牲;曹国毁盟,宋襄公遂率军围攻曹国,也都被人指责为严重违背仁义。这样一来,宋襄公的“仁义”,不仅犯蠢,而且还纯粹是一种作假。然而,齐桓公之“不仁不义”,未必逊于宋襄公。齐桓公既已做了齐国的君主,仍不能放过逃亡在鲁国的异母兄公子纠,说自己不忍对亲人下手,一定要鲁国帮他把公子纠杀掉而后快。至于齐桓公“并国三十五”,则更是宋襄公所望尘莫及的了。

泓之战后的第二年,宋襄公终于因伤重去世;宋国经此一败而不振。后人以成败论英雄,宋襄公的仁义,就成了“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他那些违背仁义的行为,也正好用来证明他的假仁假义。宋朝的苏轼说得最甚,以为宋襄公如果成功,则是又一个王莽。

宋襄公的历史价值

在中国的文化中,向来就存有一种苛责失败者的传统。如果宋襄公具有齐桓公那样的实力,能够使诸侯“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同样成为诸侯争霸中的胜利者,那么,对于宋襄公的“仁义”,将会是一片赞扬。仁义,必须是胜利者的仁义,才具有历史的价值?齐桓公行“仁义”,惟其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目的,其历史的价值就应当予以肯定。然而,泓之战,楚国如果也像不信任晋国那样,对宋襄公的信义有所怀疑,是否还会渡过泓水,而与宋军开战呢?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的意思是说,仁难道真的那么遥不可及吗?只要我心中对于仁有真正的向往,仁不就在我的眼前吗!以仁责人,则世无仁人。但是,一个时代,如果对仁义彻底丧失了信心,又有谁会以仁义号召天下?又有谁能以仁义号召天下?天下向往仁义,而视仁义为具文,则是与天下为敌!齐桓、宋襄都想称霸,心中却未必没有仁义。问题在于,齐桓公的确有能力举起仁义的旗帜,而对于宋襄公来说,仁义这面旗帜的确是太重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历史教训。泓之战,宋襄公确实实践了自己对于仁义的追求,却也导致了自己的战败身亡。

为“仁义”而亡,而又成全了“仁义”,这就是宋襄公的历史价值。吕思勉先生说:“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岂徒讲权谋形势者所与知哉?”P6-8

序言

去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核对历年读史时随手做的一些史料摘记,并将其中部分具有故事性的摘记,写成了“历史故事”。我写这些“历史故事”,是希望能够从中写出一番历史的意趣,而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趣味”。

历史的意趣,是历史与人的关系的微妙处。故事虽小,所呈现的历史的意趣,往往能反映出历史的大问题。本书所讲的故事,散在先秦、秦汉,以及秦汉以后的各朝。每一个故事,都关乎故事所发生的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变化。为了使这些故事中的历史的意趣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我在叙述这些故事时,尽可能使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不在于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而在于把与故事相关的历史场景尽可能地展现出来。我以为,只有如此,一些人们已耳熟能详的故事,才得以呈现出丰富的历史意趣;一些原来为人们所忽视的故事情节,才能因其历史意趣的呈现,而彰显出时代的特点。

历史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要理解和把握历史人物行为的复杂性,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分析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入手,而是要懂得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比如汉朝的叔孙通,从来就是一个善于阿谀逢迎的人。但到了晚年,他却对刘邦要废太子的事情,表示强烈的反对,说引颈溅血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事情,显然是不能从叔孙通性格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方面来加以解释的。实际的情况是,当时反对刘邦废太子的,都是曾经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丰沛老臣;他们与吕后的渊源很深,却与戚夫人没什么关系;因此无论是出于感情,还是出于对实际利益的考虑,都只会支持太子刘盈;而刘邦对他们支持吕后和太子,早已是无可奈何了。所以,叔孙通一反常态,敢于“犯颜直谏”,其实牵涉到吕后与丰沛老臣结盟这一汉代历史上的重要问题,是叔孙通对丰沛老臣与吕后的投靠。而另一方面,叔孙通“与时变化”的风格,其实也是驭儒的一个特点。司马迁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是大有深意的。后人谓汉儒的“利口之俗”始于叔孙通,指的就是他那种“与时变化”的风格。讲叔孙通的“与时变化”,不把上述这些东西讲出来,就难以深入到历史与人的微妙关系之中,势必淡而寡味,意趣全无。

本书的写作,力求在叙述方式上有所变化;希望能够根据每个故事的特点,找到一种尽可能合理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努力,未必不会“弄巧成拙”。对此,我深知唯一可以有所补救的,就是使自己的叙述尽可能地在史实的把握和文字的表达上做到准确。然而,心有余而力不足,难免不贻笑于人。至于读者是否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意趣”,则又当别论。

衷心感谢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热情帮助的诸多朋友。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使我受益。

是为序。

程念祺

2011年2月2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