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反对爱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儿)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美)劳拉·吉普妮斯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反对爱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儿》:有外遇的人,请全部起立。幻想过外遇但还没付诸实行的,也请起立。扮演第三者还有被戴绿帽的老公、忍气吞声的老婆,也请起立。还有谁是坐着的吗?

婚姻这个当代最重要的爱情制度,产品不良率(离婚率)已经高达50%,但从来没有人怪罪婚姻的生产流程有问题:恋人们照样失控地奔向礼堂,毫不在乎自己有一半机率成为爱情的瑕疵品。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劳拉·吉普妮斯重磅巨著大陆首次面世。这位呛辣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决心站出来对抗暴政,企图推翻爱情的模式。她希望用最激烈的方式,将你从爱情的温柔乡里震出。所以阅读前请系好安全带,免得你脆弱的感情就此碎尸万段。

作者犀利地批判了人类对婚姻制度的迷恋式顺从,直指两性情感最不堪目睹现实面。

挑战人类一夫一妻的“专偶制”伦理底线,质疑婚姻制度的合理性。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本质疑婚姻制度和爱情的两性情感之书。

内容推荐

《反对爱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儿》:对大多数当代人来说,偶尔打打野味,与全心拥戴一夫一妻制,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冲突。衡量配偶物质资产与社会资产已内化到爱情心理与欲望的潜意识结构里,当“伴我一生”,“忠贞不渝”等支撑爱情的柱石一根根坍塌时,婚姻还会是爱情的终极梦想吗?劳拉·吉普妮斯深入考察了现代人心灵的困境与欲望,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讨论婚姻制度和爱情教条之疑惑,其观点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恐有将你从爱情的温柔乡里震出之虞,所以阅读前请系好安全带,免得你脆弱的感情就此碎尸万段。

《反对爱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儿》由劳拉·吉普妮斯编著。

目录

读前须知

绪论:我刚好遇到了

第一章 爱的劳动

爱情一定要“努力”维持

爱情的最低工作时数

我们自己选择了爱情?

爱情政权的维和部队

和谐社会需要的爱情关系

偷情:小小的乌托邦世界

论辩与悲歌

第二章 家庭集中营

现代爱情的特点

亲密关系的种种辅助维生系统

伴侣错综复杂的需求

爱情的文法课课程

“不可以”列表

通俗文化中的“反”爱情

第三章 爱的艺术

偷来的时光:偷情的时光

偷情也是艺术

当第三者踏进家门

就算配偶不在场……

关于欺骗

捉奸在床

改变与反对改变

第四章 追求幸福

在压抑和解放间挣扎的我们

还有谁支持婚姻制度

公众人物的私生活

配偶风格

“我愿意效忠”国家?

反对爱情的寓言

爱与工作

爱情VS反对爱情

序言

试读章节

第一章:爱的劳动

在这个房间里所有私通者请起立,包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忠的妻子,处处留情的丈夫,还有迷途的家庭伴侣。一天到晚幻想外遇的人,也请起立。曾在偷腥通俗剧里扮演“另一个男人”、“另一个女人”这类配角的也别坐着,有疑心病的配偶或婚姻侦探,“我3点打电话到你办公室,他们说你刚走!”或被戴绿帽的老公,忍气吞声的老婆。当然,你可能(至少在意识上)不知道自己是其中一员。你可以花一秒钟想想这个可能性,或者赶快打个电话:“喔,没事,只是看看你在干吗!”

擅长背叛的专家很快就明白,我们可不是在讨论一夜情。短暂的露水姻缘,喝得半醉的糊涂账,在市郊隐秘住所的交换伴侣游戏,或在后现代美国,其他能够外遇又不会留下痕迹的种种机会。我们活在一个性致勃勃的时代,这个文化一方面极度突显性欲,一方面又维持新教的基本精神,两者旗鼓相当,比例平衡。据估计,伴侣间至少有一次不忠记录的比例从20%~70%不等,这意味着你基本上选择的是在这类行为里偏好的立场,而不是反映实情。不管确切数字为何,而且说真的,我们一定要像社会科学家和养鸡场管理人一样,斤斤计较那些数字吗?很显然,偶尔打打野味,与全心拥戴一夫一妻制,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冲突。我们之中不少人在必要时都有一套说辞,如“空腹时就不该喝酒”,或是多年来懂得以吹毛求疵的精确,策略性地解释各种例外,如“在外地的不算数”、“口交不算数”等。一些有先见之明者,早就和伴侣约法三章,对这类情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仅此一次,下不为例”、“不能有半点隐瞒”等规则,不过据说这类规则较常出现在非异性恋关系里。我要再次强调的是,这类统计数字并非全然可信。

但是我们不是在讨论与自己或配偶的约法三章,或者“不过是性而已,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要谈的是,婚外情─动了心的真感情:亲密的互动、能重新被唤起的激情、倾情告白、理想化、爱的宣言—分享彼此最喜欢的书、童年回忆、抱怨情感关系的不满,甚至是表白最深沉的自我等。最后不得不痛苦地向挚友或专业倾听者求助,后者可是所费不赀。因为陷入爱河的两人可能都有家室或伴侣,这场断不了的热爱得偷偷摸摸地进行,这让你的整个世界天翻地覆。换句话说,我们要谈的是矛盾。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爱情正是日益滋长壮大的矛盾。不忠是进入这个充满矛盾与焦虑世界的门槛,也是看清当今爱情伦理的一种方式。它是个想象的空间,也是真实的事件。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是否报名参加华丽客轮,我们都是在同一条船上─除非你誓死不从。

就当是个思想实验吧,即使永远不可能发生在你身上,而且确实从来没有发生过。但请想象自己置身在矛盾的环境下,你处心积虑打算逃离原本决定过着的生活,像一个擅长脱身的艺术家、置身于家庭前线的魔术大师胡迪尼。你当然没有这个计划,不过…不管怎么说,你现在有这个机会,尽管心中天人交战,但你曾经信誓旦旦要维系的家庭,现在已成了量身定做的紧身衣,要解开紧箍咒就得用你编造出来的各种聪明借口(但愿不要被发现),以解释你为什么越来越常不在家,或电话费账单为何越来越高,以解你长途相思(感谢老天有这些预付卡,这真是偷情者的一大助力)。一旦防线瓦解,或是某些吵吵闹闹不知不觉中变成不可收拾的冲突、即使是在最佳状况下都有可能发生,而不是只有在你想着但愿此时和某人在一起——或是因为渴望见到对方而心痛:或是你待在浴室里时间过长,正在低低啜泣。我们要正视的是,你究竟希望处在什么样的情感世界中,或是你想要什么结果,或者是令人心头为之一紧的真正改变生活。当然,另一种选择是忘了这些困难的问题,调高百忧解的剂量,这就可以解决这个想造反的性欲毛病了。

有关专门术语得说明一下:虽然偷情在传统上的先决条件是,至少其中一方是取得国家婚姻证明的人。但是为了以下讨论方便,凡是基于性忠实而建立的伴侣关系,都算是“已婚”。目前,同性恋也积极争取合法婚姻权,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局限于异性恋关系。欢迎酷儿、双性恋者、跨性同胞们加入这个追求忠实承诺的议题探讨。不论是同性恋或异性恋,还是有没有一纸婚姻证书,只要是以忠实承诺为依归,偷情就提供了结构上的逾越——因为性的排他性是现代伴侣关系的基石或前提。我们也要在这里公开声明:你可以和任何生理性别或社会性别的人维持一对一的专偶关系,只要你的精神可以安顿你的欲望就好,只不过你的欲望对象未必是你公开承诺忠实的那个人。

另外一个要厘清的术语是,我们要探讨的是爱的“社会规范”和“主流传统”,而不是特例或异常情况。虽然我们也想了解这有趣的发展,为什么发明这种同时会引发逃逸欲望的传统?为了讨论之便,“爱”、“伴侣关系”或是“有伴的”、“已婚的”这类词汇通常可以相互替换使用。虽然伴侣关系不见得是浪漫爱的唯一结果,爱情也未必能在伴侣关系中持续:虽然不是所有伴侣都获得了法律婚姻契约的保障;虽然有些对传统观念嗤之以鼻的人反而可以坚守爱是唯一,即便个人各有不同的定义,不过我们还是以“爱情”伴侣——婚姻”这样的顺序,当作社会的普遍期待来讨论。如果有人有个别偏好,欢迎自行调整语意。也许有些人是青少年叛逆的加长版,或是坏运当头,或是极度犹豫不决,使你不得不用另一套术语。诸位家务伴侣、另一半,甚至是承诺恐惧者,请继续读下去。在爱的神圣帝国里,有百万个故事,你的也在这里。P12-16

序言

真爱令人自由

李根芳

20世纪70年代的偶像明星刘文正有一首歌就叫《爱情》,歌词并不长,却道尽了爱情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的特性。披着白围巾、身高接近180厘米的刘文正唱着:“若我说我爱你,这就是欺骗了你;若我说我不爱你,这又是违背我心意。”究竟什么是爱情?谁敢反对爱情?就像本书作者劳拉·吉普妮斯所述,爱情是个颐指气使的老大,它要我们忠贞不贰,我们就不敢轻易违反造次;在爱情面前,人人成了小老百姓,臣服于位高权重的帝王,受其摆布;或是像签了约的奴仆,任其使唤。

然而,在一切都被解构、凡事皆受挑战的时代里,为什么独独爱情能继续霸占宝座?何以一夫一妻的专偶制度永远受到众人膜拜?无论是中外影视圈、政坛或是全球体育界,只要有人胆敢违禁,势必受到各方围剿追杀。因此无论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时的意乱情迷”或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当事人总要出面道歉,向社会大众坦白认错。或是原本形象完美的居家好男人,突然间各种代言皆被封杀,从此销声匿迹,“闭门思过”,甚至得用天价来挽救一切。

但是,类似的戏码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我们知道,只要专偶制度存在,这出戏就一定会继续上演。

劳拉·吉普妮斯强调的专偶制度,未必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随着同性婚姻渐受法律承认,书中援引的例子可能也适用于同志婚姻。她的重点在于专偶制,特别是“真爱永恒专偶制”的神话。这样的神话在近世似乎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若有人胆敢质疑,恐怕会立刻被人贴上“反社会”的标签。

然而,成为专偶制度的信徒才是真正的爱的追随者吗?这有没有可能其实是打着“真爱”名号,从事种种违反真爱的行径呢?这是吉普妮斯站在悖论的角度,要求读者跟着她一起深思的问题。

我觉得全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她借由批判理论来检视现代亲密关系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相通性,她指出:“我们不可能拒绝爱,正是因为现代人被形塑成是渴求被满足的存在,期望与人联系,需要爱人和被爱。因为爱如血液里的原生质一样重要,世界上其他一切充其量只是白开水。”这样一种对爱的信念与坚持,和现代工业社会强调效率、工作伦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她援用了福柯“规训”的概念,强调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利用“圆形监狱”的逻辑,将专偶制爱情歌颂包装成至高无上的美德与幸福,因此国家机器不需要处处站岗、时时设防,却能达到无时无刻不在监督人民的目的。我们对于工作上的表现和亲密伴侣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努力”来达成希冀的目标,如果表现不尽如人意、关系不尽美好,那就是我们努力得不够。

除了国家对婚姻关系的规范制约、工作场所对专偶制的奖“善”惩“恶”,在巩固这套意识形态之外,现代美国社会也透过各种两性关系畅销书、心理咨询,甚至是脱口秀节目,对人们进行监督与辅导,这便串联成整个经济的生产消费链,一切都可以拼装在线完成。“生命之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这些崇高的目标,就在“努力”之中得以实现。

然而,这样的逻辑是否是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而服务呢?事实上,当代社会学家如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贝克夫妇(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都分别探讨了现代社会结构的改变,已急剧地影响了现代家庭结构,也挑战了传统以来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定义与了解。也许种种的逾越行径,无非是挑战僵化现况的革命行动,透过这些逾越,我们开始去探问疆界从何而来?为谁所限?规范如何重写?规则如何改订?

这当然不是一本鼓吹婚外情的书,就如书名所示:Against Love,我的解读是,专偶制度恐怕是以爱之名行反爱之实。既然是制度,自然有其生成的原因与捍卫的价值观。就像父权制度其来有自,但不见得是真理,前仆后继的前人让我们看到了争取性别平等的成果,性别差异不该再成为限制就学或就业的理由,女性应得以接受教育、发挥所长。

长期以来,专偶制度被奉为真理,但是劈腿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就像搅乱一池春水的杂质,逼得我们不得不去诚实地面对究竟这一切出了什么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人是社会动物,我们确实需要相濡以沫的陪伴,但是亲密关系和爱情为什么必须是一体的?若是追溯历史演化,现代专偶(婚姻)制度其实是相当晚近的产物,我们却被紧紧圈住,在其天罗地网下,几乎无处遁逃(现在更有小报新闻、八卦媒体随侍在侧)。

从西方历史观之,古希腊文共有四个词来指涉英文的love,分别是eros,agape,philia,storge。eros是激情的爱,往往有色欲的渴望;agape是对家人、配偶的爱,包含了尊重;philia和友爱相近,也可扩及群体;storge通常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含有宠爱的意味。在现代的爱情神话里,我们似乎要求对方要能给予这四种不同的爱,否则就是对方不够爱自己的明证。虽然吉普妮斯讲的是浪漫爱,但有时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看到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影子。

也许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从她的析论中看见自己也看见别人,在辛勤工作、努力求爱的同时,不妨停下来想想: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相信,真爱令人自由,不仅是自己,也包括对方。

书评(媒体评论)

辛辣又令人着迷……极其有趣……以散文的犀利笔锋,表达对婚姻迷思的精彩控诉,以及对不忠的赞扬。

——《纽约客》

该是时候有人跳出来戳破我们对爱情和两人关系的理想主义想象了。

——《纽约邮报》

如果你认为家庭价值不仅仅是爱你的家人,还包括更重要、更好的东西,请避开这本书,以免读后中风。

——《华盛顿邮报》

吉普妮斯的论述读起来就像辛辣又脱俗的小说,叙说一桩不忠外遇的开始、过程和结束。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若要一个人不享受吉普妮斯带来的震撼,大概要有一副铁石心肠……有趣又精明……论述有力且有根据。

——《芝加哥论坛报》

令人惊奇的慧黠,美妙的笔锋……吉普妮斯结合记者的活力和哲学家的脑袋……无论你是否同意,吉普妮斯的论证方式让《反对爱情》充满震撼,同时也令人捧腹大笑……就算是最幸福的已婚者,也会喜欢这本书的挑衅味道。

——《费城询问报》

以刀锋般锐利的智慧和逗趣的讽刺笔调,吉普妮斯将一夫一妻制的浪漫迷思完全打破。

——《出版者周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36:07