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习仲勋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崔晓民//温若谷//崔利民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习仲勋的故事》由编著者崔晓民、温若谷、崔利民从一手史料和亲历者中收集整理的习仲勋的故事组成,不同于传记,这些故事“短小、简练、感人,教育性强,易于阅读”。这些故事有来自习仲勋同志关系密切的老同志、老战友和亲友的回忆,也有来自流传于习仲勋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民的事迹。

这些故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及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等,多侧面、多角度,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习仲勋传奇曲折的人生历程、忠贞不渝的党性品质、光明磊落的英雄情怀和大智大勇的伟人风采,是一本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俗读物。

内容推荐

《习仲勋的故事》以习仲勋同志的生平为基本线索,选取一系列重要的、感人的事例写成故事,编撰成书。

书中的故事,主要取材于与习仲勋同志关系密切的老同志、老战友和亲友的回忆,同时参考了部分有关文章和公开出版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及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等,多删面、多角度地介绍丫习仲勋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

《习仲勋的故事》由崔晓民、温若谷、崔利民编写。

目录

习仲勋生平

三师投毒案

出身贫寒

两当兵变

智歼民团

创建陕甘苏区

“娃娃主席”

“为党尽忠”

反对“左”倾

生产自救

不劳动的干部缺乏群众观点

“为理想而战”

革命夫妻

爷台山自卫反击战

策划横山起义

西华池遭遇战

和彭总并肩战斗

土改纠偏

父女重逢

和警卫员挤在一个被窝里

烽火关怀

“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反对官僚主义

“炉火纯青”

不能让老百姓失望

两张观摩票

甘为人梯

以诚相待

“万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

视察迤山中学

劳动者的本色

生活俭朴

一张碑文

“我不能开这个先例”

蒙冤受屈十六年

平易近人

忠心耿耿

调粮济荒

离开洛阳

平反“李一哲”案件

处理偷渡外逃事件

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

“要搞出个好风气来”

“杀出一条血路来”

质疑“兴无灭资”

几个农民朋友

情暖农家

关心秦腔

如数家珍

“我的孩子不能去”

“事先安排好的我不看”

统战大师

爱护作家

延安情深

心系家乡

附录一 赞习仲勋

附录二 不老的华山松

附录三 不朽的习仲勋

附录四 群众领袖习仲勋

附录五 缅怀习仲勋同志感赋二章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两当兵变”

挫折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更是这样。

1930年农历正月初八,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临时省委有关开展兵运工作的指示,中共武字区委派年仅17岁的习仲勋进入国民党一支杂牌军工作。按照党组织的安排,习仲勋进入了驻陕西长武县的西北民军第一师第二支队(王德修任支队长)。

1930年秋冬之时,王德修部队被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收编,编为陕西骑兵第三旅三团二营,旅长苏雨生,三团团长孙策轩,王德修任二营营长,习仲勋为二营二连特务长,仍负责该连地下党的工作。

1931年4月,王德修营改编为陕西警备第三旅第二团第一营,旅长唐嗣桐,二团团长曹润华,王德修任一营营长。为了做好该营兵运工作,陕西省委又先后派李秉荣、李特生、吕剑人、刘书林、陈云樵等同志到该营工作。经过习仲勋等同志的艰苦努力,全营很快发展党员30多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后经省委同意在该营一、二、三连建立了党支部,成立了营党委,习仲勋任营委书记。

1931年5月,该营移驻陕西凤翔县。1931年冬,川军邓锡侯、黄隐9币由甘南进占陇南一线,警三旅二团奉命移驻陕甘交界的凤县,在甘肃两当、成县一带与川军作战。战后,王德修营即驻扎凤县,营部和一连、机枪连驻凤县县城,二连驻双石铺,三连驻两当县。

习仲勋在一营扎稳脚跟后,遵照省委指示,秘密酝酿策划兵运,积极开展活动。习仲勋以特务长和其他公开身份作掩护,采取个别串联、秘密开会、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和士兵谈话等形式,通过《告士兵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材料,揭露地主、豪绅、贪官、污吏对农民的剥削,揭露军阀勾结帝国主义对人民的压榨和掠夺,揭露蒋介石政府祸国殃民的反动罪行,揭露长官对士兵的压迫和剥削。经过宣传教育,士兵们很快接受了革命道理,萌发了革命思想。

习仲勋等人的活动引起了上层军官的注意。团长曹润华想法安插自己的亲信,将该营的四个连长撤换了三个。为防兵变,1932年春节刚过,曹润华又决定一、二营互换防地,将一营再向西南山区移动100余里,进驻甘肃徽县、成县一带。当时,虽然已是3月,但陕西西部山区还很寒冷,一营士兵衣服破烂不堪,有的甚至连鞋袜都没有。当全营听说要拉出陕西开往甘肃,进驻更加寒冷的大山区后,一股抵制换防的情绪在全营迅速蔓延开来。

了解到这一情况,习仲勋及时召集营党委委员在凤县西门外开会,研究对策。会议决定,要利用换防之机拉出队伍,举行兵变。习仲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并决定派刘书林、张克勤火速前往西安,就兵变之事向省委汇报。省委接到报告后同意了一营党委的意见,并决定:立即发动兵变,兵变后将队伍带进陕甘苏区,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游击队会合,扩大红军力量,增强我党的影响。为了搞好这次兵运,省委决定派省军委秘书长刘林圃为省委特派员,随张克勤一起赶到凤县,直接领导兵变。

没几日,团部下达了一、二营换防令。3月1日拂晓,一营一、二连和机枪连随营部从凤州、双石铺出发开赴两当,刘林圃按计划随队前行。当日黄昏,部队行至甘肃两当县城与三连会合宿营。当晚9时左右,刘林圃和习仲勋主持在北街一个骡马店内召开了营党委扩大会,要求排长以上的党员参加。会议决定当晚12时在两当举行兵变,由刘林圃担任军事指挥,习仲勋领导全营行动。

12时,一声令下,三个连同时行动,迅速将原任连长击毙,收缴了非党排长的枪支,枪声震动了两当县城。集合号吹响之后,各连按计划至北门外集合,三个连和机枪连部分兵力300余人被带出,兵变取得了初步成功。

习仲勋、刘林圃带领兵变部队于第二天中午到达两当县最北端的太阳寺休息吃饭。饭后,习仲勋组织召开了营党委会,研究部队改编等问题。会议决定: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吴进才任队长,刘林圃任政委,习仲勋任队委书记。

改编届的红军五支队,在当天下午按照刘林圃指定的行军路线,从太阳寺向北进发。在沿途小镇与国民党军作战多次,均取得胜利。但当部队向岳御寺进发时,因道路不熟,被盘踞在这一带的大土匪头子王结子匪军突然包围,经过数小时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功败垂成。

这次兵变虽然失败了,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但鼓舞了从事革命斗争的同志们的士气,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震慑了敌人。同时,这种深入虎穴开展秘密工作,坚决走武装斗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党在国民党内部开展武装斗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王天丹、风县党史办主任文尤才提供)

P14-18

序言

《习仲勋的故事》一书以其“故事短小、简练、感人,教育性强,易于阅读”而受到各方面的好评。为了缅怀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广大干部和读者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要求,现予以再版。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先后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他革命一生,战斗一生,历经坎坷,百折不挠,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顽强奋斗,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该书以习仲勋同志的生平为基本线索,选取一系列重要的、感人的事例写成故事,编撰成书。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及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等,多侧面、多角度地介绍了习仲勋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是一本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收入该书的故事,主要取材于与习仲勋同志关系密切的老同志、老战友和亲友的回忆,同时参考了部分公开出版物和有关文章。第一次印刷时,书稿曾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按照规定正式报送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审阅并得到批准。

这次再版,我们按照向历史负责、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陕西人民出版社、有关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意见建议,对书稿进行了适当修改、补充和完善,重新设计了封面和版式,力求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习仲勋传奇曲折的人生历程、忠贞不渝的党性品质、光明磊落的英雄情怀和大智大勇的伟人风采。

由于资料有限,编写水平不高,书中一定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2013年再版《习仲勋的故事》一书,我的内心是激动的。2011年6月19日,凤凰网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把这本书刊载到了他们的读书频道。截至今天,该书点击量已达660多万。起初,我并不知道凤凰网读书频道已经刊载了这本书,是几个熟悉的朋友看到后告诉我的。我说,这本书写得早了,大概是十五六年前的事情了。大家便说我们几个编著者有远见。我知道这肯定是善意的调侃了。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正气,不用后天学习,也不用刻意的培养和教育。我们几个能编著这样一本书,也不是有啥远见。

上高中的时候在习老的母校学习,最初工作的几年又在那所学校当团委书记和教师。在富平县委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兼任过一段党史研究室主任,便有了比别人更多了解习老的条件。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是三十几岁的我,头脑中慢慢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看法,习老一生太伟大了,也太坎坷了。他和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者一起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后来成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党中央进驻延安到离开延安的13年间,他先后担任关中分委和绥德地委、西北局书记,守护陕甘宁边区的南北大门,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和彭德怀、贺龙等革命元勋带领西北军民,解放了西北;进入政务院(后来改称国务院),担任秘书长和副总理后,他长期协助周恩来总理工作,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他主政广东,建议中央在广东建立特区,首先实行改革开放,为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是万民敬仰的英雄豪杰和群众领袖。但是,他也受到过世人难以想象的不公待遇。少年时他因闹学潮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二十岁时遭受党内错误路线牵连,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又两次被错误地监禁、关押,蒙冤受屈十六年之久。

了解了这一切,当时尚算年轻的我,心里有多少震撼,多少无奈,多少感慨,多少不平!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快乐。这是习老的座右铭。他大起大落,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他英雄一世,坎坷一生。不朽的勋业,伟大的精神,超人的魅力,怎能不和他的音容笑貌一起,穿越时空,流芳万世!

2004年10月,该书第一次出版后,在习老早年战斗过的陕甘宁地区和家乡引起了较大反响,激起了老区和家乡人民对习老的怀念。2009年10月再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电子版的出现,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热情的赞誉,也有善意的批评。、其中中央财大教授王春玺特别致函给我,其中提到:“《习仲勋的故事》这本书有几个特点,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第一,语言通俗易懂,论述深入浅出。这是很高的境界。……54个经过精心挑选的小故事,文字精炼,生动活泼,……真实可信。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小册子,与大部头的传记、文选相比,更容易走近老百姓和学生。……第二,低调,不张扬、不夸大功劳。……本书实事求是,没有拔高习仲勋的功劳。……关于习仲勋,无论是青少年时代,还是主政广东以后,还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不能局限于在陕西的革命故事,或者广东改革的故事。……不妨将习仲勋的故事上升到一种‘精神’或‘领导艺术’层面,……本书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就体现了习仲勋‘敢闯’的精神,‘不能让老百姓失望’‘万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平易近人’‘我的孩子不能去’等体现了习仲勋的‘平等’精神与不讲领导特权的‘公仆精神’,等等,都值得挖掘、整理和提升。”

对这些意见,我们都认真听取,作为进一步对习老作深入研究的参考。这次再版,根据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增加了插图,完善了有关内容,希望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由于我们能接触到的材料有限,水平有限,书中错讹之处仍会存在。欢迎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崔晓民

2013年5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